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篆刻的學術社團。1904年創立於浙江杭州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而命名。首任社長為書畫篆刻傢吳昌碩。 |
|
中國 研究篆刻的學術團體。1904年由 丁仁 、 王禔 、 葉為銘 、 吳隱 等創辦於 浙江 杭州 孤山 ,因地近 西泠 而命名。研究印學,頗具聲譽。1978年10月,經國傢出版局批準,正式列為出版單位。主要承擔碑帖、印譜、畫册和有關這方面論著的編輯出版任務。 |
|
西泠印社投訴電話杭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7129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喜歡篆刻和書畫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西泠印社”。它位於孤山中山公園西面,是我國專門研究的金石篆刻和書畫藝術著名學術團體。這裏占湖山之勝,攬金石之華,是孤山園林的精華所在。印社創建於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在保存和發揚中國的民族文化和藝術遺産、以及增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磨滅的功績。歷任社長有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交通:乘遊1、2、3路到西泠橋下,步行前往。 |
|
西泠印社,創立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傢丁仁、王禔、吳隱、葉銘等發起創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學術團體,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譽。社址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孤山南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橋,北鄰里西湖,占地面積7088.86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749.77平方米。社址內包括多處明清古建築遺址,園林精雅,景緻幽絶,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勝”之譽。
西泠印社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西南側,社址總面積為5757.865平方米,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各具特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緻互相映襯,構思佈局極為精巧。主要建築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樸精廬等,均挂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內建中國印學博物館,收藏歷代字畫、印章多達六千餘件。
1913年,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出任首任社長,盛名之下,精英雲集,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楊守敬、盛宣懷、康有為等為贊助社員。此後二十餘年,西泠印社迅速發展,聲望日隆,逐步確立了海內金石書畫重鎮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響,河井荃廬、長尾甲等海外社員把源自中華的金石篆刻藝術帶回國內,在日本、韓國創立了全國性的篆刻創作與研究團體。西泠印社促成、推動了周邊漢字文化圈內篆刻創作與研究的産生、發展和繁榮。
在國內外堪稱一流的西泠印社印譜收藏1949年,西泠印社收歸國有。1979年後,社團活動步入正軌,學術研究、對外交流、組織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文化影響擴大,規模空前繁榮。2003年西泠印社創社百年華誕,109個海內外印學社團彙聚孤山,共襄盛典。
西泠印社歷任社長為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啓功。截至2005年底,西泠印社擁有社員313人,分佈於中國26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捷剋、加拿大等國傢。每年固定在清明、重陽前後舉辦雅集,以孤山社址為核心,公祭印學先賢,舉辦社員作品和藏品展覽,開展鑒賞研討等活動,詩詞吟詠、筆墨酬唱、賞鑒珍藏,延續了傳統文人結社的聚會方式。每年還不定期邀集外地社員赴杭研究印學、商討社務、觀賞藏品,開展篆刻書畫創作和展覽交流活動,編輯出版金石書畫出版物。西泠印社逢五、逢十周年慶典時,還彙聚海內外印學同道,舉行大型紀念活動。
除金石篆刻和書畫藝術的研習外,西泠印社藉社員和各界賢達之力,上自鼎彝碑碣,下至印璽泉刀,無不博採旁搜,並設印學圖書館,專收兩浙圖經志乘、鄉邦掌故、先賢著述及一切考論金石、古器、書畫等書,以供同人賞鑒研究之用。西泠印社還搜輯、考訂、出版了大量印譜、碑帖和印學研究著作,刊行海內外。
2001年06月25日,西泠印社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西泠印社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31號,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國性印學社團,以“研究印學、保存金石、兼及書畫”為宗旨,以篆刻書畫創作的卓越成就和豐富的藝術收藏享譽海內外,被譽為“印學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
|
西泠印社創立於1904年。時值清末,金石研究和發展正處於鼎盛時期。衆多的金石名傢,有志於弘揚和發展國粹,在杭州的篆刻傢王福庵、丁輔之、葉為銘、吳石潛等人相聚西湖,研討印學。於是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當時清朝杭州府與錢塘縣均以官府批文登記備案。
在印社初創的10年,四位創始人團结同仁,集資、規劃,“買山立社”,先後建造了“仰賢亭”“山川雨露圖書館”“石交亭”等九處園林建築,印社初具規模。1913年,舉行了建社10周年紀念大會,修啓(西泠印社成立啓)立約(西泠印社社約)和印社宗旨(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發展社員,公推藝術大師吳昌碩先生為首任西泠印社社長,並開展了集會、展覽、收藏、出版等一係列活動。在此前後,日本篆刻傢河井仙郎、長尾甲也來中國進行交流並加入印社。此後,在1923年和1933年,西泠印社分別舉行了建社20周年、30周年紀念活動,“羅列金石書畫千餘幅於社,張挂四壁,一時文採風流,聲聞遠布”。此時,印社的園林建設全部完畢。社內環境幽雅,風景秀麗,樓臺亭閣建築精美,摩崖石刻星羅棋布,成為西湖園林的精華之處。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鴻雪徑,“鴻雪徑”一詞出自蘇軾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小徑清寂地一麯一折,折射出印人一生真正的追求。1927年,首任社長吳昌碩逝世,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繼任社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印社活動處於停頓,一直到1947年,纔補行了40周年紀念活動。從1904年到1949年的45年,印社經歷了一個純民間社團的輝煌和艱辛。這一時期,西泠印社共有正式社員61人,贊助社友10人,除王、丁、葉、吳四位創始人和吳昌碩、馬衡兩任社長外,還有李叔同、鬍菊鄰、經享頤、黃賓虹、方介堪、來楚生、沙孟海等大傢、學者以及兩位日本篆刻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廢待興,西泠印社活動基本停止。1951年,經滬、杭兩地社員協商,將西泠印社房産土地等捐獻政府,其園林由園管部門接收,可動文物(書畫、書籍、印譜等)由省文管會保管。1957年,為推動新中國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促進金石書畫傳統藝術的弘揚,浙江省委文教部和浙江省文化局,着手進行西泠印社的恢復工作。成立了西泠印社籌備委員會,由著名學者、書法傢、浙江省圖書館館長張宗祥為主任,潘天壽、陳伯衡為副主任,諸樂三、沙孟海等四人為委員。在社址開闢了吳昌碩紀念室,並由政府撥款5000千元,在社址內設立了金石書畫門市部。1959年,為貫徹中央關於體製下放的指示,浙江省文化局將西泠印社下放到杭州市,歸杭州市文化局領導。同年9月,杭州市文化局成立杭州書畫社,專營古今書畫名傢的真跡和復製品展覽、收購和供應,並作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為西泠印社的恢復和活動提供基本經費保障。在浙江省委林乎加、李豐平書記關於要盡快恢復西泠印社組織,開展學術研究活動,以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的印學藝術的一再指示下,1962年12月中旬,西泠印社在杭州召開了建國後的第一次社員座談會。到會的有張宗祥、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潘天壽、上海書法篆刻學會主任瀋尹默、江蘇國畫院院長傅抱石、上海國畫院院長王個簃、湖北省文史館副館長唐醉石等全國金石書畫名傢及健在的印社社員三十多人。會上成立了以張宗祥為主任,潘天壽、傅抱石、王個簃為副主任的慶祝西泠印社創建60周年籌委會,擬定了“慶祝西泠印社創建60周年活動計劃”和“西泠印社章程”(草案),舉行了“趙之謙金石書畫藝術”專題討論和兩次書畫活動。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有關領導都出席並講了話。1963年,印社召開60周年紀念大會,海內外名傢和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印社社員雲集杭州。除王個簃、沙孟海、馬公愚、方介堪、韓登安等老社員外,新入社的都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書畫篆刻大傢,如傅抱石、馬一浮、瀋尹默、潘天壽、程十發、謝稚柳、唐雲等。大會通過了新的《西泠印社章程》,選舉産生了近20人組成的首屆理事會,選舉張宗祥先生為第三任社長,潘天壽、傅抱石、王個簃等五人為副社長。舉辦了規模盛大的第二屆歷代金石書畫作品展等。大會還收到了國傢及文化部、全國文聯領導人董必武、郭沫若、齊燕銘、瀋雁冰等人的題詞和賀辭。自此,西泠印社恢復了雅集活動,定期邀集理事和社員來杭,研究印學、商量社務、觀賞藏品,並經常組織社員進行篆刻書畫創作,舉辦展覽,還編輯出版了有關的金石書畫出版物。西泠印社於1979年、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分別召開了建社75、80、85、90、95周年紀念活動。先後又有趙樸初、吳作人、啓功、葉淺予、李苦禪、羅福頤、朱屺瞻、陳巨來、黃胄、亞明、陳大羽、宋文治、徐邦達、吳青霞、楊仁愷等一批金石書畫名傢和鑒定傢等入社。在1979年建社75周年大會上,書壇巨匠沙孟海當選為第四任社長,趙樸初為名譽社長,王個簃、啓功、程十發等八人為副社長。1993年建社90周年大會,著名學者、書法傢、佛教活動傢、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當選為第五任社長,啓功、方去疾、程十發、郭仲選等九人為副社長。1961年,西泠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國傢有關部門批準為正式出版單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籌建的中國印學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西泠印社又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近百年的發展,西泠印社已成為以社團為基礎,兼具學術研究、藝術創作、圖書出版、生産銷售、展覽交流、文物收藏和保護,集社團、事業、企業、出版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單位。黨和國傢領導人朱德、李瑞環、李嵐清、喬石、李鐵映等曾親臨西泠印社視察和指導。 |
|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印學社團,在解放前的近半個世紀中,在印社前輩先賢的共同努力下,西泠印社為保存金石、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支持下,西泠印社從一個民間的純學術社團走上了一條由黨和政府熱心支持,由國傢事業單位“以文養文”經濟扶持,嚮社團、事業、企業、出版綜合發展的獨特之路,成為中國文化界的一個瑰寶。
1. 社團歷史悠久,地位全國唯一。
作為一個學術社團,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不但在國內外印學界和書畫界獨樹一幟,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更是頗具影響,已為《辭海》、《新華詞典》等多種權威辭書機構所記載和認定。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內涵,重大的國際影響和社會聲譽,全國衹此一傢。
2. 社員多為名傢,分佈國內海外。
作為一個民間的印學社團,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獨特的號召力,其原因是社員多為名傢,且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就連日本的篆刻傢也慕名遠涉重洋前來入社,這是歷史所形成的全國性和國際性。近百年來,西泠印社共有社員近400人,現有社員250餘人,分佈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多為全國和各地著名篆刻傢、書畫傢、鑒定傢及學者。社員中還包括小林鬥庵、梅舒適、金膺顯等日本、韓國、新加坡的20多位國際篆刻書畫界的知名人士。
3. 組織機構健全,社團活動正常。
作為學術社團,西泠印社有非常完整的組織結構。成立之初,西泠印社就訂立了《西泠印社社約》即社團章程,並公推社長。自1963年起,西泠印社就有了經過社員大會通過的正式的《西泠印社章程》,並用選舉的方法産生理事會和社長、副社長。目前,西泠印社有經過1998年10月21日西泠印社第十次社員大會通過的《西泠印社章程》,西泠印社的組織結構依次為社員大會、理事會、社務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等。社團每年召開一次理事會,舉行二次社員雅集,每五年召開一次社員大會和社慶活動,並按照《西泠印社章程》的規定,開展各種社團活動。
4. 活動範圍面嚮全國,業務主管屬於地方。
1904年印社創立之時,沒有人會主觀刻意地要把它烙上一個全國性的標志。但由於歷史和文化的多重積澱,無論從社員的分佈、舉辦活動的範圍、還是它所具有的影響力,西泠印社在事實上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意義的全國性的印學社團。其舉辦的一係列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活動,都是面嚮全國,甚至面嚮海外。但由於地域的屬性和初創的民間性質,西泠印社的業務管轄一直具有地方性。成立時,衹是嚮清朝地方官府登記備案;民國時,沒有明確的官府記錄;解放後,先是由浙江省文化廳主管,1959年後下放至杭州市文化局管理,現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主管。這種業務管轄的地方性,在很大程度上對西泠印社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為,第一,有利於政府對西泠印社政治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從1957年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市文化部門對西泠印社的發展傾註了異乎尋常的關心和支持:時刻關註印社的發展,經常出席印社的活動,熱心解决印社的睏難。從林乎加、李豐平、霍士廉、王平夷、陳禮節到張德江、柴鬆嶽、李金明、王國平,歷任省、市領導對西泠印社的發展都給予了精心的指導,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第二、有利於政府對西泠印社經濟上的資助。雖然西泠印社五十年來是以事業單位自收自支、以文養文的形式維持社團的活動和發展,但政府在財力上一直給予積極的支持:如撥款5000元作為恢復印社籌備資金;拿出10000元作為張魯庵先生文物捐獻印社的奬金;撥出樓房一幢作為印社文物倉庫;多次下撥文物專項經費保護社址建築和文物;投資900萬元建造中國印學博物館等等。 |
|
1904年成立
第一任
(1913年)
吳昌碩
第二任(1927年)
馬 衡
第一屆理事會(1963年)
張宗祥
潘天壽傅抱石王 許欽文孫曉泉
孫曉泉
(兼)
張英田 諸樂三 邵裴子方介堪 方去疾 沙孟海高式熊 錢君陶 唐醉石羅叔子 阮性山 程十發
建社六十周年大會
第二屆理事會(1979年)
沙孟海
王個簃
方介堪孫曉泉方去疾啓功 諸樂三錢君陶
程十發
孫曉泉
(兼)
王個簃 方介堪 方去疾許欽文 孫曉泉 啓 功
沙孟海 吳作人 瀋柔堅張英田 周哲文 鬍鐵生郭仲選 唐 諸樂三錢君陶 商嚮前 曹漫之程十發 謝稚柳 賴少其
建社七十五周年大會
第三屆理事會(1983年)
名譽社長:趙樸初
社長:
沙孟海
王個簃
方介堪方去疾劉 江
啓 功
諸樂三錢君陶
程十發郭仲選趙輝君
呂國璋
高式熊丁茂魯
吳作人鬍鐵生徐邦達商承祚曹漫之郭紹虞謝稚柳
丁茂魯 王個簃 王伯敏方去疾 方介堪 馬國權毛昭晰 葉潞淵 呂國璋朱關田 朱復戡 劉 江啓 功 沙孟海 李 明周哲文 陳佩秋 鄒夢禪錢君陶 趙輝君 張尤棟高式熊 唐 黃涌泉商嚮前 郭仲選 諸樂三程十發 韓天衡 亞 明
建社八十周年大會
第四屆理事會(1988年)
名譽社長:
趙樸初
社長:
沙孟海
方去疾劉 江
啓功 鬍效琦錢君陶
程十發郭仲選
呂國璋
丁茂魯高式熊
王 芳
吳作人
陸儼少
楊招棣鬍鐵生
徐邦達謝稚柳
丁茂魯 王伯敏 方去疾馬國權 毛昭晰 葉一葦葉潞淵 呂國璋 朱關田劉 江 啓 功 沙孟海李 明 正 周哲文陳大羽 陳佩秋 陳振濂鬍效琦 錢君陶 高式熊唐 黃涌泉 商嚮前郭仲選 程十發 韓天衡蔣北耿 熊伯齊
名譽理事:
小林鬥庵(日)
梅舒適(日)
建社八十五周年大會
第五屆理事會(1993年)
趙樸初
郭仲選(常務副社長)
方去疾劉 江
朱關田啓功 鬍效琦錢君陶
程十發韓天衡
呂國璋
高式熊
暉
黃鎮中
王 芳
吳作人
陸儼少
楊招棣鬍鐵生
徐邦達謝稚柳
陸抑非高占祥萬學遠史濟煊朱屺瞻譚建丞吳青霞
丁茂魯 馬國權 方去疾王伯敏 毛昭晰 葉一葦葉潞淵 劉 江 朱關田呂國璋 啓 功 正
吳長鄴 李 明 楊魯庵茅大雄 周哲文 陳大羽陳佩秋 陳振濂 金鑒纔趙樸初 鬍效琦 高式熊錢君陶 黃涌泉 黃鎮中郭仲選 商嚮前 程十發韓天衡 蔣北耿 熊伯齊
名譽理事:
小林鬥庵(日)
梅舒適(日)
建社九十周年大會
第六屆理事會(1998年)
趙樸初
郭仲選(常務副社長)
方去疾劉 江
朱關田啓功 李建國
程十發韓天衡
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長趙樸初與第六任社長啓功呂國璋
高式熊
王佩智
黃鎮中金鑒纔
萬學遠王 芳
史濟煊楊仁愷楊招棣瀋者壽
吳青霞邵華澤高占祥徐邦達梁平波蔣維崧
丁茂魯 馬國權 方去疾王伯敏 毛昭晰 王北嶽王佩智 葉一葦 劉 江 朱關田 朱妙根 呂國璋 孫其峰 孫慰祖 李建國李剛田 李 明 啓 功 楊魯庵 正 吳長鄴 吳 瑩 茅大雄 陳大羽陳佩秋 陳振濂 金鑒纔林 近 鄒振亞 張耕源趙樸初 祝遂之 高式熊郭仲選 黃涌泉 黃鎮中程十發 韓天衡 蔣北耿 童衍方 熊伯齊
名譽理事:
小林鬥庵(日)
梅舒適(日)金贋顯(韓)
建社九十五周年大會
西泠印社第七屆社長、副社長名單(2006)
社長:啓 功
副社長:郭仲選(常務)、劉 江、朱關田、程十發、韓天衡、陳振濂、王玉明
西泠印社第七屆理事會聘任名譽副社長名單
名譽副社長:呂國璋 高式熊 小林鬥庵(日本) 梅舒適(日本) 金膺顯(韓國)
西泠印社第七屆理事會聘任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
秘書長:陳振濂(兼)
副秘書長:包正彥 黃鎮中 金鑒纔 童衍方
西泠印社各研究室主任名單
篆刻創作研究室主任: 正 熊伯齊
印學理論與社史研究室主任:黃鎮中 孫慰祖
書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 李剛田
國畫研究室主任:金鑒纔 孫其峰
鑒定與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 楊魯庵
西泠印社第七屆理事會理事名單
(按姓氏筆劃為序):
丁茂魯 王玉明 王北嶽 王伯敏 王佩智 毛昭晰 葉一葦 包正彥 呂國璋
朱關田 朱妙根 劉 江 孫其峰 孫慰祖 楊魯庵 蘇士澍 李 明 李剛田
吳 瑩 吳長鄴 啓 功 張耕源 陳佩秋 陳振濂 茅大容 林 近 金鑒纔
祝遂之 徐 暢 高式熊 郭仲選 郭學煥 黃涌泉 黃鎮中 韓天衡 蔣北耿
程十發 童辰翊 童衍方 熊伯齊
西泠印社第七屆理事會聘請顧問名單
(按姓氏筆劃為序):
萬學遠 王 芳 葉 明 史濟煊 喬 石 劉 楓 孫傢正 李從軍 李鐵映
李瑞環 楊仁愷 楊招棣 吳青霞 瀋 鵬 瀋者壽 遲浩田 張 飈 張 曦
陳敏爾 邵華澤 周巍峙 徐邦達 梁平波 蔣維崧 |
|
旅遊 | 揚州 | 園林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畫傢 | 人物 | 藝術 | 浙江 | 美術 | 篆刻 | 民間美術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杭州 | 特産 | 印泥 | 書法傢 | 篆刻傢 | 唐醉石 | 鄧少峰 | 徐鬆安 | 大師 | 書畫 | 中國美術學院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