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機械工程學院是交通大學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學院之一。其前身為機械工程係及機械學係。機械工程係創建於1913年,1956年隨校遷至西安,機械學係成立於1985年,兩係在1994年6月合併組成機械工程學院。
  學院現有4個係:工業設計係、機械工程及自動化係、機械電子工程係、儀器科學與技術係。15個研究所和4個教學科研中心,1個機械基礎教學中心,1個教學實驗中心以及1個工程訓練中心。
  學院聚集了衆多機械工程領域中在國內外具有很高聲譽的知名專傢及教授,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學院現有教職工222人,其中教授48人(博士生導師32人),副教授54人,高級工程師16人,在校本科生1200餘人,全日製博士
  、碩士研究生近1000人,在職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近400人。
  學院有兩個國傢級重點學科,其中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重點學科2001年全國學科評估名列第4,機械設計及理論重點學科2001全國學科評估名列第2。設有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點和7個s碩士點),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機械工程學院培養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學生就業率一直名列前茅,現已成為國傢培養機械工程學科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多年來,為祖國的機械工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是該院最有成就的校友之一。
  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學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年來,在教學和科研中獲得國傢級奬勵7項、省部級二等奬以上成果近30項,承擔了國傢“973”、“863”、科技攻關、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等重點、重大項目200餘項,企業合作項目1000餘項,學院已經形成了創新務實的教學與科研體係。
  機械學院一級學科
  機械工程
  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科包括機械設計及理論、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三個二級學科,是1998年我國首批批準的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點。其中,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及理論2001年被評為國傢重點二級學科。通過“211”及“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重點建設,本學科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
  在科研方面,本學科一直活躍在機械工程學科與技術前沿。在動力機械摩擦學、動力學、故障診斷、cims、激光快速成形、數控技術、激光紅外等研究方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其中,快速響應製造及摩擦係統學研究成果,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
  在科研環境方面,本學科包括 “機械製造係統工程” 國傢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快速成形製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現代設計與轉子軸承係統”重點實驗、“863/cims質量係統自動化工程實驗室及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
  在人才隊伍方面,西安交大機械工程學科形成了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梯隊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科研與教學隊伍。本學科現有教師124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面嚮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要求,嚮以ic製造裝備為代表的高速、高精密製造裝備、製造信息工程、mems和納米技術、生物製造等新領域拓展。開展現代設計及理論、網絡環境下的知識工程、工業設計、摩擦學係統工程、非綫性動力學、工況監測與智能診斷及振動控製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同時,還將以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控製為手段,在高頻響、高精度電液伺服控製技術,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及分佈式能源係統(風能、太陽能、燃料電池)的智能管理及智能控製,機電係統的智能控製與智能機械等方向開展研究。力爭實現本學科的跨越發展,使本學科成為國際知名的學科。
  儀器科學與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全國高校中較早具有碩士、博士授予權的一級學科,包含有精密儀器及機械和測試計量技術兩個專業方向。本學科現有博士導師8人,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其中博士學位人員超過60%,教授中45歲以下的超過40%,形成了一支梯隊合理的高水平學術隊伍。近年來,本學科開展了mems、虛擬儀器、光電檢測、智能診斷、智能傳感器係統等學科前沿課題研究,已建立精密工程實驗室、光學工程實驗室、動態測試虛擬儀器實驗室和西安交大-韓國三星聯合實驗室、西安交大-凌華科技聯合實驗室,承擔了國傢“九五”攻關、“十五”攻關、973、863、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重點等重點、重大項目十餘項,取得了國傢級科研成果2項,省部級成果7項。
  該學科的研究方向有:微型機械電子係統(mems)、精密測試與計量、智能傳感器係統理論與技術、智能儀器與測試、光電測試技術、面嚮現場的計算機智能監控、機電設備網絡化監測診斷、計算機虛擬儀器技術等,特別在mems、網絡化診斷、光電檢測等方面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總體學術水平屬於全國領先水平。
  今後,我們的主要目標是:①緊跟學科前沿,如mems與納米器件,光學生物檢測方法和技術,虛擬儀器,網絡化診斷,保持學科的持續發展。②在重大工程領域作出有影響的成果。③註重科研成果産業化、工程化。以成果換資金、建基地、促發展。開展科研,促進成果轉化。④註重隊伍建設,加強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培養的水平。⑤積極對區域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藝術學
  設計藝術學在我國屬於“文學”學科,其一級學科是藝術學。它是一個新興的多學科交叉的新型學科,以技術哲學、工業社會學、心理學、工業生態學、生態美學、藝術史論、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等為基礎,以各種工程技術為背景。我院設計藝術學主要發展方向包括:
  1.以我國現代化為目的,探索“以自然為本”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探索規劃面嚮未來的可持續的生活概念、生産概念、能源概念、交通概念、城鄉概念、人居環境等。
  2.人與物的關係研究。當前主要以人機界面為研究方向,其基礎研究主要包括動機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認知工程和交流理論。涉及到用戶調查研究、用戶模型研究、工業環境中人與環境的關係研究。
  3.設計方法研究:包含(並不限)設計史論和藝術史論,傳統的功能主義、結構主義、宜人化、跨文化等方面的設計方法研究。
  4.審美心理學研究。這是從傳統美學中發展出來的一個新方向。
  5.科學造型研究。以仿生為基礎,從自然形態中獲取有益的形態和結構,我們在激光快速成型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6.信息設計研究。其基礎是認知心理學和符號學,信息設計主要包括信息表達研究(cad、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應用),信息設計研究(信息含義、信息流、信息結構、信息理解)。
  我院設計藝術學設有設計藝術學碩士學位和工程藝術設計博士學位。
  機械學院重點學科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其前身是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專業)創建於1953年,1981年成為全國第一批“機械製造”博士學位授權點,1985批準為全國首批博士後流動站,1988年、2002年被評為國傢重點學科,1998年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1992年經國傢批準建立機械製造係統工程國傢重點試驗室。這些年來,本學科開展了機械故障診斷、cims、激光快速成形、五軸聯動數控、mems製造技術與微器件開發、ic壓印光刻技術與設備等學科前沿課題研究。
  本學科有以下研究方向:(1)快速響應製造。該方向以激光快速成形集成製造為核心,研究成果國外矚目、國內領先。該方向正在嚮重大工程應用(汽車開發、節水農業)及生物製造等方面發展。(2)現代設計與現代集成製造係統。在cims中質量工程自動化方面作出了國內領先、國際上獲得高評價的研究。在我國863計劃cims方面為質量係統自動化帶頭單位。發展方向為基於網絡的設計與製造。(3)機械設備狀態監測與控製。主要研究故障診斷、振動衝擊噪聲的控製,研究歷史悠久,成果國內領先。該方向近期可望在智能監測與診斷、新型阻尼機理與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4)數控技術與機電控製方向。在多軸聯動和虛擬軸機床的控製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論,並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ic壓印光刻技術與設備的研究。(6)mems製造技術與微器件開發,新開展的mems研究在微型傳感器方面已有重要突破,並已獲得工程應用,新的發展方向為納米器件。
  今後的主要目標是:①緊抓學科前沿,如mems與納米器件,生物製造等,保持學科的持續發展。②在重大工程領域作出有影響的成果。如製造業信息化、汽車車身開發、數控、rp/m、it製造裝備等。③要註重科研成果産業化、工程化。以成果換資金、建基地、促發展。特別是擬在it製造裝備及數控方面建設基地,開展科研,促進成果轉化。④註重隊伍建設。⑤註意對區域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機械設計及理論
  本學科點的核心機構始建於1958年,1963年開始培養研究生,1984年被批準為機械學博士點。目前,本學科點有院士1名, 兼職院士1名,博士生導師8名,教授17名,副教授19名,形成了一支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梯隊。經常進行廣泛的國際交流。國際上同行的知名專傢幾乎都到此訪問過,本學科的教授也曾應邀赴英、美、日、韓、港、臺等國傢和地區講學和做特邀報告。
  1994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建成“潤滑理論及軸承轉子係統”國傢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1999年成為“現代設計與轉子軸承係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教育部首批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現代設計與製造網上合作研究中心(西安)”。自1958年以來,對水輪發電機、汽輪發電機、壓縮機等三大機組的摩擦學、動力學問題進行了逐步深入的研究,把摩擦學從單個摩擦副的研究推嚮摩擦學大係統的研究,提出了摩擦學係統係統工程的概念,並註重於摩擦學與動力學的耦合作用的研究,為我國三大機組的摩擦學、動力學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分析程序、計算數據和試驗技術。並製定了徑嚮軸承和推力軸承兩個部頒標準。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並證明了可傾瓦軸承不是天然穩定的,在國內做了許多首創性的工作。在上述方面的研究居國內同行科前列,並在國際上産生了一定的影響。以係統和摩擦學與動力學耦合為特色成為我國摩擦學研究的三大基地之一。
  機械設計及理論學科點多年來一直倡導基於知識的現代設計的研究和教育,特別強調新知識獲取是創新設計過程的核心,並初步形成了一個理論和方法體係。這個學科點在支持産品創新的基礎理論,如摩擦學設計、摩擦學係統的係統工程、納米表面工程、流體潤滑理論及軸承技術、轉子軸承係統動力學、機械電子係統的控製、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等諸多領域有着長時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的歷史。近年來,本學科涵蓋內容還進一步拓展到結構振動控製和工業設計研究等方面。並開展了基於知識的現代産品設計和基於互聯網的異地合作設計、資源集成與共享這個前沿領域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所有這些,都為基於知識的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和教育提供了豐厚和堅實的知識基礎,並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今後建設的主要目標:保持本學科點在若幹研究方向上保持國內領先,並爭取在有些研究方向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總的思路為通過學科建設,高質量完成已有的各項國傢科研課題並爭取新的國傢科研項目,培養和引進一批年輕學術帶頭人;藉助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科學,進一步將本學科在摩擦學、動力學、振動與噪聲控製、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機械電子等方面已取得的成果融入基於知識與網絡的現代設計中,形成比較係統的基於知識和以知識獲取為核心的産品創新的理論體係,形成新的學科交叉點;使本學科成為我國培養高級産品創新人才並能解决經濟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