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盛事
目錄
劇目簡介
  唐貞觀年間,皇帝李世民勵精圖治,采納諫議大夫魏徵200餘條意見,不斷興利除弊,革故鼎新,初步形成國勢昌隆,府庫充盈,國力強盛的盛世局面,八方來朝。
  貞觀九年,魏徵奉旨出巡,發現各地官員中,奢靡之風漸盛,不法擾民之事亦時有發生。與此同時,京城內國舅長孫無忌將一名西域絶色女子,作為賭註“輸”與李世民,他自己則欲強娶隋朝舊臣鄭仁基之女月娟。魏徵聞知,巧藉國舅開筵之機,嚮李世民舉薦鄭仁基,使月娟等有機會當面嚮皇帝陳情,令長孫無忌妄念落空。
  次日早朝,魏徵不顧自身安危,毅然奏本,直陳時弊,並引“惰亡於奢”的教訓,勸戒李世民以人為本,釋放後宮宮女,使皇室為群臣做出以人為本、戒奢以儉的表率。在長孫無忌等大臣煽惑下,李世民一時火起,對魏徵大發雷霆。
  李世民畢竟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英主。事後,李世民目睹後宮宮女如雲的實情,又經長孫皇后良言啓發,深感後悔,乃連夜親赴魏府。魏徵也正輾轉難眠,欲再次進宮勸諫。君臣相見,兩心相印。李世民當即命魏徵擬詔,遣釋後宮三千宮女,讓她們歸田園、務農桑,與親人團聚。此舉贏得萬民擁戴,賢臣明君,直諫納諫,演繹了一段共鑄盛世的千古佳話。
主創簡介
  戴英祿
  一級編劇。長期從事戲麯文學創作工作,曾與人合作編寫京劇《蝶戀花》、《王昭君》、《李清照》、《玉樹後庭花》、《貞觀盛事》等。以《貞觀盛事》編劇獲第三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編劇奬”、第十屆“文華劇作奬”。
  梁 波
  一級編劇。主要作品有晉劇《吳王劍》、《楊儒傳奇》,京劇《貞觀盛事》、《大腳皇后》、《三關明月》,歌劇《將軍情》及電視連續劇《楊傢將》等。以《貞觀盛事》獲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編劇奬”、第十屆“文華劇作奬”。
  陳薪伊
  一級導演。代表作品有京劇《夏王悲歌》、《貞觀盛事》,歌劇《張騫》,話劇《商鞅》,兒童劇《白馬飛飛》,黃梅戲《徽州女人》等。以《貞觀盛事》獲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導演奬”、第十屆“文華導演奬”。
  高一鳴:作麯 唱腔設計
  龔國泰:作麯 指揮
  尤繼舜:作麯 唱腔設計
  徐福德:舞美設計
  劉福升:舞美設計
  毛 飛:服裝設計
  翁麗君:服裝造型設計
主演簡介
  尚長榮
  一級演員,首位中國戲劇“梅花大奬”獲得者,著名花臉演員。功底深厚,擅長刻劃人物內心世界。以《貞觀盛事》中的魏徵一角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奬”、“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表演奬”和第十屆“文華表演奬”。
  關棟天
  一級演員,工老生。嗓音天賦極佳,音色寬亮,在觀衆中擁有良好的藝術聲譽。以《貞觀盛事》中的李世民一角獲“上海戲劇白玉蘭主角奬”、“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奬”、“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優秀表演奬”。
  夏慧華
  一級演員,工梅派青衣、花衫。演唱音色甜美寬亮,韻味醇厚,表演簡潔細膩、濃淡相宜,演繹梅派經典劇目雍容大度,擁有一批仰慕其藝術風采的觀衆。以《貞觀盛事》中的長孫皇后一角獲“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表演奬”。
  孫正陽
  一級演員,有“江南名醜”美喻。曾多次與梅蘭芳、周信芳等大師同臺演出。表演格調清新,文武兼備,南北兼容,善於刻劃人物內心,所演人物“醜而不醜”,詼諧雅緻。以《貞觀盛事》中的長孫無忌一角獲“上海寶鋼高雅藝術•演員奬”。
  陳少雲
  一級演員,著名麒派老生。嗓音寬亮,做工講究,表演生動。不僅擅演麒派經典劇目,並在《狸貓換太子》等新編劇目中成功塑造了頗具麒派風韻的新角色。以《貞觀盛事》中的鄭仁基一角獲“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表演奬”。
  蕭潤年
  一級演員,工醜行。出身梨園世傢,深得傢傳。表演法度規矩、自然、鬆弛、詼諧幽默、不落俗套,刻劃人物入木三分,是蕭派藝術的優秀傳人。以《貞觀盛事》中的唐公公一角獲“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表演奬”。
《貞觀盛事》紀事
  1998年
  8月起上海京劇院約請院外編劇、組織新編歷史京劇《魏徵與李世民》的劇本創作。
  年末,戴英祿寫出初稿《田捨翁魏徵》。
  年底,劇院藝術總監黎中城、編劇戴英祿、粱波、導演陳薪伊、主演尚長榮在北京華都賓館商討劇本修改方案。
  1999年
  春節後,戴英祿和粱波(執筆)寫出二稿。
  3月6日 上海市文化局局長馬博敏、上海京劇院總經理林宏鳴、藝術總監黎中城、編劇戴英祿、粱波、導演陳薪伊、主演尚長榮在北京討論第二稿劇本。確定進—步修改加工方案。
  3月8、10、19日林宏鳴主持召開三次創作會議,討論劇本,確定體現風格,組成二度創作班子。
  3月12—17日 林宏鳴率主創、主演11人赴陝西深入生活,搜集資料。
  4月3日 在上海舉行戴、粱共同改出的第三稿劇本討論會。
  4月18—25日 導演陳薪伊、主演尚長榮、文學編輯王涌石赴天津,與二位編劇合作,改出排練本,定名為《貞觀盛事》。
  5月4日 《貞觀盛事》劇組正式建立,開始排練。
  6月16日 在上海舉行《貞觀盛事》首演新聞發佈會。
  6月17日 上海市委副書記龔學平親臨排練場。對劇目創排提出重要指導性意見。
  6月25日 《貞觀盛事》在天蟾逸夫舞臺首演,參加上海市國慶50周年獻禮劇目選拔。上海市文化局領導審看演出。
  6月26日 《貞》劇對外公演,龔學平同志審看演出,給予高度評價。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金炳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方全林等領導也出席觀看。
  8月16日 經局部修改後的《貞》劇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作赴京前的預演。
  8月22-24日 應文化部邀請,《貞》劇在北京國安劇院作國慶獻禮演出三場,獲得各方面的好評。
  8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文化部部長孫傢正,文化部常務副部長李源潮等觀看了演出。演出完畢,李瑞環同志上臺與每一個演員親切握手,並合影留念,同時,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這是一臺很好看的戲,看了這出戲,感覺上海京劇院對我們京劇藝術固有的規律,又有了許多突破和創新。這一點,你們已經走在了全國京劇改革的前面。”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金炳華,上海市文化局局長馬博敏等陪同觀看。
  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丁關根觀看演出,並上臺接見演員,合影留念,對《貞》劇給予充分肯定。中宣部副部長白剋明,劉鵬,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也觀看了演出。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金炳華、上海市文化局局長馬博敏等陪同觀看。
  8月24日,文化部邀請首都戲劇專傢座談《貞觀盛事》。與會者給予《貞》劇很高評價。同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和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財政部副部長高強觀看了演出。上海市副市長左煥琛,上海市文化局局長馬博敏等陪同觀看。
  8月28日 市委副書記龔學平,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金炳華,副市長周慕堯,市府副秘書長殷一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方全林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親切會見劇院領導和《貞》劇主創、主演,並聽取了《貞》劇赴京演出情況匯報。
  10月2-3日《貞》劇在天蟾逸夫舞臺作國慶50周年獻禮公演。
  12月14日《貞》劇 獲上海市委宣傳部頒發的上海市“優秀獻禮作品奬”
  12月25日《貞》劇獲“寶鋼高雅藝術奬、作品奬” 導演陳薪伊獲“寶鋼高雅藝術奬·導演奬”;主演尚長榮、關懷、孫正陽獲“寶鋼高雅藝術奬·表演奬”。
  12月28、29日《貞》劇在上海大劇院作迎接新千年公演兩場。
  2000年
  1月22日《貞》劇獲上海市文化局頒發的”上海市國慶50周年獻禮劇目突出成果奬”。
  2月24—26日《貞》劇在天蟾逸夫舞臺公演三場,其中,26日為上海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組織上海局級幹部專場。上海市委常委劉雲耕和張惠新等領導出席觀看。
  4月9—10日《貞》劇在天蟾逸夫舞臺作上海京劇院建院45周年大學生專場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4月12日 開始研究討論《貞》劇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加工修改方案。
  7月25-27日《貞》劇在天蟾逸夫舞臺公演。
  9月23-24日《貞》劇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行前預演暨寶鋼投産15周年慶祝演出。
  10月5-6日 新編歷史京劇《貞觀盛事》在南京紫金大戲院參加第六屆中國藝術節演出。演出盛況空前,一票難求。近百餘無票觀衆滯留場外,直至散場。
  10月13日,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在南京閉幕,《貞觀盛事》獲“中國藝術節大奬”,這是我院首次獲得國傢級綜合藝術大奬,總經理林宏鳴出席頒奬儀式。
  11月4、5日,《貞觀盛事》參加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
  12月,《貞觀盛事》獲首屆“新世紀上海戲劇大奬”,尚長榮、關懷獲得2000年度“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奬”。
  2001年
  1月1日凌晨,新編歷史京劇《貞觀盛事》在東方電視臺大劇場作“迎中華盛事,演《貞觀盛事》”主題演出,東視作現場直播,並同步在東方網直播,開戲劇演出網絡直播先河。
  2月7日《貞觀盛事》赴廈門為當地兩會代表演出,市有關領導出席觀看。演出受到歡迎,後加演兩場。
  9月
  《貞觀盛事》獲第十五屆“田漢戲劇奬”一等奬。
  《貞觀盛事》獲第十四屆“曹禺戲劇奬·劇本奬”提名奬
  10月1-9日《貞觀盛事》赴臺北首演,一炮打響。
  10月14-23日《貞觀盛事》赴香港地區演出,獲得廣泛好評。特別是作為由香港特區政府主辦的“中國傳奇·香港藝術節”的開幕式演出,更是取得了空前成功,得到了主辦方高度贊譽。
  11月9日-10日楊浦大劇院演出《貞觀盛事
  12月7-10日參加第三屆中國京劇節演出。《貞觀盛事》獲得第三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金奬(榜首)”,單項奬有:戴英祿、梁波獲“優秀編劇奬”;陳薪伊獲“優秀導演奬”;尚長榮、關懷、獲“優秀表演奬”;夏慧華、陳少雲、奚中路、蕭潤年獲“表演奬”;高一鳴、尤繼舜、龔國泰獲“優秀作麯奬”;尤繼舜獲“優秀京鬍演奏奬”;徐福德、劉福升獲“優秀舞美設計奬”;應日隆、陳頓獲“優秀燈光設計奬”;毛飛、翁麗君獲“優秀服裝造型設計奬”。
  2002年
  2月 上海京劇院《貞觀盛事》劇組 獲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先進集體稱號。
  5月 《貞觀盛事》獲上海市文學藝術界最高榮譽“第五屆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奬”《貞觀盛事》劇組獲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五一”職業道德先進集體稱號。
  5月9-11日,為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60周年,應文化部邀請,《貞觀盛事》劇組赴北京演出。
  5月10日 在北京長安大劇院演出《貞觀盛事》。
  5月1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文化部孫傢正部長、周和平副部長觀看了演出。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殷一璀,市文廣局黨委書記郭開榮,市文廣集團黨委李保順等領導陪同觀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後,朱總理等領導上臺接見了全體演職人員,他說,這個戲很有教育意義,能鑒古知今,應該讓大傢都來看看。
  7月15日 文化部第十屆“文華奬”評選結果日前公佈,《貞觀盛事》榮登“文華大奬”榜首,戴英祿、梁波獲“文華劇作奬”;陳薪伊“文華導演奬”;尚長榮飾魏徵獲“文華表演奬”;徐福德、劉福升獲“文華舞臺美術奬(舞美設計)”;應日隆、陳頓獲“文華舞臺美術奬(燈光設計)”;毛飛、翁麗君獲“文華舞臺美術奬(服裝造型設計)”。
  7月17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仲偉發來賀信。祝賀《貞》劇取得的成績。
  7月16-17日,為慶祝上海圖書館建館50周年,應上海圖書館邀請,《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演出兩場。
  9月3日 由中國演出傢協會主辦的“2001中國十大演出盛事”評選揭曉暨頒奬典禮在河北省石傢莊市舉行。“《貞觀盛事》列為“2001中國十大演出盛事”。
  9月28、29日,《貞觀盛事》應常州市文化局邀請,參加第二屆常州藝術節演出。
  2003年
  1月11日 《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演出。主創人員全部參加,旨在通過演出尋找問題,對劇目精加工製定修改方案,以參加“國傢精品工程”最後十臺戲的評選。
  1月13日 《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演出。部份主創人員,研究演出過程中的音響操作得失。
  4月《貞觀盛事》劇組獲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五一勞動奬狀”
  5月 精品劇目《貞觀盛事》獲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嘉奬”
  5月8日 精品劇目《貞觀盛事》正式建組開排,院長孫重亮作了開排動員,尚長榮代表劇組全體同志發言。上海市重大題材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馬博敏,上海市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副總裁劉文國和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市文廣局藝術處等有關同志出席了開排動員大會。
  6月6日 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舉行內部試驗匯報演出。上海市領導和市文廣局、市文廣集團、市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有關領導觀看演出。
  6月9日 精品版《貞觀盛事》在巨鹿路舉行劇目座談討論會。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郝鐵川,市重大題材創作指導小組副組長、市文局藝術總監馬博敏和專傢蔣星煜、徐俊西、榮廣潤、毛時安、韓生以及劇組主創人員尚長榮、陳薪伊等參加座談。
  6月16日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郝鐵川來院與《貞觀盛事》劇組主創、主演進行座談,聽取了劇組下一步的修改方案並與主創人員深入商榷了修改方案的可行性。上海市重大題材創作指導小組副組長、市文廣局藝術總監馬博敏,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酈國義和京劇院領導孫重亮、單躍進等參加了座談。
  8月8-9日 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劇目《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舉行評審前的熱身演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郝鐵川和文廣局、文廣集團、傳媒集團領導馬博敏、任仲倫、宗明、劉文國等以及北京專傢劉厚生、龔和德、王安葵、姚欣等觀看了演出。隨後召開座談會,專傢發言發表於8月31日《文匯報》。
  8月27日 上海京劇院在逸夫舞臺舉行“《貞觀盛事》戰前動員大會”。孫重亮作動員報告。
  8月28、30日 《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演出。
  8月29日 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舉行評審演出,來自全國各地的評委、專傢觀看了演出。開演儀式由上海市文廣局穆端正局長主持,文化部藝術司馮遠司長講話。上海市副市長楊曉渡,以及馬博敏、任仲論、卑根源、劉文國、邱潔宇和酈國義等陪同觀看演出。演出場面異常熱烈,被專傢們喻為“劇場最火爆的演出”,精彩、大氣的舞臺呈現,獲得專傢、領導和評委的一致好評。
  9月2、5、6日 由團市委和文廣集團共同主辦的“青春的節日——讓青年走近經典”活動,《貞觀盛事》在逸夫舞臺為大學生觀衆演出。
  10月8日 《貞觀盛事》赴西安參加第八屆中國戲劇節開幕演出。在西安劇場開門彩排,觀衆踴躍。
  10月9日 上海京劇院《貞觀盛事》參加第八屆中國戲劇節開幕演出,尚長榮、關棟天等主演。《貞觀盛事》以其華美的舞臺呈現和藝術傢們的精湛演繹,獲得與會領導、專傢和西安觀衆的一致好評。《陝西日報》、《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等當地主要媒體,紛紛以“京劇《貞觀盛事》傾倒古城戲迷”“《貞觀盛事》長安省親”為標題,對演出進行了熱情的報道。
  10月20日《貞觀盛事》獲“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奬”。陳薪伊獲“優秀導演奬”;戴英祿、梁波
  獲“編劇奬”;尚長榮、關棟天、孫正陽獲“優秀表演奬”;夏慧華、範永亮獲“表演奬”;高一鳴、尤繼舜、龔國泰獲“優秀音樂奬·作麯”;焦寶宏獲“優秀音樂奬·打擊樂設計”;安志順獲“優秀音樂奬·馬球舞打擊樂設計”;徐福德、劉福升獲“優秀舞美奬·美術設計”;陳敦獲、應日隆、徐平平“優秀舞美奬·燈光設計”;毛飛、翁麗君獲“優秀舞美奬·服裝設計”;翁麗君獲“秀舞美奬·化妝造型設計” 。
  11月30日《貞觀盛事》獲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02-2003年度)“十大精品劇目”稱號(文化部、財政部)
  12月26日《貞觀盛事》劇組在北京長安大戲院召開參加首屆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展演新聞發佈會,北京多傢媒體到會予以觀衆報道,孫重亮介紹了精品打造的全過程,主要創演人員陳薪伊、尚長榮發言。
  12月27日 2002——2003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冠名授牌儀式在北京長安大戲院隆重舉行,儀式結束後《貞觀盛事》演出,國務院委員陳至立、文化宣傳部部長孫傢正、財政部長金人慶等領導同志出席觀看。
  12月《貞觀盛事》 獲上海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頒“上海文藝創作精品”奬牌,陳良宇同志為劇組頒奬。
貞觀盛事》背景資料
  貞觀之治
  中國歷史上對唐太宗貞觀年間政績的美稱。由於隋末農民起義打擊了封建統治,唐太宗及其大臣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常以隋亡為鑒,“夙夜孜孜,惟欲清靜”,“儉以息人”,使“百姓安樂”,重視休養生息。魏徵引荀子語告太宗,謂君似舟,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又勸太宗註意納諫,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為太宗采納,減輕賦役,繼續推行均田製,選拔統治人才,發展科舉制度。貞觀年間(627-649)人口增加,經濟得到較快恢復,史稱“貞觀之治”。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傢。字玄成,巨(鉅)鹿(今屬河北)人。少孤貧,曾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太宗即位,擢為諫議大夫,前後陳諫二百餘事。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後一度任侍中,封鄭國公。曾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多次勸太宗以隋亡為鑒,引《荀子》語,謂君似舟,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力言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諫”,“薄賦斂,輕租稅”。其言論見《貞觀政要》。
  唐太宗
  (599-649) 即李世民。唐代皇帝。李淵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隨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為太子,繼帝位。在位期間,推行均田製、租庸調法和府兵制度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發展科舉制度。常以“亡隋為戒”,任賢納諫。當時社會經濟有所恢復,舊史傢譽為“貞觀之治”。
  昭陵六駿
  陝西禮泉東北九嵕山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塊浮雕石刻。是李世民在建立唐王朝的戰爭中所騎的六匹駿馬的雕像。刻於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六馬姿態各異,但均雄勁有力,高度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水平。其中“拳毛騧”和“颯露紫”兩塊,於1914年被盜,現存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什伐赤”、“青騅”、“特勒驃”和“白蹄烏”四塊,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隋氏末年,求采無已,至於離宮別館,非幸禦之所,多聚宮人。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餘,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於是後宮及掖庭前後所出三千餘人。
安於淺近 精工細做
  ——談“精品工程”與劇院藝術建設
  上海京劇院院長 孫重亮
  作為整日為演出而奔忙在第一綫的京劇工作者,最關註的問題當然是為觀衆排演什麽戲?觀衆想看些什麽樣的戲?雖然觀衆的趣味是那麽地不同,觀衆的層面是如此地多樣,但好聽好看是普遍的,觀衆都希望在劇場獲得藝術的享受,更何況是京劇呢。
  京劇《貞觀盛事》的創作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她不故作艱深,不刻意褒貶,而是循着歷史人物的本來關係和面目,從從容容地嚮觀衆敘來,其間不乏藝術的剪裁。我們將這視為“取信歷史”。至於觀衆從中感受美好,獲得感悟,進而産生種種的藝術聯想,這是我們不經意地“關照現實”。總之,我們追求京劇的劇場特性,體現京劇獨特的感染力和欣賞性。記得明代徐謂在《南詞敘錄》中評說高則誠寫《琵琶記》取“安於淺近”的態度,我想,這對我們今天的劇目創作也是有所裨益的。戲,畢竟是給老百姓看的。
  在開放的文化環境下,在各種傳媒的影響下,今天觀衆的眼光十分挑剔。我們的新劇目創作要真正吸引廣大觀衆的審美眼光(按傳統戲班的說法是勾觀衆的腮幫子),就必然地要在藝術體現上有獨到之處,要形成屬於自己的藝術品牌。文化部推出的“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表演藝術院團在這些方面的需求,對我們創作為群衆喜聞樂見的精彩劇目産生了一定的催化和托舉作用。
  我院在《貞觀盛事》在打造精品的過程中,首先關註的是進一步提高演出的觀賞性,在視覺和聽覺上給觀衆以滿足。比如,我們將劇中人物的矛盾和關係調整成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給人以迴旋品味的餘地。此外,着眼於京劇觀衆欣賞習慣,我們在音樂和唱腔上化了更多的功夫。全劇配器重寫,將“春日景和”、“哭皇天”等傳統麯牌融入其中,加強音樂的抒情性。唱腔則力求“以情度麯、以人度麯”,盡量發揮尚長榮、關棟天等藝術傢的嗓音條件和演唱才能,為觀衆奉獻了不少好聽、耐聽的唱段。其中第五場的反二黃重唱在旋律、韻味、意境等各方面都獲得了普遍的好評和贊譽。在修改方案的實施中,我們強調“精工細做”,關註劇目創作中的“微觀”活動。劇本修改看似不動聲色,實際上改動了上百處,大都是反復的推敲和斟酌。演唱與大樂隊的配合,音樂與舞臺布景的配合等方面的處理都要精確到以節拍或以秒來計算。正是通過對藝術形式的講究和嚮對技術體現的重視,使藝術形式上升到京劇本體意義的高度,讓觀衆身臨其境地感受受到京劇的誘人魅力,直接幫助了觀衆的理解和欣賞。事實上,通過這樣的“精工細做”也帶動了我們整個隊伍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的提高。
  《貞觀盛事》已在港臺和內地商業演出60多場了,並將繼續走嚮市場,走嚮觀衆,我們不僅為她顯示出良好的票房價值欣喜,更為她獨特的劇場效果而驕傲。觀衆喜歡她,是因為她看得不纍,看得心情舒暢,有淋漓酣暢之感。
演繹貞觀事史事 闡發人文精神
  ——京劇《貞觀盛事》編劇概談
  戴英祿 梁 波
  1998年,應上海朋友的盛情邀約,我們開始籌謀編創一部表現盛唐時期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京劇劇本。
  在那之前,我國戲劇舞臺曾經上演過表現這一對君臣的力作。
  一個敢諫的賢臣, 一個敢聽的明君,重新搬出這一重大歷史題材,從何處着手,如何選取新的角度,開掘新的立意,成為創作伊始思索和商討的中心課題。
  重新研讀史料,尋獲了破解難題的蹊徑。
  貞觀盛世,曾經開釋三千宮女,這件盛唐往事,塵封於故紙堆中,卻藴涵着可以深入開掘的思想內涵。
  此意經過討論,取得共識,集思廣益之後,開始謀篇……
  京劇《貞觀盛事》的劇本創作,經歷了漫長的時日,集納了多位朋友的智慧,幾易其稿,在排練和演出期間,不斷修改加工,方得漸趨完善,漸顯隆型。
  回味劇本創作過程,有幾點體會,略述如下。
  (一)追尋歷史蹤跡 勾勒盛世君臣
  歷史劇,應該尊重歷史。《貞觀盛事》遵循歷史本事,追尋歷史人物的蹤跡,塑造戲劇舞臺人物形像。
  盛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李世民勵精圖治,胸襟寬廣,善納逆耳忠言,曾采納諫議大夫魏徵等重臣許多利民興國的明智建策,不斷興利除弊,革故鼎新,逐漸形成府庫充盈,國力強盛的盛世局面。
  魏徵自幼飽覽諸子經典,儒傢立國安邦的“民本”思想對他影響很深。他以隋朝滅亡為鑒,在《諫太宗十思疏》裏,引荀況“載舟覆舟”之語,將君與民比作船和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曾奏稱: “ 國以民為本,君以信為本。國不可一日一時無民,君不可一言一事無信。”
  李世民與魏徵的關係,是君臣,從某種意義上說,又是諍友。 魏徵輔佐唐太宗17年間,以“犯顔直諫”而聞名。史書稱“徵狀貌不逾中人,有志膽,每犯顔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霽威。”唐太宗曾說魏徵“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徵犯顔切諫, 每不許我為非。”一次在與群臣歡宴時, 李世民說:“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並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後,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傢長利,徵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親解佩刃,以賜兩人。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當中,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給人以啓迪和警策。
  把握李世民與魏徵的基本思想性格,以及他們之間的特殊關係,成為塑造這兩個人物藝術形象的基礎與前提。
  (二)遴選中心事件 籌謀戲劇架構
  史料所載李世民與魏徵之間的故事甚多,選擇哪件事作為劇本的中心事件,關乎劇本的矛盾設置,主題開掘與人物塑造。
  史籍記載着一件有趣的事:
  《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鄭仁基息女美而纔,皇后建請為充華,典册具。或言許聘矣。徵諫曰:“陛下處臺榭,則欲民有楝宇;食膏粱,則欲民有飽適;顧嬪禦,則欲民有室傢。今鄭已約昏,陛下取之,豈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詔停册。
  《貞觀政要·直諫(附)》有更翔實的記載。
  這個事件頗有故事性,且能構成李世民與魏徵之間的戲劇矛盾。幾經研究,為使戲劇衝突麯折有趣,我們將選納鄭仁基之女(戲中取名月娟)的過失移栽在國舅長孫無忌身上。(其實歷史上的長孫無忌是個很有才幹的人,出於戲的需要,實在是委屈了他。好在歷史劇並不可當作信史研讀。)
  劇中第二場,魏徵奉旨出巡,發現各地官員中,奢靡之風漸盛,不法擾民之事時有發生。此時隋朝舊臣鄭仁基怒氣衝衝來見,說道國舅長孫無忌將一名西域絶色女子,作為打馬球的賭註“輸”與李世民,長孫無忌則欲強娶鄭女月娟。
  矛盾由此一觸而發,劇情由此蓄勢漸進, 問題擺在魏徵面前,需要看他的膽量和智慧了。
  第三場魏徵巧藉國舅開筵之際,嚮李世民舉薦鄭仁基,使月娟等有機會當面嚮皇帝陳情,令長孫無忌妄念落空。
  第四場,次日早朝,魏徵再次奏本,指陳時弊,直言諫諍,要求李世民釋放後宮宮女,為群臣作出戒絶奢靡的表率。在長孫無忌等大臣煽惑下,李世民一時怒起,對魏徵大發雷霆。矛盾激化,劇情掀起狂波巨瀾……
  (三)鋪衍故事情節 深化主題內涵
  《新唐書·本紀第二》太宗:武德九年八月“癸酉,放宮女三千餘人。”
  上陽白發宮女,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皆有。釋放三千宮女的善舉,卻極少見。
  劇中,設計了一位“紅顔暗老白發新”的宮女萇娥,在宮外一直等她盼她的賣炭哥,以及衆多的宮女。劇情由月娟事件,聯繫到第一場賽馬球時被做為“賭註”的西域女子,聯繫到鎖閉深宮多年的宮女萇娥,引發到釋放三千宮女。
  全劇結尾,當衆多宮女從深深的宮門內一擁而出歡騰作舞的時候,當賣炭哥趕着牛車接回萇娥緩緩而行的時候,當西域女子被放歸乘着駱駝冉冉離去的時候,群情歡愉,人心大快,成就了王朝盛世當中傳為千古佳話的一樁盛事。
  由開釋月娟而漸次擴及到釋放宮女,由此逐步深入地闡發了以民為本,看重人性,特別是看重女性人格的人文主題內涵。
  (四)營造榮華場面 渲染盛世氛圍
  表現大唐盛世風韻, 營造榮華戲劇場面,成為必要的表現手段。開場的皇宮馬球對壘賽事, 縱馬穿梭,揮幹勁擊,以巍峨的樓閣襯托,以鼎沸的人聲渲染,氣勢恢弘,場面熱烈,給人以盛世歡歌的感受。李世民在這樣的氛圍中躍馬出場,展示出馬上天子的奕奕豐姿。場面中穿插着西域女子騎駱駝的過場,環立着服飾奇異的各方使節,點綴着作為禮品相贈的“六駿”三彩陶馬,傳送着大唐盛世的強勁信息,同時為劇情的發展暗做鋪墊,埋下伏筆。第三場長孫無忌府邸的富麗堂皇,歌舞的雍容華貴,點染豪門的權勢與奢靡。後宮大內宮女如雲迎候皇帝,最後宮門打開宮女擁出的場面渲染,既是歷史的藝術再現,又直接揭示着主題內涵。
  (五)設置抒情意境 展示人物內心
  第二場魏徵出場,設置在屋宇簡樸,梨花盛放的宅院當中,與夫人品嚐他自己釀造的翠濤美酒。這種環境,點染了魏徵的樸實傢風,同時又生機盎然。他與夫人的唱,恬淡平易,親切自然。史載魏徵終生倡導儉約,並且身體力行。他官居高位,卻傢無正廳。魏徵還是個運用“大宛之法”釀酒的好手,唐太宗對魏徵的酒十分賞識,曾寫詩加以贊美。
  第四場皇宮內苑 晨曦初照,劇中為李世民安排了靜場的大段唱,展示他的帝王心境與盛世情懷。他有些志得意滿,為後面魏徵犯顔直諫時他的暴怒做了反襯和鋪墊。
  第五場結尾,由深宮大內轉為第六場的梨花庭院, 兩個環境銜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戲劇心裏空間,李世民與魏徵在月兒如鈎的境域之下,抒發各自的情懷,兩人的情緒是經過金殿上一場激烈爭辯之後沉靜下來的反思,反躬自問之後體諒對方,情景交融,心境相通,是疾風暴雨之後的雲蒸霞蔚,為後面李世民親訪魏徵陋宅做了鋪墊與準備。兩人再見面時的由拘謹到融洽,由嘿嘿訕笑到縱情大笑,便有了足夠的感情預示和心裏根據。隨後魏徵搬出由他奉命主編的《隋書》,李世民發出“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寇;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的感慨,並責成魏徵撰寫釋放宮女的昭命,君臣之間的尖銳衝突到此完全化解,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此完成。
  上海京劇院長期活躍於上海特有的人文環境,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將《貞觀盛事》打造成藝術精品,令我們感佩與敬重。參與這樣一個藝術群體的創作,也是我們十分珍視的一件幸事。劇本尚存的某些不足,有待方傢指正,來日繼續加工。
一笑了之
  ——《貞觀盛事》導演筆記
  陳薪伊
  《商鞅》的結局是萬箭穿心!
  《貞觀盛事》的結局是一笑了之。
  一個是戰國時代,
  一個是大唐盛世。
  我詛咒萬箭穿心!
  我祈盼一笑了之。
  我們的先人們創造了大唐盛世,我們一定會創造空前輝煌的大中華盛世。
  華貴、典雅、祥和雄渾的人文氣質要在《貞觀盛事》的演出殿堂中傳遞。
  儘管創作需要激情,但我由衷地贊頌理智。非理性的時代過去了,建立理性的精神王國為劇人提供了新的責任。我不能在絢麗的大唐風采中散漏進些許戰國的塵硝。出發,告別《商鞅》的兵馬俑墓道嚮長安西行。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積澱了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産供我開掘、耕耘,這是我的幸運。我登上了昭陵的巔峰,60公裏200公頃的墓群建立在海拔1188米的九嵕山上。“以山為陵”是唐太宗的首創,他將自己的昭陵建造在與青天接合的峰巔上,真有“剌破青天鍔未殘”的雄渾氣魄!瞻仰九嵕山太宗的陵墓,我仿佛有些讀懂了太宗。
  在昭陵設的六駿石雕中外馳名,我在這裏讀到了一個重情重義的君王。我想起了李商隱的名句: “可要昭陵石馬來?”要!要讓為唐太宗建立了功績的六駿入戲,這是刻畫唐太宗不可缺少的細節。 在諸多墓葬中陪葬最多的是駱駝俑,貞觀年間始,唐文化融入了西域文化,一匹駱駝也可以擴大唐文化的空間感。象徵絲綢之路通達的駱駝不能被冷落。
  在昭陵中不僅安葬了皇親國戚,還有30餘座他的名臣佐將,有些是與他有過激烈衝突的人。站在九嵕山一望長安道,我不得不贊嘆太宗皇帝的博大胸懷。他的自省的理智使我想起古希臘悲劇英雄俄狄普斯王。帝王能反省自己的過失,這便是帝王的崇高。魏徵在十餘年中諫議200餘條,太宗條條采納,這裏包涵了巨大的自省的理智,同時也可見魏徵的高明,想必是進退有製,分寸得當,這也是諫者所應備的技巧。
  在九嵕山的群墓之中我怎麽也找不到魏徵,太宗皇帝把他的鐘愛之臣安葬在何處?60公裏的墓地我到哪裏去找,連管理員也沒說清楚,衹講“遠得很”。為什麽?為什麽唐太宗把魏徵置在遠離他的地方。魏徵死後唐太宗聽信讒言推倒過魏徵的墓碑,但在魏徵死時太宗是厚葬了他的呀?我一定要尋找到魏徵。否則我讀不懂他們的關係,我要讀懂他們的真實。我找到昭陵派出所,講明來意,所長說,魏徵屬我管,我帶你去。
  他的車顛簸着把我送上了另一座山,我更大惑不解。孤零零的山上衹有魏徵一座墳塋,我心裏忐忑不安了,我怕讀出唐太宗的冷落。可是當我爬到他的面前時, 我纔發現原來唐太宗把他安置在鳳凰山峰之巔,也是在海拔1188米與天接壤處,再遠眺望東方卻是與太宗的墓峰遙遙相望,其餘的大臣均在他們之下。哦,太宗將唯一與他平行的山峰之巔賜給了魏徵……
  我心中默誦着太宗《望送魏徵葬》……“望望情何極,浪浪舊空泫”。我恨不能有一架直升飛機,升在空中去體味這兩座高聳在紫氣煙霧中的遙遙相照的山峰的象徵。
  我被這兩座山峰激動了,被這博大的情誼震撼了,但理性告訴我難度大了。這種博大的情感,會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調度形式呢?怎樣處理他們的衝突呢?我遙望長天,尋找感覺,突然發現雙峰之間,在最後一抹夕陽未退盡時一彎如鈎的月兒遙挂升空,我陶醉了。我用手機接通了長榮:“喂……”
  “大姐嗎?你在哪裏……”
  “我在你的山陵上……”
  長榮笑了,他的笑總是那樣爽……像魏徵?……太宗夜訪魏徵,一切語言都是蒼白的。
  “喂……一笑了之……怎麽樣?”長榮說:“好極了,大姐,你就瞧好吧!”那時我還不認識關懷。
  在海拔1188米的峰巔之上仿佛回蕩着兩位先人爽朗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