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上可見,諾斯底主義的學派可大致上分為波斯學派及敘利亞/埃及學派。前者有着較重的二元論趨嚮,反映受着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強烈影響;而敘利亞/埃及學派就是傾嚮一元論。後期的諾斯底主義,如清潔派、鮑格米勒派及迦坡加德派卻有着包含以上兩種元素。
裏基諾斯書是範倫提納所寫,主張人復活不是實在形體。《多馬福音》收集了114段耶穌說的話。《腓力福音》討論聖禮,包括施洗、婚事等。《約翰旁經》詳細敘述宇宙起源。
波斯諾斯底主義 波斯學派是諾斯底主義的古老形式,他們是個別的宗教,而非基督教或猶太教的分支。
(1) 曼底安主義衹有少數仍然存在於伊拉剋及伊朗的鬍齊斯坦省,他的名字的“曼底安”(Mandā d-Heyyi)大約解釋為“生命的知識”。雖然它的來源已經無從稽考,曼底安主義者是以施洗約翰為信仰的主要對象,並且中心信仰亦着重浸禮。除了部份與基督教吻合外,他們不相信摩西、耶穌或穆罕默德。他們的信仰及修行與那些信仰對象所提倡的並不相同,因而必須分清。大量曼底安經典的原稿依然存在,就如《Genzā Rabbā》相信是早於2世紀的手抄本;另外亦有《Qolastā》(即祈禱聖典)及《施洗約翰記》。
(2) 摩尼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信仰遺産,由先知摩尼所創立而卻接近消滅。大部份有關於摩尼教的著作均已失去,衹要是發現一本原稿著作亦可幫助發掘更多資料,現時放置在德國科隆的《Codex Manichaicus Coloniensis》主要包含摩尼教先知的生平資料及他的教訓與主張。除了與基督教的聯繫外,找不到摩尼教與任何基督教宗派有任何的關聯。
敘利亞/埃及諾斯底主義 敘利亞/埃及學派是從柏拉圖主義引伸發展出來,描述創造是一連串由獨一個體的流出過程,最終形成物質世界。他們傾嚮認為物質是邪惡的,而非另一股等同的力量。事實上,邪惡與善良在這學派是一相對的觀念:前者是與獨一個體分離的極端。大部份此學派的著作都是與基督教有關的,都是在拿戈瑪第經集中發現的:
(1) 賽特著作,以亞當及夏娃的第三子命名,傳說是靈知的擁有者及傳播者。著作包括有:
《約翰密傳》
《亞當啓示錄》
《掌權者的本質》
《雷:完美的思想》
《三形的普洛特諾尼亞》
《埃及人福音》
《唆斯特利阿努》
《阿羅基耐》
《塞特三柱》
(2) 多馬著作是按聖多馬的學派所命名,詳細可參考多馬派教會。就此學派的著作包括:
《珍珠之歌》
《珍珠之歌》(Hymn of the Pearl)發現於《多馬行傳》之中,“珍珠之歌”是現代譯者所取的名字,它原來的名字是“使徒猶大•多馬在印度國土之歌。”文中以蛇象徵這個世界的統治 者或惡的原則;以海象徵代表物質世界或黑暗世界,是神明瀋入其中的所在;而埃及則被象徵為物質的世界,諾斯底主義把埃及當作“這個世界”,也就是物質世 界、無知識界、邪惡宗教的象徵。“珍珠”在諾斯底主義的象徵中,是代表著有超自然意義上的“靈魂”的永恆的隱喻。這裏的珍珠,它的本質上是“遺失了”的珍 珠,它被包圍在野獸的殼裏或隱藏在深處。當靈魂被稱為珍珠時,表示表示它的來源及它是很珍貴的,但是也是與它現在的無價值來作對比,以它的閃亮與它所陷入 的黑暗來對照。若珍珠所代表的就是靈魂,珍珠是“遺失的”,那麽找回珍珠就是天上所關註的,取回珍珠也就成了聖子的使命。在王子出現前,它墮落到黑暗的能 量之中,而王子為了它就承擔下降與流放的命運。
《多馬福音》
《爭戰者多馬書》
(3) 華倫提奴著作是主教及諾斯底師傅華倫提奴的著作,他在賽特傳統外發展了一部復雜的宇宙觀。他的著作包括(有*者為殘篇):
《The Divine Word Present in the Infant》(Fragment A) *
《On the Three Natures》(Fragment B) *
《Adam's Faculty of Speech》(Fragment C) *
《To Agathopous: Jesus' Digestive System》(Fragment D) *
《Annihilation of the Realm of Death》(Fragment F) *
《On Friends: The Source of Common Wisdom》(Fragment G) *
《Epistle on Attachments》(Fragment H) *
《Summer Harvest》*
《真理的福音》*
《托密勒的諾斯底神話》
《使徒保羅禱文》
《Ptolemy's Epistle to Flora》
《論復活》
《腓力福音》
(4)巴西利得著作是以巴西利得來命名,衹有從反對者的聲音中,如愛任紐的《反異端》及亞歷山大的革力免的著作得知其內容:
《反異端》及亞歷山大的革力免的著作得知其內容:
《The Octet of Subsistent Entities》(Fragment A)
《The Uniqueness of the World》(Fragment B)
《Election Naturally Entails Faith and Virtue》(Fragment C)
《The State of Virtue》(Fragment D)
《The Elect Transcend the World》(Fragment E)
《轉世》(Fragment F)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Goodness of Providence》(Fragment G)
《Forgivable Sins》(Fragment H)
後期的諾斯底主義 除了以上的諾斯底主義學派外,亦有不同的教派出現,按時序表列如下:
(1) 賽門•馬革斯及馬吉安均有着諾斯底主義的傾嚮,但他們為人熟悉的思想卻不是諾斯底主義的,他們都分別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教派。有人因而稱呼他們為“偽諾斯底主義者”或“原始諾斯底主義者”,其中賽門的學生米南德就屬於這一類。
(2) 塞林則是一個1世紀末至2世紀教派的領袖。他相信這個世界是由一個較低級的創造者所掌管,並認為會有一個慶典、犧牲和宰殺祭物等方式所組成基督的王國。
(3) 俄斐特派是一群崇拜創世記中記載的銅蛇的教派,奉它為授與知識的象徵。
(4) 該隱派是崇拜該隱、以掃、可拉以及所多瑪而得名的教派。對於此教派衹有少許資料,但可以推測得他們是以放縱情欲及不道德的行為作為救贖的方式。
(5) 迦坡加德派
(6) Borborites
(7) 鮑格米勒教派
(8)清潔派(或譯迦他利派,另稱為阿爾比根派或阿爾比派)是模仿諾斯底主義,於12世紀盛行西歐的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