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 : 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重庆 >北碚区 > 西南大学
您是否在寻求:西南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怡更多结果...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英文名称 English name·学校性质 The nature of school
·重点建设 Key construction·学校简介 School Profile·学校发展 School Development
·菁菁校园 Jingjing Campus·校区介绍 Campus Introduction·历史沿革--百年光辉历史 History -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a century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Yucai·学校领导 School Leadership·国家重点学科 State key disciplines
·学院设置 School _Set_ting·西南大学校训 Southwest School Motto·校训的内涵 Motto meaning
·西南大学精神 The spirit of Southwest University·大学精神的内涵 University spirit and content·西南大学校歌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Song
·现阶段学校发展总体目标 At this stage the overall school development goals·学校办学层次定位 School educational level positioning·学校服务面向定位 School services for positioning
·学校制定的四个发展计划 The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to develop four·综合评价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西南大学校内论坛——樟树林论坛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ampus forum - camphor forest forum
·宗旨 Aim·免费师范生 Free education for students·相关词
·包含词·更多结果...
No. 1
  西南大学联系方式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麓.西南大学投诉电话重庆旅游投诉电话:023-63866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西南大学,是2005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麓,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现任党委书记黄蓉生同志,校长王小佳同志。
  学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农学学科优势明显,家蚕基因组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基础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自然免耕法、家蚕基因库、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人类时间认知研究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学校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数百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占地面积约9000亩,校舍面积近150万平方米。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6个博士点(含13个博士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5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14个自主设置专业)、5个专业硕士学位,97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共42个一级学科。有35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2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文科研究基地、6个重庆市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学校是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有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5000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2650余人,专职科研人员300余人,其中,副教授(副研究员)以上1000余人,博士生导师11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省部级专家75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73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专家15人,有40余名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和委员;主持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0多项。
  
  学校与美、英、加、法、德、日、澳、俄等近30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科研合作,与国外2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英文名称 English name
  Southwest University
  (郭沫若题词)
学校性质 The nature of school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八所重点大学之一,我国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实行免费师范教育的高校之一。
重点建设 Key construction
  国家重点学科(5个):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心理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生态学、果树学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6个):“昆虫基因组学与现代蚕丝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心理学科创新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研究”、“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山地农业特色学科创新建设”、“西南民族社会发展与西南研究”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个):“教师教育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国家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家蚕系统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
学校简介 School Profile
  西南大学坐落于具有3000年历史的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抗日时期国民政府陪都、长江中上游经济重镇、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重庆。西南大学始建于1906年,由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国家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轫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国家教育部直属、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和重庆市共建的西南大学,现地址为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1号(原西南农业大学部分)、2号(原西南师范大学部分)。
  西南大学前身为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是6所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之一,为我国4大老牌著名师范学府,也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师范院校。原西南农业大学是1978年国务院批准的改革开放以来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为当时国家农牧渔业部(现国家农业部)直属的8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业大学,1979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单位。
  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身出一体,同为一源,组成两校的主体均为1906年创办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以及建于1940年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川东师范学堂为西南地区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式高等学府,首开西南新学之风,同时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独立的师范院校。1950年,以川东师范学堂(后来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为主体,同时合并其他院校系科,分裂并分别组建了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1993年开始筹划重新合并事宜,2005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合并为西南大学。新成立的西南大学,已成为由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重庆市共建的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大学,是国家布局在西部高水平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办学水平及规模居我国高校前列。
  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缙云山南麓,嘉陵江北岸。学校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是国家园林绿化单位,学校占地总面积12300余亩(四大校区总面积,其中本部面积9630亩),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其中本部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学校各类运动场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其中5个塑胶田径运动场,3个综合类体育馆。学校现有在校学生7万余人,其中重点本科生40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4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硕士及专业硕士研究生10000余人),其他各类本科生2万余人(含育才学院、荣昌校区、应用技术学院),各类留学生259人,预科生350人,成人脱产生1253人。
  西南大学,经过百年办学发展,学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及其办学特色。承川东师范学堂及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发展时期张振兹、甘绩镛等深厚积淀;继抗战时期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陈望道、老舍、于右任等在北碚兴学育人、弘文励教,此后,吴宓、侯光炯在此跋涉耕耘,西南大学浸润精英文化、滋养大师精神,奠定了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学养基础。
  从一百多年前川东师范学堂(1906年)开宗明义,提出“培养改进乡村教育之基本人才”,到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提出“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从四川乡村建设学院(1933年)提出“ 培养乡村建设之热情与信仰、学识与技能、负责与创造精神、健康与耐劳之体格”,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1937年)时期“置民众教育与第一位,复兴民族之伟大使命”的呐喊;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1940年)探索“主辅系制,二专业选修”,到晏阳初先生在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40年)提出“自主、自养、自治 、自强”的四自原则和“劳动者的体力、专门家的知能、教育家的态度、科学家的头脑、创造者的气魄、 宗教家的精神”六大训练目标;从新中国成立后,原两校几代人高举师范教育与农业教育两面旗帜的不懈奋斗,直到西南大学“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大学精神的进一步弘扬。百年办学的历史积淀,犹如一棵大树,根深叶茂,形成了今天西南大学厚重而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教育思想与办学传统。
  西南大学,自1906年创校以来,校址数迁、校名几易,虽历经变更,却薪火相传、不断壮大。从1906 年最早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开西南地区新学,历经1933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40年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直至1950年分别组建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同根同源的两校均发展成为一流的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最后在建校99周年(2005年)时,两校九九归一,重新合并为西南大学。新中国成立初的1950年组建时,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汇集了西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大部分院士学者和教授专家,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教授最多、师资力量最强的高等院校。
  吴宓(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老师),国学大学、著名红学家、中国比较文学先驱,曾在学校执教达二十八年之久(直至逝世),先生力主“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其通古硕今的文化精神正在这所校园无声的延续,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素质教育“雨僧讲坛”和文化素质教育期刊“雨声刊物”等等,正是吴宓先生博雅教育思想在西南大学的生根发芽。侯光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土壤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这所大学,养育出这方校园里深厚的精神土壤,“精心教书,诚心育人”既是侯老光辉一生的传神写照,也是今天的西南大学教师的默默追求,以侯老名字命名的创新人才培养“光炯计划” 正激励着年轻学子劝课农桑而造福黎民百姓。化学教育家郑兰华,当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方敬,国画家苏葆桢,数学家李孝传,我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张敷荣,我国著名现代心理学家、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等等,是这所学校学高身正的楷模。植物病理学家何文俊,鱼类生物学家施白南,首创水稻性状遗传方面之研究的水稻育种科学家管相桓(也是我校杰出校友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老师 ),植物生理学家陈兆畦,我国近代蚕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蚕遗传及动物遗传学界泰斗、家蚕遗传生物学家蒋同庆,园艺学家陈世儒等等,一大批名家学者奠定了西南大学雄厚的教学基石。他们不仅是各门学科的开拓者,更是延续和发展了学校的教育文化和精神品格,确立和标注了这所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风范,为今天的发展、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一流的师资力量,为今天的教育和培养一流学生提供了坚强的保证,除学校历史上众多大家名师学者外,今天的西南大学,有国际知名蚕学育种专家、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谱的绘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有国际著名岩溶地质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教授、有著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105颗上天卫星、近100架波音飞机材料研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苏民教授,有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世界人类时间认知研究创始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卓越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大师。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约3500人(其中本部2650余人),教授、副教授(含研究员系列)1600余人(其中本部1320余人),博士生导师222人,硕士生导师约90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7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6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者16人,人事部"杰出专业技术专家及人才"112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三级杰出人才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和重庆市特殊津贴专家235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约100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4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4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0人。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学校建有西南大学(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百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5个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11个重庆市重点文科研究基地,49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19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社1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国百强大型出版社),主办发行学术期刊12种。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亿元。优良的学术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西大人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推动着西南大学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显著,学术影响日益增强。近年来,学校在国家"973"、"86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重大项目等高级别项目中有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家蚕基因组研究、基础心理学研究、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西南适应性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标准研制、人类时间认知研究、农作物品种选育、柑橘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学校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数百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南大学图书馆藏书438万余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其中尤以古籍善本、抗战文献资料及教育学、心理学、农学等藏书为特色,特别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物为海内外珍本。
  西南大学博物馆包括历史博物馆(有11类文物9000余件藏品)、自然博物馆(高等植物标本40000余份,人体标本130余种,动物标本1100余种)、天文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校史博物馆等多种展馆。
  学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胡耀邦、李岚清、贺国强、陈至立等党和国家历届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及社会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名“西南大学”四字就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
学校发展 School Development
  西南大学充分利用西南之独特自然人文资源,经百年发展,学校学科齐全,现设有36个学院,专业涵盖了哲、经、法、文、史、教、理、工、农、医、管等11个学科门类,并在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学校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个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师教育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国家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36个省部(市)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8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6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我国15所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0个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授权点、95个本科专业,学科涵盖11个学科门类。学校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居全国先进水平,教育学、心理学、农学、生命科学、管理学优势明显,人文社会科学、文学、理学实力雄厚。
  物华蕴天宝,地灵生人杰。百余年来,学校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20余万以教师和农业科技人才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型毕业生。代代学子胸怀祖国、探求真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成就卓越,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目前唯一受聘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被誉为"戈壁滩上的明珠";研究国宝大熊猫的专家胡锦矗,被国际上公认为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的奠基人;以向仲怀院士为代表的家蚕基因组在蚕桑、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居世界同类研究前沿,并成功绘制家蚕基因框架图谱,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此外,西南大学的毕业生中有清华大学孟安明,北京大学孟杰、赵进东,复旦大学罗泽伟,西南大学夏庆友等近10人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最年轻的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吉林大学姚建宗等教授、专家数千名;有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敬正书、现任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徐少华等担任过省部级领导干部近50位及西南地区50%的分管教育、农业的副县长;有一级演员、著名歌唱家李丹阳,曾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张鲁等;有全国十大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贵阳一中校长赵福菓等一大批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等。他们均是该校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
  西南大学被外界誉为“未命名民族大学的高水平民族大学”——西南大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师生人数最多、民族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是国家授权培养少数民族研究生的首批5所大学之一。2006年,西南大学获准成为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学校,成为全国五个强化培训基地之一,每年专门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高层次骨干人才。现有来自土家族、苗族、满族、回族、彝族、藏族等20个少数民族教职工190余人和47个少数民族的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和预科学生4000余人。近年来西南大学从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服务民族发展等方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多渠道地推动民族工作。西南大学被外界誉为“一所没挂牌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大胆吸收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教改推动本科教学发展,取得优良的成绩。近年来本科学生人才辈出、不逊先贤。2005年以来我校学生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世界杯羽毛球赛混双冠军、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女双冠军等。长期以来我校学生来自西南和全国各地,学成之后又积极投身于西南地区和全国各地,造福桑梓、服务社会。
  西南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科技教育优势,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任务等途径,造福桑梓,服务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学校与西南地区不少贫困县建立了长期的县校合作关系,其中与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共建农业综合科技示范基地被誉为全国县校合作典范——"石柱模式";学校在重庆奉节县探索师范专业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经验已为教育部充分肯定,并正在西部贫困地区稳步推行。学校还与贵州贵阳、遵义、黄平,云南昭通、永德,四川万源、三台、凉山、阿坝若尔盖,广西自治区河池、宜州等县(市、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学校先后建立了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西南大学科教成果推广中心,成为重庆市和西南地区农林蚕桑科技原创基地及其成果孵化与示范推广基地。
  近年来,学校与美、英、加、法、德、日、澳、俄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44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与国外22所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学生项目,实行了境外学生来学校学习的"2+2"、"1+2+1"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了学校学生海外教学实习基地;与泰国孔敬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播种华夏文明,推广汉语文化。学校立于西南所创科研成果——家蚕基因框架图谱及其系列蚕桑配套技术和人才培养成果,铺就了新时期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新型丝绸之路,使学校声誉远播欧美、日韩、东南亚。
菁菁校园 Jingjing Campus
  大学校园不仅要展现漂亮,还应该展现“校园文化”,西南大学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国家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同时也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光辉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优秀学府!
  李园、桃园、梅园、杏园、橘园、楠园、竹园“碑刻”各有风格——西大学子五万余人(本部),分布在七大学生生活园区。七大学生生活园区分别是:李园、桃园——文化沉淀的理科“元老级”园区,橘园(梅园、杏园)——富有文科气息的具有年轻活力的园区;楠园、竹园(茶园)——农学洋溢的年轻园区。在各大园区的“大门”口,大家可以看到,不同园区的“碑刻”各有风格。李园、桃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在画中走,鱼在画中游,两园区的字体名称犹如历史般沉浸在褐色砂岩上,落在历史里。橘园、梅园如皇家大院,大门即显朱红色的柱子,金碧辉煌的牌匾,给人一种有厚重文化气息的享受。
  西南大学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毗邻著名抗日将军张自忠先生的墓地;学校里有大师梁实秋先生故居雅舍,大作《雅舍小品》就写于此;学校旁是文学大家巴金的故居,先生的巨著〈家〉就在此完成。
  在园区,还有古人圣语,也在碑刻石上给人教诲,这里既有吴宓、老舍等杰出国学大师曾在此弘文励教,又有侯光炯、向仲怀等著名院士在此跋涉耕耘,更有袁隆平院士等一流科学家曾在此专研苦读。各大园区都显示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各自成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校区介绍 Campus Introduction
  西南大学共有五个校区,总在校生70000余人,全校教学占地总面积12300余亩(校园总面积居我国高校首位)。
  1、本部:
  名为北碚校区或主校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这里住着博士硕士研究生、一本及提前一本学生,可划分为北区(原西师)和南区(原西农),在校生5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400余人,提前一本及一本学生约40000人),面积约9630亩。
  2、育才学院:
  又称独立学院或合川校区,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这里住着独立三本学院的学生,在校生16500人,面积2100余亩。
  3、荣昌校区:
  为二本,前身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位于重庆市荣昌县,二本(含职教师范本科)学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就读于该校区,在校生4300人,占地面积462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4、江北校区:
  又称应本,名为应用技术学院,原名高职学院,这里住着三本学生,实际上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由于在江北交界线上,故称为江北校区,是西南大学距离重庆市区最近的一个校区,在校生约1500人,面积124亩。
  5、继续教育基地:
  全名: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基地,原三江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水产校,位于合川北环路新汽车站旁。这里住着部分自考成考生,还有少部分川农实习生,在校生约1500人,面积430余亩,建筑面积5万平米。
历史沿革--百年光辉历史 History -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a century
  ********西南大学办学百年的历史渊源********
  (一)川东师范学堂的建立与变迁
  2000年,原西南师范大学和原西南农业大学都举行过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其实,无论是原西南师范大学,还是原西南农业大学,都不是1950年才创办的全新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其实同根同源,原本就是一所学校,均发轫于1906年创办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1933年创办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简称川教院)和1940年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简称女师院)。而川教院和女师院此前也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这种历史是不能割断的。要追溯现在的西南大学和以前的西师、西农的办学源头,就不能不去探究组成她们的学校中创办最早的学校。这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种通例。
  组成原西师、西农的川教院与女师院中,川教院建立更早;川教院与川东师范学堂又有颇为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对西师、西农以至今天的西南大学的创办追本溯源,就必须把川东师范学堂如何演变为川教院的历史弄清楚。
  川东师范学堂的创办与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清代的官办学校在京城有国子监、翰林院,在地方有府、州、县学。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即秀才(又称为诸生)。此外,还有私人办的私塾、书院等。生员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1901年清政府决心实行改革即清末新政,内容之一就是改革学制。
  1903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特别强调师范教育之重要性,要求各省办初级师范学堂以培养小学教师,优级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学堂、高等学堂教师。《学务纲要》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在省城应设五年制的完全科和一年制的简易科;在州县除办完全科外,为应急需,还应办师范传习所。在这次史称的“癸卯学制”改革中,师范教育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系统,不再附属于其他学堂之中。
  为实施新学制,培养师资,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906年4月18日在重庆正式创办了第一所正规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南大学的最早渊源。倡议者是川东道员张铎(字振兹),赞助者是绅士杜成章等,归川东道署管理。学堂监督即校长是铜梁人杨霖。生源由川东道所辖36县选送,也同时招收一定数量的自费生。
  1906年首次招收一年制简易师范科23名学生,1907开办完全五年制师范科及附属小学。至辛亥革命前,共有毕业生230余人。
  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师范教育令》称:“师范学校定为省立,由省行政长官规定地点及校数,报告教育总长分别设立。县因特别情事,依本令之规定,由省行政长官报经教育总长许可,得设立师范学校。两县以上联合设立师范学校者,亦须依前项之规定。”据此,川东36县联合设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在民国三年即1914年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学校管理的最高机关是维持会,由川东道尹任会长,学校校长(时为铜梁人邱兆熊)任副会长,由36县教育行政长官为成员。1928年,维持会改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
  辛亥革命后,由于战乱频仍,川东师范学堂常被军队占驻,学校不得不多次往返迁徙 。1916年租住观音梁船帮公所及附近民房,当年秋迁回原址.1917年秋迁住巴县文庙,1920年再次迁回原址,因变买旧址,拟建新校.1930年春租住曾家岩巴县农中校旧址及龙泉观作临时校舍,1930年末迁至石马岗,即今文化宫。其时,因为战乱,四川实行防区制,政出多门,办学经费不能如数、按时征集;校长频频更换,民国十一、十二年间,曾五易其人,最短的任期不足两个月。民国十六年周天治任校长时,情况更为严重,周因经费困难于任职之次年辞职,另委任之校长徐天权也因学校经费之窘迫而坚辞不就,学校无人负责。川东联 合县立师范学校濒临倒闭之绝境。
  川东师范濒临绝境之时,正值刘湘主政重庆。刘曾决定将该校停办,遂指派刚接任川东道尹的甘绩镛到校办理结束事宜,但遭到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热心教育事业的甘绩镛审度形势,召开维持会,讨论学校存废问题。会议决议,学校继续办理,并改组维持会为校董会,道尹为会长。校董会一致推举甘绩镛为校长,川东师范得以保留。甘绩镛接任校长后,募集资金,整顿解款,偿还旧债,使校务出现转机。民国十八年,甘绩镛提出将已不适用的旧校址出卖,觅地另建新校,得到校董会同意后,遂在通远门外石马岗购买7000余方丈土地营建新校舍,并于1930年末迁入。
  1931年1月,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奉令改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在甘绩镛任校长期间(1928--1935),加强了川东师范的建设,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学风,严格选聘教师,筹措办学经费,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生活设施,并设立“典夔奖学金”,提高了川东师范的办学水平。在此期间(1928年)甘绩镛校长提出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
  1935年,刘湘任主席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即宣布废除防区制,实现川政统一。甘绩镛升任民政厅长。是年7月13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成都,甘绩镛亦随之去成都,不再兼任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校长,遂由南京大学外文系毕业的聂荣藻接任。在聂任校长期间,学校进一步发展。
  1939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狂轰滥炸期间,川东师范迁至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古坟湾,1946年5月迁回石马岗。
  大约在1934年末或1935年初,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曾奉令改为“川东联立师范学校”。1940年8月,又改名为“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
  重庆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代表毛雍如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1950年9月1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改名为“重庆市立第一师范学校”。
  (二)从乡村师范专修科到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民国二十一年即1932年,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内办起了乡村师范专修科。创办过程也颇多曲折和艰辛。
  接任川东师范校长的甘绩镛,对加强师资之培养以振兴四川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向校董会提出了将川东师范改名为“川东联合县立高等师范学校”、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专案。校董会采纳了甘氏建议,组织了筹备会,正式启动增办二年制高等师范的筹备工作,并将此呈报四川省教育厅。省教厅以改办高师与现行学制不合为由,指令停止筹备。而川东师范筹办高师诸君却认为,此举并无不是,继续其筹备工作,只不过在形式和步骤上略作变通。在21军(刘湘任军长)和社会知名人士支持下,校董会决议,于1932年秋,在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内开办乡村师范专修科和中心农事实验场,聘请四川石?d人、曾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导师的张知任科主任。“开办之初,以经费基础未固,规模又只一班,乃由政府划归川东师范学校办理,而附设其中焉”。专修科“以研究乡村问题、培养中级乡村师范之健全师资为宗旨”,每年招收一个班40名学生。凡高中、后期师范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19?D30岁之间、经学校录取者,即可入学学习。学生分两部分:一为川东各县申送者,均为官费;一为川东以外县分备资申送者,为自费。而后者名额不得超过总数的十分之二。是年8月,专修科先后两次招生,9月1日正式开学。首届共招生29人,农场也设在校内。
  1933年2月,乡村师范专修科迁至磁器口后,班次增加,规模扩大,但仍由川东师范学校派教师到该处上课。可见,不仅初办时的乡师专科属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的一部分(该科成立一年时的《报告书》说:“本科系川师校的一部分,经费收支亦完全由川师校事务处负责”),而且迁至磁器口时,该科仍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甘绩镛在给校董会的报告中说:“其产生之初,则全系本校之力”,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1933年7月,四川省政府颁发《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办法及组织大纲》,并拨款4万元,正式将乡村师范专修科改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与川东共立师范学校分开,成为一所独立的高等院校。甘绩镛仍任该院院长。8月,学院开学行课。此时,学院仅设乡村社会系和农业系。加上专修科学生,共有100余人。1935年初,乡建院共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1人,讲师10人。甘绩镛任四川省民政厅长后,21军派政务处副处长高显鉴接任院长。
  由于乡建院之名与当时学制不合,四川省教育厅于1936年8月训令将乡村建设学院改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委任高显鉴为院长。次年2月,教育部批准省教厅的决定,准予设立。此后,系科逐渐调整或增加。至1946年,全院已有7个系446名学生、133名教职员工(包括附属农场、附中、附小教职员在内)。到重庆解放时,川教院共有教育、国文、数学、英文、史地、博物、农艺、农制、园艺等9 个系,已经具备大学的规模。
  (三)西南师范学院与西南农学院之组建
  新中国成立前,重庆除川教院外,尚有重庆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高校。女师院创办于1940年9月,谢循初为院长,校址在江津白沙镇新桥。抗战胜利后,经过整顿,由江津迁至重庆黄桷坪,于1946年9月在重庆招生。女师院设置的系科前后变化不大,共有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家政8系和体育专修科。
  重庆解放后,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拟筹建两所新的学院,一是将川教院的教育、国文、数学、英文、史地、博物等6系与女师院合并,筹建西南师范学院;一是以川教院的农艺、农制、园艺3系为主干,筹建西南农学院。经过两个月的筹备,1950年10月12 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更名西南师范学院”。二校合并后,女师院教职工即从黄桷坪迁至磁器口原川教院内。1952年院系调整,西师从磁器口和沙坪坝迁到现在的北碚校址。1985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将西南师范学院改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在筹建西南师范大学的同时,西南农业大学也在紧张筹备之中。1950年11月27日,川教院农科3系与华西大学、相辉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成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10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其再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科院柑橘研究所合并为新的西南农大。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经过数年酝酿,几经周折,终于在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占地面积12300余亩、校舍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达70000余人的西南大学
  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一、西南师范大学
  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西南师范学院
  1.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1906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创建
  1914年官立川东师范学堂更名为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
  1931年川东联合县立师范学校更名为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1932年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创建
  川东共立师范学校(乡村师范专修科)改建为四川乡村建设学院
  四川乡村建设学院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
  2.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1940年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创建
  1951年重庆大学(体育系)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1952年川东教育学院(部分)、重庆大学(文学院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1940年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创建0
  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更名为私立乡村建设学院
  1950年私立乡村建设学院更名为川东教育学院
  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物理历史地理等专业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
  1959年重庆体育学院创建
  1959年西南师范学院(体育系)并入重庆体育学院
  1985年西南师范学院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
  2000年重庆轻工业职工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
  重庆轻工业职工大学创建
  二、西南农业大学
  1950年华西大学(农艺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艺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系)、湘辉学院(农艺系)合并升格为西南农学院
  1952年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川北大学、贵州大学、乐山技艺专科学校、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西南贸易专科学校等7校的(农学院/部分农业及经济管理系科并入西南农学院
  1.乐山技艺专科学校
  1939年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创建
  1950年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更名乐山技艺专科学校
  2.西昌技艺专科学校
  1939年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创建
  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更名西昌技艺专科学校
  1985年西南农学院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
  2001年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并入西南农业大学
  1938年私立建华农校创建
  1950年私立建华农校更名为四川省农业学校
  四川省农业学校更名为荣昌畜牧兽医学校
  1978年荣昌畜牧兽医学校升格为四川畜牧兽医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Yucai
  崛起在中国西部的新型高校---发展中的西南大学育才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西南大学与重庆利昂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200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07年5月,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编著的《2007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中,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位居全国318所独立学院中排行榜第7位,是中国的名牌独立学院。育才学院地处重庆北碚区与合川区交界的草街镇,占地面积2100多亩,在校学生16500多名,办学实力和规模均居我国独立学院前列。
学校领导 School Leadership
  校党委书记:黄蓉生
  校 长: 王小佳
  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正厅级)
  校党委副书记:张跃光、徐晓黎、李胜元(校纪委书记)
  副 校 长: 李 明、黎小龙、陈时见、丁忠民、王永才、周常勇
国家重点学科 State key disciplines
  课程与教学论 2007
  基础心理学 2002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2002
  生态学2008
  果树学2008
  一级学科博士点
  教育学
  心理学
  生物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作物学
  园艺学
  农业资源利用
  植物保护
  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点
  逻辑学
  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民商法学
  汉语言文字学
  英语语言文学
  历史地理学
  基础数学
  分析化学
  自然地理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水产养殖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
  心理学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地理学
  生物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农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作物学
  园艺学
  农业资源利用
  植物保护
  畜牧学
  兽医学
  林学
  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
  政治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
  民商法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
  社会学
  民族学
  中国少数民族史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传播学
  音乐学
  美术学
  电影学
  第四纪地质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应用化学
  水产养殖
  药物分析学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会计学
  企业管理
  旅游管理
  教育经济与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图书馆学
  情报学
  博士专业学位点
  教育博士 2009新增
  (西南大学新增为我国15所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使重庆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到了博士层次,填补了重庆市博士专业学位的空白)
  硕士专业学位点
  兽医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
  林业
  农村与区域发展
  农业机械化
  农业资源利用
  养殖
  园艺
  植物保护
  种植
  作物
  教育硕士
  工程硕士
  环境工程
  农业工程
  食品工程
  农业信息化 2008新增
  翻译硕士 2007新增
  笔译 2007新增
  草业 2008新增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2007新增
  食品加工与安全 2007新增
  渔业 2007新增
  体育硕士 2009新增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2009新增
  艺术硕士 2009新增
  工商管理硕士 2009新增
  社会工作硕士 2009新增
学院设置 School _Set_ting
  1、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2、经济管理学院 3、法学院
  4、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5、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6、心理学院
  7、体育学院 8、文学院 9、外国语学院
  10、新闻传媒学院 11、音乐学院 12、美术学院
  13、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14、数学与统计学院 15、化学化工学院
  16、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7、生命科学学院 18、生物技术学院
  19、地理科学学院 2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1、资源环境学院
  22、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 23、工程技术学院 24、纺织服装学院
  25、食品科学学院 26、园艺园林学院 27、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28、植物保护学院 29、动物科技学院 30、药学院(中医药学院)
  31、研究生院【筹】(研究生部)32、应用技术学院 33、继续教育学院
  34、孔子学院(与泰国孔敬大学合办)35、育才学院(独立二级学院) 36、荣昌校区(畜牧兽医学院)
西南大学校训 Southwest School Motto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校训的内涵 Motto meaning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川东师范学校源于我校最早的办学渊源川东师范学堂。“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所谓“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顺则所行无逆……”所谓“含弘光大”,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语出宋朝朱熹《朱子全书 · 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作为校训,除含义厚重,寓义深远外,还来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可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编选出来,又容易变更的文字。对学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著盛大,继承百年老校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弘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
西南大学精神 The spirit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大学精神的内涵 University spirit and content
  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 · 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 · 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 · 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用为我校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我校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既蕴涵了我校时空特征、独特资源之实际,也规定了我校的发展路向和价值追求。
西南大学校歌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Song
  岁月悠悠,学海茫茫,西南大学百年沧桑。师德山高水长,育代代学人;农艺枝繁叶茂,谱万物华章。
  缙云苍苍,嘉陵泱泱,西南大学负重自强。继承优良传统,展人文风采;肩起历史使命,领科技风光。
  啊!西南大学,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啊!西南大学,成就人生成就理想!
现阶段学校发展总体目标 At this stage the overall school development goals
  到2020年,初步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以教育科学,农业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要特色,一些优势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国一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协调发展,学科涵概面广,整体优势凸显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努力使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学校办学层次定位 School educational level positioning
  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留学生教育为拓展的研究型大学。
学校服务面向定位 School services for positioning
  立足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学校制定的四个发展计划 The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to develop four
  《西南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
  《西南大学“十一五”规划》;
  《西南大学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06-2020);
  《西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2006-2020)
综合评价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综合实力:该校在《2009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9中国大陆大学100强中排名中名列第44名,中国大陆综合性大学100强中名列12名;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综合性大学排名中名列第21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版的全球大学排名中西南大学位列全球第786名。在2007年美国对中国大陆大学的排名中,西南师范大学列第30名,西南农业大学列第36名,这个排名未对合并后的西南大学总体实力进行评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排名,西南大学保持在“西南地区前三强,西部前六强,中国大陆大学30—45强左右,中国大陆综合大学十余名”的名列。
  社会科学实力:社会科学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7个学科的统称,也称作文科。该校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2009年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27名和26名,连续获得中国西部地区社会科学总实力前三名的的名次(西部社会科学前三名分别为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
  社会科学中的教育学:西南大学教育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2008、2009年中国教育学6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5名、4名和4名,连续8年保持中国西部地区第一名的名次,成为中国教育学最优秀的五所大学之一(A+级别),也是西部地区教育学的领头高校。尤其是教育学下的一级学科心理学,全国闻名,被誉为心理学的“巴蜀巨擘”和“西部巨擘”。
  社会科学中的文学:西南大学文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2008、2009年中国文学10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31名、31名和26名,连续数年列中国西部地区文学第2名。文学中的汉语言学,电影传媒,艺术等实力雄厚。
  社会科学中的管理学:西南大学管理学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2008、2009年中国管理学10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46名、62名和50名。
  社会科学中的法学:西南大学法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2008、2009年中国法学10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70名、62名和62名。
  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西南大学历史学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2009年中国历史学5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32名和33名。
  社会科学中的哲学:西南大学哲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9年中国哲学50强排名中名列第50名。
  自然科学实力:自然科学是理学、工学、农学、医学4个学科的统称,也称作理科。该校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2009年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60名和59名,保持西部地区第10名的位置。
  自然科学中的理学:西南大学理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2009年中国理学10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33名和27名,列西部地区第四名,西南大学的理学尤以生物(生命科学)和化学为强势,全国前列。
  自然科学中的农学:西南大学农学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年、2008、2009年中国农学30强排名中分别名列第11名、11名和14名。西南大学农学连续数年列全国第10名左右,西部地区第2名。西南大学的农学居西南地区榜首位置,是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最优秀的农科院校之一,西南大学的农学尤以蚕桑学等为强势,无论是民间机构排名还是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排名,西南大学蚕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均居全国第一名,世界领先。
  自然科学中的工学:该校在《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9年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94名。
西南大学校内论坛——樟树林论坛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ampus forum - camphor forest forum
  漫步校园,建筑林立,四季常青的香樟树序然挺拔。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喻其意,活力,常新。
  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是由西南大学主办,代表学校官方性质的高校论坛,是2006年04月经过全校的征名和投票,由原樟树林论坛和原稻草人论坛两大论坛正式合并更名而成,是本校唯一的、合法的网上论坛,是代表了学校性质的高校论坛。
  西南大学BBS 管理团队是在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由原樟树林论坛和稻草人论坛管理团队于2005年9月,正式合并而成的管理西南大学BBS 的学生组织,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和监督下,以学生社团组织形式,行使相应的管理职权。团队成员由西南大学在校学生构成。作为西南大学全体师生共同的心灵家园,樟树林论坛以网络论坛为主题,以提高学生学品、增强学术讨论、促进学校发展为宗旨;以弘扬学校网络文化为己任,肩负着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实现学校网络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论坛的职能和作用的艰巨任务。
  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是依托学校信息中心提供的坚实的技术支持,以严谨、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扎实工作、努力奋进的工作作风,使其成为宣传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本论坛将把工作开展深入,以“三个代表”指导思想为主要方针,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传播先进文化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在网上唱好主旋律、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利用BBS这个载体,将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相结合,以新颖的形式,促进同学学习交流。
  http://bbs.swu.edu.cn
宗旨 Aim
  "承缙云厚重,继嘉陵清新"。百年西大,载生载育,杏坛农桑,薪火相传。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西南大学制定了建设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服务民生为目的的发展之路,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希望,新的耕耘!今日的西南大学必将以"特立西南、学行天下"为己任,含弘光大,继往开来,造福社会,普惠民生!美丽的西南大学正开启着更加灿烂辉煌的历史篇章!
免费师范生 Fre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部分学生实行免费师范教育。
相关词
日语第二外语日语协会招生独立学院育才学院教授土地规划
研究所诗评家翻译文学研究人物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教师
心理学家心理学更多结果...
包含词
西南大学赋西南大学学报
西南大学工会西南大学团委
西南大学医院西南大学绿队
西南大学教授西南大学科技处
西南大学人事处西南大学教务处
西南大学保卫部西南大学监察处
西南大学审计处西南大学计划科
西南大学信息科西南大学会计科
西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督办科
西南大学秘书科西南大学行政科
西南大学药学院西南大学艺术团
西南大学档案馆西南大学学生会
西南大学法学院西南大学图书馆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西南大学民族学院
西南大学软件学院西南大学师范学院
西南大学后勤集团西南大学培训学院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西南大学日语协会
西南大学网路学院西南大学西师附中
西南大学西农校区西南大学西农驾校
西南大学西师校区自费留学西南大学申请办法
西南大学校园绿化管理办法西南大学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校园环境管理科西南大学能源管理科
西南大学基建维修管理科西南大学基建材料管理科
西南大学基建工程管理科西南大学基建计划管理科
西南大学综合管理科西南大学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西南大学交流基金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国际会议管理办法西南大学外事工作领导小组
西南大学晋升职务考试办法西南大学社会保险办公室
西南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西南大学工资福利科
西南大学人才交流办公室西南大学师资办公室
西南大学学位办公室西南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支出分级审批制度西南大学基建会计科
西南大学资金结算中心西南大学财税管理科
西南大学五四表彰办法西南大学总工办公室
西南大学基建后勤处西南大学收费管理制度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南大学留学生招生简章
西南大学机关服务中心西南大学党委办公室
西南大学校园网管理办法西南大学教学秘书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西南大学水电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安全用电管理规定西南大学外聘教师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西南大学素质教育办公室
西南大学考试与信息科西南大学党委组织部
西南大学党校办公室西南大学通讯服务中心
西南大学校长办公室西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西南大学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西南大学户籍办公室
西南大学保卫处会务制度西南大学纪检监察办公室
西南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西南大学党委统战部
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西南大学实习实训科
西南大学实验管理科西南大学教学质量科
西南大学科技计划科西南大学教育实习实施细则
西南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规范西南大学实验教学工作条例
西南大学科研计划管理办法西南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西南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党委西南大学基金项目科
西南大学成绩与学籍科西南大学教学研究科
西南大学教务处办公室西南大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规划教材管理办法西南大学自编教材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科协办公室西南大学专利及成果转化科
西南大学基地建设科西南大学心理咨询室
西南大学紫韵茶艺社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基地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音乐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美术学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西南大学中医药学院
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管理学院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工商学院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法学院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理工学院
西南大学硕博连读实施办法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西南大学学生艺术团西南大学学生通讯社
西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西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西南大学学生会宿管会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西南大学教学实验农场西南大学学生工作部
共青团西南大学委员会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西南大学共青团花园西南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管理办法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规定
西南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办法西南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西南大学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西南大学水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西南大学关于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国际机票试行办法西南大学保卫处公文办理规定
西南大学技术防范监控室管理规定西南大学保卫处器材设备管理制度
西南大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修订)与管理规定西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实施办法
西南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西南大学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实施细则
西南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讲坛管理实施办法
西南大学党委办公室岗位考核评估办法西南大学保卫处机动车辆管理制度
西南大学保卫处印章管理制度西南大学关于岗位转换及专业技术职务转评试行办法
西南大学校园高等植物学习指南西南大学本科学生实习经费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西南大学学生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暂行办法西南大学校办接待工作管理办法
西南大学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管理办法西南大学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