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佛教用語 : 臺灣霹靂布袋戲 > 貝葉
目錄
古代印度人用以寫經的樹葉 Written by ancient Indians used the leaves
  古代 印度 人用以寫經的樹葉。亦藉指佛經。 唐 玄奘 《謝敕賚經序啓》:“遂使 給園 精捨,並入提封;貝葉靈文,鹹歸册府。” 元 榮肇 《原釋》:“如兇惡之徒,日誦貝葉之書,心藏蛇蝎之行,既死矣,以其能信佛,佛即引之而享天堂之樂。”
No. 2
  貝葉是取自一種叫貝葉棕,又名貝多羅樹(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册,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衆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
No. 3
  貝葉是取自一種叫貝葉棕,又名貝多羅樹(Corypha umbraculifera)植物的葉片,經一套特殊的製作工藝製作而成,所刻寫的經文用繩子穿成册,可保存數百年之久。貝葉經最早出現在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在我國西藏,雲南衆多寺廟中保存了大量貝葉經文。
  貝葉是檸櫚科植物貝葉棕,古書上記載為貝多樹,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段成式〈酉陽雜俎 廣動植物之三〉中有記載說,"貝多樹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鼕不凋。此樹有三種,……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佛教傳入西雙版納以後,西域用於刻寫經文的貝樹隨之傳入。佛教信徒用於製作貝葉經的貝葉,是先采取鮮花葉,按一定的規格裁條,壓平打捆,加酸角、檸檬入鍋共煮,再洗淨、曬幹壓平,用墨綫彈成行,再用鐵筆按行刻寫。爾後在滿字的貝葉上塗一次墨,用布抹擦,讓墨水汁殘留在刻痕內,形成清晰離跡,再裝訂成册保存。用貝葉刻寫的貝葉經書,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等特點,可保存百年而不爛。
佛教百科
  【貝葉】貝多羅葉的簡稱,此葉經鼕不凋,印度人多拿來書寫經文,叫做“貝葉經”,或“貝文”。
佛教百科
  【貝葉】 (物名)貝多羅葉也。印度之人以寫經文。慈恩寺傳三曰:“經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訖,書之貝葉,方遍流通。”唯識樞要上本曰:“雖文具傳於貝葉,而義不備於一本。”(參見:貝多羅)
相關詞
文化傣族西雙版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