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武俠小說 : 中國故事 : 中國 >河南 >鄭州 > 觀星臺
顯示地圖
目錄
觀察星象的高臺 Observation of the Stars High-profile
  觀察星象的高臺。即古代的天文臺。《中國民間故事選·魯王和他的小黃馬》:“ 西太後 天天站在觀星臺上,捧着洋人送給他的千裏眼盡往南看。”
No. 2
  觀星臺投訴電話鄭州旅遊投訴電話:0371-67188061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觀星臺位於登封城東南十二公裏的告城鎮周公廟內,距周公測景臺二十米。觀星臺由臺身與石圭、表槽組成。臺身上小下大,形似覆鬥。臺面呈方形,用水磨磚砌造。臺高9.46米,連臺頂小屋通高12.62米。臺下邊寬16米多,上邊約為下邊之半。在臺身北面,設有兩個對稱的出入口,築有磚石踏道和梯欄,盤旋簇擁臺體,使整個建築佈局顯得莊嚴巍峨。臺頂各邊有明顯收縮,並砌有矮墻(女兒墻),臺頂兩端小屋中間,由臺底到臺頂,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塊青石平鋪的石圭(俗稱量天尺)。石圭通長31.19米。觀星臺的建立反映了當時我國天文科學的巨大成就。測影臺在登封縣城東南十五公裏的告城鎮北,建於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測影臺又名“周公測景臺”。臺用青石製作,分臺座和石柱兩部分:臺座上大下小,呈梯形錐體,四邊稍有偏斜,各邊寬窄不等。石柱為表,臺座為圭。
No. 3
  觀星臺 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觀星臺位於登封城東南十二公裏的告城鎮周公廟內,距周公測景臺二十米。
  觀星臺由臺身與石圭、表槽組成。臺身上小下大,形似覆鬥。臺面呈方形,用水磨磚砌造。臺高9.46米,連臺頂小屋通高12.62米。臺下邊寬16米多,上邊約為下邊之半。在臺身北面,設有兩個對稱的出入口,築有磚石踏道和梯欄,盤旋簇擁臺體,使整個建築佈局顯得莊嚴巍峨。臺頂各邊有明顯收縮,並砌有矮墻(女兒墻),臺頂兩端小屋中間,由臺底到臺頂,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塊青石平鋪的石圭(俗稱量天尺)。石圭通長31.19米。觀星臺的建立反映了當時我國天文科學的巨大成就。 測影臺在登封縣城東南十五公裏的告城鎮北,建於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測影臺又名“周公測景臺”。臺用青石製作,分臺座和石柱兩部分:臺座上大下小,呈梯形錐體,四邊稍有偏斜,各邊寬窄不等。石柱為表,臺座為圭。
  觀星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東南7.5公裏的告成鎮,北依嵩山,南望箕山,處潁河之濱,地望十分優越,曾是古代陽城所在地。前後院落共分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測影臺、大殿、觀星臺、 螽斯殿等七進,院內復製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時代早、保護較好的天文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星臺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天文科學建築物,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為了恢復農牧業生産,任用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和王恂等進行歷法改革。首先,讓郭守敬創製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後又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登封觀星臺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經過幾年的辛勤觀測推算,終於在18年(公元1218年)編製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2425日,365天5時49分12秒,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傢使用的陽歷,格裏高裏歷,一秒不差,但格裏歷是1528年由羅馬教皇改革的歷法,比《授時歷》晚三百年。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期相比,《授時歷》僅差26秒。
  觀星臺是一座高大的青磚石結構建築,由臺身和量天尺組成,臺身形狀是覆鬥狀,其作用是 “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觀星臺不僅保存了我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卓越成就,對於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各種天文儀器:瀋括浮漏,正方案,仰儀,景符,日晷,觀星臺現為對外開放的文物旅遊景點。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臺坐落在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15公裏的告成鎮北,東經113°08306±315,北緯34°24169±13。中國歷代許多天文學家曾到這裏進行過天文觀測。《周禮·地官·司徒》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下同),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東漢鄭玄在註釋中引用鄭衆的話說:“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今觀星臺南20米處,尚保存有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宮說刻立的紀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測景臺”五字。表高196.5釐米,約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釐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規製上與《周禮》所載土圭測景說相近。
  現存觀星臺創建於元朝初年,距今約七百年。它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建築,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跡之一。觀星臺係磚石混合建築結構,由盤旋踏道環繞的臺體和自臺北壁凹槽內嚮北平鋪的石圭兩個部分組成,臺體呈方形覆鬥狀,四壁用水磨磚砌成。臺高9.46米,連臺頂小室統高12.62米。頂邊各長8米多,基邊各長16米多,臺四壁明顯嚮中心內傾,其收分比例表現出中國早期建築的特徵。臺頂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時所建。臺下北壁設有對稱的兩個踏道口,人們可以由此登臨臺頂。在環形踏道及臺頂邊沿築有1.05米高的階欄與女兒墻,皆以磚砌壁,以石封頂。為了導泄臺頂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設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竜頭狀。臺的北壁正中,有一個直通上下的凹槽,其東﹑西兩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釐米。
  石圭用來度量日影長短,所以又稱“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連平鋪而成,下部為磚砌基座。石圭長31.196米,寬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雙股水道。水道南端有註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長條形,泄水池東﹑西兩頭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註水後可自灌全渠,不用時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為東西嚮長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國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元初對古代的圭表進行了改革,新創比傳統“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結構和測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較詳細的記述。當時建築在元大都的高表據記載為銅製,圭為石製。表高50尺,寬2尺4寸,厚1尺2寸,植於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鑄二竜,竜身半附表側,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長﹑3寸粗的“橫梁”。自梁心至表上端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長度為128尺,寬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兩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測量影長。為了剋服表高影虛的缺陷,測影時,石圭上還加置一個根據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為方框,一端設有可旋機軸,軸上嵌入一個寬 2寸﹑長4寸﹑中穿孔竅的銅葉,其勢南低北高,依太陽高下調整角度。正午時,太陽光穿過景符北側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陽倒像。南北移動景符,尋找從表端橫梁投下的梁影。這條經過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實在﹑細若發絲。當梁影平分日像時,即可度量日影長度。
  登封觀星臺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創高表制度的僅有的實物例證。所不同的是,觀星臺是以磚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銅表。經過實地勘測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長度等結構與《元史》所載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從表槽上沿再嚮上4尺,即為置橫梁處,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適合人們在臺頂操作。由此至圭面為40尺。通過仿製橫梁﹑景符進行實測,證明觀星臺的測量誤差相當於太陽天頂距誤差1/3角分。
  除了測量日影的功能之外,當年的觀星臺上可能還有觀測星象等設施。元初進行“四海測驗”時,在此地觀測北極星的記錄,已載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據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孫承基撰《重修元聖周公祠記》碑載:“磚崇臺以觀星。臺上故有滴漏壺,滴下註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觀星臺當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記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觀星臺臺體和有關文物進行了加固維修。1961年,國務院規定登封觀星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科辭典
  Guanxingtai
  觀星臺
  Stellar Observatory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臺。在河南省登封縣東南15公裏的告成鎮(古稱觀陽城)。創建於元朝初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建築,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星臺係磚石混合結構建築。臺體平面方形,下大上小,呈覆鬥狀。臺北面設兩個對稱的梯道口,梯道的邊沿築圍欄一周,順磚砌壁,紅石壓頂並造60級石階,可盤旋登臨臺頂。臺頂四周築女兒墻,其製與梯欄相同。臺體高 9.46米,臺基邊長各 16米餘,臺頂邊長各 8米餘。臺頂北沿有小室 3間,係明嘉靖七年(1582)縣令侯泰主持增建,臺北壁中央一凹槽,貫通上下,槽南壁上下垂直,東、西壁則有明顯的收分,這是依據元代郭守敬新創高表(40尺)特設的功能結構。凹槽南壁接近高表尺度,在其上方架設“橫梁”,便於測影時的調試與觀測。石圭(又叫量天尺)從凹槽下部,自南嚮北,由36方青石垂直於高表平鋪而成,其下部為磚砌臺基,長 31.196 米,寬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其方位與今刻子午綫方向相符。圭面南部刻一方形註水槽,北端刻一長方形泄水槽,中間以雙股水槽連接,用以取平。石圭為明代重修。
    觀星臺是一座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古代科學遺跡,反映了元代天文儀表改革的巨大成就。現在仍可根據 《元史·天文志》 記載,在觀星臺用郭守敬創造的“高表” 測日景法,進行實際觀測。《元史·天文志》有“河南府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的記載 (太弱,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 )。
    觀星臺南20米處,保存有一座唐代紀念石表,通高3.915米,分上下兩部分。上為表身,高1.645米;下為表座,高1.95米。正面鎸刻“周公測景臺” 5字。係唐開元十一年 (723)太史監南宮說刻之。它保留了周代以來八尺圭表測影的制度。觀星臺附近還保存有清代晚期建造的照壁、大門、周公祠及後殿等。另有明、清碑碣10餘通。
    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立研究院董作賓等人曾對古臺進行過調查和維修。1944年,此臺遭受侵華日軍炮火的轟擊,臺頂明代小室炸毀過半,臺體、梯欄及女兒墻多處崩裂。1975年,國傢撥專款修復了觀星臺和臺上小室,復原了星天尺,修補了唐代石表和附屬建築等。1983年又整修周公祠,恢復了儀門等。1984年公佈了保護範圍。
     (張傢泰)
    
包含詞
觀星臺咖登封觀星臺元代觀星臺
登封元代觀星臺觀星臺解星君告急觀星臺古怪螟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