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在陝西省西安市南城墻內側文廟(今陝西省博物館)內。建於1090年。原為保存唐《開成石經》而建,後陸續將珍貴碑刻移入。是中國保存碑刻最多的地方,收藏漢、魏至明、清的各種碑石千餘方。有唐代的懷素、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宋代的米芾、蘇軾,元明的趙孟fc78、董其昌等著名書法傢作品的碑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西安碑林聯繫方式地址:西安市三學街文廟舊址,陝西省博物館內。
郵編:710000西安碑林投訴電話西安旅遊投訴電話:029-8729675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西安碑林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西安碑林門票價格30元西安碑林節慶活動清明節黃帝陵祭祖黃陵縣每年4月宣讀祭文、供奉祭品、鳴竹炮、植鬆柏、拜謁黃帝廟。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西安每年9月傳統文化展覽和歌舞、民俗、民間鑼鼓表演等
中國華山國際攀岩比賽華山每年9月攀岩
西安城墻國際馬拉鬆友誼賽西安古城墻每年11月第1個周日男、女組5公裏、10公裏賽,半程馬拉鬆賽。
長安國際書法年會西安隔年11月百米長捲題辭、著名書畫傢筆會、參觀碑林及文房四寶展銷等。
西安碑林開放時間8:30—18:30西安碑林最佳旅遊時間西安地處黃河流域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河,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
除了較寒冷的鼕季外,其它時間都比較適合旅遊。
西安碑林導遊圖西安碑林特別提醒在碑林旁的商店中購買拓片時,要貨比三傢。
西安碑林美食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着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嚐西安的風味小吃是遊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此外還有梆梆面、柿面糊塌、涼皮、炒粉魚、鍋盔、千層油酥餅等特色小吃。
在西安城內經營羊肉泡饃的餐館很多,幾乎每一條大街上都會有幾傢專門的羊肉泡饃館,其中最有名的無疑要算老孫傢羊肉泡饃了,此外,同盛祥牛羊肉泡饃館、陝西太子樓御膳館有限公司、西關牛羊肉泡饃館、春發生泡饃館等也久有盛名。
首創“西安餃子宴”的是西安餐飲行業中唯一的國傢二級企業——西安解放路餃子館,此外,天津餃子館、德發長餃子館、永新餃子館等幾傢餐館也各具特色。
在西安品嚐小吃除可在南稍門、東新街的夜市外,還可以去鼓樓後的小吃街。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築,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很有特色,但是切記適可而止,不要吃壞肚子。
西安碑林住宿西安是一個國際性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遊覽參觀,市內有各種不同檔次的飯店和賓館,住宿十分方便。在西安市火車站及汽車站附近,就有不少的賓館可供普通遊客住宿,雖然不是很豪華,但也幹淨舒適,而且價格不貴,一般都在百元以下。市內還有很多的旅遊定點飯店,套間和標準間客房內一般有衛生間、電話、和電視。普通標準間客房價通常100元至200元不等,淡旺季價格有所浮動,大部分飯店可為住店客人代訂飛機票、火車票,非常方便。西安碑林購物西安作為中國西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經濟發展迅猛。市內有很多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及超市,主要集中在西大街的百勝、世紀金花、南大街的中大國際、海大天地,東大街、解放路等地,這裏的商品種類很全,但是一般在晚上八、九點鐘就停止營業了。在西安還有許多文物商店,如位於碑林博物館旁邊的書院門仿古一條街、西安南郊朱雀路中段的西安古玩市場、以及雁塔路中段5號的文寶齋,都可以買到兵馬俑復製品、唐三彩等仿古工藝品,以及剪紙、布藝等民間手工藝品。
除此之外,在個體小商店、街頭攤點購物時,經過精挑細選之後,您盡可以討價還價。在一番口舌之後,買到了比標價便宜很多的商品,也是購物的樂趣之一。西安碑林交通可乘14、402、239路公交車到博物館站下車
西安碑林玩法觀光、欣賞書法、懷古
西安碑林座落於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鹹寧學均設在這裏而得此名)。它於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徵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裏,展示了聖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傢的絶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跡以及詩畫雙絶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佈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碑林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着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從歷史價值來說,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的可藉以補充和訂正史書記載的遺誤,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如從陝西周至縣出土,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353釐米,寬103釐米,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時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此外,唐《中尼合文之陀羅尼經幢》是我國唐代和尼泊爾人民友好交往的實證;《唐廣智三藏碑》記載了一個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國的經歷和密宗傳入日本的師承關係。等等這些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和宗教史的珍貴資料。
《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遺物,記載着當時陝西大旱,糧價昂貴,“小麥每鬥二兩四錢,米每鬥二兩六錢”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慘景象;清刻《張化竜碑》,頌揚了當時領導陝西扶風、歧山一帶農民反抗官府的張化竜;清刻《荒負歌》等,也記錄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廣大農民的苦難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劉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從不同方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和清末廣大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外來侵略的事實。
碑林中還記載了諸多歷代愛國主義人物,如被譽萬世師表的孔子,統一中國文字的李斯,對蜀漢忠貞不渝的關羽,兩袖清風的鄭板橋,慷慨就義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虎門銷煙震驚中外的林則徐,歷代書法大師王羲之、顔真卿、於右任,以及勵精圖治的鄧廷楨,推行新法的康有為等。他們那憂國憂民,為事業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大量的石經,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石臺孝經》刻於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並親自以隸書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也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容講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塊色如黑玉,光可鑒人,高590釐米的細石合成,碑上加方額,額上刻浮雕瑞獸、涌雲;額上蓋石,蓋石邊緣刻優美的捲雲,頂上作山嶽狀;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三層石臺四面都刻有生動的綫刻畫,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渾的獅形怪獸,兩種不相協調的動植物被刻畫得融洽無間,整個構圖給人以威武、活潑的感覺,為盛唐的藝術精華。《開成石經》,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國子監鄭覃的建議,由艾居晦、陳珍等用楷書分寫,花費了大約七年時間到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經。其中包括《周易》6捲,《尚書》13捲,《詩經》20捲,《周禮》11捲,《禮儀》17捲,《禮記》20捲,《春秋左氏傳》30捲,《春秋公羊傳》12捲,《爾雅》3捲,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十二種經書和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計114石,文刻兩面,228面,字列八層,共六十五萬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後立於唐長安城的國子監內,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同時也是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此經是我國古代七次刻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儼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這在我國印刷術發明以前,對文化的保存和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石臺孝經》、《開成臺經》等名碑,原來竪立在唐長安城務本坊(今西安市南門外)的國子監內,唐末韓建(大尉許國韓公)縮小長安城後,這些碑連同其它一些名碑都散落到了城外。唐昭宗以及後粱時期,陸續將這些石碑移到原唐代尚書省西隅。到宋哲宗元佑年間(公元1086-1093年),又將全部碑石搬到學府之北,就是今天的碑林所在地。此外,明清兩代的《興學碑》、《修渠記》、《修棧道記》、《修城記》、《修廟記》等也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西安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的美譽,令海外人士嚮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全國漢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它保存了我國最早的《周易》文句,相傳是當時著名學者、大書法傢蔡邕以隸書書寫,方挺嚴整,為漢隸之典範。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在唐代書法藝苑中,名傢輩出,時有傑作,真、草、隸、篆,百花爭妍,猶如璀燦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滅的光輝。歐陽洵、虞世南、褚遂良、顔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創一體,歐陽通、徐浩、史維則、懷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傢。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與其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很相近,結構嚴謹,書法險勁,是值得珍視的書法名碑;顔真卿的《顔勤禮碑》、《顔傢廟碑》、《多寶塔感應碑》等,氣勢雄渾,蒼勁有力,是標準的“顔體”;柳公權的《大達法師玄秘塔碑》,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結構峻整,神足韻勝,是“柳體”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懷仁和尚從晉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中選集而成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則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書傢懷素的《千字文》,筆意奔放,流利灑脫,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觀聖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閣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書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還保存了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美圖案花紋。如唐刻《大智禪師碑》的兩側,以綫刻和減地兩種手法並用的圖案作為裝飾,將蔓草、鳳凰和人物穿插佈置,使人感到繁麗、活潑、美妙而有生氣;《石臺孝經》碑頭上的浮雕捲雲和獅子,碑座上綫刻的精緻蔓草、瑞獸等,也都表現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麗作風;唐刻《道因法師碑》座垢兩側,用流利的綫條,刻出兩組人物,共有十多個捲發深目的異國裝束的人,牽馬攜犬,作準備出行狀,是不可多得的綫刻佳作;北魏的《元暈墓志》四側,分別刻着有表竜、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滿填流動的雲彩,呈現出飄逸而和諧的奇特意境。它們象緑林一樣陪襯着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使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更加瑰麗異常。
碑林能較完整地保存到現在,是與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的貢獻分不開的。宋代時,由於無人管理,珍貴的漢唐碑碣有的被人用做磚甓,有的用於修橋,遭到人為的破壞。元代時,碑林的碑石曾兩次全部跌倒。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陝西發生8級大地震,碑林裏的大量碑石因摔碰而斷裂。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畢沅率同僚到碑林視察,衹見房屋倒塌,碑石橫臥於荊榛瓦礫之間,環顧四周,滿目荒涼,這使他十分震驚和痛心。他與同僚合義,采取修整房屋,整理石,編目著錄,組織石刻陳列,建立管理機構和保管制度等措施,重修和保護碑林。在他所著《關中金石記》中說:“前後堂廡,皆鼎新焉,旋於土中,搜得舊刻數十片,遂取《石經》及宋元以前都,編排甲乙,周以欄盾。明代及近人所,則汰存其佳者,別建三楹以存置。其鎖鑰則有司掌之,設法保護,以冀垂永久。”畢沅對金石文字有濃厚興趣,整修碑林在於“庶考古者,得以觀覽也”。(《畢沅在保護關中古跡上的貢獻》,文物天地,1983年第二期)他為保護珍貴文物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值得贊賞。 |
|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坐落於著名古城西安市三學街(因清代的長安學、府學、鹹寧學均設在這裏而得此名)。它於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為保存《開成石經》而建立。九百多年來,經歷代徵集,擴大收藏,精心保護,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現有六個碑廊、七座碑室、八個碑亭,陳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在名碑薈萃的展室裏,展示了聖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傢的絶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書畫同輝的筆墨跡以及詩畫雙絶的王維的竹影清風更為碑林增輝溢彩。西安碑林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62年被公佈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碑林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藝術寶庫,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着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從歷史價值來說,許多碑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有的可藉以補充和訂正史書記載的遺誤,有的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地方史寶貴資料。如從陝西周至縣出土,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移入碑林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通高353釐米,寬103釐米,刻於唐德宗建中二年,用中國和敘利亞兩國文字記載了唐時基督教中一派的景教由中亞傳入我國的情況。
《明德受紀碑》上刻有“大順”、“永昌”字樣。這是明未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遺物,記載着當時陝西大旱,糧價昂貴,“小麥每鬥二兩四錢,米每鬥二兩六錢”和“人食人犬亦食人”的悲慘景象;清刻《張化竜碑》,頌揚了當時領導陝西扶風、歧山一帶農民反抗官府的張化竜;清刻《荒負歌》等,也記錄了一些遭受官僚、地主壓迫剝削的廣大農民的苦難生活;元刻《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廟碑》、《劉尚神道碑》和清刻《平利教案碑》等,均從不同方面記錄了元末紅巾軍起義和清末廣大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和帝國主義外來侵略的事實。
大量的石經,是碑林中古代重要的文獻資料。《石臺孝經》刻於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並親自以隸書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也孔子的問答辭,主要內容講孝、悌二字),此碑由四塊色如黑玉,光可鑒人,高590釐米的細石合成,碑上加方額,額上刻浮雕瑞獸、涌雲;額上蓋石,蓋石邊緣刻優美的捲雲,頂上作山嶽狀;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三層石臺四面都刻有生動的綫刻畫,有茂盛的蔓草和雄渾的獅形怪獸,兩種不相協調的動植物被刻畫得融洽無間,整個構圖給人以威武、活潑的感覺,為盛唐的藝術精華。《開成石經》是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接受國子監鄭覃的建議,由艾居晦、陳珍等用楷書分寫,花費了大約七年時間到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成一部石經。其中包括《周易》6捲,《尚書》13捲,《詩經》20捲,《周禮》11捲,《禮儀》17捲,《禮記》20捲,《春秋左氏傳》30捲,《春秋公羊傳》12捲,《爾雅》3捲,以及《公羊春秋》、《孝經》、《論語》等十二種經書和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計114石,文刻兩面,228面,字列八層,共六十五萬零二百五十二字。刻成後立於唐長安城的國子監內,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同時也是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此經是我國古代七次刻經中保存最完好的一部,它儼然是一座大型的石質書庫,這在我國印刷術發明以前,對文化的保存和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安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的美譽,令海外人士嚮往。碑林中早期石刻有宋代摹刻的秦峰山刻石,原碑為秦國丞相李斯所書。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刻的“曹全碑”,是用秀美的隸書寫的,這是全國漢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碑刻,為漢碑中的精品。“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它保存了我國最早的《周易》文句,相傳是當時著名學者、大書法傢蔡邕以隸書書寫,方挺嚴整,為漢隸之典範。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時期。在唐代書法藝苑中,名傢輩出,時有傑作,真、草、隸、篆,百花爭妍,猶如璀璨的群星,放射出永不泯滅的光輝。歐陽洵、虞世南、褚遂良、顔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創一體,歐陽通、徐浩、史維則、懷素等也都是一代名傢。歐陽通書寫的《道因法師碑》,與其父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很相近,結構嚴謹,書法險勁,是值得珍視的書法名碑;顔真卿的《顔勤禮碑》、《顔傢廟碑》、《多寶塔感應碑》等,氣勢雄渾,蒼勁有力,是標準的“顔體”;柳公權的《大達法師玄秘塔碑》,筆力遒美瘦挺,勁如削竹,結構峻整,神足韻勝,是“柳體”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懷仁和尚從晉王羲之遺留的墨跡中選集而成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則更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名草書傢懷素的《千字文》,筆意奔放,流利灑脫,為世所珍。此外,宋起佶的《大觀聖作之碑》(瘦金體)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閣帖》等,也是稀有的珍品。
除了書法,在北魏、唐、宋等碑志上,還保存了大量具有藝術價值的精美圖案花紋。如唐刻《大智禪師碑》的兩側,以綫刻和減地兩種手法並用的圖案作為裝飾,將蔓草、鳳凰和人物穿插佈置,使人感到繁麗、活潑、美妙而有生氣;《石臺孝經》碑頭上的浮雕捲雲和獅子,碑座上綫刻的精緻蔓草、瑞獸等,也都表現了唐代雕刻所特有的富麗作風;唐刻《道因法師碑》座垢兩側,用流利的綫條,刻出兩組人物,共有十多個捲發深目的異國裝束的人,牽馬攜犬,作準備出行狀,是不可多得的綫刻佳作;北魏的《元暈墓志》四側,分別刻着有表竜、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形象,空隙中滿填流動的雲彩,呈現出飄逸而和諧的奇特意境。它們象緑林一樣陪襯着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使碑林這座書法藝術寶庫,更加瑰麗異常。
進入西安碑林大門,可以看到一座四角形兩層飛檐的亭子,裏面竪立着著名的《石臺孝經》。這是由四塊石板組合成的長方形石碑,高5.1 米,安置在三層石
臺上。《孝經》是宣揚儒傢思想的經典著作,歷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視。唐天寶四年(公元745 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加註,並用隸書行文。
第一室陳列的《開成石經》是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 年)刻製,在114 塊石碑的兩面刻有650525 字,內容包括了幾乎儒傢全部經典著作,通稱“十三經”,其中有《周易》、《尚書》、《詩經》、《論語》、《爾雅》、《周禮》、《孝經》等。當時刻板印刷不普遍,手抄容易出錯,《開成石經》就成了讀書人的範本。
第二室陳列着許多具有史料價值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立於公元781 年,後世纔從地下發掘。此碑記敘了古代羅馬景教傳入中國的盛況,石碑側面用敘利亞文刻寫了7O 位景教人士的名字。石碑記載的史實中外史書全無記載,因此彌足珍貴。清代丹麥人荷爾漠來西安用重金偷買未遂,衹好托人刻一假碑(現存倫敦)。它是研究中外關係的寶貴資料,其拓片早已輾轉國外。《中尼合文陀羅尼經幢》是一種柱狀石刻,有六角柱形、八角柱形和圓柱形,用中國和尼泊爾兩種文字刻成,反映中尼兩國佛教的交流。《不空和尚碑》反映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史實。《明德受記碑》記載了明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建立的農民政權“大順國”,並反映了當時陝西災後“人食人”的慘狀。《曹全碑》雖是為漢代曹全樹碑立傳,卻無情地記載了他鎮壓黃巾起義的事實。
第三室的石碑薈萃了歷代著名書法傢的手跡。秦代李斯的篆書見於《嶧山碑》;漢代隸書見於《曹全碑》;東晉王羲之手書見於《大唐三藏聖教碑》,此碑文字是後人從他的遺墨中拼集而成,人稱“千金碑”。《唐多寶塔感應碑》留下了唐代顔真卿的楷書;《唐玄宗秘塔碑》留下了柳公權的楷書;《判千傢字文》留下了唐代張旭的草書。另有宋代趙佶、黃庭堅,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皇帝的書法手跡。從這裏可以看出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的軌跡。愛好書法的人可以在館內選購影印的碑貼。
在碑林中漫步,不僅可以欣賞優美的書法藝術,還可以看到碑石上精美的圖案花紋。如清代的《關帝詩竹圖碑》、明代《魁星復鬥圖碑》、宋代的《唐興慶宮圖》。
石刻藝術室和遊廊收集了陝西各地的石刻石雕珍品,如東漢的石獸、畫象石,唐代的蹲獅、犀牛。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有四駿保留在這裏。這裏陳列的唐代供應石燈十分引人註目,燈分九層,無論造型還是燈案的圖案,都十分精美。日本奈良附近通往“春日神社”沿途的石燈就是仿此唐燈所造。此外,還有出土移此的東漢石刻墓門,唐代石槨。石槨陰刻的星相樂舞,仕女圖,槨外浮雕彩繪文武侍從和騎竜駕鳳仙人,都是歷史和藝術珍品。來到碑林,不要忘記這裏還有一個高2,5 米、重6 噸的景雲大鐘。每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臺發出的鐘聲就是出自這個巨鐘。
碑林門票:45元,大、中、小學生憑學生證22元。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Xi’an Beilin
西安碑林
Forest of Steles in Xi’an
中國最大的古代石刻集中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三學街。北宋元□二年(1087),為保存唐代開成石經和石臺孝經而建。因臨近西安府學和孔廟,過去稱“府學石經”、“孔廟石經”。又因經常墨拓,碑石發黑,且因地方狹小,又有“碑洞”和“墨洞”之稱。大約從明崇禎十五年(1642)起,始有“碑林”名稱出現。碑石內容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藝術和中外關係的重要實物資料。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史 唐文宗開成年間,曾將儒學經典《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三傳》、《孝經》、《論語》、《爾雅》及《五經文字》、《九經字樣》14部刻於碑石上,立於國子監。這批石經共 114石,在唐末五代的戰亂中,曾被棄於城外,後又與《石臺孝經》一同移置原尚書省西隅。但其地處民居之中,無人照管,碑石僕倒折缺,無法予以保護。宋哲宗元□二年(1087),竜圖閣學士漕運使呂大忠又將諸石經遷於府學之北墉,即現在碑林的所在地。與石經一起遷到這裏的碑石,還有顔(真卿)、褚(遂良)、歐陽(詢)、徐(浩)、柳(公權)所書的碑石以及《篆書目錄偏旁字源》諸碑。並興建院捨,以《石臺孝經》及《建學碑》立在中央,上覆亭子。《開成石經》以廊廡的形式三面環繞,其他諸碑都排列在左右,基本上形成了今日碑林第一室和“石臺孝經亭”的形式。
碑林自創建以後,歷代曾不斷修葺和充實,據現存碑石及文獻記載,曾有:金代 2次,元代3次,明代3次,清代4次,民國2次。其中規模較大者有:明萬歷十六年(1588),對因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造成破壞的《開成石經》加以修補,集《開成石經》字樣,刻石96塊補缺,置於石經之旁。清康熙三年(1664),陝西巡撫賈漢復等,集《開成石經》字樣,補刻《孟子》七篇,共17石,與《開成石經》合稱“十三經”刻石。乾隆三十七年(1772),陝西巡撫畢沅,對碑林作了一次較大的整理,除全面修整房屋外,還調整了碑石的陳列,選擇價值較高者,另建專室,並設立管理機構,隸屬巡撫衙門。又製定拓印制度,規定鼕季禁拓,並編印“碑林五十五種”碑帖,基本奠定了今日碑林的基礎。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政府監察院長於右任捐獻北魏、北齊、 北周、 隋、唐墓志320餘方。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936~1937),曾對碑林作過一次大規模的修復,加固地基,翻修房屋,調整陳列,新建陳列室、陳列廊、大門、儲藏室、辦公室、休息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碑林得到空前的發展,從1950年開始,曾先後進行了多次整理、修繕。1950年由人民政府撥款作了全面修復;1974年翻修了碑林第一室;1975年又對《石臺孝經》作了地基加固和碑石粘接;1980年翻修了碑林2~6室;1982年新建陳列室一座,作為《淳化秘閣帖》的陳列專室。40年來,還新收入了大量碑石,僅歷代的墓志就有400多方。現在碑林共收藏各時代碑石2300多通(方),展出1300餘通(方)。房屋面積2880多平方米,包括大型陳列室7座、展覽廊7座和碑亭8座。
碑刻書法藝術 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包括篆、隸、草、真、行各種書體。篆書,有秦代李斯書《嶧山刻石》(宋代鄭文寶摹刻);唐代李陽冰書《三墳記碑》、《棲先塋記碑》,尹元凱書《美原神泉詩序碑》;宋代夢英書《篆書目錄偏旁字源碑》等。隸書,有漢代《倉頡廟碑》、《仙人唐公房碑》、《曹全碑》、《熹平石經·周易殘石》;苻秦《廣武將軍□産碑》;唐代梁□卿書 《御史臺精捨碑》、史維則書 《大智禪師碑》、韓擇木書 《告華嶽 |
|
國寶 | 隸書 | 文物 | 百科辭典 | 唐 | 石碑 | 基督教 | 國寶級文物 | 百科大全 | 古董 | 張旭 | |
|
|
西安碑林廠 | 西安碑林博物館 | 西安碑林中藥廠 | 西安碑林科技培訓學校 | 西安碑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碑林藥業股份有限 | 西安碑林黑博士培訓學校 | 西安碑林科技培訓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