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角鞘山溪鯢
目錄
No. 1
角鞘山溪鲵
  【藥 名】:角鞘山溪鯢
  【來 源】:為小鯢科動物角鞘山溪鯢的全體。
  【功 效】:續斷接骨、行氣止痛。
  【主 治】:治跌打損傷、骨折、日久愈合欠佳者。治肝胃不和、兩肋痛、脘腹脹、生氣加重、噯氣則舒、苔偏旁膩、脈弦。
  【性味歸經】:辛,鹹,溫。入脾、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2條;或烘幹研粉。
  【 名】:山溪鯢(《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甘肅、四川。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夏、秋兩季捕捉,然後用酒悶死,曬幹或微火烘幹,也可鮮用。
  【拉丁名】:batrachuperus pinchonii(david)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鑒定】:藥材呈幹癟狀,長15釐米左右,頭圓,尾扁,四肢多完整,脊背可見明顯的脊椎骨棱,腹面皺縮。通體黑褐色。
No. 2
  【藥名】:角鞘山溪鯢
  【來源】:為小鯢科動物角鞘山溪鯢的全體。
  【功效】:續斷接骨、行氣止痛。
  【主治】:治跌打損傷、骨折、日久愈合欠佳者。治肝胃不和、兩肋痛、脘腹脹、生氣加重、噯氣則舒、苔偏旁膩、脈弦。
  【性味歸經】:辛,鹹,溫。入脾、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一2條;或烘幹研粉。
  【別名】:山溪鯢(《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甘肅、四川。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夏、秋兩季捕捉,然後用酒悶死,曬幹或微火烘幹,也可鮮用。
  【拉丁名】:batrachuperus pinchonii(david)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鑒定】:藥材呈幹癟狀,長15釐米左右,頭圓,尾扁,四肢多完整,脊背可見明顯的脊椎骨棱,腹面皺縮。通體黑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