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热
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又名绵羊和牛传染性地方流行性肝炎,是非洲流行的一种致命的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染人类和牲畜,主要症状是急性腹泻和发高烧,进而严重损害人和牲畜的肝和肾,部分病人还会因血管破裂而死亡。
一.病原
裂谷热病毒是布尼病毒科中的白蛉热病毒数,为rna病毒。中非的zinga病毒现在被认为是同一种。裂谷热病毒血清学上与其他属内病毒有关,但可用血清中和试验将他们区别开来。目前尚未发现裂谷热病毒的变异株。病毒大小为30-94nm。在ph值为7-8时很稳定,ph低于6.2时即使是在-50℃也会很快失去活性。在-60℃以下,该病毒在血清或全血中可存活很多年。
二.流行病学
该病毒有很广的脊椎动物寄生谱,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和人是主要的感染者。在这些动物中,绵羊发病最严重,其次是山羊,其他的敏感动物包括羚羊、驴、啮齿动物、狗和猫。
该病毒在脊椎动物寄主和蚊子之间循环。许多种类的蚊子传播该病毒,但库蚊在疫病流行上是最重要的。在南非泰累尔氏库蚊氏最重要的媒介,而在埃及尖音库蚊是最重要的媒介。
不依赖媒介使该病毒在家畜中的传播使不明显的。与之相比,大多数对人的传染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造成的,或在实验室中受到感染。在埃及发生的流行主要是通过排泄物传播,但通过蚊子传播给人也起了重要作用。
裂谷热在爆发过程中的传播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病毒可通过伊蚊的卵传播,伊蚊的卵可在干涸的池塘表面的泥土中保持休眠状态几年。这些地方持续的降雨和洪水可导致伊蚊卵的孵化,这些卵中的一部分可能含有病毒。而大量繁殖的伊蚊偏爱叮咬牛,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脊椎动物,反复循环感染。
被感染的动物的远距离移动以及由于风向促进媒介昆虫的移动会造成该病远距离的传播。由于飞机携带感染昆虫或人的移动所导致疫病在大陆之内传播的潜在危险值得注意。
三.临床症状
所有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但对羔羊最严重。发病率在羊群中可高达100%。在一周龄以内羔羊中,死亡率可高达95%;在断奶羔羊中,死亡率为40%-60%;在成年绵羊中死亡率为15%-30%。
绵羊最急性的病例通常是死亡或驱赶时突然倒地。急性病例潜伏期非常短。然后是发热,脉搏加快,步态不稳,呕吐,流粘液性鼻液,在24-72h内死亡。其他症状可见有出血性腹泻和可视粘膜瘀血斑或瘀血点。
亚急性病例主要发生在成年绵羊。在3-4天潜伏期后,出现发热并伴随有厌食和虚弱。黄疸通常是主要的症状,还有一些羊出现呕吐和腹痛的症状。
感染的母羊流产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发生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康复期。山羊的裂谷热与绵羊相似,但没有绵羊严重。
裂谷热对人呈现累死严重流感的疾病,可持续7天。最普遍的并发症是视网膜的损伤,个别的病例则可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使命。其他不常见的并发症有脑炎或肝炎。
四.病理变化
最特征性的损伤是肝脏,在不同的组织也有出血。当发生严重感染时,如小羔羊肝脏肿胀。外膜变硬、肝脏的某些部位较脆,肝脏出血。如果不是被血液罩住则颜色为灰白、棕色到黄棕色,有许多直径为1-2mm的灰白色病灶,分布在整个肝实质。肝脏可能出现瘀血点或瘀血斑。
胃肠道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从卡他性道出血和坏死性炎症。大多数内脏器官中出现瘀血点或瘀血斑,也可能出现腹水,心包积水,胸腔积水和肺水肿。这些体液通常被血液浸染。尸体有时出现黄疸。
组织病理学上,小羔羊的肝脏出现凝固性坏死的初级病灶,这些主要是在小叶中心,并向其余的实质扩散。有些肝脏出现散在的钙化或坏死。最初坏死病灶组织有细胞、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许多病灶被固缩。胞质内的类康斯尔曼体(损害)可能在退化的肝细胞中出现,或在窦状隙中游离存在;嗜哄细胞包涵体通常可见于肝细胞核中。比较老的动物,肝坏死限制在个别小叶。
五.诊断
如果在反刍动物中爆发的疾病具有流产,死亡,特别是小动物死亡,家禽并发肝坏死,与发病动物接触的人有急性发热性疾病,应该怀疑为裂谷热。
用elisa试验和反向被动凝集试验快速检查血样中的病毒抗原。
样品处理:全血、肝脏和脾脏可供分离病毒。放入有肝素的容器中,并且加入抗菌素。
实验室诊断:由于感染动物的血样和组织中病毒滴度很高,一般分离病毒没有困难。有许多细胞对裂谷热病毒敏感。羔羊和度牛肾原代细胞、睾丸原代细胞以及bhk-21,vero,l929等传代细胞都可用于病毒分离。细胞病变一般在24-48h出现,极少数可延长至6天。病毒抗原最早可在接种后12小时用免疫荧光法在细胞培养物上检查出来。
裂谷热病毒还可通过用全血或组织悬液通过脑内或腹腔内接种小鼠的方式进行分离。不论哺乳或断奶小鼠都是敏感的,在表现出中枢神经失调后3-8天死亡。
分离到的病毒可用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elisa试验进行鉴定。
oie推荐的诊断方法有血液和组织病料分离病毒,用中和试验鉴别病毒,血凝抑制试验,蚀斑中和试验,elisa等血清学方法。
六.防制
在进境动物中一旦检出该病,对阳性动物作扑杀,销毁处理。同群动物在隔离场或其他指定地点隔离观察。
----------------------------------------------
裂谷热瘟疫威胁亚洲及欧洲
三十年代源自非洲肯尼亚裂谷地区的裂谷热瘟疫,至九十年代已蔓延至整个非洲大陆,今年九月初,进一步越过红海,延伸至阿拉伯半岛,至今已造成近两百人死亡,专家担心下一步将威胁亚洲及欧洲。
据海外媒体报道,九月上旬,毗邻非洲大陆的也门及沙特阿拉伯南部发现裂谷热病例,两国立即进入紧急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提供紧急支援,沙国并动员二十多架飞机,不断在南部地区喷洒药剂,希望灭绝传播裂谷热病毒的主要病媒─蚊子,沙国国王法赫德更亲自督导管制病毒蔓延的工作。
尽管如此,新增的裂谷热病例仍不断增加,死亡人数持续上升。至十月二十五日,沙国卫生部公布官方统计数字,已死亡八十五人;也门官方也宣布死亡七十九人。十月二十六日,仅一天的时间,沙国卫生部宣布又发现十起裂谷热新增病例,包括首都利雅德与东部省份各一起。
据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裂谷热是一种动物性传染病,人类也偶尔受到感染,但感染严重者,痛苦不堪,死亡率极高,裂谷热也是一种属于静脉病毒的传染病,主要由病蚊叮咬而感染,而研究发现,传播病毒的病蚊种类,常随地区变迁而不同,尤其病蚊一次产下无数的卵,在干旱气候下能够保存数年之久不变,不但延续病毒的生存,在雨季孵化的病蚊新生代,也常成为数千万个可怕的病毒带原体。
人类感染裂谷热的途径,除直接被病蚊叮咬外,就是人体皮肤伤口接触到染病动物的血液、唾液、器官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液体分泌物,而感染情况多是在照顾染病动物或屠杀牲畜,或是因摄取染病牲畜的乳液或吸进过多含病毒的潮湿空气时发生。
据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裂谷热从感染到发作时间约两至六天,初期发作症状类似流行感冒,突然开始高烧不退、头痛、腰背及四肢疼痛无力,若干病人并且发生颈部僵硬、畏光及呕吐现象,此阶段的症状又常被误为是脑膜炎。
发作时间持续四至七天之後,人体开始出现免疫反应,产生igm及igg等免疫球蛋白抗体,随血液循环的病毒也逐渐消失,多数人这时只要适时治疗,多可康复,但少部分体质虚弱或上年纪的病人,病情反而恶化,症状加剧,并发视网膜损坏、脑膜炎或出血性高热等。
其中以并发出血性高热最为严重,死亡率达百分之五十,病体出现肝病、黄疸及血友病等现象,例如吐血、粪便带血、血液流经皮肤表皮下呈现的紫瘢病及牙龈出血等。
据沙国官方报导引述沙国卫生部报告表示,在诊断急性裂谷热病毒方面,目前有几种方法正在实验当中,例如使用免疫酵素血清实验法,可能可找出血液中是否存在igm等免疫球蛋白抗体,或是利用抗体侦测法或分子解析法,找出潜伏血液中的病毒或是病毒因子。
在研发克制病毒的疫苗方面,目前也仍处在实验阶段,但科学家已从为牲畜设计的一种活动力被消除的灭能血清,研发成为可供人类使用的疫苗,但数量极微,也仅限于实验阶段,主要专供长期处在裂谷热病毒环境中工作的兽医及实验室人员使用。
换言之,对于裂谷热的防治,现阶段显然只能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实验室或医护人员在接触染病动物或病人时,必须披戴手套及防护衣,避免沾染病体的器官、血液及其他液体分泌物。医院处理裂谷热病人时,也应采取全面隔离措施,由专门医师及医护人员照顾。
但最重要的是,就是灭绝病毒的传播者─蚊子。举蚊子及蚊子幼虫可能生存的潮湿地方,包括隐秘的废水区、水沟、瓦坛及破罐积水等,均应喷洒药剂,以遏止病蚊滋生,同时杜绝这种环境再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