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貂熊
目录
兽名
  兽名。又叫狼獾。身体和四肢粗短像熊,尾巴长,尾毛蓬松,全身棕黑色。生活在寒带地区。能爬树,也能游泳,性凶猛,力气大,吃兔﹑鹿﹑旱獭﹑松鼠等。
物种名称 Species name
  中文名称:貂熊
  中文别名:原飞熊、狼獾、山狗子、月熊
  拉丁学名:gulo gulo(pallas, 1780)
  英文名:wolverine
  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食肉目 (carnivora)
  科:鼬科 (felidae)
  属:貂熊属 (gulo)
外形特征 Shape features
  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貂熊在身体外形上介于貂与熊之间,身体不大,连头带尾长约80~100厘米。体重达8-14千克。身体和四肢粗壮象熊,但有一条长尾则象貂,尾长18厘米左右;毛被棕褐色,体侧向后沿臀周有一淡黄色半环状宽带纹,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尾毛黑褐色,蓬松粗大,呈丛穗状下垂;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跖行性,爪长而直,不能伸缩。随着亚种的不同,一般分布区越靠近北部的体形越大,分布区越靠近南部的体形越小。雄性貂熊要比雌性大许多。
  毛色随着季节的变换,每年要脱换两次,10月换上的冬毛颜色较深,4—5月换上的夏毛颜色较浅,无论冬毛还是夏毛,都与它所栖息的环境一致,形成较好的保护色。
分布范围 Distribution
  为环北极型动物,包括两个亚种。分布在北半球的广大地区,包括北极、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西伯利亚、斯堪的纳维亚,它们还出现在俄罗斯以及波罗的海各国。过去,貂熊还曾出现在南部地区,例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等地。
  我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和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林区。其分布区范围现在乌底河保护区(黑龙江)。
生活环境 Environment
  貂熊是典型的栖息于亚寒带针叶林和冻土草原地带的动物,从山地冻土区到岩石裸露的山顶,都有它的踪迹,最喜欢的生境是草类一白桦一落叶松林,其次为钻天杨—甜杨一河岸林,有时也在草类一杨桦阔叶林和迹地灌丛,以及杜鹃一落叶松林或杜鹃一樟子松林等,冬季一般多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山腰或山麓林缘中,尤其喜欢在森林中的沼泽地、河谷以及溪流的发源地等处活动,特别是森林的边缘。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貂熊主要栖息在落叶松林里。在非繁殖季节无固定的巢穴,栖于岩缝或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中。
  冬季的平均昼夜活动距离为14.3km;雄性最大领域可达686.5 km2,雌性最小领域为138.8 km2,平均领域面积为200-500 km2。
生活习性 Habits
  貂熊特别贪吃,所以它的拉丁学名的原意就是“贪吃”。包括驯鹿、马鹿一类大型食草动物的雌兽和幼仔,有时还捕捉狐狸、野猫一类的食肉兽为食。连猞猁都要让它三分。是小型食肉类动物中最凶悍的一种。它既善于长途奔走,又善于攀缘,有时还采用由树枝上突然飞降下去捕猎的方式,加上它的爪牙锐利,力气也大,猎物很难逃脱。
  在西伯利亚和北美,貂熊还常常偷盗人类的食物、偷盗或毁坏人们的器物。猎人安装好的捕套器,常常被它毁掉。套着的毛皮兽如银狐、黑貂之类,也被它吃掉或咬得一文不值。它能破坏捕套器而从来不入套,可以说是相当狡猾的一种动物。貂熊毛皮又长又厚,保温性和耐用性都很强,适于制作衣物。昼伏夜出又非常狡猾,所以极难捕获。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
  貂熊的视觉很敏锐,但嗅觉稍差一些。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貂熊的婚配制度为“一夫多妻”制,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雌兽一般在秋季交配,妊娠期为121—272天不等,但实际胚胎生长期只有2个月左右,其余2—7个多月为受精卵滞育期或游离期,也就是受精卵长期不能在子宫壁上着床。所以貂熊虽然每年发情一次,但整个发情交配期却很长,而产仔期又都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通常在翌年2—4月。怀孕的雌兽也能自己挖掘宽敞的洞穴做“产房”,洞口宽度为28厘米,洞室呈不规则形,大约为长250厘米,宽180厘米,高80厘米。雌兽每胎产2—5仔,通常为2—3仔。初生的幼仔全身毛色为灰白色,不能睁眼,大约11日龄时才能睁开一个小缝,25日龄时完全睁开,1个月以后,就会变得与成体的毛色一样了。幼仔由雄兽和雌兽共同抚养和训练,哺乳期为2—3个月。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为16年左右。
  动物园饲养的貂熊至1992有5(哈尔滨3只,北京和成都动物园各1只)。但皆无繁殖记录。
种群现状 Population Status
  历史上貂熊的分布区域要比现在的广大,而且更向南部。据化石资料发现,貂熊在更新世晚期的时候还曾经分布在辽宁省本溪一带。另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末年时还在依兰县和宁安县,以及长白山等地见到过貂熊的足迹,但现在仅剩下大兴安岭地区还有少量残存的种群,随着林区的大规模开发,严重地侵吞和破坏了貂熊的生境,使它退缩到更靠近西部和北部的森林腹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据1989-1992年朴仁珠等调查(1994),大兴安岭林区貂熊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83±38只,栖息总面积8万多km2(平均分布密度为1只/461km2)其中西坡有107±31只,东坡76±9只。总的来看,我国貂熊估计仅为200只左右。
  致危因素:
  栖息地恶化和消失是致命的威胁;食物来源减少,因大中型食肉类和被捕食动物都已显著减少,貂熊的数量和迁移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冬季食物供应的影响。雌性貂熊的妊娠期正好是在冬季,因而冬季食物缺乏造成的后果更严重;过度捕猎,也导致种群的减少。
保护级别 Level of protection
  保护等级: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红皮书濒危等级:稀有(r)
  iucn等级:易危(vu)
  cites:未列入
宜宾屏山发现现存最大陆生鼬科珍稀动物貂熊 Ping Shan, Yibin found that most mainland students Mustelidae existing rare animals Wolverine
  四川在线消息 2009年8月19日下午6时许,屏山县龙溪乡中心学校教师在校内捉住一只体型像貂的野生动物,经当地林业工作人员辨认,为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及濒危动物貂熊。20日上午,这只貂熊已被放归大自然。
  据屏山县龙溪乡中心学校教师徐光洪介绍,在8月19日下午6时许,他们在校园内逮住一只体型像貂的野生动物,惹得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连六、七十岁的老人也不知其为何物。为切实保护好野生动物,他们立即电话报告了当地林业部门。
  闻讯后,该县龙华镇和龙溪乡两地的林业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经辨认,该野生动物为貂熊,是现存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及濒危动物。因其身体外形介于貂与熊之间,故名貂熊。主要捕食驯鹿、马鹿一类动物的雌兽和幼仔,有时还捕捉狐狸、野猫之类的食肉兽为食。这次发现的貂熊,毛被棕褐色,体长一米有余。
  据资料显示,貂熊主要生活在高寒地区,我国仅见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和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的林区,目前已有南移趋势。此次现身于屏山县龙溪乡,与该县近十年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等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