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中国哲学人物 : 中国理学 : 历史人物 : 名人 : 中国伦理学 > 许衡
目录
No. 1
  许衡,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为农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于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为农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于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为农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谥文正,封魏国公。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1)。据《元史》、《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蒙兀儿史记》以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等史料记载,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2),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3);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与刘秉中等“立朝仪”(4)“定官制”(5),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6);“犯颜谏诤,刚毅不屈”(6),有元代的“魏徵”之称;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培育人才,善教,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教领太史院事,与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改定历法,“撰《授时历经》”(8),“新制仪象圭表”(9)等;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10)?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为元仁宗推行科举制度和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绩。许衡著有《鲁斋集》、《鲁斋心法》、《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经后世多次修订编辑再版并易名为《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并收入《四库全书》。许衡在思想、教育、历法、哲学、政治、文学、医学、历史、经济、数学、民俗等方面皆有颇深的造诣和卓越的建树,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儒学君子”位居相位者,许衡为古今唯一的一人。许衡,生于金泰和九年(公元二一○九年),卒于元至元十九年(公元一二八二年),祖籍覃怀河内,生于新郑邑中。字仲平,号鲁斋,学者称鲁斋先生。其学广泛,涉猎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元史许衡传)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其官多职,元朝廷曾召为京兆提学、太子太保、国子祭酒、议事中书省、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等职。辞世后,赠为荣禄大夫司徒,谧号为文正,后加封正学垂宪、左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诏从祭孔子朝廷。时有“南吴(澄)北许(衡)”之称,为元朝正学大儒。
百科辞典
  Xu Heng
  许衡
    元代理学家、教育家。字仲平,时人称为鲁斋先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父名通,业农,避难迁居河南新郑。许衡年十六,从其舅学习吏事,但不愿为吏,便决意求学,专心研究儒家经典,并学占候之术。
    1232年,蒙古军取新郑,许衡被俘,后获释。次年北迁,先居泰安,后转徙至大名。1238年,蒙古统治者考试诸路儒生,许衡应试中选,因得入儒户籍,以教学为业,与同时隐居大名的窦默一起讲论学问。当时,南北长期分裂,兴盛于南宋的程朱理学,在北方尚未流传。1235年,蒙古军攻陷宋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姚枢奉命随军搜罗人才,得宋儒赵复于俘虏中,携归燕京,使讲授程朱理学。1242年,姚枢辞官,迁居辉州苏门,刊布赵复所授程、朱诸书。许衡诣枢求得程颐《易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小学》等书,手录而归,遂专以此教授门徒,于是声名大著。1250年,移居苏门,经常同姚枢、窦默一起讲习,凡经传、子史、礼乐、星历、兵刑、食货之类,无不研究。1254年,忽必烈于京兆封地置宣抚司,以廉希宪为宣抚使,姚枢为劝农使,征许衡为京兆教授。1258年宣抚司罢,许衡还居河内。
    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即帝位于开平,召许衡北上。次年,授为国子祭酒,时国学未立,只是空名,不久便辞职还乡。三年,复应召入朝,因病滞居燕京,至元元年(1264)辞归。二年,忽必烈以朝中文臣都称誉许衡才学,下诏再召,许衡闻命即赴,奉命入中书省议事。三年,召至上都访问政事,因奏上《时务五事》疏,大旨言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必须实行汉法,才能长久统治。四年,告病还,不久,复召入,参与议定朝仪及内外官制。七年,授中书左丞。当时,忽必烈正急于财用,儒者论政多不合其意,专一信用平章政事回回人阿合马,使领尚书省六部事,总理全国民政、财赋。许衡劾阿合马专权,不听,于是请求解职。八年,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使主教育;始置国子学,选随朝蒙古勋贵及百官子弟充生徒。许衡从政失意,致力于教学,以诸生多是贵族子弟,奏召门生耶律有尚、姚燧等十二人为伴读,使分处各斋充斋长;又用小学、四书,及所著《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篇作教材,亲自讲授,课余则使学习礼仪。但权臣以学校非急务,读书为无用,不及时供应国学廪膳,诸生多离去。十年,许衡知很难有所作为,辞归怀州。十三年,再召至大都,命与王恂、郭守敬商定历法,仍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十七年,授时历成,致仕还乡,次年去世。大德元年(1297),谥文正。皇庆二年(1313),诏与宋九儒并从祀孔子庙。
    中统元年以来,许衡凡五进五出,虽志在从政,但未被重用。其主要业绩是奠定元朝国子学基础和阐扬程朱学说,使朱熹学说得以普及,终至定于一尊。故元代有不少人推崇他是朱熹道统的继承者。不过他论学多蹈袭程、朱,无新意。其著作收入《鲁斋遗书》。
     (陈得芝)
    
近义词
许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