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西安。设有管理工程、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系。参见交通大学”(216页)。 |
|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
西安交大交概况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七所大学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原属卫生部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的陕西财经学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3个临床教学医院。现有教职工5769人,专任教师25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多人。学校有长期在校工作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8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74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0余名。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912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690人。全校有74个本科专业,199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114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37个二级学科。拥有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mba、mpa等九个专业学位点,19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和3个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余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爱国爱校、饮水思源的品格,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2007年,学校创办“钱学森实验班”,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创办“宗濂实验班”,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迁校50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了项目、人才和平台良性互动,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五”以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卓著,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7项;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为全国高校第二位。近年来,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显提升,2006年发表的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一百余个。2001年9月,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成功举行。2002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代表荣获“非英语国家”选手一等奖;2004年参加“飞豹杯”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大赛,荣获固定翼组冠军;2005年参加全国首届学生艺术展活动,获得金奖;在全国第三届“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名,连续三年总成绩第一;2006年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夺得金奖;2006年和2007年学生机器人队连续两年获得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冠军,2007年又在河内举办的国际大赛中夺冠,这是中国首次在此项赛事中获得冠军。2007年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交往广泛,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2005年以来,邀请了12位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及6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达6500余人;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860余人,参加国际会议800余人;聘请了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tomasbell教授在内的近百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与国外18所著名大学(集团)合作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科为办学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emba、mba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先后承办5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多个重大外事活动,如第四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第四届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高级研讨班等,使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学校国际交流的日趋活跃,学校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有来自50个国家的97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比例达到71%。学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大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免试或通过考试获取了本国的医师执照,部分留学生获英、美及澳大利亚等第三国的医师执照。
西安交通大学占地2765亩,校舍面积172万平方米。校园中心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藏书400万余册,期刊近万种,全文电子期刊24835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和internet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校园网覆盖了东、西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楼及绝大部分学生宿舍。学校建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有学科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拥有2539张床位的教学医院。江泽民学长于1989年9月、1993年6月和2002年3月先后三次拨冗专程回母校看望师生,并称赞母校“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不断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国际接轨,奠定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基础。学校的校训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学校的使命是: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的愿景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保持领先,创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纪中叶,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
|
唐长安城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唐王朝的国都。全城东西向+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总共二十五条大街相互交错,彼此平行,笔直宽敞,极为整齐。以此形成的坊(里)布局,极象围棋盘上的方格,这正如白屠易诗中描述的那样:”百千家似曰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初全城1o8坊,后增为110坊,开元后又减到109坊了。坊(里)的称呼,隋文时称”坊”,隋扬帝时改”里”,唐代又称“坊”或以“坊”、”里”并称。在白居易诗里,大多称”里”。
白居易第一故居东亭所在的常乐坊位于唐兴庆宫的南面,长安城东大门一一春明门之内,道政坊居北,次南常乐坊。两坊东距唐夹城和东墙基,西面与唐东市相毗邻。常乐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为新昌坊(青龙寺位此坊内)。
据文献记载:常乐、道政二坊东西各长650步(955.5米)南北各长325步(477.75米);两坊间东西街宽47步(69.09米)。据考古实测:常乐、道政两坊东西各长1125米:常乐坊南北544米,道政坊500米;两坊间街宽44米。
从考古实测得知,现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坐落在唐长安城常乐、道政二坊的旧址上:
1.据考古钻探(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一文):“唐兴庆宫位于今西安城东郊。东至亢家堡西106米,西至经九路东90米,南至纬十街北84米,北至东窑坊”。今日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围墙之外即是经九路,校园北面的咸宁西路便是五十年代的纬十街,校园北大门对面的兴庆宫公园就是在唐兴庆宫部分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校园正居经九路之东。今咸宁西路(纬十街)之南,也就是唐兴庆宫之南。
2.据考古发掘(见马德志的《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位于宫城的南墙处,西距西宫墙125米楼址呈长方形,现存柱础东西共6排,南北为4排。从柱础来看,楼址东西广5间(26.5米),进深3间(19米).其面积为500余平方米。”根据实地丈量,楼址中心东距公园南门中轴线98.75米。今天,交通大学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钱学森图书馆、腾飞塔、校北门与兴庆官公园南门正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3.根据考古探测:“春明门居东城墙自南向北46oo米处,即今之纬十街偏北地方。其地西距今之纬十街起点约1320米,东距经五路十字口约340米”。这里的纬十街,现为咸宁路;五十年代的经五路,后称金花南路,现为东二环路。经五路十字口之西340米,正处今交大商场街北口十字(坐标为:x=7976.164 y=16400.340)偏东处。而春明门遗址应当在今商场街北端偏东、咸宁西路北沿处。唐长安东城墙正沿交大商场街东沿穿行而过。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出,交大校园以及一村和化工学院正居唐长安城东大门——春明门之内、东城墙之西、春明门大街之南。
4.学校征地档案查明:西安交通大学自校园西墙到三村东墙东西宽度为1538.64米,校园南北长度为1084.432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校园东西宽度大于两坊东西宽度,且交大二村、三村尚坐落于唐城之外。而校园南北长度(1084.432米)则与两坊南北长度加坊间街宽的1088米之数相差无几。这就是说,今天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包括交大一村、附中、职教学院以及化工学院一带,也包括黄甫庄和南北沙坡村在内)正居唐代常乐、道政二坊之地。
白居易第一故居东亭所在的常乐坊位于唐兴庆宫的南面,长安城东大门一一春明门之内,道政坊居北,次南常乐坊。两坊东距唐夹城和东墙基,西面与唐东市相毗邻。常乐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为新昌坊(青龙寺位此坊内)。
校园史迹介绍
◎ 刑部尚书白居易宅 ◎ 花萼相辉楼与勤政务本楼广场
◎ 唐代套装银盒◎ 唐城墙与夹城
◎ 明秦王府僚属墓葬区与唐开成残石、柱基◎ 唐代熏炉、银碗
◎ 唐代梵文咒语石碑◎ 唐白玉头钗花饰
◎ 兴庆宫◎ 虾蟆陵
◎ 东市◎ 西汉大臣萧望之
注:“校园史迹”主页使用的全部文字和部分图片,版权归孙民柱同志所有,大部分照片由校档案馆提供(侯磊摄影)。任何人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在任何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引用和转载。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均由本人负责。 |
|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务院决定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西安交通大学自成立之时即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59年5月17日确定的16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1984年首批设立研究生院。1992年确立为首批14所副部长级大学之一。1995年12月首批入选“211工程”的7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大)[“九五”时期启动]。1998年12月首批入选“985工程”的9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大、科大、哈工大),同时被确立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十五”时期启动]。2005年9月首批入选“111计划”,分配名额达2的8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大、吉大)[“十一五”时期启动] 。 |
|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从我校档案馆珍藏的现有校史文献可知,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校训的词语曾有过多次更动,存在着某些差别。但这些校训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连贯性。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目前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 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
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坦荡胸怀,尽心为人、仁者爱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责任心、竞争力、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为"民族得中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世界之光(为世界添光彩)"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各种挑战性的工作。若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立足于教导"如何做人"。1937年校训在继承1933年校训"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提出"求学,励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内容。用稍后公布的《校歌》来注释《校训》,就是要求作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远要谦虚勤勉,忠诚老实,果敢坚毅,宽厚爱人,心理健康,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做事要永远"求学"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灵泉源",炼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实学"来"培国本";要以"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远大目标来"励志",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能辨别是非,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伦(群伦:同类)"、"英俊济跄,经营四方"的理念,在科学、艺术、实业等领域,以实干、苦干、巧干的优异业绩来身体"力行"与"任事"。
潜移默化,滴水穿石。交大《校训》曾一度教育并熏陶了老一辈交大人,他们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当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我校决定继承和发扬老交大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重新颁布1937年的《校训》,正是尊重历史,继往开来的表现。《校训》言简意赅,易于上口,蕴涵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若与当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相结合,并赋予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和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品性。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校训》、《校歌》的激励、熏陶下,"校旗飘扬,与日俱长",新一代交大人一定能为民族复兴、世界文明大添光彩。 |
|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校歌。这次启用的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词与曲谱保留了原貌。这反映了当代交大人充分肯定这首校歌的思想境界与文化价值,尊重历史,继往开来的务实态度。
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受形势变化与隶属关系的影响,学校多次更名,因而历史上也创作和吟唱过多首校歌。譬如,1897年有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1909年有《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1915年有《南洋大学堂校歌》,1926年有《交通部南洋大学校歌》,抗日战争时期又创作了新的《国立交通大学校歌》。以上校歌,除1915年的校歌是对1909年的校歌歌词稍作修改之外,还未出现过完全采用、传唱前校歌的先例。我校当前决定启用的校歌,是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校歌》(以下简称《校歌》)。校歌是时代精神的缩影。1937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日军大举进犯上海,11月日军占领上海,徐家汇校舍为日寇强占,我
校被迫迁入法租界,借震旦大学与中华学艺社部分房屋继续办学,交大人与日本侵略者继续展开着各种形式的顽强斗争。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民族危亡的历史氛围,无疑构成了我校校歌产生的时代大背景。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任命吴保丰(嘉谷)为代理校长。1943年4月校庆前夕,吴保丰校长为激励交大人的爱国热忱,在"四十七周年校庆纪念刊"上发表《校歌》,重申了交大的办学理念、特性、精神与传统。查阅目前仅存的校史文献,可知这首《校歌》出处有二:一是刊登于1943年4月出版的"四十七周年校庆纪念刊"--《交大概况》之中,由交通大学(重庆本部)编印;二是刊登于1944年1月出版的《交大友声》(第一期)之中,由国立交通大学与交通大学同学会联合编印。
这两个刊物都将《校歌》特意放在首页位置,均署名萧友梅作曲。歌词分为两段: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校歌》的主题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1)交大以培养追求真理、振兴国家的优秀青年为教育目标,要求交大学子能担负起鼓舞同类(群伦:同类),启发民族睿智的责任,激励热忱,英俊济跄(济跄:仪容敬慎貌。语出《诗经·小雅·鼓钟》:"济济跄跄,絜尔牛羊。"),经营四方,为推动世界文明而大放异彩;
(2)交大以振兴中国的科学、艺术、实业为办学方向,旨在成为民族性灵的泉源、原始创新的基地,依靠"实学"或厚重的专业知识来夯实国家的基础,复兴中华民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大放异彩;
(3)一代代交大学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母校为美,以母校为荣,校旗飘扬,山高水长(比喻品格高洁,流传久远),交大历史与交大传统将与日俱长,进步无疆。无疑,以上思想与我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一致的。
《校歌》的曲作者--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广东中山(原香山)县人。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务主任。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前还创作了许多表达爱国思想的歌曲,其论著已辑成《萧友梅音乐集》。
公布《校歌》时只署名作曲者而缺失作词者,显然另有隐情。分析零星文献,《校歌》的歌词很可能出自我校国文系主任陈柱之手。因为同期由萧友梅作曲、陈柱作词的《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其歌词与我校《校歌》有惊人的类似之处。《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的歌词是:"江海之旁,城镇之乡,黉(hong)宇峨峨,多士跄跄,几经变乱,终焉见臧。永矢勿懈,为我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可见,两首校歌的韵脚相同,歌词均以四字句见长,而"为世界之光"与"为民族之光"句式相似,前者以贡献全人类为己任,更符合一所知名大学的实际地位。陈柱,字柱尊,广西北流人,是著名的国学家。他1912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堂(即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是唐文治的得意门生,稍后肄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科,1929年任交大预科国文教员,1930~1939年担任交大国文系主任、教授,为南社社员。陈柱以诗词擅长在我校各种刊物及校外报刊上经常发表诗词作品,时常与名人唱和,为他人诗集撰写序跋,著有《待焚文稿》一集、二集等,国内颇具影响。
在校歌的鼓舞下,交大坚韧不拔地履行着"鼓舞群伦"、"灿烂文明"、"英俊济跄,经营四方"、"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神圣职责。交大学子以校歌中"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为鞭策,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宏伟理想与抱负。"美哉吾校",也深得历届校友的认同、爱戴与呵护,1943年9月,交通大学同学会通过响应"为母校献金运动",纷纷慷慨解囊,共捐款689700余元,远远超过了原定筹款40万元的目标。值得一提是,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校歌迄今沿用萧友梅的曲谱,而歌词作了较大的改动,其歌词是:"美哉中华,诞育异葩,吾校启新运,灿烂若朝霞,济济跄跄,沪渝平唐,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开物成务,播化明伦,乘桴兴宝岛,击楫复神京,作教上庠,理工管航,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歌词除"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包含攀登科学高峰的寓意外,"美哉吾校"改为"美哉中华",内涵了一个中国的宗旨,而"沪渝平唐",其中"沪"指"沪校","渝"即抗战时以"渝校"为交通大学本部,"平"指北平(京)学校,亦可兼指抗战时迁至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分
校(主要由唐院、平院组成),"唐"指唐山学校,四个字概括了交通大学分分合合、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校史沿革。惟愿台湾校友,能够化"击楫复神京"为凝聚力,两岸携手,变干戈为玉帛,为促进与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作出积极的贡献。
记住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校歌》是学校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的象征。2005年全球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我校110周年校庆的前夕,学校决定启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校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就像国歌仍沿用义勇军进行曲一样。让我们永存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高唱《校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之光,向着创建世界知名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
|
校徽
历史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丞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丞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当年2月5日,校徽呈部备案获准。至今校徽图案基本未变。校徽意义校徽图案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本校创办之年
份。砧外为齿轮,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应用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下的应用中,使用18齿和24齿的图形标准;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上的应用。
校旗
2005年10月,学校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中、英文校旗样式。校旗中部为乳白色,象征知识殿堂的圣洁;学校名称及校旗上部、下部为蓝色,象征科学知识如浩瀚深邃的海洋,并寓意学校创建于东海之滨--上海;校徽为代表金属色泽的黄色,象征百年交大传承中华文明之光和现代科技之光,不断创造着辉煌,并寓意学校迁校至黄土高原之川古都西安。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按拼音排序)
安芷生 蔡金涛 蔡睿贤 曹春晓 曹建猷 陈桂林 陈国良 陈俊亮 陈学俊 陈永龄
程孝刚 褚应璜 丁舜年 方守贤 高小霞 葛守仁 顾翼东 顾诵芬 韩启德 何祚庥
侯 洵 胡和生 胡仁宇 胡 英 胡聿贤 黄宏嘉 匡定波 李大潜 李济生 李乐民
李文采 李正武 刘高联 罗沛霖 马寅初 茅以升 钱保功 钱崇澍 钱学森 钱钟韩
邵象华 沈珠江 苏元复 孙 钧 谈镐生 唐九华 陶文铨 汪 耕 汪菊潜 王方定
王景唐 王希季 王之卓 吴承康 吴杭生 吴文俊 吴学周 吴有训 夏培肃 熊有伦
徐光宪 徐如人 徐晓白 徐芝纶 徐祖耀 许学彦 杨嘉墀 杨 槱 姚 熹 张大煜
张德庆 张光斗 张 煦 张钟俊 周惠久 周 仁 周同庆 周志宏 朱物华 朱 夏
诸福棠 庄逢辰 庄逢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按拼音排序)
陈敬熊 陈俊亮 陈明致 陈士橹 陈太一 陈先霖 陈 新 陈志恺 董石麟 杜庆华
冯叔瑜 高鼎三 顾懋祥 顾夏声 顾诵芬 关兴亚 侯德原 胡光镇 黄旭华 季国标
蒋新松 雷清泉 李伯虎 李鹤林 李佩成 李天和 林宗虎 刘建航 刘友梅 柳百成
龙乐豪 卢秉恒 罗沛霖 毛用泽 潘健生 钱皋韵 钱学森 秦裕琨 邱爱慈 屈梁生
阮雪榆 沙庆林 邵象华 沈闻孙 苏君红 孙九林 孙俊人 唐任远 童志鹏 屠基达
屠善澄 涂铭旌 汪应洛 翁史烈 吴祖垲 谢友柏 徐秉汉 许国志 姚福生 叶尚福
章基嘉 张光斗 赵国藩 赵梓森 郑南宁 周 镜 周炯磐 周永茂 朱伯芳 朱英浩
交大英才 (按出生年排序)
盛宣怀 唐文治 张元济 蔡元培 黄炎培 李叔同
邵力子 叶恭绰 蔡锷 黎照寰 凌鸿勋 邹韬奋
茅以升 吴保丰 侯宗濂 彭康 陆定一 钱学森
张光斗 汪道涵 吴文俊 王安 江泽民 丁关根
蒋新松 江其务 蒋正华 韩启德
交大英烈 (按出生年排序)
白毓昆 侯绍裘 陈虞钦 穆汉祥 史霄雯 |
|
历任校长
盛宣怀(1896年冬-1905年春) 何嗣焜(1897年春-1901年春) 张元济(1901年春-1901年夏)
劳乃宣(1901年秋-1901年冬) 沈曾植(1901年冬-1902年春) 汪凤藻(1902年春-1902年冬)
刘树屏(1902年冬-1903年夏) 张美翊(1903年夏-1903年冬 1904年夏 -1904年冬)
张鹤龄(1903年冬-1904年夏) 杨士琦(1905年春-1907年春) 王清穆代理(1905年秋-1906年春)
杨文骏(1907年春-1907年秋) 唐文治(1907年秋-1920年冬)
凌鸿勋(1920年冬-1921年春 1924年冬-1927年夏) 张 铸(1921年夏)
叶恭绰(1921年夏-1922年夏) 张廷金 ( 沪校主任) 1921年冬 -1922年夏
陆梦熊(1922年夏) 关赓麟(1922年夏-1922年秋) 卢炳田(1922年秋-1923年夏)
陈杜衡(1923年夏-1926 年冬) 符鼎升(1927年秋-1928年春) 蔡元培(1928年春-1928年秋)
王伯群(1928年秋-1928年冬) 孙 科(1928年冬-1930年冬) 黎照寰(1930年冬-1944年秋)
徐名材重庆分校主任(1940年秋-1941年秋) 吴宝丰(1941年秋-1947年秋)
程孝刚(1947年秋-1948年秋) 王之卓(1948年秋-1949年秋) 吴有训(1949年秋-1952年秋)
李培南(1952年秋-1953年夏) 彭 康(1952年秋-1968年冬) 陈吾愚(1978年春-1982年冬)
庄礼庭(1983年春-1984年春) 史维祥(1984年春-1990年秋) 蒋德明(1990年秋-1997年冬)
徐通模(1998年春-2003年秋) 郑南宁 2003年秋 -
历任党委书记
彭 康(1953年初-1968年春) 林茵如(1973年秋-1977年夏) 刘若曾(1977年夏-1979年夏)
苏 庄(1980年初-1982年秋) 陈明焰(1982年秋-1985年初) 潘 季(1985年初-1996年底)
王文生(1996年底-2003年秋) 王建华(2003年秋- ) |
|
西安交大主页 http://www.xjtu.edu.cn
西迁纪念馆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xqg/index
钱学森图书馆 http://www.lib.xjtu.edu.cn/
交大档案馆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
挑战网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
e瞳网 http://wunit.xjtu.edu.cn/archives/
硕博之窗 http://grad.xjtu.edu.cn/
思源学生mail http://stu.xjtu.edu.cn/
兵马俑bbs站 http://www.xjtu.edu.cn
校园地图 http://www.xjtu.edu.cn/fwzn/xydtl
东校区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西校区地址:西安市朱雀大街205号
邮政编码:710049 |
|
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
英文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缩写为XJTU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一流大学、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教育部直属大学、九校联盟(C9)成员、111计划成员。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占地面积1.8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72.0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15.76万册。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15个。在7个学科门的25个一级学科、134个二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9个学科门的44个一级学科、200个二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任教师2398人,教授617位,副教授802位。博士生导师598人。在校博士生3904人,硕士生8861人,本科生16683人。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成立时间:1896年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兴庆校区(东校区)地址:咸宁西路28号(邮政编码:710049 )
雁塔校区(西校区)地址:朱雀大街205号
曲江校区(新校区)地址:雁翔路99号 |
|
西安交通大学占地2765亩,校舍面积172万平方米。校园中心区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图书馆藏书400万余册,期刊近万种,全文电子期刊24835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和Internet连接,校内外用户均可通过远程终端或互联网访问。学校有具备国际先进大学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校园网覆盖了东、西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楼及绝大部分学生宿舍。学校建有条件良好的现代化学生公寓及学生综合餐厅,有总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有设施先进的体育运动场,有学科门类齐全、设备精良、拥有2539张床位的教学医院。江泽民学长于1989年9月、1993年6月、2002年3月和2009年7月先后四次拨冗专程回母校看望师生,并称赞母校“校园苍松翠柏,环境优美,是学习的好地方,应该出科学,出智慧,出新的科学家。”
交大内外风景秀丽,文物胜迹繁多,汉唐长安的风华绝代尽可饱览无余。
交大北门外,即为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宫殿--兴庆宫,原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住所,在盛唐历史上留下典故佳话无数。
1958年,西安人民为迎接交大西迁,特地在此处建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化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园内有兴庆宫龙池、兴庆殿、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大同殿、沉香亭等众多唐风建筑,和湖山秀水的园林相结合,景色非常迷人,是交大学子课余休闲的首选之地。 |
|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05年划归商部,改名为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改隶邮传部,更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12年民国成立后,划归交通部管理,遂更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道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合并成立交通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交通大学从原国民政府交通部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下,国务院于1956年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随后交大全体师生在校长彭康率领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承担历史使命,全校行政机构与大多数专业科系师生、全校所有档案文献、历史典藏均全部迁往古都西安新校址。
1956年~1959年之间,交通大学以西安为本部,上海徐家汇老校区仅保留少数不便内迁的专业,作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而运作。
1959年,为支援西安、上海两地的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本部与上海分部分开单独建校。
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本部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实现合并。
1.自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之时即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1959年5月17日确定的16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农业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2.“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5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
3.1984年首批设立研究生院。1992年确立为首批14所副部级大学之一。
4.1995年12月首批入选“211工程”的7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学)[“九五”时期启动]。
5. 1999年9月首批入选“985工程”的9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学、中科大、哈工大),同时被确立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十五”时期启动]。
6. 2006年9月首批入选“111计划”的8所高校之一(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学、吉大)[“十一五”时期启动] 。 |
|
国家对著名大学的定位-- 985工程重点共建协议对各大学的定位及合同拨款额:
1、“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清华大学 18亿 (教育部拨款)
2、“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南京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7月26日
复旦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学 12亿 (6亿+6亿) (教育部拨款+市拨款) 1999年7月27日
浙江大学 14亿 (7亿+7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11月8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亿(3亿+3亿+3亿)(教育部拨款+中科院拨款+省拨款)1999年7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学 9亿 (6亿+3亿) (教育部拨款+省拨款) 1999年9月11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亿(3亿+3亿+4亿)(教育部拨款+国防科工委拨款+省拨款) 1999年11月14日
以上9所首批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著名大学即北大、清华、中科大、南大、复旦、上交、浙大、西交、哈工大合称九校联盟,公认为我国最顶尖的大学。 |
|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从学校档案馆珍藏的现有校史文献可知,学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校训的词语曾有过多次更动,存在着某些差别。但这些校训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连贯性。校训旗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09年(宣统元年),学校颁布校训及其解释,校训为四个字,即:勤,俭,敬,信。
1925年11月,柴骋陆先生在《南洋旬刊》上撰文认为,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校歌的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分为四唱段,关键词语是: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国立交通大学工业铁道展览会特刊》(第11号)。在有关这次展览会的新闻报道里,提到文治堂讲坛上悬挂的校训,即:"精勤,敦笃,果毅,忠恕。"与宣统时代的校训在表述上有了差别。遗憾的是,目前尚难确定这则校训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当时,这则校训还写成篆书,铸造在圆形校徽的中央,提醒交大学子永志不忘。
在1937年6月编印的《交通大学一览》上,人们看到新的校训,即: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将"1933年校训"的4个词语扩充为8个词语,即增添了"求学,励志,力行,任事"4个词语。这8个词语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1937年《交通大学一览》公布的校训。
精勤求学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解》:"郗愔(yin)信道,甚精勤。"求学:求--探索,寻找;学--学问、学业。求学意为探求学问。《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注中引述"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养成勤奋学习的品行,完善知识结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学无止境,终生不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敦笃励志 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敦厚:诚朴宽厚。《礼记•经解》:"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笃实:纯厚朴实,忠诚老实,踏实实在。《易•大畜》:"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辩于文。"励志: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班固《白虎通•谏诤》:"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李渤传》:"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创新、实干的社会责任感,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力行 果毅:指果敢坚毅。《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
皆言其心不犹豫也。"力行:一是指竭力而行。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二是指努力实践。《礼记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信--诚实,言之有实;果--必行。儒家认为笃志力行、专心一意地去实践是与好学、知耻、诚实、守信相连的。校训旨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改革创新,敢于拼搏,敢做敢为,战胜困难,不怕曲折,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事业心。
忠恕任事 忠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论语•里仁》记载曾子评价孔子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事:有多种解释,与校训贴切的解释有二:一是称职,胜任所担当的职责;二是顶事、顶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酒法:用黍米。曲一斗,杀米一石。秫米令酒薄,不任事。"石声汉注:"任事,顶事。"
校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坦荡胸怀,尽心为人、仁者爱人的品德,具有自信心、责任心、竞争力、团队合作精神,树立为"民族得中兴"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世界之光(为世界添光彩)"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能够胜任各种挑战性的工作。
若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933年校训"精勤,敦笃,果毅,忠恕"立足于教导"如何做人"。
1937年校训在继承1933年校训"如何做人"的基础上,提出"求学,励志,力行,任事",增添了"如何做事"的内容。
用稍后公布的《校歌》来注释《校训》,就是要求作为一名交大人,做人永远要谦虚勤勉,忠诚老实,果敢坚毅,宽厚爱人,心理健康,掌握与人相处的艺术;做事要永远"求学"不止,追求"真理之花"、"性灵泉源",炼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实学"来"培国本";要以"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远大目标来"励志",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能辨别是非,保护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以"青年之模楷"、"鼓舞群伦(群伦:同类)"、"英俊济跄,经营四方"的理念,在科学、艺术、实业等领域,以实干、苦干、巧干的优异业绩来身体"力行"与"任事"。 |
|
校歌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校歌。这次启用的校歌,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歌词与曲谱保留了原貌。这反映了当代交大人充分肯定这首校歌的思想境界与文化价值,尊重历史,继往开来的务实态度。
歌词分为两段:
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
校旗飘扬,与日俱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伦,启发我睿智,激励我热忱,
英俊济跄,经营四方,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灵泉源,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
实业扩张,进步无疆,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灿烂文明,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
宇土茫茫,山高水长,为世界之光,为世界之光。”
《校歌》的主题思想可概括为三点:
(1)交大以培养追求真理、振兴国家的优秀青年为教育目标,要求交大学子能担负起鼓舞同类(群伦:同类),启发民族睿智的责任,激励热忱,英俊济跄(济跄:仪容敬慎貌。语出《诗经•小雅•鼓钟》:"济济跄跄,絜尔牛羊。"),经营四方,为推动世界文明而大放异彩;
(2)交大以振兴中国的科学、艺术、实业为办学方向,旨在成为民族性灵的泉源、原始创新的基地,依靠"实学"或厚重的专业知识来夯实国家的基础,复兴中华民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大放异彩;
(3)一代代交大学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母校为美,以母校为荣,校旗飘扬,山高水长(比喻品格高洁,流传久远),交大历史与交大传统将与日俱长,进步无疆。无疑,以上思想与我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一致的。
《校歌》的曲作者--萧友梅(1884~1940),字思鹤,广东中山(原香山)县人。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务主任。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前还创作了许多表达爱国思想的歌曲,其论著已辑成《萧友梅音乐集》。
公布《校歌》时只署名作曲者而缺失作词者,显然另有隐情。分析零星文献,《校歌》的歌词很可能出自该校国文系主任陈柱之手。因为同期由萧友梅作曲、陈柱作词的《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其歌词与该校《校歌》有惊人的类似之处。《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的歌词是:"江海之旁,城镇之乡,黉(hong)宇峨峨,多士跄跄,几经变乱,终焉见臧。永矢勿懈,为我校之光,为学术之光,为民族之光……"可见,两首校歌的韵脚相同,歌词均以四字句见长,而"为世界之光"与"为民族之光"句式相似,前者以贡献全人类为己任,更符合一所知名大学的实际地位。陈柱,字柱尊,广西北流人,是著名的国学家。他1912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堂(即交通大学前身)附属中学,是唐文治的得意门生,稍后肄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科,1929年任交大预科国文教员,1930~1939年担任交大国文系主任、教授,为南社社员。陈柱以诗词擅长在我校各种刊物及校外报刊上经常发表诗词作品,时常与名人唱和,为他人诗集撰写序跋,著有《待焚文稿》一集、二集等,国内颇具影响。
在校歌的鼓舞下,交大坚韧不拔地履行着"鼓舞群伦"、"灿烂文明"、"英俊济跄,经营四方"、"实学培国本,民族得中兴"、"为世界之光"的神圣职责。交大学子以校歌中"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为鞭策,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宏伟理想与抱负。"美哉吾校",也深得历届校友的认同、爱戴与呵护,1943年9月,交通大学同学会通过响应"为母校献金运动",纷纷慷慨解囊,共捐款689700余元,远远超过了原定筹款40万元的目标。值得一提是,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的校歌迄今沿用萧友梅的曲谱,而歌词作了较大的改动,其歌词是:"美哉中华,诞育异葩,吾校启新运,灿烂若朝霞,济济跄跄,沪渝平唐,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开物成务,播化明伦,乘桴兴宝岛,击楫复神京,作教上庠,理工管航,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歌词除"为经世之学,夺天工之长"包含攀登科学高峰的寓意外,"美哉吾校"改为"美哉中华",内涵了一个中国的宗旨,而"沪渝平唐",其中"沪"指"沪校","渝"即抗战时以"渝校"为交通大学本部,"平"指北平(京)学校,亦可兼指抗战时迁至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分
校(主要由唐院、平院组成),"唐"指唐山学校,四个字概括了交通大学分分合合、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校史沿革。惟愿台湾校友,能够化"击楫复神京"为凝聚力,两岸携手,变干戈为玉帛,为促进与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作出积极的贡献。
记住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校歌》是学校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是学校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的象征。2005年全球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我校110周年校庆的前夕,学校决定启用抗日战争时期的《校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就像国歌仍沿用义勇军进行曲一样。让我们永存忧患意识,自强不息,励精图治,高唱《校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之光,向着创建世界知名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校徽
历史1926年1月23日,凌鸿勋校长通告公布校徽。云:“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丞应明定,曾经征求式样,并交由教务会议推定委员会审查。兹经参照原式,重行制定,合丞公布,作为本校校徽。下学期起,一律采用,特此通告。”当年2月5日,校徽呈部备案获准。至今校徽图案基本未变。校徽意义校徽图案中心为铁砧、铁锤,砧上置中西书籍若干册,表示工程教育工读并用之意;砧座有阿拉伯数码1896四字,表示本校创办之年份。砧外为齿轮,外框像车轮,皆寓工程与交通之意。校徽应用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下的应用中,使用18齿和24齿的图形标准;在校徽图形直径60厘米以上的应用。
校旗
2005年10月,学校确定了西安交通大学中、英文校旗样式。校旗中部为乳白色,象征知识殿堂的圣洁;学校名称及校旗上部、下部为蓝色,象征科学知识如浩瀚深邃的海洋,并寓意学校创建于东海之滨--上海;校徽为代表金属色泽的黄色,象征百年交大传承中华文明之光和现代科技之光,不断创造着辉煌,并寓意学校迁校至黄土高原之川古都西安。 |
|
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3个临床教学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0余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和爱国爱校、饮水思源的品格,坚持“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不断开拓创新,精勤育人。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全方位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2+4+X”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型向探索研究型教育的转变。
2007年,学校创办“钱学森实验班”,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创办“宗濂实验班”,探索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行“书院制”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的“大学之道”融入其中,营造育人新环境。迁校50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一百余个。
2001年9月,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成功举行。2002年5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代表荣获“非英语国家”选手一等奖;2004年参加“飞豹杯”全国首届空中机器人大赛,荣获固定翼组冠军;2005年参加全国首届学生艺术展活动,获得金奖;在全国第三届“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名,连续三年总成绩第一;2006年在全国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夺得金奖;2006年和2007年学生机器人队连续两年获得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冠军,2007年又在河内举办的国际大赛中夺冠,这是中国首次在此项赛事中获得冠军。2007年在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 |
|
现有教职工5769人,专任教师25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多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名和讲座教授1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10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60余名。
西安交通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0642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728人。全校有74个本科专业,199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114个学科(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学校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7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MBA、MPA等9个专业学位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或专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和3个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工作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为发展战略,努力实现了项目、人才和平台良性互动,在基地建设、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五”以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卓著,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军工973计划)项目1项,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1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7项;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1项,其中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为全国高校第二位。
近年来,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明显提升,2006年发表的SSCI论文位居全国高校第五。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相继成立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安交大—东汽研究院等合作机构,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
|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交往广泛,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2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2005年以来,邀请了12位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获得者及6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达6500余人;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860余人,参加国际会议800余人;聘请了包括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TomasBell教授在内的近百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校任教;与国外18所著名大学(集团)合作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苏州建立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科为办学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EMBA、MBA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先后承办5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及多个重大外事活动,如第四届中日大学校长论坛、第四届中国-耶鲁大学领导暑期高级研讨班等,使西安交通大学在国际上的声誉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学校国际交流的日趋活跃,学校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有来自50个国家的97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学历生比例达到71%。学校医学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大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免试或通过考试获取了本国的医师执照,部分留学生获英、美及澳大利亚等第三国的医师执照。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不断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国际接轨,奠定了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坚实基础。学校的。学校的使命是: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的愿景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保持领先,创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纪中叶,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
|
校址
唐长安城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唐王朝的国都。全城东西向+四条大街,南北向十一条大街,总共二十五条大街相互交错,彼此平行,笔直宽敞,极为整齐。以此形成的坊(里)布局,极象围棋盘上的方格,这正如白居易诗中描述的那样:”百千家似曰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初全城1O8坊,后增为110坊,开元后又减到109坊了。坊(里)的称呼,隋文时称”坊”,隋炀帝时改”里”,唐代又称“坊”或以“坊”、”里”并称。在白居易诗里,大多称”里”。
白居易第一故居东亭所在的常乐坊位于唐兴庆宫的南面,长安城东大门一一春明门之内,道政坊居北,次南常乐坊。两坊东距唐夹城和东墙基,西面与唐东市相毗邻。常乐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为新昌坊(青龙寺位此坊内)。
据文献记载:常乐、道政二坊东西各长650步(955.5米)南北各长325步(477.75米);两坊间东西街宽47步(69.09米)。据考古实测:常乐、道政两坊东西各长1125米:常乐坊南北544米,道政坊500米;两坊间街宽44米。
从考古实测得知,现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坐落在唐长安城常乐、道政二坊的旧址上:
1.据考古钻探(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一文):“唐兴庆宫位于今西安城东郊。东至亢家堡西106米,西至经九路东90米,南至纬十街北84米,北至东窑坊”。今日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围墙之外即是经九路,校园北面的咸宁西路便是五十年代的纬十街,校园北大门对面的兴庆宫公园就是在唐兴庆宫部分遗址上修建起来的。校园正居经九路之东。今咸宁西路(纬十街)之南,也就是唐兴庆宫之南。
2.据考古发掘(见马德志的《唐长安兴庆宫发掘记)):“唐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位于宫城的南墙处,西距西宫墙125米楼址呈长方形,现存柱础东西共6排,南北为4排。从柱础来看,楼址东西广5间(26.5米),进深3间(19米).其面积为500余平方米。”根据实地丈量,楼址中心东距公园南门中轴线98.75米。今天,交通大学的思源学生活动中心、钱学森图书馆、腾飞塔、校北门与兴庆官公园南门正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
3.根据考古探测:“春明门居东城墙自南向北46oo米处,即今之纬十街偏北地方。其地西距今之纬十街起点约1320米,东距经五路十字口约340米”。这里的纬十街,现为咸宁路;五十年代的经五路,后称金花南路,现为东二环路。经五路十字口之西340米,正处今交大商场街北口十字(坐标为:x=7976.164 y=16400.340)偏东处。而春明门遗址应当在今商场街北端偏东、咸宁西路北沿处。唐长安东城墙正沿交大商场街东沿穿行而过。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出,交大校园以及一村和化工学院正居唐长安城东大门——春明门之内、东城墙之西、春明门大街之南。
4.学校征地档案查明:西安交通大学自校园西墙到三村东墙东西宽度为1538.64米,校园南北长度为1084.432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校园东西宽度大于两坊东西宽度,且交大二村、三村尚坐落于唐城之外。而校园南北长度(1084.432米)则与两坊南北长度加坊间街宽的1088米之数相差无几。这就是说,今天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包括交大一村、附中、职教学院以及化工学院一带,也包括黄甫庄和南北沙坡村在内)正居唐代常乐、道政二坊之地。
白居易第一故居东亭所在的常乐坊位于唐兴庆宫的南面,长安城东大门一一春明门之内,道政坊居北,次南常乐坊。两坊东距唐夹城和东墙基,西面与唐东市相毗邻。常乐坊之南是靖恭坊,再南为新昌坊(青龙寺位此坊内)。 |
|
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
一级学科名称(结果公布时间)---排名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7年)---第1
管理科学与工程(07年)---第1
工商管理(07年)---第1(与清华大学并列)
电气工程(07年)---第2
机械工程(07年)---第3
核科学与技术(09年)---第4
生物医学工程(07年)---第5
数学(07年)---第7
控制科学与工程(07年)---第7
电子科学与技术(07年)---第8
力学(07年)---第9
材料科学与工程(07年)---第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7年)---第12
基础医学(09年)---第12
临床医学(09年)---第12
马克思主义理论(09年)---第12 |
|
现在,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JiaoTongUniversityAlumni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由于历史上作为一个完整的交通大学1959年事实上已经"亡校",上海和西安两校理论和严格法律上都为1959年新建的大学(也可以包括新竹交大),目前并不存在一所名字为“交通大学”的学校。
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纽芬兰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会,每5年举行交大校友大团聚活动。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会已经圆满结束。据当时《世界日报》报导,来自台湾的老校友蒋光照,在会议结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汪道涵;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现任校长谢绳武、谈振辉、周本宽、张俊彦、王文生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长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长陈明敏;秘书长蒋光照。
香港校友会也十分活跃,同母校联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庆,海外校友不远万里,纷纷返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学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后出国深造的,大都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职,于1998年汇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会。
交大百年,天下一家…… |
|
xi’an jiaotong daxue
西安交通大学
Sian Jiaotong University
中国一所多科性理工科大学。设在陕西省西安市。前身为 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 年改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根据国务院决定迁至西安。1959年,为适应西安、上海两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西安、上海两部分分别独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至1966年,学校设有机械制造工程、动力机械制造工程、电机制造工程、无线电工程、数理力学、工程物理等 6个系共29个专业。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重视基础、要求严格、注重实践的传统学风。注意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1984年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系(37个专业),数学系、物理系、 工程力学系、 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动力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建筑与环境保护工程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机械学系、社会科学系、外语系。
1983—1984学年在校本科生6450多人,研究生630多人,专科生(含干部专修科) 610多人,进修班、培训班、师资班学员190多人,夜大学生509人;全校教师1633人,其中有教授50人,副教授344人,讲师754人;另有科研人员423人,教学辅导人员354人,外国专家8人。
学校设有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系统工程研究所、机械工程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还设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物理、信息传输、生物医学电子工程、计算数学与工程应用软件和自然辩证法等28个研究室。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仪器研究提高金属材料质量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学校广大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以及坚持教学同科研相互促进的优良传统。据1977~1983年统计,学校共承担国家及地方科研任务累计达1443项。取得了 284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 2项,获国家发明奖的 6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37项,受中央各部委奖励的30项;获陕西省科学大会奖的48项,获省市科技成果奖的40项。其中年经济效益在百万元以上的成果有20项。学校还重视对新兴学科的研究。目前已经开展研究的有: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工程、能源、材料、超导、人口控制研究等。其中有些项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校图书馆藏书 130余万册。其中西北中心地区外国教材中心设在此图书馆内。
(立早) |
|
大学 | 英文简称 | 文学 | 兵马俑BBS | 名人 | 机电 | 机械工程学院 | 西交大 | 电气工程学院 | 人物 | 教师 | 情报学 | 人文领域 | 北京师范大学 | 教育 | 教授 | 特级教师 | 中国政法大学 | 法务会计 | 机电一体化 | 交大 | 西安交大 | 信息机电 | 模具 | 模具所 | 更多结果... |
|
|
西安交通大学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一附院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 西安交通大学聊城科技园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黄艾香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 西安交通大学南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 | 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 |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协会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医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 9.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 | 西安交通大学海南函授站 | 西安交通大学音像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条例 | 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 | 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可视媒体计算实验室 |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摄影协会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支农促进会 |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委员会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辩论社 |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演讲与口才协会 |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南洋职业培训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机电研究所 |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 西安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计划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 西安交通大学思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华腾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中心 | 西安交通大学驻宁夏农行培训学校函授站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皮肤性病医院 |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肝胆病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