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的前身电工专修科创建于1908年,是我国高校同类学科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的学院之一。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贯保持“重视基础,要求严格,注重实践”的传统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高校同类学科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电气工程师的摇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学院下设4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工程系、工业自动化系、电力工程系及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1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并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陕西省智能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电气技术创新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教授,目前有7位院士(唐任远、张钟华、周孝信、孙才新、雷清泉、马明伟)被聘为兼职教授。现有教职工189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45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4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520人,各类研究生1563人。学院按下属四个学科培养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并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从1911年到1948年培养毕业生38届共计1144人,1949年至2005年培养毕业生57届共计19309人,其中博士学位毕业生304人、硕士学位毕业生1863人、本科生15146人、各类专科生1647人、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生349人。学院先后培养出许多杰出人物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如钟兆琳、江泽民、王安、周建南、陆定一,蒋正华、朱物华、蒋新松、邱爱慈、唐任远等。历届毕业生中有26人成为我国两院院士,还有不少已成为国内新兴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国家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各界欢迎,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
学院在教学方面成绩显著,十余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共计150余部,曾获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优秀教材4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24项、省部级优秀教材11部。学院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也是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的组长单位。
学院科研工作硕果累累,近五年承担国家“973”项目(军口)1项,“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863”项目2项、国家新产品开发项目1项、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国家电力公司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电工学科全国第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3项(近三年数量持续名列电工学科前茅)。1999年以来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项、省部级奖百余项。
学院学术气氛活跃,近三年发表论文被sci和ei收录约300篇,已连续两年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发表论文数为全国高校第一名。近六年来在电工学科领域已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共6次,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院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瑞典、荷兰、波兰、韩国、新加坡等14个国家近6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科技协作关系,并与其中一些国家的兄弟院校有长期的交换访问学者协议。目前学院在国际上已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学院的奋斗目标是:保持我院电气工程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使电气工程学科的若干二级学科和科研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学院电气工程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原电机系)创建于1908年,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一贯保持重基础、严要求、重实践的传统学风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方面处于国内高校同类学科领先地位。
学院下设4个系:电机电器及其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工业自动化系, 1个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并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现有教职工210人,其中教授41人(长江学者1名、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74人,有4位院士被聘为兼职教授。目前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各类研究生1350余名。学院按一级学科培养和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并建有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重点学科始建于1952年,195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8年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两次世界银行贷款、“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和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重大项目的重点建设,具备了优良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其中完整的介电谱测量系统和空间电荷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学科点拥有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16人,多名教授在国际学术组织、会议及刊物中担任职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及省部委项目数十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主持召开5次国际学术会议和5次国内学术会议;近5年来,本学科出国讲学、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21人次,邀请国外学者讲学22人次,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25人次。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设备绝缘状态检测与诊断、电介质理论及应用、电气功能材料与特种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测试技术、电力设备绝缘结构与绝缘配合。
50年来,本学科点已培养出本科毕业生4000余名,研究生471名(其中博士毕业生78名),有两人成为院士。现有在校研究生235名,其中博士生49名、硕士生119名、工程硕士生67名,本学科点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
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机与电器重点学科由原电机和电器两个二级学科组成,是长江特聘学者学科点。原电器学科于1982年成为首批博士点,1988年又被批准为该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1990年批准建立的“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学科之一。通过“世行贷款”、“211工程”和“行动计划”的建设,研究设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学科点拥有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青年教师9人,新成立的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器智能化系统与应用专委会主任委员由本学科点的年轻学术带头人担任。“九五”期间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2项和省部级奖4项,成立的“陕西省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着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从1996-2000年,共主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5次,教师出国培训和进行学术交流频繁。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器智能化理论与工程、电弧与电接触等电器基础理论、电器与电机的计算机辅助工程、新型电机及其控制与测试。
该学科已培养出博士毕业46名,硕士毕业生285名。现有在校研究生210名,其中博士生38名、硕士生112名、工程硕士生60名,本学科点目前继续保持着电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和电机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单位。为全国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年会、中国电力教育大学院(校)长联席会议、全国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发起单位。具有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电力市场模拟仿真实验室及柔性输电实验室、新型继电保护实验室等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基地。
该学科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导师5人,长江学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近年来,本学科共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1项,出版专著15部、全国通用教材8部。发表论文500余篇,sci及ei检索18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5项,教育部“振兴教育行动计划”项目2项及大量的横向研究课题。与海外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电力系统分析与规划、电力市场、电力系统运行与分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新型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力系统通信等。
该学科已培养博士毕业生32名,硕士毕业生264名。现有在校博士生25名,硕士生96名,工程硕士140名。已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高级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