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鹿 > 豚鹿
目錄
No. 1
  物種名稱
  名稱:豚鹿
  中文俗名:蘆篙鹿
  英文俗名:hog deer
  同物異名:cervus porcinus
  分類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屬:鹿屬 (axis)
外形特徵
  體型粗壯,四肢短小,臀部鈍圓且較低,乍看很像豬,故名“豚鹿”。身長100—115釐米,肩高60—70釐米,體重約50千克。通體淡褐色,背部夾雜淺棕色毛尖,腹部顯灰色。夏季時,脊背兩側具不規則的灰白色斑點。 雄鹿長有細長的三叉角,但整個角型較水鹿短得多。 雌性豚鹿無角。我國的豚鹿(a. p. annamiticus)體形較大,夏毛體斑不太明顯。夏毛棕黃色,鼕毛淺棕色或淡黃色。
  具有完整的眶後條;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以標記領地;蹄間、後足等處有臭腺;沒有上門齒,有短小的臼齒;胃具4室,反芻;沒有膽囊;毛較短;前後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蹠骨愈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僅有殘跡;蹄發育良好,沒有腳墊,直接觸地。
分佈範圍
  豚鹿在國外産於印度、緬甸、泰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中南半島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印支亞種,發現於1959-1960年間,分佈于云南西部靠近中緬邊境的耿馬、西盟兩縣的南丁河沿岸。
生活環境
  主要棲於海拔500-800m的江河兩岸及其附近長有蒿草(蘆葦)的沼澤濕地。很少進入離河岸較遠的山地森林活動。很少見於陸地森林。
生活習性
  豚鹿喜歡單獨活動,偶爾有兩三頭聚在一起,但從來不集結成大群。白天,它們躲進樹林草叢之中,到了傍晚纔出來覓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這種本能有利於擴大種群。豚鹿腿短,行動時喜歡低者頭,所以動作又不及梅花鹿般敏捷。
  既善於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性喜獨棲,多獨居夜行,一般單獨活動,偶爾2-3衹在一起,但從不結成大群。但在發情季節和采食場所常集成臨時小群,每群數衹到10餘衹不等。
  白天常隱於濕地內高草叢或蘆葦叢中,以葦草的莖葉等為食,尤喜食馬鹿草,亦常到燒荒後再生的嫩葦草處覓食。也吃蘆葦葉及其它的水草,還會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
生長繁殖
  豚鹿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鼕季節。雌獸的懷孕期為220-235天,4-5月間産仔,1年1胎,每胎産一仔,偶爾為2仔。半月齡的幼仔就可離開母獸活動和覓食。壽命為12~15年,最長達20年。
  人工繁殖:
  豚鹿在國內一些大的動物園如北京動物園和上海動物園等都有飼養,在飼養條件下能繁殖,都養有一個繁殖群(約10餘衹)。人工飼養的豚鹿,産仔大多在4-5月間。
種群現狀
  印度:
  豚鹿是一個對印度-恆河平原草地專一的獨特物種,印度旁遮普邦、阿薩姆邦是豚鹿過去的棲息地,由於過度采割、洪水泛濫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種各樣的威脅,現僅杜德瓦國傢公園(uttar pradesh)和賈爾達帕拉野生動物保護園(西孟加拉邦)存有。
  中國:
  中國1950-60年代豚鹿在雲南西南部(耿馬、西盟)被發現(收購到角和皮)。 在耿馬地區,估計有10餘衹(彭鴻授等,1962)。3年後,楊德華等(1965)調查,僅發現4衹。80年代末期再作調查時,耿馬地區已經絶跡。西盟邊境地區是否還有殘存尚不清楚。據群衆反映,南丁河上遊的鎮康、雲縣和臨滄可能有分佈,但未經證實。緻危因素主要是棲息生境被完全破壞。70年代中後期,孟定南丁河地區開辦農場,徹底毀壞了豚鹿的棲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另外,獵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絶跡的因素。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佈豚鹿在中國絶跡。野生豚鹿在中國的滅絶時間:1960年以後。
  2007年,雲南省永德大雪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山中發現了一隻剛出生幾天的雌性幼體小鹿。它的毛色褐黃,尾巴篷大而黑,臂部兩邊有明顯的3個橢圓狀斑點鑲嵌在褐黃色毛內。後經專傢鑒定為豚鹿
保護級別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極危 cr d
  依據標準:分佈區極狹窄,種群數量極少
  中國紅皮書等級:國內絶跡
  中國紅皮書等級生效年代:1996年
  國傢保護級別:一級
  國傢保護級別生效年代:1989年
種群現狀
  印度:
  豚鹿是一個對印度-恆河平原草地專一的獨特物種,印度旁遮普邦、阿薩姆邦是豚鹿過去的棲息地,由於過度采割、洪水泛濫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種各樣的威脅,現僅杜德瓦國傢公園(Uttar Pradesh)和賈爾達帕拉野生動物保護園(西孟加拉邦)存有。
  中國:
  中國1950-60年代豚鹿在雲南西南部(耿馬、西盟)被發現(收購到角和皮)。 在耿馬地區,估計有10餘衹(彭鴻授等,1962)。3年後,楊德華等(1965)調查,僅發現4衹。80年代末期再作調查時,耿馬地區已經絶跡。西盟邊境地區是否還有殘存尚不清楚。據群衆反映,南丁河上遊的鎮康、雲縣和臨滄可能有分佈,但未經證實。緻危因素主要是棲息生境被完全破壞。70年代中後期,孟定南丁河地區開辦農場,徹底毀壞了豚鹿的棲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另外,獵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絶跡的因素。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佈豚鹿在中國絶跡。野生豚鹿在中國的滅絶時間:1960年以後。
英文解釋
  1. lat.:  hog deeraxis porci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