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著作 : 中國理學 : 世界歷史 : 百科書名 : 文學寫作 : 中國倫理學 : 古典文獻 >史藏 >史評 > 讀通鑒論
目錄
讀通鑒論
作者: 王夫之 Wang Fuzhi
  《讀通鑒論》是王夫之畢其一生心血,從69歲開始動筆寫作,在其逝世前纔完成的一部史論。它藉引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載史實,係統地評論自泰至玉代之間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分析歷代成敗興亡,盛哀得失,褒隊物,總結經驗,引纔鑒今.探求歷史發展進化規律,尋求民族復興的大免全書約60餘萬字,分為50捲,每捲之中,以朝代為別;每代之中,以帝王之號為目,共船目,目下又分作一個個專題;另在“捲末”附有“敘論”四篇。該書文采飛揚,議論縱橫,新見選出,論點精到,堪稱傳統史論中最係統、最精彩的傑作,同時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進步的歷史現和政治思想傾嚮。
  “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
  《讀通鑒論》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傢王夫之有關古史評論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
  王夫之,字而農,號薑齋,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學者尊稱為船山先生。生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舉人。明亡後參加南明抗清鬥爭,後來放棄政治活動,退隱鄉閭間,在極艱苦的條件下,以著述終其身,共計成書數十種,達300餘捲。
  《讀通鑒論》是王夫之閱讀司馬光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的筆記,全書30捲,其中秦1捲,西漢4捲,東漢4捲,三國1捲,晉4捲,宋、齊、梁、陳、隋各1捲,唐8捲,五代3捲,另附《敘論》4篇為捲末。
  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歷史著作。首先,它是閱讀另一部歷史巨著的筆記,其中每一節都是針對《通鑒》所記的某一段史實而發的議論,如果不參照《資治通鑒》而單讀《讀通鑒論》,就會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其次,這部書是一個思想傢的歷史沉思錄。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際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之光,又積澱了一個當時心境極為痛苦與矛盾的思想傢的深邃反思。所以,總體水平遠超出一般史書。
  王夫之是一個忠於明王朝,又具有濃厚漢民族意識的文人。對於明亡於清這一事實,他從其字裏行間透溢出痛苦和悲憤。但是,他並沒有簡單地藉古史來發泄自己的民族義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論具有巨大的現實感。明亡後,若幹史學家探討其滅亡原因,或批評政治混亂,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擊君主專製及其流弊,深度不一。其中,以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為代表的批判專製君主制度的思想最為深刻。王夫之與大多數史學家不同,他不僅具有這種現實感,而且能將其與歷史的沉思融合起來,試圖從中總結出更高層次的歷史哲學來。
  首先,他清醒地反觀自身,認為“夷狄之蹂躪中國,亦非必有固獲之心,中國致之耳。”於是他在《讀通鑒論》中,批評君主與大臣聚斂財富,批評君主貪巧自矜濫殺忠良,批評姦臣敗壞綱紀使國傢衰微,批評大臣擁兵自重強枝弱幹,批評學風日衰邪說日盛,批評縱客商賈捨本逐末,批評姦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評幾乎涉及到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在他心目中,前朝舊事衹不過是明朝現實而已。
  其次,在歷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個啓示,就是“事隨勢遷而法必變”。他從遠古人類的“異於禽獸無幾”與今天人類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備”;從三代的“瀋酗”、“淫奔”、“黷貨”與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從三代的封建諸侯與秦始皇改郡縣製的成功中看到了“勢相激而理隨以易”。歷史的變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個哲理性的結論:“勢之順者,即理之當然者矣”,也就是說,順應歷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
  “理勢合一”、“理因乎勢”是王夫之在歷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結論。“變”是這個歷史哲學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導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學中最要害的命題“正統論”,“統者,合而不離,續而不絶之謂也”,就是說,所謂“統”是統一了國傢並能較長久地持續下去的政權,不論是靠武力統一的,還是靠陰謀“篡弒”而來的,衹要它順應了大勢,使國傢“合而不離,續而不絶”,就是合理的、正統的,並不在乎它姓李還是姓趙。他說:“論之不及正統者,何也?
  曰,正統之說,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漢之亡,曹氏、司馬氏乘之,以竊天下,而為之名曰禪。於是為之說曰,必有所承以為統,而後可以為天子,義不相授受而強相綴係,以揜篡奪之跡,抑假鄒衍之邪說,與劉歆歷傢之緒論,文其詖辭,要豈事理之實然哉。”史書從朱熹著成《通鑒綱目》以後,正統的爭論已成為封建史學家所最關心的事,甚至影響到宋、遼、金三史的修撰,遲遲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說完全粉碎了那些一無可取的謬論。如果說黃宗羲是從明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實出發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專製的理論,那麽,王夫之則是從歷史的不斷變化發展中得到了這一思想。千百年來,天不變道亦不變,宋元以來,為一傢一姓而爭正統的喧吵熱鬧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則為王、為神、為聖,便是得天命、當正統,永遠私有天下,無人敢說不字。而黃宗羲、王夫之卻否定了這天經地義的結論,從歷史變化上指出了順應“勢”者纔合天理,無疑是一個進步。
  當然,歷史遺留的負擔畢竟太沉重了,傳統文化在他身上積澱的畢竟太深厚了,當這位思想傢在進行歷史沉思時,常常不自覺地沿襲了傳統歷史觀與道德觀,陷入傳統的保守觀念之中。如他認為封建君主不能變,能變的衹是具體的措施與制度;封建思想觀念不能變,能變的衹是個別的方法與觀點,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個永遠難以擺脫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認“勢之所趨”即“理”這一哲學命題,但感情上卻不能接受真正撲面而來的“勢”。他駡與正統理學相左的學派,如宋代的蘇學、浙學及明代李贄等人的異端史學,指斥李贄的《藏書》為害尤烈。當張獻忠請他加入起義隊伍時,他“剺面傷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時,他卻舉兵反抗,將民族大義與忠君思想糅在一起。所以,在閱讀《讀通鑒論》時,既要註意到他表露的進步史學思想,也不能忽視那些阻礙這種思想升華的種種保守因素。
  
  書評
  《讀通鑒論》是王夫之晚年係統的史論代表作之一。作者認真研讀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現實,總結歷史經驗,有感而發,隨事闡述自己的見解、主張和思想認識。對歷史上的治亂興衰作了多方面的評論。全書約六十餘萬字,按朝代分為三十捲,捲末又附有《敘論》,沒有篇題。
  全書內容豐富,集中表現了作者發展進化的歷史觀。他痕恨明王朝的腐敗政治,主張改革;反對分裂,主張國傢統一,反對民族壓迫;還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對宋明以來的唯心主義道學進行了批判。作者有意識地把評史與論政治結合起來。他認為“讀古人之書”必須“揣當今之爭”,才能“為治之資”。因此王夫之的史論著作不僅貫穿着他的史學思想理論,也滲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論。
  在對宋、明理學家厚古薄今,推崇“三代盛世”,妄稱三代以下“人欲橫流”、主張“法先王”的復古倒退思想進行批判時,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指出唐虞以前完全處於未開化的野蠻狀態,而三代則是“國少而君多……暴君橫取”,人民“稭面鳩刑,衣能結而食草木”,社會落後生活艱苦,根本也不是值得嚮往的盛世《讀通鑒論》捲二十。“世益降,物益備”《讀通鑒論》捲十九,隨着歷史的發展,物質生活纔日益豐富起來,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古代的辦法是治理古代天下的,不一定能通用於今天,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法令和治國之道,必須“趨時更新”,“事隨勢遷而法必變”。
  在對歷史發展的認識上,《讀通鑒論》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亂有亂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違生之理,淺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國傢之治亂存亡,亦如此而已矣。”捲二十四國傢的治亂存亡與人的生死壽夭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並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所認識和掌握的。基於這種思想認識,作者認為秦始皇廢除分封行郡縣,是歷史進步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秦代以下,郡縣製“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捲一,被分封行郡縣變革的成功是順應了“勢之所趨”,符合“理”——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結果。作者還進一步帶證地指出“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而天假其私而行其大公”捲一,秦始皇是出於“私天下”的動機而實行郡縣製的,而歷史規律的必然性又恰恰是通過秦始皇主觀動機這一偶然性體現出來的。
  此外《讀通鑒論》一書在分析評論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多有獨到見解和中肯意見,又能一一例舉,但也有其局限,作者同情農民的疾苦,痛恨反動統治的腐敗,主張改革,但其認識還局限於對原有制度的改良,沒有認識到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的必要。
簡介
  《讀通鑒論》是王夫之畢其一生心血,從69歲開始動筆寫作,在其逝世前纔完成的一部史論。它藉引司馬光《資治通鑒》所載史實,係統地評論自秦至五代之間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分析歷代成敗興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總結經驗,引古鑒今.探求歷史發展進化規律,尋求漢族復興的大道。全書約60餘萬字,分為50捲,每捲之中,以朝代為別;每代之中,以帝王之號為目,共30目, 目下又分作一個個專題;另在“捲末”附有“敘論”四篇。該書文采飛揚,議論縱橫,新見選出,論點精到,堪稱傳統史論中最係統、最精彩的傑作,同時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進步的歷史現和政治思想傾嚮。
  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歷史著作。首先,它是閱讀另一部歷史巨著的筆記,其中每一節都是針對《通鑒》所記的某一段史實而發的議論,如果不參照《資治通鑒》而單讀《讀通鑒論》,就會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其次,這部書是一個思想傢的歷史沉思錄。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際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之光,又積澱了一個當時心境極為痛苦與矛盾的思想傢的深邃反思。所以,總體水平遠超出一般史書。
  “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
  《讀通鑒論》是明末清初卓越思想傢王夫之有關古史評論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
  王夫之,字而農,號薑齋,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衡陽石船山,學者尊稱為船山先生。生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舉人。明亡後參加南明抗清鬥爭,後來放棄政治活動,退隱鄉閭間,在極艱苦的條件下,以著述終其身,共計成書數十種,達300餘捲。
  《讀通鑒論》是王夫之閱讀司馬光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的筆記,全書30捲,其中秦1捲,西漢4捲,東漢4捲,三國1捲,晉4捲,宋、齊、梁、陳、隋各1捲,唐8捲,五代3捲,另附《敘論》4篇為捲末。
  這不是一部單純的歷史著作。首先,它是閱讀另一部歷史巨著的筆記,其中每一節都是針對《通鑒》所記的某一段史實而發的議論,如果不參照《資治通鑒》而單讀《讀通鑒論》,就會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其次,這部書是一個思想傢的歷史沉思錄。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際那段血與火的歷史之光,又積澱了一個當時心境極為痛苦與矛盾的思想傢的深邃反思。所以,總體水平遠超出一般史書。
  王夫之是一個忠於明王朝,又具有濃厚漢民族意識的文人。對於明亡於清這一事實,他從其字裏行間透溢出痛苦和悲憤。但是,他並沒有簡單地藉古史來發泄自己的民族義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論具有巨大的現實感。明亡後,若幹史學家探討其滅亡原因,或批評政治混亂,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擊君主專製及其流弊,深度不一。其中,以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為代表的批判專製君主制度的思想最為深刻。王夫之與大多數史學家不同,他不僅具有這種現實感,而且能將其與歷史的沉思融合起來,試圖從中總結出更高層次的歷史哲學來。
  首先,他清醒地反觀自身,認為“夷狄之蹂躪中國,亦非必有固獲之心,中國致之耳。”於是他在《讀通鑒論》中,批評君主與大臣聚斂財富,批評君主貪巧自矜濫殺忠良,批評姦臣敗壞綱紀使國傢衰微,批評大臣擁兵自重強枝弱幹,批評學風日衰邪說日盛,批評縱客商賈捨本逐末,批評姦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評幾乎涉及到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在他心目中,前朝舊事衹不過是明朝現實而已。
  其次,在歷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個啓示,就是“事隨勢遷而法必變”。他從遠古人類的“異於禽獸無幾”與今天人類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備”;從三代的“瀋酗”、“淫奔”、“黷貨”與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從三代的封建諸侯與秦始皇改郡縣製的成功中看到了“勢相激而理隨以易”。歷史的變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個哲理性的結論:“勢之順者,即理之當然者矣”,也就是說,順應歷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
  “理勢合一”、“理因乎勢”是王夫之在歷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結論。“變”是這個歷史哲學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導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學中最要害的命題“正統論”,“統者,合而不離,續而不絶之謂也”,就是說,所謂“統”是統一了國傢並能較長久地持續下去的政權,不論是靠武力統一的,還是靠陰謀“篡弒”而來的,衹要它順應了大勢,使國傢“合而不離,續而不絶”,就是合理的、正統的,並不在乎它姓李還是姓趙。他說:“論之不及正統者,何也?
  曰,正統之說,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漢之亡,曹氏、司馬氏乘之,以竊天下,而為之名曰禪。於是為之說曰,必有所承以為統,而後可以為天子,義不相授受而強相綴係,以揜篡奪之跡,抑假鄒衍之邪說,與劉歆歷傢之緒論,文其詖辭,要豈事理之實然哉。”史書從朱熹著成《通鑒綱目》以後,正統的爭論已成為封建史學家所最關心的事,甚至影響到宋、遼、金三史的修撰,遲遲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說完全粉碎了那些一無可取的謬論。如果說黃宗羲是從明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現實出發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專製的理論,那麽,王夫之則是從歷史的不斷變化發展中得到了這一思想。千百年來,天不變道亦不變,宋元以來,為一傢一姓而爭正統的喧吵熱鬧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則為王、為神、為聖,便是得天命、當正統,永遠私有天下,無人敢說不字。而黃宗羲、王夫之卻否定了這天經地義的結論,從歷史變化上指出了順應“勢”者纔合天理,無疑是一個進步。
  當然,歷史遺留的負擔畢竟太沉重了,傳統文化在他身上積澱的畢竟太深厚了,當這位思想傢在進行歷史沉思時,常常不自覺地沿襲了傳統歷史觀與道德觀,陷入傳統的保守觀念之中。如他認為封建君主不能變,能變的衹是具體的措施與制度;封建思想觀念不能變,能變的衹是個別的方法與觀點,這便成了王夫之思想中一個永遠難以擺脫的矛盾。他理智上承認“勢之所趨”即“理”這一哲學命題,但感情上卻不能接受真正撲面而來的“勢”。他駡與正統理學相左的學派,如宋代的蘇學、浙學及明代李贄等人的異端史學,指斥李贄的《藏書》為害尤烈。當張獻忠請他加入起義隊伍時,他“剺面傷腕,誓死不肯”,而清兵南下時,他卻舉兵反抗,將民族大義與忠君思想糅在一起。所以,在閱讀《讀通鑒論》時,既要註意到他表露的進步史學思想,也不能忽視那些阻礙這種思想升華的種種保守因素。
書評
  《讀通鑒論》是王夫之晚年係統的史論代表作之一。作者認真研讀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現實,總結歷史經驗,有感而發,隨事闡述自己的見解、主張和思想認識。對歷史上的治亂興衰作了多方面的評論。全書約六十餘萬字,按朝代分為三十捲,捲末又附有《敘論》,沒有篇題。
  全書內容豐富,集中表現了作者發展進化的歷史觀。他痕恨明王朝的腐敗政治,主張改革;反對分裂,主張國傢統一,反對民族壓迫;還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對宋明以來的唯心主義道學進行了批判。作者有意識地把評史與論政治結合起來。他認為“讀古人之書”必須“揣當今之爭”,才能“為治之資”。因此王夫之的史論著作不僅貫穿着他的史學思想理論,也滲透了他的政治思想理論。
  在對宋、明理學家厚古薄今,推崇“三代盛世”,妄稱三代以下“人欲橫流”、主張“法先王”的復古倒退思想進行批判時,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指出唐虞以前完全處於未開化的野蠻狀態,而三代則是“國少而君多……暴君橫取”,人民“稭面鳩刑,衣能結而食草木”,社會落後生活艱苦,根本也不是值得嚮往的盛世《讀通鑒論》捲二十。“世益降,物益備”《讀通鑒論》捲十九,隨着歷史的發展,物質生活纔日益豐富起來,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古代的辦法是治理古代天下的,不一定能通用於今天,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法令和治國之道,必須“趨時更新”,“事隨勢遷而法必變”。
  在對歷史發展的認識上,《讀通鑒論》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亂有亂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違生之理,淺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國傢之治亂存亡,亦如此而已矣。”捲二十四國傢的治亂存亡與人的生死壽夭一樣都有自己的規律,並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所認識和掌握的。基於這種思想認識,作者認為秦始皇廢除分封行郡縣,是歷史進步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秦代以下,郡縣製“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捲一,被分封行郡縣變革的成功是順應了“勢之所趨”,符合“理”——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結果。作者還進一步帶證地指出“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而天假其私而行其大公”捲一,秦始皇是出於“私天下”的動機而實行郡縣製的,而歷史規律的必然性又恰恰是通過秦始皇主觀動機這一偶然性體現出來的。
  此外《讀通鑒論》一書在分析評論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時,多有獨到見解和中肯意見,又能一一例舉,但也有其局限,作者同情農民的疾苦,痛恨反動統治的腐敗,主張改革,但其認識還局限於對原有制度的改良,沒有認識到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的必要。
  翻譯張綱年輕時就通曉經學,雖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卻磨礪布衣的節操,被舉薦孝廉,他卻不赴命,後來被司徒任命為侍御史。當時順帝縱容宦官,有識之士都恐懼擔心。張綱慨然感嘆:"污穢醜惡之人聚滿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獻出生命,為國傢掃除災難,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願意的。"漢安元年,朝廷選派八位使者巡視各地的風氣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後擔任要職,衹有張綱年紀輕,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衹有張綱卻在洛陽都亭停車不行,說:"豺狼一般暴虐姦邪的人當政,怎麽還要查問那些像狐狸一樣姦佞狡猾的壞人!"皇帝雖然明白張綱說話直率,但最終還是不願意重用他。當時,廣陵的張嬰等人率領數萬人反叛,他們殺了刺史、太守,在揚州、徐州一帶作亂已經有十多年,朝廷卻一直不能討伐徵服他們。於是,派張綱擔任廣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嚮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馬,唯獨張綱卻請求輕車簡行赴命任職。到任以後,就率領差吏兵卒十多人,徑直造訪張嬰營壘,安撫慰問,要求與頭目會見,表明國傢的恩惠。張嬰起初非常吃驚,見到張綱的誠信後,纔出來拜見。張綱請他坐在上座,詢問疾苦。勸導他說:"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貪婪殘暴,所以致使你們各位心懷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確實有罪,然而你們這樣做也是不義的。如今皇上仁慈聖明,要以文德勸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來,想以爵祿使你們榮耀,不想用刑法懲罰你們,現今實在是轉禍為福的好時機啊。如若聽聞仁義卻不順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軍聚集於此,難道不危險嗎?如果不能正確估量雙方力量的強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趨從邪惡,就是不聰明;放棄順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誠;自己斷送了子孫的性命,就是不孝順;違背正道而走嚮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義而沒有作為,就是不勇敢;這六方面是關係到你們成敗、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夠仔細考慮。"張嬰被深深地感動並醒悟,第二天,率領部下萬人和妻子兒女,雙手反綁投降歸順。張綱就單車進入張嬰營壘,遣散了張嬰的部下,讓他們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當差的,都召而來之。於是人們喜悅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給予了好評,想提拔張綱,而張嬰等人上書乞求留任張綱,皇上應允了。張綱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歲時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張綱府邸吊唁的人多得無法計數。張嬰等五百多人穿着喪服為他操辦喪事,背負泥土為他壘築墳墓。
  張綱單車獨騎去到叛賊營壘,勸喻張嬰並降伏了他,主張安撫盜賊的人都把這作為美談。然而張綱死後沒多久,張嬰又占領郡地而反叛,張綱哪裏能使東南的盜賊止息啊!民衆一旦做了盜賊,就會無法自容於世,處在既非叛逆又非順服的狀態下,徘徊之中始終想着展翅高飛;況且讓他受到恩寵,得到榮耀,期望他悔過自懲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嚮,怎麽做得到啊?張綱這樣的人,衹能緩解一時的災禍,卻不能用他為國傢作長期的謀劃,哪裏值得效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