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农业 > 角蜡蚧
目录
No. 1
  [中名] 角蜡蚧
  [别名] 角蜡虫
  [学名] 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
  [ 目 ] 同翅目
  [ 科 ] 蚧科
  [寄主] 茶、桑、柑桔、枇杷、无花果、荔枝、杨梅、芒果、石榴、苹果、梨、桃、李、杏、樱桃等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危害枝干。受此蚧危害后叶片变黄,树干表面凸凹不平,树皮纵裂,致使树势逐渐衰弱,排泄的蜜露常诱致煤污病发生,严重者枝干枯死。
  [特征描述]
  成虫 雌短椭圆形,长6-9.5mm,宽约8.7mm,高5.5mm,蜡壳灰白色,死体黄褐色微红。周缘具角状蜡块:前端3块,两侧各2块,后端1块圆锥形较大如尾,背中部隆起呈半球形。触角6节,第3节最长。足短粗,体紫红色。雄体长1.3mm,赤褐色,前翅发达,短宽微黄,后翊特化为平衡棒。卵 椭圆形,长0.3mm,紫红色。若虫 初龄扁椭圆形,长0.5mm,红褐色;2龄出现蜡壳,雌蜡壳长椭圆形,乳白微红,前端具蜡突,两侧每边4块,后端2块,背面呈圆锥形稍向前弯曲;雄蜡壳椭圆形,长2-2.5mm,背面隆起较低,周围有13个蜡突。雄蛹 长1.3mm,红褐色。
  [发生规律]
  年生1代,以受精雌虫于枝上越冬。翌春继续为害,6月产卵于体下,卵期约1周。若虫期80-90天,雌脱3次皮羽化为成虫,雄脱2次皮为前蛹,进而化蛹,羽化期与雌同,交配后雄虫死亡,雌继续为害至越冬。初孵若虫雌多于枝上固着为害,雄多到叶上主脉两侧群集为害。每雌产卵250-3000粒。卵在4月上旬-5月下旬陆续孵化,刚孵化的若虫暂在母体下停留片刻后,从母体下爬出分散在嫩叶、嫩枝上吸食为害,5-8天脱皮为二龄若虫,同时分泌白色蜡丝,在枝上固定。在成虫产卵和若虫刚孵化阶段,降雨量大小,对种群数量影响很大。但干旱对其影响不大。
  [防治方法]
  1. 做好苗木、接穗、砧木检疫消毒。 2. 保护引放天敌。天敌有瓢虫、草蛉、寄生蜂等。 3. 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 4. 冬季枝条上结冰凌或雾凇时,用木棍敲打树枝,虫体可随冰凌而落。 5. 刚落叶或发芽前喷含油量10%的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药剂效果更好。 6. 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喷洒40%氧化乐果5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 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用8-10倍液。
  [地理分布]
  黑龙江 辽宁 河北 山东 陕西 山西 江苏 浙江 上海 江西 湖北 湖南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四川
包含词
伪角蜡蚧茶角蜡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