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方言 > 襄陽城
目錄
No. 1
  襄陽城聯繫方式地址:位於漢江南岸,襄樊市中心。襄陽城投訴電話襄樊市旅遊投訴電話:0710—3555282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襄陽城景區榮譽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襄陽城玩法觀光、懷古
  襄陽城位於漢江南岸,襄樊市中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因“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也”。
  
  襄陽城雄據漢水中遊,楚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城池始建於漢;周長7公裏;護城河最寬處250米,堪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如今,雄偉壯觀。古樸典雅的城地,與新近修復的仲宣樓昭明臺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
  襄陽城地處漢江南岸,與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不僅是歷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聞名的軍事重鎮。因城墻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稱。自東周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陽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戰場,戰爭的硝煙不斷彌漫在它的上空。如今,這裏尚存許多軍事遺跡。襄陽城始築於漢,唐宋年間改為磚城,增設垛堞,新建城樓。明洪武年間重築,並在城的東北角新添一段城墻,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門,分曰:陽春、西城、臨漢、拱宸、震華。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臺,沿綫分設敵臺和烽火臺,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城墻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
  襄陽城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綴十裏城垣,與鼓樓(昭明臺)、譙樓相映生輝。整個城池和諧地融為一體。
  環繞襄陽城的古護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寬度180米以上,最寬處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被原樣保存。繞城泛舟而遊,但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仿佛置身於畫中,美不勝收。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襄陽城每座城門外又有甕城也叫屯兵城。
  萬歷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花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裏城郭,金瓦琉璃,高墻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功夫修復古城,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陽古城墻古樸的原貌。
  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墻始築於漢,後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墻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裏,
  據山臨水,蔚為壯觀,明人李言恭詩贊“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佈局嚴謹,形勢險要,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這裏城墻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城墻始築於漢,時興時廢,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築的新城。全城周長7322米,原有城門6座,橫匾於書陽春、文昌、西成、臨漢、拱宸、震華6個城門名。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臺,城墻沿綫分設敵臺和烽火臺,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
  襄陽城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地處湖北省北部,漢水中遊。《漢書·地理志》謂:“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戰國時楚置北津戌,始為軍政重邑。漢時置縣,三國時置郡,此後歷代為州、郡、府治所。漢唐兩代,襄陽城處於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荊州記》載:東漢時襄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城南一帶號稱“冠蓋裏”。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使襄陽城由縣級治所一躍升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廣東、廣西、貴州等省的一部分,成為當時中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轄區擴及今陝西、四川的部分地區。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傢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陽與漢水對岸的樊城合為襄樊市。
  襄陽城,是座巍峨雄麗的古城。她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豐富的文物古跡,壯麗的山川河流而聞名遐邇,古往今來不知有過多少騷人墨客在此留步,寫下了許多呤誦她的動人詩篇。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着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寫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詩篇《漢江臨泛》。
  古城歷經滄桑,現僅剩臨漢、拱宸和震華等三座城門。在臨漢門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於唐、重築於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樓,經維修後完整無缺。城墻最低處7米,最高處11米,周圍環繞着護城河。古老的護城河主道寬180米,最寬處250米。繞城泛舟遊覽,衹見城垣高築,垛堞處處,垂柳掩映,灌木蔥蘢,真乃旅遊的好去處。
No. 2
  襄陽城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水中遊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故為歷代兵傢所看重。
  襄陽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陽古城西北漢水邊。大約劉表遷荊州治於襄陽前後在城東另築新城,大致為現存的規模。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張柬之"因壘為堤"時廢棄,現已大半淹入漢水中。襄陽城自劉表莅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並將直進直出式城門改為屯兵式的甕城門。城南北長約1.6公裏,東西寬約1.4公裏。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把城嚮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裏,面積達2.5平方公裏。明、清時期曾因漢水多次潰堤壞城而幾經修築。
  現存城墻基本上是明代的墻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城墻分別長2.2公裏、1.6公裏,南北城墻分別長1.4公裏、2.4公裏;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據明萬歷四年(1576)知縣萬振孫題額: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據清順治二年(1645)知縣董上治題額:東門曰"保釐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各城門題額字跡均已消失。各城門之上原有門樓,現僅存一座臨漢門樓。城墻上另有三座城樓,即仲宣樓、魁星樓、獅子樓,均早已不存。90年代初復建了城東南角上的仲宣樓。城內佈局合理,主幹街道為"艹"形,縱橫直達城門。城外,北面是漢水天然屏障,餘三面是闊若湖面的護城河,深2~3米,最寬處達250米。襄陽城現以臨江的北城墻保護最好,東城墻的陽春門、西城墻的西成門、南城墻的文昌門已毀,但整體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係。
  城池歷史
  ·武帝 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製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曹魏、西晉 時,仍屬荊州襄陽郡。東晉時,因雍州(今陝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於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 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 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 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 時,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北宋 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 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 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佈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 時期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 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於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5年,屬湖北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間,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産黨在黃竜 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治)建立襄陽縣蘇维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後,屬湖北省襄陽專員公(1968年8月改稱襄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改稱襄陽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屬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為襄樊市襄陽區。
  ·中國十大魅力城市 優秀旅遊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
  襄陽城 http://www.xycity.cn
  進入襄陽城論壇參與討論>>>>http://bbs.xycity.cn
包含詞
登襄陽城襄陽城墻來往襄陽城
尋牧襄陽城收襄陽城二首況乃萬裏襄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