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 > 贝类动物
目录
简介
  在浩如烟海的动物世界里,贝类动物可谓一大类绚丽多姿的海洋软体动物。其斑斓的外壳,玲珑的螺体,怪异的形态,无不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软体动物(有壳或无壳)约有105,000种,种类之多仅次于节足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它们的生活习性随种类的不同和地理分布各异而千姿百态。大自然的造化赋予了这类动物神奇的生存方式。很多软体动物就其经济价值也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分类】
  1. 腹足纲(gastropoda)
  2. 双壳纲(biva)
  3. 头足纲(cephalopoda)
  这些已被人们认识的海洋动物,都具有自己的拉丁文名称。而这些有着美丽外壳的小动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以怎样的方式生存,也是非常有趣和神奇的。
腹足纲
  (gastropoda)
  腹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大的一纲,全纲约有动物88000种,它们分布在海洋、沼泽、高山和平原上,遍布全世界。
  从外部形态来看,除个别的翼足类外,头部都很发达,位于身体前端,大多呈圆筒状,上面生有一对或两对触角,这些触角均为圆锥形或棒形,能伸缩,在触角旁还长了一对眼睛,有些有眼柄,有些则部分或全部退化。本纲动物的足部通常位于身体的腹面,跖面特别宽广,适于爬行,由于动物的种类不同,足的形态为适应各自生存的环境也产生了种种差异。
  贝类动物最神奇又最受人们关注的是那美丽的外壳,它是软体动物的保护器官,是它们存放内脏的"皮肤",保护身体的"盔甲"。当动物活动时,头和足伸出壳外,一遇到危险便缩入壳内。足部和腹部均有肌肉与贝壳的内表面相连,使它们伸缩自如。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占全壳质量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贝壳素(也称壳基质)等所构成。这些物质是由动物的外套膜上皮细胞间隙的血液渗透出来的,血内含有一种蛋白质与重碳酸钙的化合物,它可以分解成贝壳素和碳酸钙,放出无水碳酸。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雕凿下,贝壳随着主人的生长增大容积,增加厚度,即富有个性,又充满光泽。
  腹足纲通常具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但是贝壳的形态变化很多,各不相同。例如:帽贝科的贝壳不成螺旋形,如同一把撑开的小伞;锥螺和笋螺的贝壳纵轴极高,呈长锥形和笋状;而玉螺则介于两者之间,近似球体。
  螺的贝壳每旋转一周称为一个螺层,螺层的数目随种类的不同相差很多,如笋螺可达20层,而鲍只有数层,每一螺层上常有各种花纹、斑点和突起物如肋、棘、疣状突等。
  对于行动缓慢,缺乏抵抗力的软体动物来说,仅有一个坚固而实用的外壳来保护它们柔弱的躯体还不够。为了封住那可自行进出的螺口,拒敌于门外,它们还生有一个厣。厣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是一种保护器官,当小动物缩入壳内时,即用厣封住螺口。厣是腹足类动物的足后端所分泌出的角质或石灰质物形成的。它的大小和形状常和壳口一致。但也有些种类如芋螺和凤螺的厣极小,不能盖住壳口,它们另有自己的防御方式。
  它们通常栖息在岩石或珊瑚礁间,在沙质海底生活时也通常附着在他物上,具有拟态的本领,和它所栖息的岩石或珊瑚颜色相似,使敌人难以发现。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bivalvia)
  双壳纲又称瓣鳃纲或斧足纲,是软体动物门各纲中种类较多和经济价值最大的一个纲。本纲动物的特点是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各有贝壳一枚,贝壳为外套膜所分泌,因此其形态随外套膜的形状而变化。贝壳构造分三层,外为角质层,内为珍珠层,中间是棱柱层。棱柱层中沉淀着各种色素,使贝壳呈现各种不同的纹理和色彩。
  本纲动物的特点是除了有两枚贝壳外,身体由躯干、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组成,头部退化,在它的壳的背缘上有韧带相连,两壳间有一个或二个横行肌柱,依靠它们的缩张作用可以开关贝壳。足位于体躯的腹侧,通常侧扁,呈斧状,伸出二壳之间,故又被称为斧足类,大多数雌雄异体,也有同体者。
  这一纲的种类全部营水生生活,其中绝大多数栖息在海洋中,少数种生活在淡水湖泊和江河中。世界寒、温及热带的水域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在海洋中,从潮间带的上区,到潮下带数百、数千米,甚至深海沟,都有双壳类软体动物分布。
  它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各式各样,亦因种而异。营底内生活的种类多数潜入泥沙中,仅以水管伸出地面排泄和摄食。有的终身穴居在石灰石、珊瑚礁和贝壳中,有的自由栖息在水底,有的以足丝附着生活在岩石、珊瑚礁或码头等物体上。
  双壳纲的全部种类都可供食用,不仅肉味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及灰分等,其中许多种是名贵的海珍品。另外如珍珠贝、河蚌等除可食用外,还能产生价值极高的珍珠。此外这一纲的许多种贝壳雕刻细致,花色美丽多彩,可供玩赏或做高级装饰品。
  生物对付敌人的进攻方式有两种,一是斗争,一是逃避。因为双壳类的动物没有特殊的斗争武器,所以只能采用逃匿的办法以避敌自保。这种动物大多营固着生活,依靠特殊的阴影反射,当光线被遮敝或减弱时,预料到敌人已经临近,就把贝壳紧闭起来自行防护。
头足纲
贝类动物 头足纲
  (cephalopoda)
  头足纲现存的动物有500种左右,它们大多是没有外壳的软体动物,如我们熟悉的乌贼、章鱼等,但是也有为数不多的具有贝壳的种类 如“鹦鹉螺和船蛸”。鹦鹉螺一度是海洋中最具优势的无脊椎动物,当今只有少数几种存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船蛸所谓的“壳”,事实上只不过是一堆含钙物质,是供雌性船蛸储卵之用,一旦卵孵化完毕,“壳”就被丢弃。全世界温暖海域均有分布。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Bivalvia)
  又称瓣鳃纲 Lamellibranchia 。为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约有2万种。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故称双壳类(Bivalvia);头部消失,称无头类(Acephala);足呈斧状,称斧足类(Pelecypoda);瓣状鳃,故称瓣鳃类。
  本纲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产,少数在淡水,极少数为寄生(内寄蛤Entovalva、恋蛤Peregrinamor等)。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少数营寄生生活。
  多数可食用,如蚶、牡蛎、青蛤、河蚬、蛤仔等;有的只食其闭壳肌,如扇贝的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江瑶的闭壳肌称江瑶柱。不少种类的壳可入药,有的可育珠,如淡水产的三角帆蚌、海产的珍珠贝等。有的为工业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烧石灰等。
  主要特征
  贝壳一对,一般左右对称,也有不对称的(不等蛤Anomia 及牡蛎Ostrea等)。壳的形态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贝壳中央特别突出的一部分,略向前方倾斜,称为壳顶(umbo),这是壳中最老的部分。壳顶所在处,为壳的前方。相反的一端为后方。以壳顶为中心,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线,有的种类有自壳顶向腹缘有放射的肋或沟。壳顶前方常有一小凹陷称小月面,壳顶后的为盾而、壳的背缘较厚,于此处常有齿和齿槽,左右壳的齿及齿槽相互吻合,构成绞合部(hinge)。绞合齿的数目和排列不一,为鉴定双壳类种类的主要特征。绞合齿中正对壳顶的为主齿,其前的齿称前侧齿,其后为后侧齿。在绞合部连结两壳的背缘有一角质的、具弹性的韧带(ligament),其作用可使二壳张开。壳自背至腹为其高度,自前至后为其长度,两壳左右最宽处为其宽度。
  一些种类(贻贝、蚶、扇贝等)在足的腹中线稍后处有一孔,称为足丝孔,通人足丝囊内,其上皮细胞的分泌物遇水即变硬成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成足丝(byssus),用以固着外物。
  口为上下二唇间的横缝,唇多为三角形,具纤毛,可摄食。胃肠间有晶杆(crystalline style),细长棒状。胃中有胃盾(gastric shield),有保护胃的作用。
  鳃在原始种类(湾锦蛤Nucula)为盾状;有的为丝状或瓣状;有的鳃瓣互相愈合,且退化,形成一有孔的隔膜,为隔鳃(孔螂类Poromyacea),已无呼吸作用。
  心脏为一心室二心目构成,开管式循环;排泄器官为一对肾;神经节有脑、足、脏3对(湾锦蛤类尚有侧神经节),感官不发达、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牡蛎),个体发生中有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淡水蚌有特有的钩介幼虫。
  分类
  瓣鳃纲约有2万种,依绞合齿的形态、闭壳肌发育程度和鳃的结构等,分为三个目。
  ◆列齿目(Taxodonta)
  绞合齿多同形,排成一列;闭壳肌2个,均发达。盾鳃或丝鳃。代表动物有:
  湾锦蛤(Nucula)壳小而厚,卵圆形;盾鳃小,鳃丝完全横列。我国黄渤海有分布。云母蛤(Yoldia)壳前方常开口,鳃丝直,不反折,黄渤海数十米深海底泥沙中有之。
  蚶(Arca)壳厚,膨胀,壳面有粗的放射肋,鳃丝常反折。如毛蚶(A. subcrenata)、泥蚶(A. granosa)、魁蚶(A. inflataa)等为习见食用贝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异柱目(Anisomyaria)
  前闭壳肌很小或消失,后闭壳肌发达;绞合齿一般退化或成小结节状,或无绞合齿、鳃丝间以纤毛盘或结缔组织相连接。代表动物有:
  贻贝(Mytilus edulis)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尖,腹线平直。具足丝。其肉体干制品称淡菜,味鲜美。贻贝已大量进行人工养殖。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壳呈扇状,放射肋明显,壳的前耳大于后耳。其后闭壳肌干制品称干贝.为海味中的上品。珍珠贝(Pteria)左右壳大小不等,无绞会齿,为生产珍珠的母贝。
  马氏珍珠贝( P. martensii)为世界著名的生产珍珠的母贝,我国广东、海南有分布。
  江瑶(Pinna)为大型种类,两壳等大,壳质脆,三角形。其闭壳肌的干制品称江瑶柱,为海味中的珍品。广东海南、西沙群岛等地有分布。
  牡蛎(Ostrea)左壳大,略凹,固着外物,右壳小平。无绞合齿;壳面有放射肋和鳞片层。为海产贝类中主要养殖种类,我国沿海有20多种。密鳞牡蛎(O. denselamellosa)壳近圆形,鳞片层较密,全国沿海均有分布。增帽牡蛎(O. cucullata)壳小,三角形,为东南沿海重要养殖种类。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
  铰合齿少或无,前后闭壳肌均发达,大小相等;鳃丝和鳃小瓣间以血管相连接;出水孔和入水孔常形成水管。无齿蚌为淡水产,壳卵圆形,无绞合齿。我国有50多种。代表动物有:
  珠蚌(Unio)壳厚、长圆形。圆顶珠蚌(U. douglasiae)左右壳有拟主齿二,左壳侧齿二,右壳一,我国分布广、壳可入药。
  帆蚌(Hyriopsis)壳背缘向上伸出一很大的三角形帆状翼。三角帆蚌(H. cumingii)为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已进行人工养殖,分布于华北各地。
  蚬(Corbicula)壳呈球形,绞合部主齿发达。河蚬(C. fluminea)壳近三角形,全国分布,肉可食用。竹蛏(Solen)壳长形,薄,双壳合抱似竹筒状,足发达,为食用的佳品。
  砗磲(Tridacna)贝壳极大,重厚,库氏砗磲(T. cookiana)壳巨大,长超过lm,重200kg以上,为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海南及西沙有分布。
  文蛤(Mertrix mertrix)壳近三角形,壳质厚,表面光滑具花纹,肉可食,壳可作面油容器。青蛤(Cyclina sinensis)壳薄,近圆形,生活于浅泥滩,为食用蛤,肉鲜美。
  海笋(Martesia)壳质薄,背缘反折在壳顶上;绞合部无齿。凿石而居,危害海港岩石建筑,我国沿海分布的吉村马特海笋(M. yoshimurai)繁殖力强,危害甚大。有的海笋(M. striata)穴居木材中。
  船蛆(Teredo)体呈蠕虫状,壳小而薄,球形,仅包住身体的前端一小部分,钻木而栖。船蛆繁殖力强,生长迅速,对沿海码头、木桩、木船等木建筑破坏严重。裂铠船蛆(T. manni)在我国沿海各地均有发现。
头足纲
贝类动物 头足纲
  (Cephalopoda)
  头足纲现存的动物有500种左右,它们大多是没有外壳的软体动物,如我们熟悉的乌贼、章鱼等,但是也有为数不多的具有贝壳的种类 如“鹦鹉螺和船蛸”。鹦鹉螺一度是海洋中最具优势的无脊椎动物,当今只有少数几种存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船蛸所谓的“壳”,事实上只不过是一堆含钙物质,是供雌性船蛸储卵之用,一旦卵孵化完毕,“壳”就被丢弃。全世界温暖海域均有分布。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大多数为化石种,早在古生代泥盆纪(35000万年前)已绝灭。它们有一帽状贝壳,2~8对对称的肌痕,类似现代腹足类的类(Patellacea),故多年来一直认为它们是原始的类。1938年,有人指出这类动物身体为两侧对称,不是腹足类,应单独列为一纲。1952年于太平洋沿岸哥斯达黎加3750米水深处第一次采得生活标本,1957年订名为新碟贝(Neopilina galathea),此后在大西洋、印度洋又发现了8种。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而扁的壳,腹面是宽大的足,足四周为外套沟,沟内有5对栉鳃,前后排列。头部不明显,口位足的前端,足末为肛门。心脏2对,位围心腔内,每一心脏由1心室2心耳组成,肾6对;生殖腺2对,雌雄异体。围食道还有一神经环,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神经环的两侧增厚形成脑神经节。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研究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多板纲
  (Polyplacophora)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体椭圆,背隆腹平,背侧具有8块石灰质壳片,壳片周围为一圈外套膜。腹面前端为不发达的头,口位其腹面。头后为宽大的足,可吸附于岩石表面或缓慢匍匐运动。足四周为外套沟,沟内有多对栉鳃。真体腔发达;开管式循环,心脏具1心室、1心耳,位围心腔内;具齿舌;1对管状肾;单个生殖腺;神经系统简单,梯式,无神经节。一般雌雄异体,个体发生中有一担轮幼虫期。约1000种,全海产。习见种类如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生活在海滨潮间带岩石间。
  ======================================================
  多板纲(Polyplacophora)
  身体一般呈椭圆形,背腹扁平。贝壳由八块(少数七块)钙质板片组成,多作叠瓦状排列。最前面的一块称为头板,最后一块呈元宝形,称为尾板,中间的六块称中间板。板片的形状、大小和板片上的纹饰均随种类而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动物体腹面平坦,头在前方,圆柱状。足在头部的后方,掌状,很大,用于吸附岩石或爬行。足与外套膜之间有许多成对的鳃。肛门位于后端。
  多板纲全属海生,常见于沿岸潮间带岩石裂隙中,以藻类、有孔虫等小动物为食料。晚寒武世至现代。化石少,常见分为散骨板。本纲最常见的代表是Chiton(石鳖,白垩纪至现代)。
单板纲
  (Monoplacophora)
  单板纲是一群原始海洋软体动物,具一枚钙质壳,呈低锥形或帽形,两侧对称。该纲化石生存于寒武纪至中泥盆世。1952年一般丹麦考察船首先在中美洲西边太平洋深海(3000m以上水深)中首次发现了现生的单板类,名为Neopilina(新笠板贝),视为活化石。随后对其软体进行了详细研究,颇有意义的是发现身体有分节现象,从而认为环节动物就是软体动物的始祖。古代单板类生活于浅海,有些甚至是礁体或近礁体的居住者。
英文解释
  1. n.:  shellfish
近义词
贝类, 甲壳纲动物
相关词
动物软体动物濒危动物环境腹足纲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宝螺科
海洋动物双壳纲帘蛤目马珂蛤科双壳钢莺蛤目海扇蛤科新腹足目
榧螺科更多结果...
分类详情
张开双壳纲张开腹足纲张开头足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