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能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器。有的用机械装置做成,如手摇计算机 ;有的用电子元件做成,如电子计算机 。 计算机 (computer / calculation machine)是总称,一般在学术性或正式场合使用。在通常用语中,计算机 一般指电子计算机 中用的个人电脑。计算机 是一种能够按照指令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和处理的电子设备。它由多个零配件组成,如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电源、显卡等。接收、处理和提供数据的一种装置,通常由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和逻辑部件以及控制器组成;有模拟式、数字式及混合式三种类型。 从计算机 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 有多种分类。
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 可分为数字计算机 、模拟计算机 以及混合计算机 三类;
数字计算机 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 和机电计算机 ,现用的电子计算机 ,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 、神经计算机 等等。
电子计算机 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计算机 。 电脑的学名为电子计算机 ,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 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
最初的计算机 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 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 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1年推出。 原理和构成 Principle and structure 不论何种计算机 ,它们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 计算机 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中央处理器( cpu )、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及总线等。
①存储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算机 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 操作的对象。存储器是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 、读写控制电路、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成。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随机存取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器称为主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称为外存储器(或辅助存储器) 。由主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和相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 的存储系统。
②中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按存在存储器内的程序 ,逐条地执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处理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算术逻辑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地址计数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设备是用户与机器之间的桥梁。输入设备的任务是把用户要求计算机 处理的数据、字符、文字、图形和程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 所能接受的编码形式存入到计算机 内。输出设备的任务是把计算机 的处理结果以用户需要的形式(如屏幕显示、文字打印、图形图表、语言音响等)输出。输入输出接口是外部设备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缓冲装置,负责电气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转换。 对能使计算机 硬件系统顺利和有效工作的程序集合的总称。程序总是要通过某种物理介质来存储和表示的 ,它们是磁盘、磁带、程序纸、穿孔卡等,但软件并不是指这些物理介质,而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本身。可靠的计算机 硬件如同一个人的强壮体魄,有效的软件如同一个人的聪颖思维。
计算机 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系统软件是负责对整个计算机 系统资源的管理、调度、监视和服务。应用软件是指各个不同领域的用户为各自的需要而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计算机 软件系统包括:
①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的核心,它负责对计算机 系统内各种软、硬资源的管理、控制和监视。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计算机 系统内全部文件、资料和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③编译系统:负责把用户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源程序编译成机器所能理解和执行的机器语言。
④网络系统:负责对计算机 系统的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得在多台独立的计算机 间能进行相互的资源共享和通信。
⑤标准程序库:按标准格式所编写的一些程序的集合,这些标准程序包括求解初等函数、线性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数值积分等计算程序。
⑥服务性程序:也称实用程序。为增强计算机 系统的服务功能而提供的各种程序 ,包括对用户程序的装置、连接、编辑、查错、纠错、诊断等功能。为了使计算机 能算得快和准、记得多和牢,数十年来,对提高单机中的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和精度,对提高存储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作了许多改进,如:增加运算器的基本字长和提高运算器的精度;增加新的数据类型,或对数据进行自定义,使数据带有标志符,用以区别指令和数,及说明数据类型;在 cpu 内增设通用寄存器、采用变址寄存器、增加间接寻址功能和增设高速缓冲存储器和采用堆栈技术;采用存储器交叉存取技术及虚拟存储器技术;采用指令流水线和运算流水线;采用多个功能部件和增设协处理器等。
充分发掘了单个处理器的潜力后,人们转向发展并行处理技术。开始时(1952年)是在运算器中设计了并行的算术运算逻辑,继而开始采用多功能部件,即在中央处理器中设立相互独立、而又可能同时工作的功能部件。经过30年的发展,用单处理器构成的计算机 系统,性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向量巨型计算机 就是这时期的技术的结晶。 1946年,由美国生产了第一台全自动电子数字计算机 “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eniac,即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中文意思是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它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主要发明人是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j. prespen eckert)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john w. mauchly)。这台计算机 1946年2月交付使用,共服役9年。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 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它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10000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
eniac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计算机 时代的到来,在以后的40多年里,计算机 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 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
现代计算机 阶段(即传统大型机阶段)
所谓现代计算机 是指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来代替陈旧落后的机械或继电器技术。
现代计算机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英国科学家图灵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
图灵对现代计算机 的贡献主要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性理论;提出了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
冯·诺依曼的贡献主要是:确立了现代计算机 的基本结构,即冯·诺依曼结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使用单一的处理部件来完成计算、存储以及通信的工作;
(2)存储单元是定长的线性组织;
(3)存储空间的单元是直接寻址的;
(4)使用机器语言,指令通过操作码来完成简单的操作;
(5)对计算进行集中的顺序控制。
现代计算机 的划代原则主要是依据计算机 所采用的电子器件不同来划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 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 (1550-1617)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年, 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制作了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年, william oughtred (1575-1660) 发明计算尺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为了帮助做收税员的父亲,他就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叫 “pascalene” ,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
1666年,在英国samuel morland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年, 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stepped 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年, 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12位的计算机 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相似的乘法计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织布机是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讲述符号及逻辑理由,它后来成为计算机 设计的基本概念。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辞去在银行文员的工作,并专注于加数器的发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电动制表机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并被用于 1890 中的人口调查。herman hollerith 采用了jacquard 织布机的概念用来计算,他用咭贮存资料,然后注入机器内编译结果。这机器使本来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得到的人口调查结果,在短短六星期内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计算器被发明。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传送广播讯号。
1896年,hollerith 成立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1年,打孔键出现,之后的半个世纪只有很少的改变。
1904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极管的专利权,为无线电通讯建立基础。
1906年,lee de foredt 加了一个第三活门在felming 的二极管, 创制了三电极真空管。
1907年,唱片音乐在纽约组成第一间正式的电台。
1908年,英国科学家 campbell swinton 述了电子扫描方法及预示用阴极射线管制造电视。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机公司与其它两间公司合并,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制表及录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发现超导电。
1931年,vannever bush 发明了一部可以解决差分程序的计数机,这机器可以解决一些令数学家,科学家头痛的复杂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的穿孔咭机器。 它对科学及商业的计算起很大的作用。总共制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 "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执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类型的发明为好,因为他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数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
1939年,zuse 与 schreyer 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 z1的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的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的存贮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 叫“复杂数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 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里,由new 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 zuse 终于完成z2,它比v2运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计算器,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个50位的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的鼓上,时钟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后来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序的计数机。它亦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的指数,14位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于1200个的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编写,输入,输出的与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与他的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领导,eniac开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负责这计划的执行。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器(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年,美国计算器协会(acm)成立。
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o 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
1950年,"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 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 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 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ibm1401研制成功。
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 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年,basic语言问世。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 ibm360系列制成。
1965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pdp-8。
1969年,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机和系统——3计算机 系统。
1970年,ibm系统1370计算机 系列制成。
1971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
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年,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电脑问世。
1977年,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pet——2001研制成功。
1977年,trs——80微电脑诞生。
1977年,苹果——ii型微电脑诞生。
197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1978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计算机 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 "——-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1984: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务器发布,互连网上有1000多台主机运行。
1984年: hewlett-packard发布了优异的激光打印机,hp也在喷墨打印机上保持领先技术。
1984年1月: apple 的macintosh发布。基于motorola 68000微处理器。可以寻址16m。
1984年8月: ms-dos 3.0、pc-dos 3.0、ibm at发布,采用isa标准,支持大硬盘和1.2m高密软驱。
1984年9月: apple 发布了有512kb 内存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提高。
1984年底: compaq开始开发ide接口,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输数据,并被许多同行采纳,后来更进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驱动器。数据传输也更快。
1985年: 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驱动器。
1985年: ega标准推出。
1985年3月: ms-dos 3.1、pc-dos 3.1。这是第一个提供部分网络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日: 80386 dx推出。时钟频率到达33mhz,可寻址1gb内存。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万条指令,集成275000个晶体管。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发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需要dos的支持,类似苹果机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苹果控告。诉讼到1997年8月才终止。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这是第一个支持3.5英寸磁盘的系统。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时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 apple 发布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内存,和scsi适配器。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发布便宜且功能强大的计算机 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图形适配器、512kb内存、8086处理器20兆硬盘驱动器。采用了鼠标器和图形用户界面,面向家庭设计。
1987: connection machine超级计算机 发布。采用并行处理,每秒钟2亿次运算。
1987: microsoft windows 2.0发布,比第一版要成功,但并没有多大提高。.
1987: 英国数学家michael f. barnsley找到图形压缩的方法。
1987: macintosh ii发布,基于motorola 68020处理器。时钟16mhz,每秒260万条指令。有一个scsi适配器和一个彩色适配器。
1987年4月2日: ibm推出ps/2系统。最初基于8086处理器和老的xt总线。后来过渡到80386,开始使用3.5英寸1.44mb软盘驱动器。引进了微通道技术,这一系列机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货量达到200万台。
1987: ibm发布vga技术。
1987: ibm发布自己设计的微处理器8514/a。
1987年4月: ms-dos 3.3、pc-dos 3.3。随ibm ps/2一起发布,支持1.44mb驱动器和硬盘分区。可为硬盘分出多个逻辑驱动器。
1987年4月: microsoft和ibm发布s/2warp操作系统。但并未取得多大成功。
1987年8月: ad-lib声卡发布。一个加拿大公司的产品。
1987年10月: compaq dos (cpq-dos) v3.31发布。支持的硬盘分区大于32mb。
1988: 光计算机 投入开发,用光子代替电子,可以提高计算机 的处理速度。
1988: xms标准建立。
1988: eisa标准建立。
1988 6月6日: 80386 sx为了迎合低价电脑的需求而发布。
1988年7月到8月: pc-dos 4.0、ms-dos 4.0。支持ems内存。但因为存在bug,后来又陆续推出4.01a。
1988年9月: ibm ps/20 286发布,基于80286处理器,没有使用其微通道总线。但其他机器继续使用这一总线。
1988年10月: macintosh iix发布。基于motorola 68030处理器。仍使用16 mhz主频、每秒390万条指令,支持128m ram。
1988年11月: ms-dos 4.01、pc-dos 4.01发布。
1989: tim berners-lee 创立world wide web雏形,他工作于欧洲物理粒子研究所。通过超文本链接,新手也可以轻松上网浏览。这大大促进了internet的发展。
1989: phillips和sony发布cd-i标准。
1989年1月: macintosh se/30 发布。基于新型68030处理器。
1989年3月: e-ide标准确立,可以支持超过528mb的硬盘容量。可达到 33.3 mb/s 的传输速度。并被许多cd-rom所采用。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发布,集成120万个晶体管。 其后继型号时钟频率达到100mhz。
1989年11月: sound blaster card(声卡)发布。
1990: svga标准确立。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发布,基于68030cpu,主频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 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发布,有支持到256色的显示适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处理器至少80286/12mhz,后来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个光驱,至少150 kb/sec的传输率。
1991: 发布isa标准。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发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为了促进os/2的发展,bill gates说:dos5.0是dos终结者,今后将不再花精力于此。该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内存限制。这个版本也标志着微软与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终结。
1992: windows nt发布,可寻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发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发布。
1993: internet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3: 经典游戏doom发布。
1993: novell并购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发布。集成了300多万个晶体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
1993年5月: mpc标准2发布。cd-rom传输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帧图像。
1993年12月: ms-dos6.0发布,包括一个硬盘压缩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声称,微软剽窃了其部分技术。于是在后来的dos6.2中,微软将其改名为:drivespace。后来win95中的dos成为dos7.0,win95osr2中称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发布90-100 mhz pentium处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发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发布75 mhz pentium处理器。
1994: doom ii 发布。开辟了pc机游戏广阔市场。
1994: netscape 1.0 浏览器发布。
1994: comm&conquer(命令与征服)发布。
1995年3月27日: intel发布120 mhz的pentium处理器。
19956月1日: intel发布133 mhz的pentium处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发布。大大不同于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脱离ms-dos,但照顾用户习惯还保留了dos形式。纯32位的多任务操作系统。该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发布。主频可达200 mhz ,每秒钟完成4.4亿条指令,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
1995年12月: netscape发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戏发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发布,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发布150-166mhz的pentium处理器,集成了330万个晶体管。
1996: windows '95 osr2发布,修复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戏发布,3d图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发布pentium mmx。对游戏和多媒体功能进行了增强。
1997年4月: ibm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 ,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发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发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严重的财务危机,微软伸出援助之手,注资1.5亿美元。条件是apple撤消其控诉:微软模仿其视窗界面的起诉,并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设计。
1998年2月 : intel发布333 mhz 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0.25微米技术,提高速度,减少发热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发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图肢解微软,微软回击说这会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发布。 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发布k6-iii 400mhz。有测试说其性能超过intel p-iii 。集成2300万个晶体管、socket 7结构。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处理器,pentiumⅢ采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构,并增加了拥有70条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强3d和多媒体的处理能力。最初时钟频率在450mhz 以上,总线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0.25μm 工艺制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级缓存。
1999年4月26日,台湾学生陈盈豪编写的cih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近100万台左右的计算机 软硬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1999年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个测试版本,此后的时间中,《quakeⅢ》逐渐确立了fps游戏竞技标准,并成为了计算机 硬件性能的测试标准之一。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采用全新架构,名为athlon的处理器,并且在cpu频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从此拉开了精彩激烈的世纪末处理器主频速度大战。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显示芯片,并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Ⅲ处理器发布。采用0.18μm工艺,内部集成了256kb 全速l2cache ,内建2800万个晶体管。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虫并没有爆发。2月17日,美国微软公司正式发布windows2000。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频达到1ghz的“athlon”处理器,从而掀开了ghz 处理器大战。
2000年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处理器。同一天,资产高达50亿美元的铱星公司宣告破产,公司全面终止其铱星电话服务。五角大楼最终获得了铱星的使用权,但用途至今未知。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发布了“毒龙”(duron)处理器,开始在低端市场向intel发起冲击。
2000年5月14日,名为“i love you”(爱虫)的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发作,仅用三天的时间就造成全世界近4500万台电脑感染,经济损失高达26亿美元。
2000年9月14日,微软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时这也是微软最后一个基于dos的操作系统。
2000年11月12日,微软宣布推出薄型个人电脑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全新的netburst架构,总线频率达到了400mhz,并且另外增加了144条全新指令,用于提高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及3d图形处理能力。
2000年12月14日,3dfx宣布将全部资产出售给竞争对手nvidia,从而结束了自己传奇般的历史。
2001年2月1日,世嘉宣布退出游戏硬件市场。
2001年3月26日,苹果公司发布mac os x操作系统,这是苹果操作系统自1984年诞生以来首个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采用“tualatin”(图拉丁)内核的p3和赛扬处理器,这也是intel首次采用0.13微米工艺。
2001年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处理器,新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核心,专业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机管脚阵列)封装,而且采用了“相对性能标示”(pr标称值)的命名规范,同时该处理器极为优异的性价比使得intel压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软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宣布:“dos时代到此结束。” windows xp的发布,也推动了身处低潮的全球pc硬件市场。
2002年2月5日,nvidia发布geforce 4系列图形处理芯片,该系列共分为ti和mx两个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两款产品更是成为市场中生命力极强的典范。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时的老牌显示芯片制造厂商matrox正式发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显示芯片,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发布了radeon 9700显卡,该显卡采用了代号为r300的显示核心,并第一次毫无争议的将nvidia赶下了3d性能霸主的宝座。
2002年11月18日,nvidia发布了代号为nv30的geforce fx显卡,并在该产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艺,由于采用了多项超前技术,因此该显卡也被称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2003年1月7日,intel发布全新移动处理规范“迅驰”。
2003年2月10日,amd发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虽然在推出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媒体的认可,但是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和优异的超频能力,最终barton创造出了一个让所有diyer无限怀念的barton时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发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却引发了一场测试软件的信任危机。
2004年 intel 全面转向 pci-express。
2005年 intel 开始推广 双核cpu。
2006年 intel 开始推广 四核cpu。
2007年 intel idf 大会推出震惊世界的2万亿次80核cpu。 计算机在中国 Computers in China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 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 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 ,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 。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 。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 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 、特别是巨型计算机 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 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 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 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 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 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 (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 科学是研究计算机 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 科学、计算机 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 技术则泛指计算机 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 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 科学、计算机 系统结构、计算机 组织与实现、计算机 软件和计算机 应用。 理论计算机学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是研究计算机 基本理论的学科。在几千年的数学发展中,人们研究了各式各样的计算,创立了许多算法。但是,以计算或算法本身的性质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理论,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
当时,由几位数理逻辑学者建立的算法理论,即可计算性理论或称递归函数论,对20世纪40年代现代计算机 设计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影响。此后,关于现实计算机 及其程序的数学模型性质的研究,以及计算复杂性的研究等不断有所发展。
理论计算机 科学包括自动机论、形式语言理论、程序理论、算法分析,以及计算复杂性理论等。自动机是现实自动计算机 的数学模型,或者说是现实计算机 程序的模型,自动机理论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种抽象机器的模型;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种形式语言,形式语言理论根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分为o~3型语言,与图灵机等四类自动机逐一对应;程序理论是研究程序逻辑、程序复杂性、程序正确性证明、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言学,以及程序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分析研究各种特定算法的性质。计算复杂性理论研究算法复杂性的一般性质。 计算机系统结构 Computer Architecture 程序设计者所见的计算机 属性,着重于计算机 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特性,硬件、软件和固件子系统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确定。使用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 属性,主要是软件子系统和固件子系统的属性,包括程序语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软件等的用户界面。使用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者所见到的计算机 属性,则是硬件子系统的概念结构(硬件子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统(机器语言),以及寄存器定义、中断机构、输入输出方式、机器工作状态等。
硬件子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冯·诺伊曼结构,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采用“指令驱动”方式。当初,它是为解非线性、微分方程而设计的,并未预见到高级语言、操作系统等的出现,以及适应其他应用环境的特殊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软件子系统都是以这种冯·诺伊曼结构为基础而发展的。但是,其间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 系统结构的变革。 计算机组织与实现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是研究组成计算机 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计算机 实现的技术,均属于计算机 组织与实现的任务。
在计算机 系统结构确定分配给硬子系统的功能及其概念结构之后,计算机 组织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构造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机器指令级的各种功能和特性。这种相互联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
随着计算机 功能的扩展和性能的提高,计算机 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间的互连结构日趋复杂。现代已有三类互连方式,分别以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子系统为中心,与其他部件互连。以通信子系统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使计算机 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计算机 网络、分布计算机 系统等重要的计算机 研究与应用领域。
与计算实现有关的技术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计算机 的元件、器件技术,数字电路技术,组装技术以及有关的制造技术和工艺等。 计算机 产业包括两大部门,即计算机 制造业和计算机 服务业。后者又称为信息处理产业或信息服务业。计算机 产业是一种省能源、省资源、附加价值高、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实力和社会进步均有巨大影响。因此,不少国家采取促进计算机 产业兴旺发达的政策。
计算机 制造业包括生产各种计算机 系统、外围设备终端设备,以及有关装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制造。计算机 作为工业产品,要求产品有继承性,有很高的性能-价格比和综合性能。计算机 的继承性特别体现在软件兼容性方面,这能使用户和厂家把过去研制的软件用在新产品上,使价格很高的软件财富继续发挥作用,减少用户再次研制软件的时间和费用。提高性能-价格比是计算机 产品更新的目标和动力。
计算机 制造业提供的计算机 产品,一般仅包括硬件子系统和部分软件子系统。通常,软件子系统中缺少适应各种特定应用环境的应用软件。为了使计算机 在特定环境中发挥效能,还需要设计应用系统和研制应用软件此外,计算机 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有掌握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这常常是一股用户所作不到的。
针对这些社会需要,一些计算机 制造厂家十分重视向用户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和销售服务。一些独立于计算机 制造厂家的计算机 服务机构,也在50年代开始出现。到60年代末期,计算机 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为独立的行业。 发展与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
计算机 与有关的实验观测仪器相结合,可对实验数据进行现场记录、整理、加工、分析和绘制图表,显著地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计算机 辅助设计已成为工程设计优质化、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计算机 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可代替人脑的若干功能并加以强化。古老的数学靠纸和笔运算,现在计算机 成了新的工具,数学定理证明之类的繁重脑力劳动,已可能由计算机 来完成或部分完成。
计算和模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学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弹性结构力学和应用分析等所面临的“计算障碍”,在有了高速计算机 和有关的计算方法之后开始有所突破,并衍生出计算空气动力学、气象数值预报等边缘分支学科。利用计算机 进行定量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会调查和自然语言研究方面,计算机 就是一种很得力的工具。
计算机 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常常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在产业结构中已出观了计算机 制造业和计算机 服务业,以及知识产业等新的行业。
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 已嵌入机电设备、电子设备、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和家用电器中,使这些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计算机 被引入各种生产过程系统中,使化工、石油、钢铁、电力、机械、造纸、水泥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升、质量提高、成本下降。计算机 嵌入各种武器装备和武器系统干,可显著提高其作战效果。
经营管理方面,计算机 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库存管理、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使经营管理工作科学化和高效化,从而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水准,改善服务质量,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办公室自动化方面,计算机 可用于文件的起草、检索和管理等,显著提高办公效率。
计算机 还是人们的学习工具和生活工具。借助家用计算机 、个人计算机 、计算机 网、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终端设备,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获取各种情报和知识,处理各种生活事务(如订票、购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与计算机 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普及计算机 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之,计算机 的发展和应用已不仅是一种技术现象而且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现象。 新型计算机
现在新出现的一些新型计算机 有:生物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等
1、仿生的生物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 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利用有机化合物存储数据。在这种芯片中,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波沿着蛋白质分子链传播时,会引起蛋白质分子链中单键、双键结构顺序的变化,例如一列波传播到分子链的某一部位,它们就像硅芯片集成电路中的载流子那样传递信息。运算速度要比当今最新一代计算机 快10万倍,它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并能彻底消除电路间的干扰。能量消耗仅相当于普通计算机 的十亿分之一,且具有巨大的存储能力。由于蛋白质分子能够自我组合,再生新的微型电路,使得生物计算机 具有生物体的一些特点,如能发挥生物本身的调节机能,自动修复芯片上发生的故障,还能模仿人脑的机制等。
生物计算机 的优越性是十分诱人的,现在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研制它,不少科学家认为,50年前的真空电子管,有谁会想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 能风靡全球;当前的生物计算机 正在静悄悄地研制着,有朝一日出现在科技舞台上,就有可能彻底实现现有计算机 无法实现的人类右脑的模糊处理功能和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处理功能。
2、二进制的非线性量子计算机
据美国ibm公司科学家伊萨克、张介绍,量子计算机 是利用原子所具有的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全新概念的计算机 。量子理论认为,非相互作用下,原子在任一时刻都处于两种状态,称之为量子超态。原子会旋转,即同时沿上、下两个方向自旋,这正好与电子计算机 0与1完全吻合。如果把一群原子聚在一起,它们不会像电子计算机 那样进行的线性运算,而是同时进行所有可能的运算,例如量子计算机 处理数据时不是分步进行而是同时完成。只要40个原子一起计算,就相当于今天一台超级计算机 的性能。量子计算机 以处于量子状态的原子作为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其运算速度可能比目前的奔腾4芯片快10亿倍,就像一枚信息火箭,在一瞬间搜寻整个互联网,可以轻易破解任何安全密码,黑客任务轻而易举,难怪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它特别感兴趣。
3、光子计算机
1990年初,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光子计算机 。
光子计算机 是一种由光信号进行数字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贮和处理的新型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的基本组成部件是集成光路,要有激光器、透镜和核镜。
由于光子比电子速度快,光子计算机 的运行速度可高达一万亿次。它的存贮量是现代计算机 的几万倍,还可以对语言、图形和手势进行识别与合成。
目前,许多国家都投入巨资进行光子计算机 的研究。随着现代光学与计算机 技术、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在不久的将来,光子计算机 将成为人类普遍的工具。
光子计算机 与电子计算机 相比,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超高速的运算速度。光子计算机 并行处理能力强,因而具有更高的运算速度。电子的传播速度是593km/s,而光子的传播速度却达3×105km/s,对于电子计算机 来说,电子是信息的载体,它只能通过一些相互绝缘的导线来传导,即使在最佳的情况下,电子在固体中的运行速度也远远不如光速,尽管目前的电子计算机 运算速度不断提高,但它的能力极限还是有限的;此外,随着装配密度的不断提高,会使导体之间的电磁作用不断增强,散发的热量也在逐渐增加,从而制约了电子计算机 的运行速度;而光子计算机 的运行速度要比电子计算机 快得多,对使用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电子计算机 低得多。
(2)超大规模的信息存储容量。与电子计算机 相比,光子计算机 具有超大规模的信息存储容 量。光子计算机 具有极为理想的光辐射源——激光器,光子的传导是可以不需要导线的,而且即使在相交的情况下,它们之间也不会产生丝毫的相互影响。光子计算机 无导线传递信息 的平行通道,其密度实际上是无限的,一枚五分硬币大小的枚镜,它的信息通过能力竟是全世界现有电话电缆通道的许多倍。
(3)能量消耗小,散发热量低,是一种节能型产品。光子计算机 的驱动,只需要同类规格的电子计算机 驱动能量的一小部分,这不仅降低了电能消耗,大大减少了机器散发的热量,而且为光子计算机 的微型化和便携化研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科学家们正试验将传统的电子转换器和光子结合起来,制造一种“杂交”的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 既能更快地处理信息,又能克服巨型电子计算机 运行时内部过热的难题。
目前,光子计算机 的许多关键技术,如光存储技术、光互连技术、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已经获得突破,最大幅度地提高光子计算机 的运算能力是当前科研工作面临的攻关课题。光子计算机 的问世和进一步研制、完善,将为人类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提供无穷的力量。
【混合计算机 】
混合计算机 (hybrid computer)可以进行数字信息和模拟物理量处理的计算机 系统。混合计算机 通过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将数字计算机 和模拟计算机 连接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混合计算机 系统。混合计算机 一般由数字计算机 、模拟计算机 和混合接口三部分组成,其中模拟计算机 部分承担快速计算的工作,而数字计算机 部分则承担高精度运算和数据处理。混合计算机 同时具有数字计算机 和模拟计算机 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逻辑和存储能力强、存储容量大和仿真能力强。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合计算机 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导弹系统等实时性的复杂大系统中。
在混合计算机 上操作时,来自模拟计算机 的模拟变量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变量,传送至数字计算机 。同时,来自数字计算机 的数字变量通过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模拟信号,传送至模拟计算机 。除了计算变量的转换和传送外,还有逻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送。用以完成并行运算的模拟计算机 和串行运算的数字计算机 在时间上同步。数字计算机 每完成一帧运算,就与模拟计算机 交换一次信息,修正一次数据,而在两次信息交换的时间间隔(帧)内,两种计算机 都以前一帧的计算结果作为初值进行运算。这个时间间隔称为帧同步时间。对混合程序的设计,要求用户考虑模型在不同计算机 上的分配、对帧同步时间的选择以及对连接系统硬件特性的了解等。
现代混合计算机 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自动编排模拟程序能力的混合多处理机系统。它包括一台超小型计算机 、一两台外围阵列处理机、几台具有自动编程能力的模拟处理机;在各类处理机之间,通过一个混合智能接口完成数据和控制信号的转换与传送。这种系统具有很强的实时仿真能力,但价格昂贵。
【智能计算机 】
智能计算机 (intelligent computers)迄今未有公认的定义 。计算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a. 图灵定义计算机 为处理离散量信息的数字计算机 。而对数字计算机 能不能模拟人的智能这一原则问题,存在截然对立的看法。1937年a.丘奇和图灵分别独立地提出关于人的思维能力与递归函数的能力等价的假说。这一未被证明的假说后来被一些人工智能学者表述为:如果一个可以提交给图灵机的问题不能被图灵机解决,则这个问题用人类的思维也不能解决。这一学派继承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唯理论与还原论的哲学传统,强调数字计算机 模拟人类思维的巨大潜力。另一些学者,如h.德雷福斯等哲学家肯定地认为以图灵机为基础的数字计算机 不能模拟人的智能。他们认为数字计算机 只能做形式化的信息处理,而人的智能活动不一定能形式化,也不一定是信息处理,不能把人类理智看成是由离散、确定的与环境局势无关的规则支配的运算。这一学派原则上不否认用接近于人脑的材料构成智能机的可能性,但这种广义的智能机不同于数字计算机 。还有些学者认为不管什么机器都不可能模拟人的智能,但更多的学者相信大脑中大部分活动能用符号和计算来分析。必须指出,人们对于计算的理解在不断加深与拓宽。有些学者把可以实现的物理过程都看成计算过程。基因也可以看成开关,一个细胞的操作也能用计算加以解释,即所谓分子计算。从这种意义讲,广义的智能计算机 与智能机器或智能机范畴几乎一样。
【单片计算机 】
单片计算机 (single-chip computer)是指将计算机 的主要部件制作在一个集成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 。单片计算机 又称为单片机或微控制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4位单片计算机 和8位单片计算机 ,20世纪80年代出现16位单片机,性能得到很大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32位单片机和使用flash存储的微控制器。由于单片机的集成度高,所以单片计算机 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强、扩展灵活、微型化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仪器仪表的制造、通过构造应用系统应用于工业控制、家用智能电器的制造、网络通讯设备的使用和医疗卫生行业。 计算机 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 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 系统。 计算机 语言(computer language)指用于人与计算机 之间通讯的语言。计算机 语言是人与计算机 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
计算机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经历了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的历程。
计算机 语言主要分为三类:1.低级语言 2.高级语言 3.专用语言 超级计算机 通常是指由数百数千甚至更多的处理器(机)组成的、能计算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超级计算机 的运算速度我们把普通计算机 的运算速度比做成人的走路速度,那么超级计算机 就达到了火箭的速度。在这样的运算速度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和解释以前无法实验的自然现象。 计算机
全称: 电子计算机
早期称作:微机
初期在香港商人之间被称为:电脑 ,后引入国内,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名字。 jì suàn jī computer、calculation machine、PC(个人计算机 )、laptop(笔记本电脑)、Workstation(工作站)、Server(服务器)、Mainframe(大型机)、Supercomputer(超级计算机 ) Ordinateur
基本概念
计算机 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电脑的学名为电子计算机 ,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
通常说到“世界公认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大多数人都认为是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4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 成本很高,使用不便。这个说法被计算机 基础教科书上普遍采用,事实上在1973年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电子数字计算机 ,应该是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物理系副教授约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于1939年10月制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会,是因为“ENIAC”的研究小组中的一个叫莫克利的人于1941年剽窃了约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并在1946年时,申请了专利。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73年这个错误才被扭转过来。(具体情况参阅百度百科----“约翰·阿坦那索夫”词条,希望大家记住ABC和约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后的教科书能够修改这个错误)。后来为了表彰和纪念约翰·阿坦那索夫在计算机 领域内作出的伟大贡献,1990年美国前总统布什授予约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奖项----“国家科技奖”。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
最初的计算机 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 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 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0年推出。IBM推出以英特尔的x86的硬体架构及微软公司的MS-DO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并制定以PC/AT为PC的规格。之後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Wintel架构全面取代了IBM在个人电脑主导的地位。 从计算机 的类型、运行方式、构成器件、操作原理、应用状况等划分,计算机 有多种分类。
从数据表示来说,计算机 可分为数字计算机 、模拟计算机 以及混合计算机 三类;
数字计算机 按构成的器件划分,曾有机械计算机 和机电计算机 ,现用的电子计算机 ,正在研究的光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 、神经计算机 等等。
电子计算机 就其规模或系统功能而言,可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计算机 和单片机。
综合起来说,计算机 的分类是这样的:
(1)按照性能指标分类
① 巨型机: 高速度、大容量
② 大型机: 速度快、应用于军事技术科研领域
③ 小型机: 结构简单、造价低、性能价格比突出
④ 微型机: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
(2)按照用途分类
① 专用机: 针对性强、特定服务、专门设计
② 通用机: 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解决各类问题
(3)按照原理分类
① 数字机: 速度快、精度高、自动化、通用性强
② 模拟机: 用模拟量作为运算量,速度快、精度差
③ 混合机: 集中前两者优点、避免其缺点,处于发展阶段 不论何种计算机 ,它们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人们把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 称为裸机。
硬件
计算机 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中央处理器( CPU )、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及总线等。
①存储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数据,程序是计算机 操作的依据,数据是计算机 操作的对象。存储器是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 、读写控制电路、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组成。能由中央处理器直接随机存取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器称为主存储器,磁盘、磁带、光盘等大容量存储器称为外存储器(或辅助存储器) 。由主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和相应的软件,组成计算机 的存储系统。
②中央处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存储器内的程序 ,逐条地执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处理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据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算术逻辑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地址计数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设备是用户与机器之间的桥梁。输入设备的任务是把用户要求计算机 处理的数据、字符、文字、图形和程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计算机 所能接受的编码形式存入到计算机 内。输出设备的任务是把计算机 的处理结果以用户需要的形式(如屏幕显示、文字打印、图形图表、语言音响等)输出。输入输出接口是外部设备与中央处理器之间的缓冲装置,负责电气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转换。
软件
对能使计算机 硬件系统顺利和有效工作的程序集合的总称。程序总是要通过某种物理介质来存储和表示的 ,它们是磁盘、磁带、程序纸、穿孔卡等,但软件并不是指这些物理介质,而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本身。可靠的计算机 硬件如同一个人的强壮体魄,有效的软件如同一个人的聪颖思维。
计算机 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系统软件是负责对整个计算机 系统资源的管理、调度、监视和服务。应用软件是指各个不同领域的用户为各自的需要而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计算机 软件系统包括:
①操作系统 :系统软件的核心,它负责对计算机 系统内各种软、硬资源的管理、控制和监视。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对计算机 系统内全部文件、资料和数据的管理和共享。
③编译系统:负责把用户用高级语言所编写的源程序编译成机器所能理解和执行的机器语言。
④网络系统:负责对计算机 系统的网络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得在多台独立的计算机 间能进行相互的资源共享和通信。
⑤标准程序库:按标准格式所编写的一些程序的集合,这些标准程序包括求解初等函数、线性方程组、常微分方程、数值积分等计算程序。
⑥服务性程序:也称实用程序。为增强计算机 系统的服务功能而提供的各种程序 ,包括对用户程序的装置、连接、编辑、查错、纠错、诊断等功能。为了使计算机 能算得快和准、记得多和牢,数十年来,对提高单机中的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和精度,对提高存储器的存取速度和容量作了许多改进,如:增加运算器的基本字长和提高运算器的精度;增加新的数据类型,或对数据进行自定义,使数据带有标志符,用以区别指令和数,及说明数据类型;在 CPU 内增设通用寄存器、采用变址寄存器、增加间接寻址功能和增设高速缓冲存储器和采用堆栈技术;采用存储器交叉存取技术及虚拟存储器技术;采用指令流水线和运算流水线;采用多个功能部件和增设协处理器等。 1614年,苏格兰人John Napier (1550-1617)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四则运算和方程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年, 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制作了一个能进行六位以内数加减法,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1625年, William Oughtred (1575-1660) 发明计算尺。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为了帮助做收税员的父亲,他就发明了一个用齿轮运作的加法器,叫 “Pascalene” ,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
1666年,在英国Samuel Morland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年, 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Stepped 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年, 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12位的计算机 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相似的乘法计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织布机是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
Charles Babbages的差分机1847年,计算机 先驱、英国数学家Charles Babbages开始设计机械式差分机。总体设计耗时尽2年,这台机器可以完成31位精度的运算并将结果打印到纸上,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 。但由于设计过于复杂且改动过于频繁,Charles Babbages直到去世也没有把自己的设计变成现实。直到2008年3月,人们才把Charles Babbages的差分机造出来,这台机器有8000个零件,重5吨,目前放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计算机 历史博物馆里供人参观。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讲述符号及逻辑理由,它后来成为计算机 设计的基本概念。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辞去在银行文员的工作,并专注于加数器的发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电动制表机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并被用于1890 中的人口调查。Herman Hollerith 采用了Jacquard 织布机的概念用来计算,他用咭贮存资料,然后注入机器内编译结果。这机器使本来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得到的人口调查结果,在短短六星期内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计算器被发明。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传送广播讯号。
1896年,Hollerith 成立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1年,打孔键出现,之后的半个世纪只有很少的改变。
1904年,John A.Fleming 取得真空二极管的专利权,为无线电通讯建立基础。
1906年,Lee de Foredt 加了一个第三活门在Felming 的二极管, 创制了三电极真空管。
1907年,唱片音乐在纽约组成第一间正式的电台。
1908年,英国科学家 Campbell Swinton描述了电子扫描方法及预示用阴极射线管制造电视。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机公司与其它两间公司合并,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制表及录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IBM)。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发现超导电。
1931年,Vannever Bush 发明了一部可以解决差分程序的计数机,这机器可以解决一些令数学家,科学家头痛的复杂差分程序。
1935年,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 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术部件及可在1秒钟内计算乘数的穿孔咭机器。 它对科学及商业的计算起很大的作用。总共制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个 "通用机器(Universal Machine)” 的概念,可以执行任何的算法,形成了一个"可计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类型的发明为好,因为他用了符号处理(symbol processing) 的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与 John Berry 制造了一部16位加数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
1939年,Zuse 与 Schreyer 开鈶制造了"V2”[后来叫Z2],这机器沿用 Z1的机械贮存器,加上一个用断电器逻辑(Relay Logic)的新算术部件。但当 Zuse完成草稿后,这计划被中断一年。
1939-40年,Schreyer 完成了用真空管的10位加数器,以及用氖气灯(霓虹灯)的存贮器。
1940年1月,在 Bell Labs, Samuel Williams 及Stibitz 完成了一部可以计算复杂数字的机器, 叫“复杂数字计数机(Complex Number Calculator)”,后来改称为“断电器计数机型号I (Model I Relay Calculator)” 。它用电话开关部份做逻辑部件:145个断电器,10个横杠开关。数字用“Plus 3BCD”代表。在同年9月,电传打字 etype 安装在一个数学会议里,由New Hampshire 连接去纽约。
1940年, Zuse 终于完成Z2,它比V2运作得更好,但不是太可靠。
1941年夏季,Atanasoff及Berry完成了一部专为解决联立线性方程系统(system of simultaneous linear equations) 的计算器,后来叫做"ABC (Atanasoff-Berry Computer)”,它有60个50位的存贮器,以电容器(capacitories)的形式安装在2个旋转的鼓上,时钟速度是60Hz。
1941年2月,Zuse 完成"V3”(后来叫Z3),是第一部操作中可编写程序的计数机。它亦是用浮点操作,有7个位的指数,14位的尾数,以及一个正负号。存贮器可以贮存64个字,所以需要1400个断电器。它有多于1200个的算术及控制部件,而程序编写,输入,输出的与 Z1 相同。 1943年1月 Howard H. Aiken完成"ASCC Mark I”(自动按序控制计算器 Mark I ,Automatic Sequence —— Controlled Calculator Mark I),亦称“Haward Mark I”。这部机器有51尺长,重5顿,由 750,000部份合并而成。它有72个累加器,每一个有自己的算术部件,及23位数的寄存器。
1943年12月, Tommy Flowers与他的队伍,完成第一部“Colossus”,它有2400个真空管用作逻辑部件,5 个纸带圈读取器
(reader),每个可以每秒工作5000字符。
1943年,由 John Brainered领导,
ENIAC开始研究。而 John Mauchly 及J. Presper Eckert负责这计划的执行。
1946年,(ENIAC)在美国建造完成。
1947年,美国计算机 协会(ACM)成立。
1947年,英国完成了第一个存储真空管O 1948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半导体。
1949年,英国建造完成"延迟存储电子自动计算器"(EDSAC)
1950年,"自动化"一词第一次用于汽车工业。
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制成磁心
1952年,第一台"储存程序计算器"诞生。
1952年,第一台大型计算机 系统IBM701宣布建造完成。
1952年,第一台符号语言翻译机发明成功。
1954年,第一台半导体计算机 由贝尔电话公司研制成功。
1954年,第一台通用数据处理机IBM650诞生。
1955年,第一台利用磁心的大型计算机 IBM705建造完成。
1956年,IBM公司推出科学704计算机 。
1957年,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问世。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学计算器IBM620研制成功。
1960年,数据处理系统IBM1401研制成功。
1961年,程序设计语言COBOL问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统计算机 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完成。
1963年,BASIC语言问世。
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 IBM360系列制成。
1965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机PDP-8。
1969年,IBM公司研制成功90列卡片机和系统——3计算机 系统。
1970年,IBM系统1370计算机 系列制成。
1971年,伊利诺大学设计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计算机 。
1971年,第一台微处理机4004由英特尔公司研制成功。
1972年,微处理机基片开始大量生产销售。
1973年,第一片软磁盘由IBM公司研制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电脑问世。
1977年,柯莫道尔公司宣称全组合微电脑PET——2001研制成功。
1977年,TRS——80微电脑诞生。
1977年,苹果——II型微电脑诞生。
1978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1978年,磁泡存储器第二次用于商用计算机 。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
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计算机 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 "——-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1984: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域名服务器发布,互连网上有1000多台主机运行。
1984年: Hewlett-Packard发布了优异的激光打印机,HP也在喷墨打印机上保持领先技术。
1984年1月: Apple 的Macintosh发布。基于Motorola 68000微处理器。可以寻址16M。
1984年8月: MS-DOS 3.0、PC-DOS 3.0、IBM AT发布,采用ISA标准,支持大硬盘和1.2M高密软驱。
1984年9月: Apple 发布了有512Kb 内存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提高。
1984年底: Compaq开始开发IDE接口,可以以更快的速度传输数据,并被许多同行采纳,后来更进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驱动器。数据传输也更快。
1985年: 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驱动器。
1985年: EGA标准推出。
1985年3月: MS-DOS 3.1、PC-DOS 3.1。这是第一个提供部分网络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日: 80386 DX推出。时钟频率到达33MHz,可寻址1GB内存。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万条指令,集成275000个晶体管。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发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需要DOS的支持,类似苹果机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苹果控告。诉讼到1997年8月才终止。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这是第一个支持3.5英寸磁盘的系统。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时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 Apple 发布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内存,和SCSI适配器。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发布便宜且功能强大的计算机 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图形适配器、512KB内存、8086处理器20兆硬盘驱动器。采用了鼠标器和图形用户界面,面向家庭设计。
1987: Connection Machine超级计算机 发布。采用并行处理,每秒钟2亿次运算。
1987: Microsoft Windows 2.0发布,比第一版要成功,但并没有多大提高。.
1987: 英国数学家Michael F. Barnsley找到图形压缩的方法。
1987: Macintosh II发布,基于Motorola 68020处理器。时钟16MHz,每秒260万条指令。有一个SCSI适配器和一个彩色适配器。
1987年4月2日: IBM推出PS/2系统。最初基于8086处理器和老的XT总线。后来过渡到80386,开始使用3.5英寸1.44MB软盘驱动器。引进了微通道技术,这一系列机型取得了巨大成功。出货量达到200万台。
1987: IBM发布VGA技术。
1987: IBM发布自己设计的微处理器8514/A。
1987年4月: MS-DOS 3.3、PC-DOS 3.3。随IBM PS/2一起发布,支持1.44MB驱动器和硬盘分区。可为硬盘分出多个逻辑驱动器。
1987年4月: Microsoft和IBM发布S/2Warp操作系统。但并未取得多大成功。
1987年8月: AD-LIB声卡发布。一个加拿大公司的产品。
1987年10月: Compaq DOS (CPQ-DOS) v3.31发布。支持的硬盘分区大于32Mb。
1988: 光计算机 投入开发,用光子代替电子,可以提高计算机 的处理速度。
1988: XMS标准建立。
1988: EISA标准建立。
1988 6月6日: 80386 SX为了迎合低价电脑的需求而发布。
1988年7月到8月: PC-DOS 4.0、MS-DOS 4.0。支持EMS内存。但因为存在BUG,后来又陆续推出4.01a。
1988年9月: IBM PS/20 286发布,基于80286处理器,没有使用其微通道总线。但其他机器继续使用这一总线。
1988年10月: Macintosh Iix发布。基于Motorola 68030处理器。仍使用16 MHz主频、每秒390万条指令,支持128M RAM。
1988年11月: MS-DOS 4.01、PC-DOS 4.01发布。
1989: Tim Berners-Lee 创立World Wide Web雏形,他工作于欧洲物理粒子研究所。通过超文本链接,新手也可以轻松上网浏览。这大大促进了INTERNET的发展。
1989: Phillips和Sony发布CD-I标准。
1989年1月: Macintosh SE/30 发布。基于新型68030处理器。
1989年3月: E-IDE标准确立,可以支持超过528MB的硬盘容量。可达到 33.3 MB/s 的传输速度。并被许多CD-ROM所采用。
1989年4月10日: 80486 DX发布,集成120万个晶体管。 其后继型号时钟频率达到100MHz。
1989年11月: Sound Blaster Card(声卡)发布。
1990: SVGA标准确立。
1990年3月 : Macintosh Iifx发布,基于68030CPU,主频40MHz,使用了更快的SCSI接口。
1990年5月22日: 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0月: Macintosh Classic发布,有支持到256色的显示适配器。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体个人电脑标准)发布。处理器至少80286/12MHz,后来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个光驱,至少150 KB/sec的传输率。
1991: 发布ISA标准。
1991年5月: Sound Blaster Pro发布。
1991年6月: MS-DOS 5.0、PC-DOS 5.0。为了促进OS/2的发展,Bill Gates说:DOS5.0是DOS终结者,今后将不再花精力于此。该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内存限制。这个版本也标志着微软与IBM在DOS上的合作的终结。
1992: Windows NT发布,可寻址2G RAM。
1992年4月: Windows 3.1发布。
1992年6月: Sound Blaster 16 ASP发布。
1993: INTERNET开始商业化运行。
1993: 经典游戏Doom发布。
1993: Novell并购Digital Research, DR-DOS成为Novell DOS。
1993年3月22: Pentium发布。集成了300多万个晶体管。初期工作在60-66MHz。每秒钟执行1亿条指令。
1993年5月: MPC标准2发布。CD-ROM传输率要求300KB/sec。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帧图像。
1993年12月: MS-DOS6.0发布,包括一个硬盘压缩程DoubleSpace,,但一家小公司声称,微软剽窃了其部分技术。于是在后来的DOS6.2中,微软将其改名为:DriveSpace。后来WIN95中的DOS成为DOS7.0,WIN95OSR2中称为DOS7.10.
1994年3月7日: Intel 发布90-100 MHz Pentium处理器。
1994年9月: PC-DOS 6.3发布。
1994年10月10日: Intel 发布75 MHz Pentium处理器。
1994: Doom II 发布。开辟了PC机游戏广阔市场。
1994: Netscape 1.0 浏览器发布。
1994: Comm&Conquer(命令与征服)发布。
1995年3月27日: Intel发布120 Mhz的Pentium处理器。
1995年6月1日: Intel发布133 Mhz的Pentium处理器。
1995年8月23日: Windows '95 发布。大大不同于其以前的版本。完全脱离MS-DOS,但照顾用户习惯还保留了DOS形式。纯32位的多任务操作系统。该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5年11月1日: Pentium Pro发布。主频可达200 MHz ,每秒钟完成4.4亿条指令,集成了550万个晶体管。
1995年12月: Netscape发布其.JavaScript。
1996: Quake、Civilization 2、Command& Conquer - Red Alert等一系列的著名游戏发布。
1996年1月: Netscape Navigator 2.0发布,第一个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1996年1月4日: Intel发布150-166MHz的Pentium处理器,集成了330万个晶体管。
1996: Windows '95 OSR2发布,修复了部分BUG,扩充了部分功能。
1997: Gr和 Theft Auto、Quake 2、Blade Runner等著名游戏发布,3D图形加速卡大行其道。
1997年1月8日: Intel发布Pentium MMX。对游戏和多媒体功能进行了增强。
1997年4月: IBM的深蓝(Deep Blue)计算机 ,战胜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7年5月7日: Intel发布Pentium II,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更多CACHE。
1997年6月2日: Intel 发布233 MHz Pentium MMX.
1997年16日: Apple遇到严重的财务危机,微软伸出援助之手,注资1.5亿美元。条件是Apple撤消其控诉:微软模仿其视窗界面的起诉,并指出Apple也是模仿了XEROX的设计。
1998年2月 : Intel发布333 MHz 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0.25微米技术,提高速度,减少发热量。
1998年6月25日: Microsoft发布Windows '98,一些人企图肢解微软,微软回击说这会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1999年1月25日: Linux Kernel 2.2.0发布。 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1999年2月22日: AMD公司发布K6-III 400MHz。有测试说其性能超过Intel P-III 。集成2300万个晶体管、socket 7结构。
1999年2月26日,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Ⅲ处理器,PentiumⅢ采用了和PentiumⅡ相同的Slot1架构,并增加了拥有70条全新指令的SSE指令集,以增强3D和多媒体的处理能力。最初时钟频率在450MHz 以上,总线速度在100MHz 以上,采 用0.25μm 工艺制造,集成有512KB或 以上的二级缓存。
1999年4月26日,台湾学生陈盈豪编写的CIH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近100万台左右的计算机 软硬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1999年5月10日,id Soft推出了《QuakeⅢ》的第一个测试版本,此后的时间中,《QuakeⅢ》逐渐确立了FPS游戏竞技标准,并成为了计算机 硬件性能的测试标准之一。
1999年6月23日,AMD公司推出了采用全新架构,名为Athlon的处理器,并且在CPU频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从此拉开了精彩激烈的世纪末处理器主频速度大战。
1999年9月1日,Nvidia公司推出了GeForce256显示芯片,并提出了GPU的全新概念。
1999年10月25日,代号为Coppermine(铜矿)的PentiumⅢ处理器发布。采用0.18μm工艺,内部集成了256KB 全速L2Cache ,内建2800万个晶体管。
2000年1月1日,全世界都在等待,呵呵,千年虫并没有爆发。2月17日,美国微软公司正式发布Windows2000。
2000年3月16日,AMD公司正式推出了主频达到1GHz的“Athlon”处理器,从而掀开了GHz 处理器大战。
2000年3月18日,Intel公司推出了自己的1GHz Pentium3处理器。同一天,资产高达50亿美元的铱星公司宣告破产,公司全面终止其铱星电话服务。五角大楼最终获得了铱星的使用权,但用途至今未知。
2000年4月27日,AMD公司发布了“毒龙”(Duron)处理器,开始在低端市场向Intel发起冲击。
2000年5月14日,名为“I LOVE YOU”(爱虫)的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发作,仅用三天的时间就造成全世界近4500万台电脑感染,经济损失高达26亿美元。
2000年9月14日,微软正式推出了面向家庭用户的windows千僖年版本Windows Me,同时这也是微软最后一个基于9X内核的操作系统。
2000年11月12日,微软宣布推出薄型个人电脑Tablet PC。
2000年11月20日,Intel正式推出了Pentium4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全新的Netburst架构,总线频率达到了400MHz,并且另外增加了144条全新指令,用于提高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及3D图形处理能力。
2000年12月14日,3dfx宣布将全部资产出售给竞争对手Nvidia,从而结束了自己传奇般的历史。
2001年2月1日,世嘉宣布退出游戏硬件市场。
2001年3月26日,苹果公司发布Mac OS X操作系统,这是苹果操作系统自1984年诞生以来首个重大的修正版本。
2001年6月19日,Intel推出采用“Tualatin”(图拉丁)内核的P3和赛扬处理器,这也是Intel首次采用0.13微米工艺。
2001年10月8日,AMD宣布推出Athlon XP 系列处理器,新处理器采用了全新的核心,专业3D Now!指令集和OPGA(有机管脚阵列)封装,而且采用了“相对性能标示”(PR标称值)的命名规范,同时该处理器极为优异的性价比使得Intel压力倍增。
2001年10月25日,微软推出Windows XP操作系统,比尔.盖茨宣布:“DOS时代到此结束。” Windows XP的发布,也推动了身处低潮的全球PC硬件市场。
2002年2月5日,Nvidia发布GeForce 4系列图形处理芯片,该系列共分为Ti和Mx两个系列,其中的GeForce4 Ti 4200和GeForce 4 MX 440两款产品更是成为市场中生命力极强的典范。
2002年5月13日,沉寂多时的老牌显示芯片制造厂商Matrox正式发布了Parhelia-512(中文名:幻日)显示芯片,这也是世界上首款512bit GPU。
2002年7月17日,ATI发布了Radeon 9700显卡,该显卡采用了代号为R300的显示核心,并第一次毫无争议的将Nvidia赶下了3D性能霸主的宝座。
2002年11月18日,Nvidia发布了代号为NV30的GeForce FX显卡,并在该产品上首次使用了0.13微米制造工艺,由于采用了多项超前技术,因此该显卡也被称为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2003年1月7日,Intel发布全新移动处理规范“迅驰”。
2003年2月10日,AMD发布了Barton核心的Athlon XP处理器,虽然在推出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媒体的认可,但是凭借超高的性价比和优异的超频能力,最终Barton创造出了一个让所有DIYer无限怀念的Barton时代。
2003年2月12日,FutureMark正式发布3Dmark 03,但是由此却引发了一场测试软件的信任危机。
2004年 Intel 全面转向 PCI-Express。
2005年 Intel 开始推广 双核CPU。
2006年 Intel 开始推广 四核CPU。
2007年 Intel IDF 大会推出震惊世界的2万亿次80核CPU。
2007年1月 Microsoft发布Windows Vista(Windows 6)
2009年1月 Microsoft发布Windows 7
计算机 在中国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在早期计算工具的发明创造方面写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商代,中国就创造了十进制记数方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这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每一个数学问题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用算筹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结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盘是中国的又一独创,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珠算盘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过有益的作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发明创造指南车、水运浑象仪、记里鼓车、提花机等,不仅对自动控制机械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对计算工具的演进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张衡制作的水运浑象仪,可以自动地与地球运转同步,后经唐、宋两代的改进,遂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
记里鼓车则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数装置。提花机原理刘计算机 程序控制的发展有过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用阳、阴两爻构成八卦,也对计算技术的发展有过直接的影响。莱布尼兹写过研究八卦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二进制算术运算法则。他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表示法就是中国的八卦。
经过漫长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计算技术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计算技术与装置专业和计算数学专业,并且着手创建中国计算机 制造业。
1958年和1959年,中国先后制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电子管计算机 。6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一批晶体管计算机 ,并配制了ALGOL等语言的编译程序和其他系统软件。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究集成电路计算机 。70年代,中国已批量生产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 。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重点研制微型计算机 系统并推广应用;在大型计算机 、特别是巨型计算机 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计算机 服务业,逐步健全了计算机 产业结构。
在计算机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在有限元计算方法、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汉字信息处理、计算机 系统结构和软件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计算机 应用方面,中国在科学计算与工程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有关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等方面,计算机 应用研究和实践也日益活跃。 计算机使用注意事项 Note the use of computer 一, 开关机:
计算机 设备一定要正确关闭电源,否则会影响其工作寿命,也是一些故障的罪魁祸首.
正确的电脑开关机顺序是:开机,先接通并开启计算机 的外围设备电源(如显示器,打印机等),然后再开启计算机 主机电源;关机顺序正好相反,先关主机电源,然后再断开其他外围设备的电源.
二, 计算机 设备使用安全须知:
(一). 计算机 设备不宜放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比如靠近路边的窗口等),实在没有条件换地方的,应该能用防尘罩等在不使用的时候盖好;不宜放在较潮湿的地方(比如说水瓶集中处,饮水机等的旁边,人倒水容易将水溅到设备上),还有就是注意主机箱的散热,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计算机 上;
(二). 计算机 专用电源插座上应严禁再使用其他电器,暖手炉等个人电器设备,下班时应该检查电脑设备是否全部关闭后再离开;
(三). 不能在计算机 工作的时候搬动计算机 ;因为计算机 的硬盘构造是特别精细,因此要尽量避免硬盘的震动。
(四). 切勿在计算机 工作的时候插拔设备,频繁地开关机器,带电插拨各接口(除USB接口),容易烧毁接口卡或造成集成块的损坏;
(五). 防静电,防灰尘,不能让键盘,鼠标等设备进水;
(六). 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整理磁盘.由于硬盘的频繁使用,病毒,误操作等,有些数据很容易丢失.所以要经常对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几个月完成的工作因备份不及时而全部丢失.经常整理磁盘,及时清理垃圾文件,以免垃圾文件占用过多的磁盘空间,还给正常文件的查找和管理带来不便,不仅容易将重要文件删除,还会在急用时找不到需要的文件等等问题;
(七). 发现问题要及时报修,使机器始终工作于较好状态.包括:设备是否有异常问题 各个接线是否松动等;
(八). 预防计算机 病毒,装杀毒软件,定期升级并且查杀病毒
计算机 使用上注意的几点:
1, 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
上网时要注意,不懂的东西不要乱点,尤其是一些色情类的图片,广告漂浮在浏览器页面当中的,不要点击它;如果它影响你浏览网页,就上下拖动滑动条,直到最佳视角为止.
另外,一些上网插件尽量不要装.还有不要安装上网助手及其工具栏,这类软件有时会影响浏览器的正常使用.
2, 不要随便下载和安装互联网上的一些小的软件或者程序.
3, 陌生人发来的电子函件.
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电子函件,尤其是那些标题很具诱惑力,比如一则笑话,或者一封情书等,又带有附件的电子函件.
4, 使用优盘前先进行查杀病毒操作,定期用防病毒软件检测系统有没有病毒.
5.装机一定要安装功能较好的是杀毒软件.
计算机 病毒发作时常见的几点表现:
1, 运行速度明显变慢;
2, 以前能正常运行的软件经常发生内存不足的错误;
3, 提示一些不相干的话.
4, 产生特定的图象.
5, 未做什么操作,硬盘灯不断闪烁.
6, Windows桌面图标发生变化.
7, 计算机 突然死机或重启.
8, 自动发送电子函件.
9, 鼠标自动处于繁忙状态.
10,某些正常文件突然不见了,其实是被病毒强行隐藏。
11,在地址栏里不让搜索带有“杀毒”字样的文字,一旦出现网页自动强行关闭。
计算机 遭遇病毒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1, 硬盘无法启动,数据丢失
2, 系统文件丢失或被破坏
3, 文件目录发生混乱
4, 部分文档丢失或被破坏
5, 部分文档自动加密码
6, 网络瘫痪,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 计算机 的维修和组装需要掌握 Computer maintenance and assembly need to know 计算机 的基本组成及发展情况,对系统主要部件的了解
对系统外设及常用硬件的认识及性能参数识别
动手组装计算机 及系统软件的安装
系统驱动及常用软件的安装以及基本驱动备份
文件及系统的备份,ghost的使用
文件及系统的备份应在决定ghost恢复之前,
1. 先决定恢复那个盘(例如C盘) ;
2. 再整理C盘,把一些安错位置的软件移除C盘,不要移除依靠C盘的软件(拼音输入法,迅雷,office的软件,wps等)防止每次还原后,还要再装;
3. 然后用杀毒软件对C盘彻底杀毒,接下来利用优化软件(超级兔子、优化大师等)清理注册表,清除无用的信息
4. 利用ghost 备份C盘(把备份的文件不要装进备份的盘);
5. 备份完毕,恢复C盘
6. 重新启动 ,一直Enter
Bios的基本的设置和维护
对系统的基本测试及系统优化,系统安全的检测
基本的故障排除及维护
计算机 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鉴于计算机 病毒传播危害性大,计算机 系统一旦感染上病毒,可能会使计算机 系统瘫痪,从而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各国一直对计算机 病毒的防犯给予高度重视,并且逐步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管理方法和预防措施。通常采用如下安全管理方法和对策。
1、对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关于计算机 病毒及其危害的教育使有关人员认识到,程序和数据的破坏或系统瘫痪,不仅给公司或厂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严重地损害公司和厂方的社会形象和信誉。
2、为了防犯病毒的入侵,对于系统软件应予以写保护。注意对需要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进行写保护。
3、对于予以保护的文件,为了防止文件的任何可能的修改,只允许使用读操作,而且要经常检查这些文件是否被修改了。
4、对于计算机 系统中的程序,要定期进行比较测试和检查,以检测是否有病毒侵入。
5、要谨慎使用公共软件,防止计算机 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6、在使用口令(Password)时,要尽可能选择随机字符作为口令,让口令本身无意义,不要用名字生日等作为口令,以增加破译口令难度。
7、加强使用软盘的管理,尽量不用软盘引导。因为用软盘引导造成病毒感染的机会要多一些,而用硬盘引导,则较安全。
8、要严禁将其它部门的程序带入本系统。 外来程序如确需要使用,必须经管理人员授权,并要经过严格检查和测试,在确信无病毒感染时,才允许在本系统中运行。
9、不允许随便将本系统与外界系统接通,以防止外界系统的病毒乘机侵入。
10、不允许将各种游戏软件装入计算机 系统,因为游戏软件被病毒侵入的机会很多,带病毒可能性大,以防止计算机 病毒乘机侵入。
11、使用杀毒软件,病毒本质上是一种程序,故可以通过软件的方法来预防或清除病毒程序,这就是杀毒软件。现今市面上流行的国际,国内的杀病毒软件的很丰富。如:Scan、Clean、kill系列、KV200、KV300,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杀毒软件各有特点,使用较多的是kill系列和kv系列,这两个系列都可以通过菜单界面方便的进行操作。
现代计算机 的价格:如果是家庭用户,基本价格:3000多元
下一代计算机
自问世以来数字计算机 在速度和能力上有了可观的提升,迄今仍有不少课题显得超出了当前计算机 的能力所及。对于其中一部分课题,传统计算机 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找到一个解决方法的时间还赶不上问题规模的扩展速度。因此,科学家开始将目光转向生物计算技术和量子理论来解决这一类问题。比如,人们计划用生物性的处理来解决特定问题(DNA计算)。由于细胞分裂的指数级增长方式,DNA计算系统很有可能具备解决同等规模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样一个系统直接受限于可控制的DNA总量。
量子计算机 ,顾名思义,利用了量子物理世界的超常特性。一旦能够造出量子计算机 ,那么它在速度上的提升将令一般计算机 难以望其项背。当然,这种涉及密码学和量子物理模拟的下一代计算机 还只是停留在构想阶段。
计算机 学科
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专业都与计算机 息息相关。但是,只有某些特定职业和学科才会深入研究计算机 本身的制造、编程和使用技术。用来诠释计算机 学科内不同研究领域的各个学术名词的涵义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新学科也层出不穷。
计算机 工程学:是电子工程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计算机 软硬件和二者间的彼此联系。
计算机 科学: 是对计算机 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称谓。主要研究计算技术和执行特定任务的高效算法。该门学科为我们解决确定一个问题在计算机 领域内是否可解,如可解其效率如何,以及如何作成更加高效率的程序。时至今日,在计算机 科学内已经衍生了许多分支,每一个分支都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软件工程学: 着重于研究开发高质量软件系统的方法学和实践方式,并试图压缩并预测开发成本及开发周期。
信息系统研究计算机 在一个广泛的有组织环境(商业为主)中的计算机 应用。
许多学科都与其他学科相互交织。如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就是利用计算机 技术来管理地理信息。 jisuanji
计算机
computer
计算机 是现代航空航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工具之一。从民用航空的订座系统到载人飞船的地面指挥中心,从比较简单的机载大气数据计算机 到高度复杂而可靠的航天飞机导航控制系统,无不依赖于计算机 。计算机 已经渗透到现代航空航天工程的各个领域。按照应用的场合,用于航空航天工程的计算机 可以分为两大类:地面计算机 和飞行器计算机 。地面计算机 多采用通用计算机 ,它又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微型机发展极快,在性能上已赶上或超过了某些小型机,并开始出现赶上超级小型机的趋势。对于飞行器计算机 则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体积、重量、功耗、环境和功能等),故多采用专用计算机 ,但70年代后期以来,新的飞行器计算机 已开始采用通用微处理机作为它的中央处理机。
地面计算机 计算机 在航空航天地面系统中用途很广,如民航订票业务、地面仿真试验、航天器测控、飞行器设计和制造等方面。
民用航空旅客订座系统 从50年代开始就出现了用计算机 来处理订票业务,已发展成为完善的可编程序旅客订座系统。这种系统通过高速通信网把世界各大城市售票点与计算机 中心联结起来,形成计算机 网,开展远距离联程预订客座等业务。这种系统一般都接有上千个终端装置,如显示终端、打印机、售票机等。有关班机座席情况、旅客资料和班期时刻等上百种数据都存贮在庞大的存贮器内,根据要求迅速地在显示终端显示出有关数据,以回答各种询问。
地面仿真试验 高性能计算机 是地面仿真试验的主要设备,这种试验为新飞行器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地面仿真试验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飞行器的某些地面模拟试验,也可以部分代替飞机的试飞。这种试验要求建立物理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它可以节省研制费用,缩短研制周期,减少飞机试飞中的事故(见飞行仿真器、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航天器测控 航天测控和数据采集网对航天器实施跟踪、测量和控制,是航天器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这项工作实时性强、信息量大、可靠性高,必须依靠大型高速计算机 。航天控制中心一般配置多台、大型高速计算机 及其完善的软件系统。这些计算机 系统可以实时处理航天器测轨和遥测数据,获取航天器轨道、姿态和各分系统工作的参数,为监视和控制航天器的工作提供信息。当航天器出现故障时,计算机 系统可以协助查找故障原因,并提供处理故障的可能方法。
飞行器设计和制造 在飞行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有关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制造工艺学等方面的大量复杂问题,必须借助计算机 进行解算。随着大型数控绘图机和通用绘图软件的出现,计算机 辅助设计和制造已经成为飞行器设计和制造的重要手段。采用人机对话的工作方式,从计算机 可以直接输出设计图纸、加工制造所需要的信息,显著缩短研制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图1 中国“银河”亿次计算机 的主机柜为中国巨型计算机 。
飞行器计算机 6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 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70年代微处理机问世以来,数字计算机 在飞行器上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
飞行器计算机 的特殊要求 对飞行器计算机 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其中主要有:
①能承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如很宽的工作温度范围(飞机上为-60~+60□,导弹上达-55~+125□),高达40□的冲击过载,以及振动、潮湿、盐雾、电磁干扰、空间粒子辐射和核辐射等,为此一般需要采用经过严格筛选的军用电子器件。蓝宝石基底的CMOS器件有较高的抗辐射能力,在导弹和航天器计算机 中应用较多。
: computer, computingmachine, counting machine, computing machine, AST computer AST, calculation machine, computator n.: brain, accounting machine, calculating machine, calculator, electronic device for storing and analysing information fed into it, making calculations, or controlling machinery automatically pref.: Cyber- n. ordinateur 计 , 表 , 仪 , 目录 , 一览表 , 时计 , 钟 , 明细表 , 清单 计算器 电脑 , 仿真脑 技术 硬件 内存 CPU 程序 Photoshop 软件 操作系统 科学 理论 定律 摩尔 经济百科 协议 网络 电脑 品牌 电脑品牌 IT 文字处理 文本识别 百科大全 工作 百科辞典 互联网 Internet 近世代数 数学 信息技术 离散数学 更多结果...
多计算机 计算机的 计算机迷 云计算机 计算机网 光计算机 计算机域 计算机与 计算机所 计算机系 计算机赛 计算机技 计算机学 计算机24班 计算机类 计算机战 计算机房 湘计算机 计算机班 计算机名 微计算机 计算机构 计算机等 计算机字 计算机语 双计算机 字计算机 源计算机 计算机室 从计算机 计算机台 计算机站 计算机代 计算机化 计算机控制 计算机艺术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网络 电子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仿真 模拟计算机 巨型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 计算机视觉 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工业 数字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制图 个人计算机 台式计算机 计算机术语 通用计算机 总额计算机 计算机教师 赌金计算机 计算机窃贼 指令计算机 超型计算机 穿孔计算机 计算机理解 平均计算机 计算机错误 细菌计算机 计算机绘谱 计算机史话 抽象计算机 向量计算机 容错计算机 计算机心理 走鹃计算机 细胞计算机 计算机电缆 计算机制版 火控计算机 车载计算机 弹载计算机 计算机代数 传统计算机 计算机导论 光学计算机 计算机绘画 计算机报税 仿真计算机 计算机渗透 集群计算机 计算机型号 计算机主板 计算机皮肤 计算机速录 计算机睡眠 计算机平台 计算机勾兑 计算机休眠 计算机频率 潮湿计算机 网络计算机 计算机系列 工业计算机 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音乐 智能计算机 绿色计算机 分子计算机 计算机四级 计算机犯罪 超级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指令 会计计算机 计算机英语 计算机电源 激光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计算机绘图 加固计算机 黑洞计算机 计算机原理 计算机化学 计算机组织 模糊计算机 计算机成像 计算机二级 计算机审计 宇宙计算机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维护 计算机舞弊 计算机学习 实时计算机 计算机类型 计算机学科 分时计算机 专用计算机 计算机动画 计算机工程 单片计算机 计算机通信 大型计算机 混合计算机 计算机联锁 计算机铅笔 计算机网路 计算机美术 计算机集群 计算机木马 计算机编码 计算机取证 齿轮计算机 未来计算机 计算机泄密 计算机算法 隔离计算机 人列计算机 平面计算机 计算机接口 计算机世界 计算机逻辑 计算机上网 贝瑞计算机 手摇计算机 计算机统考 职称计算机 统考计算机 特种计算机 纳米计算机 神经计算机 小型计算机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应用 超导计算机 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之父 计算机词汇 计算机图形 计算机院校 计算机信息 计算机教学 理论计算机 标准计算机 计算机控件 计算机学校 计算机竞赛 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专家 计算机通讯 计算机用语 计算机认证 计算机学家 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百科 更多结果...
病毒 互联网 元素 模型 海绵 数码 后缀 专区 道 动画 单位 目录 电脑神州 切斯特 边界 号码 红色 结束 声音 时间 打字机 日期 变迁 复制 公正 冲突 布局 变形 编码 交叉 变异 安装 宽度 核心 水平 照片 聚集 装置 长度 缩写 绰号 范畴 覆盖 进程 属性 退出 修改 学习 执行 注册 保密 声明 抽象 声调 对称 参数 事件 程序 临时 更多结果...
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