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四川 >绵阳 >绵阳市区 > 西南科技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西南科技大学投诉电话 绵阳市旅游投诉电话:0816-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是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和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的全国3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学校位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占地4086亩。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学校校舍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科学生2.4万余人。设有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长虹信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体育学科部。与合肥万博社会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独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在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设有6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3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联合招生、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所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9个,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和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个,科研机构20个。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教师14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0余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22人,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学校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校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学校成立了有省、市政府和与学校同处一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九洲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4个,总资产超过2亿元。学校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丰富且优质的人才、实验设备和科研课题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并得到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学校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开展学术活动,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2001年以来,来校指导工作和进行学术活动的两院院士100余人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1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加拿大劳伦丁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西部远距离教育中心”。
  
   目前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已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210余项。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我校机器人小组在2004年7月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荣获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时在2004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我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省级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是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四川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2001年10月26日、2002年10月2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先后两次率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5年5月31日,李岚清同志再次亲临我校,与广大师生畅谈“音乐 艺术 人生”。2003年12月12日,国务委员陈至立率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2001年以来,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的副部长、副省长以上的领导干部40余批次,100余人次。
  
   目前,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中央、省市共建体制,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把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名称
  学校全称:西南科技大学
  学校简称:西南科大
  英文名称: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英文简称:SWUST
科大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四川省博士授权建设学校,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和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2007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位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占地4088亩。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学校校舍建筑面积近100多万平方米。目前,学校有教学行政用房44.92万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68间、语音教室12间、人体素描教室5间、琴房48间,功能齐全、满足教学要求的各类实验室(中心)37个,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到2.14亿元,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375.6万册,校舍等基本设施较好地保障本科教学。 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6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政治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体育学科部。在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5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有4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联合招生、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所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学校现有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防紧缺专业1 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校级科研机构20个。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6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0余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26人,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学校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学校成立了有省、市政府和与学校同处一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九洲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学校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丰富且优质的人才、实验设备和科研课题资源进行合作办学,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学校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开展学术活动,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2001年以来,来校指导工作和进行学术活动的两院院士100余人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1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加拿大劳伦丁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西部远距离教育中心”。
  目前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已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210余项。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近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学校机器人小组在2004年7月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学校是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四川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等先后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9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率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对学校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目前,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教育部“质量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不断深化国家部委和省市共建体制,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把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还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芬兰、韩国、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泰国、以色列、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搭建了多个合作平台,开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项目。
  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学校能够从昔日的四川建材学院、西南工学院发展成为今日的西南科技大学并在西南科技大学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和主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能力的大学,改变了过去长期被动以及主要依赖政府主导及国家资助开展活动的状况。
  目前,学校与加拿大劳伦丁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日本广岛工业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等10余所国外或境外大学签有正式的友好合作协议。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探索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机制,逐步推行课程体系对接、学分互认和双导师、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以“学院为主体、教授为主角、项目为纽带”的新国际合作工作模式,促进办学水平提高与国际化进程。
  5.12大地震中学校损毁严重,可在各界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次序。随着灾后重建和科技城第九次部际协调会议的召开,国家将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城建设,抓住中国科技城(绵阳)建设的历史契机,西南科技大学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科大校训
  厚德 博学 笃行 创新
  注解:
  一、厚德
  "厚德"源自《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奋斗不止;地势平阔,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其中"自强不息"即永远奋斗,勇敢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拼博抗争精神。"厚德载物"即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的宽广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华民族正是以这种精神,在数千年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努力进取,生生不息,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博学
  "博学"源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学"乃华夏古今治学之基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尤其强调治学"由博返约",认为:非"博大"无以至"精深"。按:当今大学教师亦当以"博学"为根基,对学生而言,"博学"更是其适应社会、服务民众、报效祖国的根本。另外,从大学之办学理念着眼,"博学"还兼有"厚德载物","兼容并包"之意,即一所真正的大学就应当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与恢宏气度。
  三、笃行
  "笃行"意即专心实行,认真实践。源自《礼.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一贯重视的"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修养践履,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道德特别注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中国传统教育尤其强调:"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孔儒指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荀子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在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建党立国宗旨的当代中国,其大学教育更应继续和经扬"修养践履"、"知行合一"这一民族优秀传统。
  四、创新
  "创新",创新精神是人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华夏祖先早在《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苟日新,日日新"这一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赖于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思维和百折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而大学,则正是继承弘扬创新精神的神圣殿堂,正是孕育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科大精神
  艰苦奋斗,拼搏创新
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科学理性 开放包容 彰显卓越
办学思路
  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建校 和谐兴校
科大校史
  1965年春天,绵阳人眼中和耳中多了一个十分陌生的信箱代号——651信箱。651是个什么单位?当绵阳人从一辆辆穿梭往来于绵阳青义这片建筑工地、上面印有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大学名称、参与短期援助的解放牌汽车上,从承担此项工程建设的四川省建六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口中,从地方干部口中,最终破释了疑问——这里建造的是清华大学绵阳分校。651是该项工程的信箱代号。
  1966年春夏之际,中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清华、北大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之一,远在几千里之外的651建设工程也随之陷入了瘫痪停顿之中。
  1969年岁末,651工程在停停顿顿、历时五年的磨难后,终于结束了它所担负的这段历史使命,更名为201信箱(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信箱代号)。
  1976年至1978年间,清华绵阳分校先后为原绵阳地区范围内的一些国家工厂企业单位培训了一批批技术力量和企业管理人员,以此增强和提高绵阳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当年的绵阳城市小,名气不大,环境条件差,物资供应短缺匮乏,文化生活更不值一谈。加之分校位置偏僻,信息不灵通,从北京来的教职员工中,众多人是夫妻两地分居,种种矛盾因素,最终引发出来自北京的分校员工一致要求返回北京的强烈愿望。
  1979年初春,清华绵阳分校接到了总校文件通知,中央批准分校迁回北京。
  整整25年过去了,这片历尽政治沧桑的校址后由四川建材学校变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组建成西南科技大学。绵阳人忘不了这段历史。今天,依然有人将这个地方叫做清华分校或201或651。
  一、西南工学院
  1933年江津窑业技术学校创建
  ↓
  1949年江津窑业技术学校更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
  ↓
  1950年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
  ↓
  西南工业部干部学校更名为西南建筑工程学校
  ↓
  1952年西南建筑工程学校、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合并组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
  ↓
  1957年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
  1965年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改建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
  ↓
  1974年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
  1978年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
  1992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西南工学院
  ↓
  1998年绵阳市纺织技工学校、绵阳市丝绸技工学校并入西南工学院
  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1950年遂宁高级农业职校创建
  ↓
  1952年遂宁高级农业职校更名为遂宁农业学校
  ↓
  1964遂宁农业学校更名为绵阳地区农业学校
  ↓
  1977年绵阳地区农业学校升格为绵阳农学院
  ↓
  四川农学院(绵阳试点班)并入绵阳农学院
  ↓
  四川农学院(绵阳试点班)创建
  ↓
  1980年绵阳农学院改建绵阳农业专科学校
  ↓
  1992年绵阳农业专科学校更名为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
  1995年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三、西南科技大学
  2000年8月23日 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工学院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组建西南科技大学
  2000年12月21日 正式挂牌成立西南科技大学
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网站:http://kjy.swust.edu.cn/
联系科大
  学校官方网站
  http://www.swust.edu.cn
  学校地址
  本部新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青龙大道中段59号
  本部老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宝龙路22号
  西山校区: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西山路4号
  城市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三星路11号
国际合作
  西南科技大学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和区域学术交流和合作。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与国(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现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芬兰、韩国、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泰国、以色列、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搭建了多个合作平台,开展了一批富有效益的科教合作项目。
  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对该校能够从昔日的四川建材学院、西南工学院发展成为今日的西南科技大学并在西南科技大学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我校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和主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能力的大学,改变了过去长期被动以及主要依赖政府主导及国家资助开展活动的状况。
  目前,我校与加拿大劳伦丁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日本广岛工业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英国邓迪大学等10余所国外或境外大学签有正式的友好合作协议。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探索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机制,逐步推行课程体系对接、学分互认和双导师、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以“学院为主体、教授为主角、项目为纽带”的新国际合作工作模式,促进办学水平提高与国际化进程。
学院设置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学科部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相关词
工业设计西科大制造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化教育科学独立学院
学者科学家院士专家中国学院教授人物
名人更多结果...
包含词
西南科技大学东门西南科技大学北门
西南科技大学勤工助学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学科部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成都校区西南科技大学体育场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学生新闻工作办公室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德阳直属部
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经济技术学校中专部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经济技术学校大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