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 魚類 > 說文
目錄
基本資料
  書名:《說文
  作者:(漢)許慎 撰,(宋)徐鉉 校定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4-2-1
  頁數:390頁
作者簡介
  許慎(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郾城縣)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贊賞。他是漢代有名的許慎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
  許慎曾擔任太尉府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他歷經21年著成的《說文解字》,歸納出了漢字540個部首。許慎另著有《五經異義》、《淮南鴻烈解詁》等書,已失傳。許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純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 《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攻曺,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傢。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議》。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說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黃帝之使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公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夫”,“夫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天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諸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諸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建光元年(121),書成。收單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於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時,遣子衝獻書於帝。卒,葬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東。墓髙十有五尺,徑四十有八尺。鄉人曰:“日動一釐,夜長三尺。”謬也,豈有自拔之塚。《後漢書》贊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塗分流別,專門並興。精疏殊會,通閡相徵。千載不作,淵源誰澄。”至清,歲以仲月後丁之日,縣令、學官到許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禮。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縣知縣溫德裕立“孝廉許公之墓”碑。光緒年間(1875-1908),郾城知縣王風森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新中國成立後三十七年(1985年),許慎研究會第一次會議時,立“重修許慎墓碑記”。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數也。目前,許慎祠堂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許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歷史最長的象形文字。今天,人們發現,漢字輸入計算機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任何一種文字所無法比擬的,當人們開始熱衷於研究漢字時,首先會想到許慎。
  許慎是東漢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學家,他編撰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係統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寬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以及漢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訓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彙的面貌,比較係統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論,是中國語文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也是1800年來唯一研究漢字的經典著作,是中國人民今天研究古文學和古漢語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沒有這部書的流傳,中國人民將不能認識秦、漢以來的篆書,更不要說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與戰國時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過去對漢字研究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現在和將來的漢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義。
圖書介紹
  原書十四篇﹐敘目一篇。正文以小篆為主﹐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又古文﹑籀文等異體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解說十三萬說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該書在流傳中﹐屢經竄亂﹐今本為宋徐鉉所校定﹐與原書頗多出入﹐徐氏以篇帙繁重﹐將每篇分為上下二捲﹐共三十捲﹐收九千四百三十一字﹐重文一千二百七十九字﹐解說十二萬二千六百九十九字。該書改變了周﹑秦至漢的字書的編纂方法﹐即將所收字編為四言﹑七言韻語的形式﹐首創了部首編排法﹐分為五百四十部。許氏又總結了以前的“六書”理論﹐開創了有係統地解釋文字的方法﹐先解釋字義﹐次剖析形體構造﹐再說明讀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書所未有的。該書對古文字﹑古文獻和古史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貢獻。但說解中也雜有主觀臆斷和迷信成份﹐需要參照甲骨﹑金石﹑竹木簡的文字研討審定。《說文》這樣一部巨著,是在經學鬥爭中産生的。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之爭是漢代學術思想領域中最重要的一場論爭。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國時文字寫的,漢代稱六國 文字為“古文”,用古文書寫的經書稱為古文經。秦始皇出於愚民政策的需要,把這些用古文字寫成的《詩》 、《書》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漢初年,一些老年儒生憑記憶把五經口授給弟子,弟子用隸書記下來。隸書是漢代通行的文字,稱“今文”,用今文書寫的經書,稱今文經。後來陸續發現用古文字寫的經書。 這樣在漢代經學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經學家和古文經學家。兩派的區別不衹是表現為所依據的經學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現為怎樣使經學為封建統治服務上。今文經學家喜歡對經書作牽強附會的解釋和宣揚迷信的讖緯之學;古文經學家則強調讀懂經典,真正理解儒學精髓,為此側重名物訓詁,重視語言事實,比較簡明質樸。許慎屬於古文經學派,他編著《說文》是要以語言文字為武器,擴大古文經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的影響。
  《說文》早期傳本不得而知,有記載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陽冰,他在代宗大歷年間 刊定《說文》,但其中摻雜李氏臆說頗多。該書現存的版本以徐鉉校定的宋刊本為最早﹐ 《四部叢刊》初編及《續古逸叢刊》有影印本。其次是徐鍇的《說文解字係傳》 ﹐有宋刊殘本及影宋鈔本﹐《四部叢刊》初編二次印本中有影印本。 南唐徐鉉、徐鍇兄弟二人精研《說文》,徐鍇的《說文解字係傳》是第一種《說文》註本,成書於南唐末年,世稱小徐本,徐鍇對 李陽冰謬說多有匡正。徐鉉於宋太宗雍熙年間奉旨校定《說文》,世稱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寫本《說文》木部殘捲一捲,僅188字。清人研治《說文》,多以大徐本為基礎,同時參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華書局影印本。
概念發展
  從歷史上看
  1,文字起源很早。儘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東西 ,但它究竟屬於什麽時代 ,怎麽去認識 ,還有待深入研究。因此 ,今日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有係統的記錄漢語的文字是甲骨文。從甲骨文發展到銅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有所謂六國古文 :秦早期的籀文、貨幣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時代 ,簡易了秦的籀文 ,成為小篆。再發展成隸書、草書、行書、真書 (即楷書、正書 )。
  從書寫方式上看
  漢字的發展有形變和勢變。形變即字形有了改變 ;勢變即書寫的筆畫有了變化。形變如金文跟六國古文相差很遠
  ,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變化。篆書是圓筆居多 ,小篆已有點變化 ,隸書變化很大 ,把圓筆改成方筆。“大”、“日” ,字形由圓的變成方塊。這種發展一方面由繁復趨於約易 ,簡單化 ,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 ;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單體變為合體 ,加上不同偏旁則成為形聲字。書寫上由繁復趨於約易 ,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義嚮表音方向發展。最早先有圖畫代表形象 ,作為文字把圖畫簡化而成為象形字。還有指事 ,《說文》舉“上”、“下”為例 ,因為無物可象 ,所以有指事。又有會意 ,會意一般是合體的 ,如“相” ,是由兩個獨體合成的會意。此法還是有時而窮的 ,遂嚮表音方向發展 因此有了形聲。又有轉註、假藉 ,合前幾種為六書。轉註 ,《說文·敘》講“建類一首 ,..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種不同的理解。比較準確的是劉臺拱的講法 :“從一義生數字謂之轉註 ,以一字攝數義謂之假藉 ;隨音立字 ,謂之轉註 ,依音記字謂之假藉。 ”戴震、段玉裁講轉註是互訓
  ,非也 ,互訓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藉以不造字立字 ,同音假藉 ,拿一個字代表兩個不同的語詞。轉註是表音的
  ,假藉更是表音的 ,因此說是形以表義嚮表音方向發展。文字使用上 ,一字多形
  (或體 ,一個字的不同寫法 )慢慢趨嚮固定。從歷史上看 ,有古字今字之別。
  聲韻的演變。首先應理解聲、韻是一個係統 (system ) ,不是雜亂無章的。一種語言裏聲母、韻母各分多少類是有數的 ;聲韻的結合是有規律的 ,是係統的。比如 :現代漢語普‘..一定跟 iy (或有 iy介音的韻 )相拼 ,不跟 AO相拼。聲韻的演變就是在這一係統內部有些發展改變。演變或者由簡而繁 ,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條件下發展為“知徹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簡 比如“藍”是來母 而“監”是見母 ,古代有復輔音聲母 通話語音
  kl2。為什麽說古代有復輔音 ?這樣的事例不是個別的。比如 :“恕”從如聲。一個字也可以有兩個讀音 ,比如“率” shuài、lǜ,最早為兩個輔音 ,在一定條件下 ,發展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輔音 (如“監” ),有的保留了後輔音 (如“藍” )。除諧聲外 ,從漢藏語同源詞比較也可看出古有復輔音。人們不同意這種說法。閩、方音有不同。因政治、經濟、時代有不同。
  從漢語語音的聲韻係統發展來看
  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p 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現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 (proto-Chinese)、後期 (archaic Chinese)。時
  代前後亦有伸縮 ,這是一個發展趨勢。,商代為上古前期 明、文化各方面交錯的關係,方音由分歧而逐漸融合,趨於一不要籠統。,都應在歷史上劃分不同的階段元、清是近代方音自古有之,而漢語是有一個最早的母語的,方言不過是其不同,周秦即為上古後期 ;若周秦以上為上古 ,現在為現代。研究任,則漢代也可說是上古的後期。魏晉南北朝為中古 ,唐、宋為近古分支而已。有些美國學者認為閩語跟早期漢語不是一回事
  ,有自己的原始閩語的母語。粵、吳、北方話都是由一種早期漢語演變來的。因為一種語言不能
  單從語音來比較 ,還要看它的語法、詞彙。閩語也是音節語言 ,沒有很多的形態 (p hono log2
  ical)變化 ,語法結構跟其他漢語方言基本一致 ,聲調也可以對應。詞彙上的證據就更多了 ,不過有些詞彙北方話沒有。這裏面有不同民族往來時互相影響的問題 ,吸收一些別的民族語言的詞彙。語言發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方言的發展是交錯的 ,有的趨於一致。一致也是相對的 ,不是絶對的。北方話一般無入聲 ,但山西話還有入聲 ,聲調也不同 ,有的有五個、六個聲調。
  總之 ,關於聲韻演變要建立兩個觀念 :一個是古今時代的不同 ,一個是方音的不同。
  語義的發展
  文字的意義有本義 ,有變義。本義指從早期文字形體上所反映出來的取像及其所代表的詞義。變義指使用文字在表意方面所起的發展變化。變化又是多方面的,轉義、比喻義、藉義都是對本義而言的變義。研究語義 ,不能孤立地看。第一 ,要看這個詞在最早的文獻裏是怎麽講的 (the first appearance),有的不能單從字形來看。第二 ,要根
  據這個字 (詞)處於一定的句子中的意思來定 ,不是僅僅單憑古老的字書 (訓詁書 )來看的 ,訓詁書講的不一定是這個字的全面的意思 ,或是在某個句子中的意思。例如《爾雅·釋詁》第一條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亻叔、落、權、輿 ,始也。 ”這些字是不是都當開始講?其實開始衹是核心 (kernel)的意思 ,事實上用處不一樣 ,所指的方面也不一樣 ,要把語詞放到具體的句子中來看它是什麽意思纔行。就語言的總體來說 ,形音義三者是聯繫在一起的 ,要研究語言 ,就不能偏於一隅 ,要把事物的各方面聯繫起來觀察分析 (古今 ,形音義 ),所謂“觀其會通”、“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就是要聯繫起來觀察分析。同時也要瞭解歷史的發展 ,所謂“探本求源”、“明其原委” 。
主要內容
  《說文》是中國最早的且對後代影響極大的一部字典,也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中文字典。本書成書於和帝永元十二年《說文解字》書影(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原作現已失落。傳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註釋本。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許慎寫完之後,獻給漢安帝。全書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
  全書以小篆為主體,分析字形結構,根據不同的偏旁,分立為514部,始於“一”部,終於“亥”部。凡字形偏旁或筆畫接近的字都歸於一部,舉偏旁居一部之首。部與部排列的順序大體以部首的筆畫和形體結構是否相近為準則,筆畫結構相近的就序列在一起。許書514部分為14篇,捲末敘目別為一篇,故為15篇。每部文字的排列主要本着3個原則:
  ①文字在應用上的意思屬於好的、善的列在前面屬於貶義的、不好的列在後面;
  ②一部之內屬於專名詞的列在前面,屬於普通事物名詞的列在後面;
  ③一部之內的字,義類相近的序次在一起,以便尋檢。每一篆文下先言義,後言形體結構,最後或說明讀若某。
  小篆之外,如有籀文、古文異體,則列其下,名為“重文”。全書共收篆文9353字,重文1163字。古書中所使用的文字大體具備,其中既有先秦所有的字,也有漢代新産生的字,為後代考查漢字的發展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材料。許慎分析字形,根據相傳的“六書說”。象形、指事由字形以見義。會意、形聲則分別其組合成分。凡言“從某從某”或言“從某某”都是會意字;凡言“從某某聲”的都是形聲字。書中也有會意兼形聲的。也有言“從某某省聲”的。許慎做了這些分析,對國人理解篆書的結構大有幫助,下而考察隸書也可以知道其來竜去脈,不知篆書形體,就難以明其音義。《說文》中的訓釋,或因形以說義,或取書傳中的古訓,燦然具備,雖為字書,實際也是一部極為重要的訓詁書。後代的字書都援引《說文》訓釋,以為典要。
價值貢獻
  1.建立部首是許慎的重大創造之一。漢字是憑藉形體來表示意義的,因此,對漢 字義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漢字都按所屬義符加以歸類,這是漢字學家的工作,這項工作, 由許慎最先完成了。《說文》一共分540部,除了個別部首還可以合併與調整外,從總 體上說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圖。許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費苦心,把形體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這等於把540部又分成若幹大類,這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 義符,更正確地理解字義。 每部所屬的字的排列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依據以類相從的原則。具體說來有三 種情況:其一,詞義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詞義屬於積極的排在前邊,屬於消極的 排在後邊;其三,專有名詞排在前邊,普通名詞排在後邊。 許慎創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個字的排列方法,都是從文字學角度出發的,這 種排列方法更能體現部首與部首、字與字之間的意義聯繫,這與後世從檢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筆畫多少分類迥然不同。
  2.訓釋本義。許慎之前的經學家為經典作註,都是隨文而釋,所註釋的字(詞) 義,基本上是這個字在一定語言環境中的具體意義和靈活意義。許慎在《說文》中緊緊 抓住字的本義,並且衹講本義(由於歷史的局限,個別字的本義講得不對),這無疑等 於抓住了詞義的核心問題,因為一切引申義、比喻義等都是以本義為出發點的,掌握了 本義,就能夠以簡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義,解决一係列有關詞義的問題。 此外,許慎在訓釋本義時,常常增加描寫和敘述的語言,使讀者加深對本義的理解, 擴大讀者的知識面,豐富本義的內涵和外延。
  3.對漢字形音義三方面分析。許慎在每個字下,首先訓釋詞義,然後對字形構造 進行分析,如果是形聲字,在分析字形時就指示了讀音,如果是非形聲字,則常常用讀 若、讀與某同等方式指示讀音。漢字是屬於表義係統文字,是由最初的圖畫文字演變而 來的,這樣通過字形分析來確定、證實字義完全符合漢民族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而語 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文字不過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許慎深知“音義相依”、“義傅於 音”的原則,所以在《說文》中非常重視音義關係,常常以聲音綫索來說明字義的由來, 這為後世訓詁學者提供了因聲求義的原則。
  4.以六書分析漢字。在許慎之前,有倉頡依據六書造字的傳說。現代文字學家認為,六書是對漢字造字規律的總結,而不是漢字産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許慎之前,僅有六書的名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藉,沒有具體闡述,更沒有用來大 量地分析漢字。許慎發展了六書理論,明確地為六書下定義,並把六書用於實踐,逐一 分析《說文》所收錄的9353個漢字,這在漢字發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啓後、繼往開 來的重要意義,從而確立了漢字研究的民族風格、民族特色。
後世影響
  兩千年來,《說文解字》是文字學上的首創之書,也是最有權威之書,它的作者許慎的名字與他的傑作成為後人閱讀古籍,“說文”大傢段玉裁探討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橋梁和鑰匙。
  《說文》問世以後,很快就引起當時學者的重視,在註釋經典時常常引證《說文》。 如:鄭玄註三禮,應劭、晉灼註《漢書》,都曾援引《說文》以證字義。《到了南北朝時代,學者們對《說文》已經有了比較完整、係統的認識。唐代科舉考試規定要考《說文》。自唐代以後,一切字書、韻書及註釋書中的字義訓詁都依據《說文》。
  《說文》問世以後,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說文》研究的高峰時期。清代研究《說文》的學者不下200人,其中稱得上專傢的有數十人之多。清代《說文》之學,可分為四類:其一,是校勘和考證工作,如嚴可均的《說文校議》 、錢坫的《說文解字斠詮》等;其二,對《說文》進行匡正,如孔廣居的《說文疑疑》 、俞樾的《兒笘錄》等;其三,對《說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 王筠的《說文句讀》 ;其四,訂補前人或同時代學者關於 《說文》研究的著作,如嚴章福的《說文校議議》、王紹蘭的《說文段註訂補》等。其中第三種最為重要,這四人也並稱“說文四大傢”。近人丁福保持以往各傢研究《說文》的專著和其他論及《說文》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材料匯集為《說文解字詁林》 ,後又搜集遺逸編為《補遺》,是該書註釋的總匯。
  《說文》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的字典。同時,它創立了漢民族風格的語言學——文獻語言學,《說文》 就是文獻語言學的莫基之作。《說文》 對傳統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有巨大影響,後世所說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字,大體不出 《說文》所涉及的範圍,而《說文》本身則形成一個專門學科。《說文》完整而係統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國人認識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橋梁;《說文》的訓 解更是國人今天註釋古書、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據。所以《說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學術 價值和應用價值。
《說文》
  《說文
    Suower飛
  《說文》中國彝族古代哲學著作。又名《宇宙源流》。
  體裁為押韻之五一言詩。原書由丁文江1930年搜集於貴
  州大定縣(今大方縣),後編人1 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舜文叢刻》中,由羅文筆翻譯。成書年代及作者均不詳。
  譯者“序例”中提到,約漢光武帝時,彝族先民首領俄阿基
  遵行該書意旨,由此推斷,《說文》或成書於東漢初年,是
  彝族內部長期流傳的一部著作。
  《說文》全書共分8章:一天文,二地理,三人道,四治
  國,五婚姻,六慎終追遠,七父母動勞,八聖臺。其中記述
  了古代彝族先民對宇宙起源、天地形成、形神關係、社會
  政治等等的觀點和看法。它認為天地是由氣自然形成的,
  “清氣嚮空浮,天復他來張,夭國白明淨,他造自然造”;“濁
  氣一F凝結,地載他來組,地國廣而堅,他成自然成”。天地
  形成後,宇宙萬物也逐步産生,天彎一下運行着太陽、月亮
  及星辰,並月_都具有自己的規律性。“圓圓天復疇,榮日
  過渡清,朗月行宮快,星辰按規移,朔望自迴旋。”天地形
  成後,分出了晝夜、歲月、寒暑,“早晚是他分,歲月是他
  定,寒暑是他移”。隨着歲月寒暑的形成,化生出了萬事
  萬物,春晴融融,萬物發生;夏日炎炎,萬物茂盛;秋晴輝
  輝,萬物成實;鼕日烈烈,萬物歸宗。《說文》對事物的不
  同表現,即事物的矛盾也進行了描述,指出山有高低、崖
  有大小、海有深淺、江有麯直。
  《說文》對形神關係作了初步的探索。它認為人是由
  氣構成的,有了氣纔形成了身體與靈魂。“太初勿始世,人
  氣嚮空吸,人成他來成,他造自然造,身體賦靈魂,血存以
  氣存。”《說文》還談到人的聰明才智形成的根源,認為有
  “榮、耀’,二水泉,榮泉可為果,為人的列祖所食,耀水可為
  飲,為人的列宗所飲。人類正是飲了“榮、耀”二泉之水,
  有了聰明才智。這是把飲食作為人類聰明才智的物質基
  礎。在談到人的病因與治療時,書中認為,人病的原因是
  由氣血不調、飲食不合等內傷,或環境變化失常、冷熱失
  時、氣侯不合等外感引起的。疾病的治療則依靠對人體
  的筋脈、胃腸、腎脾、肺肝的觀察與瞭解。
  《說文》在社會政治方面提出了“君民一體”的觀點,
  認為“不是仁君主,民訟不能清,不是良民勇,君位守不
  牢;君乃民元首,民乃君百體,’o並認為君民之間一旦相脫
  離,則身命不存,國傢滅亡;衹有君主仁美恩義,纔有社會
  萬民的安寧‘(李延良)
    
相關詞
人物學者研究清代漢字異體
包含詞
論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