金融 > 貨幣乘數效應
目錄
No. 1
  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係。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着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貨幣乘數主要由通貨—存款比率和準備—存款比率决定。通貨—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變化反嚮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通貨—存款比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準備—存款比率是商業銀行持有的總準備金與存款之比,準備—存款比率也與貨幣乘數有反方向變動的關係。
No. 2
  貨幣乘數是指貨幣供給量對基礎貨幣的倍數關係。在貨幣供給過程中,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客觀存在着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這即所謂的乘數效應。貨幣乘數主要由通貨—存款比率和準備—存款比率决定。通貨—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變化反嚮作用於貨幣供給量的變動,通貨—存款比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通貨—存款比率越低,貨幣乘數越大。準備—存款比率是商業銀行持有的總準備金與存款之比,準備—存款比率也與貨幣乘數有反方向變動的關係。
  貨幣供給擴張的倍數。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存在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即乘數效應。
  先假設最低準備金率是20%,也就是說當銀行得到100元的存款時它必須留存20元,衹能貸出80元.其次假設銀行會放足80元。
  現在有某君A往銀行裏存了100元,銀行再將其中的80元放貸給B,如果B把貸來的80元又全部存入銀行,銀行再將其中的64原貸給了C,C又把64元存入銀行,銀行再嚮D貸出51.2元...依此類推,央行最先嚮市場投放了100元,市場上最後多的貨幣會是100+80+64+51.2+...
  解這個數列的值是500,其實就是100*(1/0.2)=500
  也就是實際的貨幣投放量。這裏的1/0.2就是貨幣乘數也就是1除以法定準備金率。
  中央銀行的初始貨幣提供量與社會貨幣最終形成量之間存在數倍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或反應,即乘數效應。
  完整的貨幣(政策)乘數的計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率、超額準備率和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貨幣(政策)乘數的基本計算公式是: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貨幣供給等於通貨(即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的總和;而基礎貨幣等於通貨和準備金的總和。
  貨幣乘數是基礎貨幣與貨幣供應量擴張關係的數量表現,即中央銀行創造或縮減一單位的基礎貨幣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減少的倍數。
  完整的貨幣(政策)乘數的計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別代表法定準備率、超額準備率和現金在存款中的比率。文字而貨幣(政策)乘數的基本計算公式是:貨幣供給/基礎貨幣。貨幣供給等於通貨(即流通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的總和;而基礎貨幣等於通貨和準備金的總和。
  銀行提供的貨幣和貸款會通過數次存款、貸款等活動産生出數倍於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說的派生存款。貨幣乘數的大小决定了貨幣供給擴張能力的大小。而貨幣乘數的大小又由以下四個因素决定:
  (1)法定準備金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均由中央銀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越大。
  (2)超額準備金率。商業銀行保有的超過法定準備金的準備金與存款總額之比,稱為超額準備金率。顯而易見,超額準備金的存在相應減少了銀行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額準備金率與貨幣乘數之間也呈反方向變動關係,超額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反之,貨幣乘數就越大。
  (3)現金比率。現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現金比率的高低與貨幣需求的大小正相關。因此,凡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響現金比率。例如銀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導致生息資産收益減少,人們就會減少在銀行的存款而寧願多持有現金,這樣就加大了現金比率。現金比率與貨幣乘數負相關,現金比率越高,說明現金退出存款貨幣的擴張過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減少了銀行的可貸資金量,製約了存款派生能力,貨幣乘數就越小。
  (4)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由於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於活期存款,各國中央銀行都針對商業銀行存款的不同種類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這樣即便在法定準備金率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改變也會引起實際的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改變,最終影響貨幣乘數的大小。一般來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定期存款對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貨幣乘數就會變大;反之,貨幣乘數會變小。
  總之,貨幣乘數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超額準備金率、 現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間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響我國貨幣乘數的因素除了上述四個因素之外,還有財政性存款、信貸計劃管理兩個特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