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名中 鴿形目
目名拉 columbiformes
科名中 沙雞科
科名拉 pteroclididae
中文名 西藏毛腿沙雞
拉丁名 syrrhaptes tibetanus
英文名 tibetan sand grouse
別名 沙雞
中國特有 false
紅皮書 v
iucn
cites
中保護名錄
分佈 西藏羌塘及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石渠,北達新疆西部阿剋陶,青海南部玉樹,東部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天峻。
海拔下限 3500
海拔上限 5100
繁殖地 西藏羌塘及南部及南部,四川西北部石渠,北達新疆西部阿剋陶,青海南部玉樹,東部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天峻。
越鼕地
生境類型 荒漠,草原,半荒漠,高山草甸草原及湖邊草地。
棲息地類型 荒漠,草原,半荒漠,高山草甸草原及湖邊草地。
居留類型 1
估計數量
調查記錄 過去在青海柴達木盆地、青海湖周圍經常可以見到,每一調查區可見到30-40衹以上。1972年鳥圖美仁考察中每天可見到3—4群,每群約10衹左右。但在1986年鳥圖美仁、阿拉爾考察中沿途衹見到2小群,數量較過去有所減少。
識別特徵 全長約45。m。體形似毛腿沙雞,翅與尾均尖長,中央一對尾羽最長,羽片大部分為沙棕色,並具黑色橫斑,羽端轉為藍灰色,羽幹黑色;頭部至後頸白色,具有明顯的黑斑,頭的前方具縱紋,上背棕黃色,下背至尾上覆羽呈灰白色,肩羽雜以黑色斑塊,初級飛羽和腋羽黑褐色,外側尾羽及尾下覆羽肉桂色,具慄色和黑色橫斑,下體棕白色。嘴藍灰色,腳與趾密被短羽,腳趾連在一起、底部具有肉墊。
生活習性 喜歡集群,夏季多十幾衹一群活動,鼕季常集成數百衹大群,在開闊地帶覓食,飛行速度快,但飛得低。多以豆科植物的花、葉、嫩芽、種子及其他植物的種子為食,有時也吃鞘翅目的小昆蟲。在地面挖穴為巢,每窩産卵3枚。
保護措施及建議 :建議增補為國傢Ⅱ級重點保護動物。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馴養繁殖 無
緻危因素 人為的大面積開荒,使大片土地沙化,植被被破壞,成為西藏毛腿沙雞緻危的主要因素。加之亂捕濫獵,致使數量逐年下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