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 历史人物 : 名人 : 文学写作 > 许地山
目录
许地山 Xu Dishan (1893~1941) 台湾台南

许地山
  许地山(1893.2.14—1941.8.4)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内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心情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编辑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积极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
  
  [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 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 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
  
  达衷集 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 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 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 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简介 Introduction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许地山译事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文言文,未发表)、《在加尔各答途中》(载《小说月报》12卷4号)、《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载《小说月报》22卷1号)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由北平中华乐社于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佐证。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槟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许地山的翻译风格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许地山译作年表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 Xu Shan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轶事 Xu Shan anecdotes
许地山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吧!》);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谈及许地山的翻译风格,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华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徐闻发现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许地山故居 Found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celebrities Xuwen Xu Hill House
徐闻发现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许地山故居
徐闻发现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许地山故居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徐城镇东关署前街现人民法院后巷的许地山故居,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国学者许地山早年随父居住地。许地山(笔名落花生)是我国近代文化名人,其父亲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许南英在台湾抗日失败后,举家迁回大陆,落籍福建龙溪,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委署广东省徐闻县知县。据《雷州府志》中徐闻县城地形图记载,清代徐闻县的考棚(考试场),遗址在今署前街的徐闻县人民法院宿舍后巷。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许地山刚好九岁,随父亲许南英(时任徐闻县知县)在徐闻生活,在徐城留下了生活遗址,为后人研究他的事迹留下了宝贵的物证。 据许地山《窥园先生诗传》和《读〈芝兰和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两篇文章,发现了他在徐闻活动的痕迹和生活故址。文中提到当时徐闻的县衙已经破毁,知县只能借考棚为公馆,公馆东邻的三官祠便做为许地山兄弟姐妹的书房。当时除了许地山外,包括许地山的三哥、著名画家许敦谷先生也都在这里居住和上学。故居的两边为守备署,东边为三元堂,遗址面临署前街。清末的三元堂已废,现移往宾朴路西侧,距考棚址约200米。当时,许地山父亲许南英把贵生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掌教,可见许地山也曾在贵生书院留下屐痕。
  许地山在追忆父亲的《窥园先生诗传》中记:
  徐闻在雷州半岛南端,民风淳朴。先生到任后,全县政事,只用一位刑名师爷助理,其余会计钱粮诸事都是自已经理。每旬放告,轻的是偷鸡剪钮,重的也不过是争田赖债。杀人越货,实在罕有所闻。“讼庭春草荫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实在是当时光景,贵生书院山长杨先生退任,先生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小学堂,选县中生员入学。邑绅见先生热心办学,乃公聘先生为掌教,每旬三六九日到堂讲经史二时。有清以来,县官兼书院掌教实在罕见。先生时常到小学堂,与学生多有接触,因此对于县中人情风俗很能了解。先生每以“生于忧患,死于晏安”警策学生。又说:“人当奋勉,寸晷不懈,如耽逸乐,则放邪侈,无所不为。到时候,身心不但没用,并且遗害后世。”他又以为人生无论做大小事,当有此建树,才对得起社会,“生无建树死嫌迟”也是他常说的底话。案头除案卷外,时常放一册白纸本子,如于书中见有可以警发深思德行底文句便抄录在上头,名为补过录,每年完二三百页。可惜三十年来浮家处处,此录失几尽,我身边只存一册而已。县衙已破毁,前任县官假借考棚为公馆,先生又租东邻三官祠为儿辈书房。公余有暇,常到书房和好友徐展云先生谈话,有时也为儿辈讲国史。先生在徐闻约一年半,全县绅民都很拥护和爱戴他。
  这段是许地山留下的最精彩的原汁原味的记述。许地山在徐闻生活了一年多,父亲许南英的公馆设在考棚。
  许南英是位政简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非常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的文化名人,他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县小学堂,并被聘为书院掌教。他常用“生于忧患,死于晏安”来警策学生和儿子许地山,无形中也弘扬了汤显祖的贵生思想。
  许南英别徐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
  其中有《徐闻杂咏》:
  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
  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
  代疱一例有瓜期,禄米经年愧滥靡。
  地处炎荒客我绌,时逢旱虐累民饥。
  敢云讼狱心如镜,谩听讴歌口是碑。
  寄语四乡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师。
  水土谁云近瘴乡,微身幸到此康强。
  不胜繁任还无过,稍赋闲居却未妨。
  细雨忽添新柳色,好风仍煦旧甘棠。
  吟诗且寄他时念,将贮城东古绵囊。
  踏雪征鸿作势飞,诸君携手尚依依。
  官如传舍随来去,人似从军听指挥。
  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
  南门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两袖归。
  贵生讲座许登临,学准条条贵苦心。
  广座衣冠参俗吏,政紘琴瑟发新声。
  三月春风独惆怅,满城桃李未成荫。
  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并抒发了他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
  位于现徐闻县署前街的许地山故居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住房,门前有小院。掩映在众多民居中的许地山故居虽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带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旧,但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由于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里必将成为文人墨客怀古之地。
  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的作家: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花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任教。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所有的机构和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全面介绍 Full description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功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内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心情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编辑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积极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年仅48岁。
[著作书目] [Book titles]
许地山 [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 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 》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 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 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 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 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许地山译作年表 Xu Shan translated Chronology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5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6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许地山的父亲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曾是清朝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侵略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终因寡不敌众,台湾遭致陷落,并沦为日本殖民地。
  许南英出于爱国之心,毅然抛弃全部家产,携带家眷在福建龙溪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Xu Dishan
  许地山
  代小说家、散文家。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者家庭。幼读经史,后随父在广东上中学,毕业后即在福建、缅甸等地任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先后得文学学士、神学学士学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起他爱国民主思想和创作热情,成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3至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等。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师范大学等校兼课。1935年后任香港大学教授。他早年受过佛家思想影响,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同时,常有出世和玄想的情绪流露。抗战开始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的爱国热情和现实主义精神有很大发展。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直至逝世。
  许地山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1925),多以南洋生活为背景,含有异域情调,故事曲折离奇,充满浪漫气息。在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往往表现出“生本不乐”的容忍认命思想。《命命鸟》里的女主人公因婚姻受阻,便与爱人携手投湖,从容自尽,在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中宣扬了涅□归真思想。《缀网劳蛛》的女主人公对别人的诽谤、丈夫的误会不哀不怨,宁静自处。她把生活看做易破的蛛网,人生意义犹如蜘蛛一样不停地补缀破网。积极进取精神与消极宿命思想杂然相间。写于1928年以后的短篇小说集《危巢坠简》(1947),创作风格为之一变,现实主义因素增强,笔锋直指统治阶级的腐恶官吏、冒牌博士、放浪小姐,对被压迫人民满怀同情和赞颂。代表作《春桃》描写女主人新婚之后遭兵灾,与丈夫失散,逃难北平,靠拣烂纸过活,出于阶级同情,她不拘世俗礼法,与难友同居,在与残废的丈夫重逢后又帮他克服封建意识,三人合伙谋生。在克服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灾难当中表现出春桃善良、直爽、刚毅的品格。《铁鱼底鳃》描写雷先生为反对敌人侵略,增强中国海军,以毕生精力设计出一种象鱼一样有鳃的潜艇模型,但始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最后在华南大溃退时人随模型一起葬于水中。作品反映抗战时期政府当局昏庸腐败,而爱国志士报国无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早年的散文集《空山灵雨》(1925)积极的成分和消极的成分并存。其中有“爱的病苦”和“美的牢狱”,有对人生的惆怅和对鬼的赞颂;然《落花生》一文充满着朴实、淳厚的情致,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性格,成为读者喜爱的名篇。
  (杨占升)
英文解释
  1. :  Xu Dishan
近义词
许赞堃, 落华生
相关词
北京大学国学燕京学术刊物
包含词
印度文学许地山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