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安徽 >蕪湖 >蕪湖縣 > 西河古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西河古鎮投訴電話蕪湖市旅遊投訴電話:0553-3817720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安謐寧靜的西河古鎮位於蕪湖縣南,處於宣城、南陵、蕪湖三地交界處,東瀕弋江水,西北與高興、瀋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0.33平方公裏,地處偏僻,人文閉塞。現有幸福、躍進、湯傢棚三個居委會,822戶,2278人。
  據《漢書、地理志》載:“漢元封三年屬丹陽郡古地各茶庵明萬歷年間遭兵毀”。遠在西漢時,小鎮乃是湖灘,雜草叢生,人煙寥寥,水患嚴重,此處俗稱“草頭湖”,當地有一庵堂建造於此,人們習以稱“茶庵”,屬丹陽郡宛陵縣,隨朝,改宛陵為宣城,始屬宣城縣;明、洪武年間,挑圩築堤,百姓開始徙此安居,已成小集鎮,因其座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萬歷年間遭兵毀。清、嘉慶年間,設立過軍事防務機構,一度曾稱之“西河汛”。另有人說,因靠資福河,又稱過資福鎮。據《宣城古今》載:“民國二十年,定為建製鎮,民國三十八年冠以標準集鎮。屬宣城縣七大集鎮之一”。建國後,多次定為建製鎮,1984年又定為建製鎮。
  集鎮歷為鄉、鎮、區署機構駐地,隨行政機構設置沿革,曾稱過“西河行政村”、“西河街道大隊”、“西河鎮”等,1971年1月10日劃歸蕪湖縣。
  西河為江南水鄉古鎮,相傳有600多年悠久歷史,房屋店鋪建於圩建兩側,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於路面1.5米左右,街心青石路面,麯折蜿蜒約1200米,街道南北走嚮,寬窄不勻,一般為2一3米,兩旁店鋪門面飛檐對峙,窗戶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側舊宅,墻高陡峭,基部麻石駁砌,拔地數丈,削壁聳立,汛期任憑水衝浪擊,外河沿岸青石護,人本可以通行,內側房屋店鋪多為數進串連,從街心踏青石臺階下,步入室內,可延伸十餘米。此外,上街頭外側有章傢巷、土地巷、下街頭外側有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傢巷,均為老街橫連,通往瀋公圩內,也可通嚮沿河水運埠頭,顯得古樸衰老。
  集鎮建設有嚮圩內擴展之勢,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條長約50米,寬約5米的水泥面街道,人稱“法製路”,攔腰橫穿老街道,東到河沿,西至圩內,與老街交叉處為“十字街”,上架設水泥旱橋連通老街,旱橋高於路面4米左右,人們可在旱橋下往來,也可由旱橋北側的青石臺階下,步入老街。1983年又新鋪設一條長200米,寬9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在圩堤內側,與老街嚮乎平行,人稱“民主路”,上到糧站下至芮傢巷口,橫越“法製路”,是目前最寬闊的一條街,農副産品交易都聚集在此。每當東方露出魚肚白,這條街就活躍起來,提籃、擔筐、拉車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向此匯集。
  街鎮座落青弋江畔,江水源遠流長,上溯皖南山區涇、旌、太(涇縣、旌德、太平)數縣,下汛蕪湖匯入長江。據口碑材料,幾經滄桑。
  早在明朝隆慶年間,水路交通成為方便,往來船衹常序泊於此歇宿,已成為山區竹、木、柴、炭銷售中散地,來自下遊的糧商在此設點收購糧食,商業市場非常熱鬧。據說,當時鎮上有浴池三傢,飯店四傢,雜貨店四十四傢,不少店鋪前店後坊,上近王傢村下到八面佛都是住宅區,河沿一帶都有房屋;萬歷年間,兵亂,房屋店鋪焚毀嚴重,成民流離,集鎮經濟蕭條。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漸多,集鎮復於繁榮。竹木手工製作業盛行,街頭巷尾遍及竹木器店鋪,大戶大傢開設糧行,收購大傢糧食運銷沿江城市,河岸上還有竹、木商行,此時街道逐漸擴展嚮北延伸,鎮上除山、雜、百貨店外,還新開槽坊(釀酒)、糖坊、藥鋪、煙店、客棧、飯館等,經商者多為江北巢縣、無為、江南涇、旌、太等縣人,商業興旺,已成為寧國府宣城縣西鄉要鎮;鹹豐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兵在此築營鏖戰,迂回四年之久,百姓蒙受其難,店鋪多為倒閉,居民背井離鄉,街鎮再度衰敗。
  民國初年,集鎮又趨於復興,青弋江中經過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區運來,停靠於此,船衹往來也很頻繁,常日達七八十條,此時集鎮已成內河天然碼頭。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鎮商業發達,據老年人介紹,各種店鋪有一百多傢,大的店鋪作坊雇用學徒工匠二三十人。當時有名的糕餅店有王義降、元泰和,加工的糕點花色繁多,尤其是方片糕製作精細,片薄勻整而香甜。中藥店鋪有六傢,最大的有“陳恆生”、“太和春”、“鬍廣生”,自製中藥,診病配方。布店五傢,最有名的“恆豐和”、“同裕源”,浴池有“滄浪園”、“大樂園”、“新新園”,“新新園”擁有座位六七十人,茶館三傢,有名的有“金𠔌春”、“柳翠仙”還有雜貨店三十多傢,糧行六傢,另外,小商販遍及全街。由於涇縣人來此經商者居多,故有“無涇不成鎮”的說法;此間,紡紗、織布、找綫、織襪、刺綉等手工製作開始盛行,本鎮人民王景璣還首創“西河私立培英小學”,據說興盛時,人口將近六千。
  抗日戰爭爆發,小鎮曾遭日機三次狂轟濫炸,毀壞房屋百餘間,傷亡近百人,到處是頽坦斷壁,民不安寧;民國三十三年,集鎮淪陷,日軍強化治安,姿意肆虐,交通斷絶。集鎮冷落。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不顧人民困苦,強行納稅捐款,搜括民脂民膏,鎮上物資奇缺,商業不振,物價飛漲,貨幣貶值,人民怨聲載道。
  1949年4月23日,西河解放,集鎮得以新生,人民安居樂業,鎮上店鋪攤販增多,從事竹、木、鐵手藝人不少,手工紡織也很發達,自紡自織,生産各種棉織品,麻織品,刺鄉品,山區竹木柴炭在此轉銷量增大,附近農村的農副産品都聚集於此銷售,市場繁榮。據資料載,居民時達3800多人。
  1956年,黨和政府實行對私營工商業改造政策,集鎮私營店鋪開始走上合作商業的道路,當時鎮上分行業的商店12個,合作小組7個,從業284人。1958年9月,不分行業將其全並為一個綜合商店,1960年元月與寒亭、文昌合併一個容有350多人的大綜合商店,由於商店過大,管理睏難,形成少數人拿錢不幹事,在外搞投機倒把,因此,1961年對綜合商店進行調整,整其撤並,據資料載,將棉布、百貨、文具、寄售合併為一個商店,茶館、煙酒、飲食小組合併為一個商店,雜貨、煙絲、糖坊、機面、豆、屠宰合併為一個商店,照相、鑲牙、刻字、修表合併為一個商店,浴室,水爐為一商店等,全鎮共劃設七個商店,三個小組,從業195人,並規定收益分配為固定工資加奬金的辦法,剋服了弊病,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鎮上還創辦了針織廠、棉織廠,擁有職工200餘人,由於管理不善,很短時間就解散了。
  七十年代始,鎮上為發展地方工業,先後創辦農具廠、草包廠、牙刷廠、塑料廠、花炮社、磨具廠等,産品銷及本縣各地,磨具工藝曾遠銷外省,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加之原料不足,都相繼倒閉。而集鎮商業較為發達,據資料載,當時有一個供銷社,一個食品組,一個采供組,設有九個合作商店(組),九個農村供應點(其中代銷五個),另有個體商販三十二戶,擔負着兩社一鎮三萬多人口的生活資料,四萬畝土地的生産資料和農副産品的採購工作。僅1971年1月—10月統計,集鎮市場總營業額為101.2萬元(不包括有證商販),其中供銷商業69.2萬元,合作商業32萬元;從網點分佈看,國營商業日雜、百貨各設一個點,合作商業有八個點。
  七十年代中期,集鎮又成為龐大的樹苗市場,附近農村土壤多為沙質,培育的樹苗品種繁多。每逢鼕末春初,泡桐、法梧、槐樹、樺樹、椿樹、水杉、樟樹和雪鬆、柏樹、鼕青等樹苗充斥市場,轉銷省內外,同時還有農村盛産的紅花草籽,粒大色鮮,適應性強,發芽率高,更吸引着江西、浙江、江蘇、河南等省的客商,收穫季節都要在集鎮上設點收購。
  特別是黨的十一屆全會以來,隨着農村生産責任製的不斷完善,改革、開放的富民政策給集鎮經濟帶來了活力。首先激發了手工業的發展,鎮上竹、木、鐵匠鋪驟然增多,再之,附近農村連年豐收,在午秋季節,集鎮成為紅花草籽、小麥、大米轉銷站,來自外省外縣的商客忙於立約收購,尤其是紅花草籽、粳米深受歡迎;商業蓬勃發展,鎮上除國營、集體各種商店外,個體經營戶越來越多;鎮辦企業象雨後春筍奮起競爭。1982年9月7日文字材料,鎮上有四十四個企業單位(其中縣屬企業29個),職工626人,當時鎮辦企業花炮社、食品廠、建築隊、影劇院、電房、黃沙管理站在1981年總産值達12.9萬元,利潤2.7萬元。1983年全鎮工商企業二十六個,職工698人,其中從事工業運輸187人,從事商業服務511人;財政收入11.69萬元,其中工商稅收8.69萬元,鎮辦企業稅後利潤中提取3萬元。居民生活水平250元左右。目前,鎮上個體鐘錶電器修理鋪六傢,理發鋪六傢、飯館五傢,自行車修理鋪四傢,擺攤設點遍及街頭;農貿市場十分活躍,購銷兩旺,各種蔬菜、瓜果、禽蛋、水産、糧油棉麻、充滿法製路,民主路兩旁,隨心所得,應有盡有。僅肉攤就有十處,魚攤七處,糧油代購點五處,早市結束,行人絡繹不絶穿行各商店之間,這兒再也不是“露水街”了。
  近年來,得天獨厚的黃沙資源已開發利用,千噸拖輪往返不息,滿載黃沙運往祖國各地;1986年2月1日灣西公路正式通車,促使集鎮流動人口驟增,市場繁榮,銷售額日達萬元,已呈現歷史上最興盛時期。目前,西河的經濟正嚮外嚮型發展,據統計,在外地從事建築承包業的有七百多人,黃沙運輸開採業的有三百多人,每年光這兩項收入上交的管理費就達八萬多元,占全鎮管理費收入的70%。西河,不再是經濟和文化的“西伯利亞”,它流出去的是永不枯竭的黃沙資源,以及富有開拓精神的青年,得到的將是物質、精神文明的豐收。
  西河古鎮,商業極為發達,素來是一個消費集鎮,天然水運碼頭,居民多以經商謀生,手工業者也有不少,特別是古鎮的小吃,西河混飩,羊肉、蛋糕、油炸臭幹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魚等。附近農村土地肥沃,盛産糧棉。建國後,街容店貌日漸更新,近幾年,鎮政府大樓、中學教學大樓、郵電大樓與新湖商業街平地而起,頗有現代建築風姿,而老鎮仍保古鎮特色。隨着國傢農業旅示範點——和平生態旅遊區,西河古鎮景區基本具備了吃、住、行、遊、購、娛、教(市、縣教育基地)要素條件,全方位為遊客提供優良服務。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極大的關心和支持下,現在正步入一個大開發,大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將乘勢而上,繼續保護古鎮資源,特色小吃,民俗風情。以及緑色生態旅遊特色,加大古鎮保護力度與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加強軟件建設,努力開拓市場,把景區建設成為集古鎮遊覽、特色小吃、沙灘遊泳、休閑度假,弋江漂流,民俗風情與和平生態公園生態旅遊及科普教育,珩琅山景區的佛教遊等一體的旅遊。
No. 2
  安謐寧靜的西河古鎮位於蕪湖縣南,處於宣城、南陵、蕪湖三地交界處,東瀕弋江水,西北與高興、瀋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0.33平方公裏,地處偏僻,人文閉塞。現有幸福、躍進、湯傢棚三個居委會,822戶,2278人。
  據《漢書、地理志》載:“漢元封三年屬丹陽郡古地各茶庵明萬歷年間遭兵毀”。遠在西漢時,小鎮乃是湖灘,雜草叢生,人煙寥寥,水患嚴重,此處俗稱“草頭 湖”,當地有一庵堂建造於此,人們習以稱“茶庵”,屬丹陽郡宛陵縣,隨朝,改宛陵為宣城,始屬宣城縣;明、洪武年間,挑圩築堤,百姓開始徙此安居,已成小 集鎮,因其坐落青弋江西岸,故得名“西河”,萬歷年間遭兵毀。清、嘉慶年間,設立過軍事防務機構,一度曾稱之“西河汛”。另有人說,因靠資福河,又稱過資 福鎮。據《宣城古今》載:“民國二十年,定為建製鎮,民國三十八年冠以標準集鎮。屬宣城縣七大集鎮之一”。建國後,多次定為建製鎮,1984年又定為建製 鎮。
  西河為江南水鄉古鎮,相傳有600多年悠久歷史,房屋店鋪建於圩建兩側,因逐年防汛加固堤埂,故屋基低於路面1.5米左右,街心青石路面,麯折蜿蜒約 1200米,街道南北走嚮,寬窄不勻,一般為2一3米,兩旁店鋪門面飛檐對峙,窗戶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側舊宅,墻高陡峭,基部麻石駁砌,拔地數丈,削壁 聳立,汛期任憑水衝浪擊,外河沿岸青石護,人本可以通行,內側房屋店鋪多為數進串連,從街心踏青石臺階下,步入室內,可延伸十餘米。此外,上街頭外側有章傢巷、土地巷、下街頭外側有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傢巷,均為老街橫連,通往瀋公圩內,也可通嚮沿河水運埠頭,顯得古樸衰老。
  集鎮建設有嚮圩內擴展之勢,七十年代初,新建了一條長約50米,寬約5米的水泥面街道,人稱“法製路”,攔腰橫穿老街道,東到河沿,西至圩內,與老街交 叉處為“十字街”,上架設水泥旱橋連通老街,旱橋高於路面4米左右,人們可在旱橋下往來,也可由旱橋北側的青石臺階下,步入老街。1983年又新鋪設一條 長200米,寬9米的水泥路面街道,在圩堤內側,與老街嚮乎平行,人稱“民主路”,上到糧站下至芮傢巷口,橫越“法製路”,是目前最寬闊的一條街,農副産 品交易都聚集在此。每當東方露出魚肚白,這條街就活躍起來,提籃、擔筐、拉車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向此匯集。
  街鎮坐落青弋江畔,江水源遠流長,上溯皖南山區涇、旌、太(涇縣、旌德、太平)數縣,下汛蕪湖匯入長江。據口碑材料,幾經滄桑。早在明朝隆慶年間,水路交通成為方便,往來船衹常序泊於此歇宿,已成為山區竹、木、柴、炭銷售中散地,來自下遊的糧商在此設點收購糧食,商業市場非常熱 鬧。據說,當時鎮上有浴池三傢,飯店四傢,雜貨店四十四傢,不少店鋪前店後坊,上近王傢村下到八面佛都是住宅區,河沿一帶都有房屋;萬歷年間,兵亂,房屋 店鋪焚毀嚴重,成民流離,集鎮經濟蕭條。
  清朝中期,人民生活安定,行商者漸多,集鎮復於繁榮。竹木手工製作業盛行,街頭巷尾遍及竹木器店 鋪,大戶大傢開設糧行,收購大傢糧食運銷沿江城市,河岸上還有竹、木商行,此時街道逐漸擴展嚮北延伸,鎮上除山、雜、百貨店外,還新開槽坊(釀酒)、糖 坊、藥鋪、煙店、客棧、飯館等,經商者多為江北巢縣、無為、江南涇、旌、太等縣人,商業興旺,已成為寧國府宣城縣西鄉要鎮;鹹豐年間,由於太平軍與清兵在 此築營鏖戰,迂回四年之久,百姓蒙受其難,店鋪多為倒閉,居民背井離鄉,街鎮再度衰敗。
  民國初年,集鎮又趨於復興,青弋江中經過往船筏增多,大批的竹木排筏由山區運來,停靠於此,船衹往來也很頻繁,常日達七八十條,此時集鎮已成內河天然碼 頭。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鎮商業發達,據老年人介紹,各種店鋪有一百多傢,大的店鋪作坊雇用學徒工匠二三十人。當時有名的糕餅店有王義降、元泰和, 加工的糕點花色繁多,尤其是方片糕製作精細,片薄勻整而香甜。中藥店鋪有六傢,最大的有“陳恆生”、“太和春”、“鬍廣生”,自製中藥,診病配方。布店五 傢,最有名的“恆豐和”、“同裕源”,浴池有“滄浪園”、“大樂園”、“新新園”,“新新園”擁有座位六七十人,茶館三傢,有名的有“金𠔌春”、“柳翠 仙”還有雜貨店三十多傢,糧行六傢,另外,小商販遍及全街。由於涇縣人來此經商者居多,故有“無涇不成鎮”的說法;此間,紡紗、織布、找綫、織襪、刺綉等 手工製作開始盛行,本鎮人民王景璣還首創“西河私立培英小學”,據說興盛時,人口將近六千。 近年來,得天獨厚的黃沙資源已開發利用,千噸拖輪往返不息,滿載黃沙運往祖國各地;1986年2月1日灣西公路正式通車, 促使集鎮流動人口驟增,市場繁榮,銷售額日達萬元,已呈現歷史上最興盛時期。目前,西河的經濟正嚮外嚮型發展,據統計,在外地從事建築承包業的有七百多 人,黃沙運輸開採業的有三百多人,每年光這兩項收入上交的管理費就達八 萬多元,占全鎮管理費收入的70%。西河,不再是經濟和文化的“西伯利亞”,它流 出去的是永不枯竭的黃沙資源,以及富有開拓精神的青年,得到的將是物質、精神文明的豐收。
  西河古鎮,商業極為發達,素來是一個消費集鎮,天然水運碼頭,居民多以經商謀生,手工業者也有不少,特別是古鎮的小吃,西河混飩,羊肉、蛋糕、油炸臭幹 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魚等。附近農村土地肥沃,盛産糧棉。建國後,街容店貌日漸更新,近幾年,鎮政府大樓、中學教學大樓、郵電大樓與新湖商業街平地而起, 頗有現代建築風姿,而老鎮仍保古鎮特色。隨着國傢農業旅示範點——和平生態旅遊區,西河古鎮景區基本具備了吃、住、行、遊、購、娛、教(市、縣教育基地) 要素條件,全方位為遊客提供優良服務。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極大的關心和支持下,現在正步入一個大開發,大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將乘勢而上,繼續保護古 鎮資源,特色小吃,民俗風情。以及緑色生態旅遊特色,加大古鎮保護力度與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加強軟件建設,努力開拓市場,把景區建設成為 集古鎮遊覽、特色小吃、沙灘遊泳、休閑度假,弋江漂流,民俗風情與和平生態公園生態旅遊及科普教育,珩琅山景區的佛教遊等一體的旅遊。
英文解釋
  1. :  Xihegu Town
近義詞
西河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