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92) 東漢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少承傢學。舉孝廉,任陰平長、任城令,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後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後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後無法加害於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裏,免冠上朝力爭達10餘次。其後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傢大族。
【袁安睏雪】
此成語指:指高士生活清貧但有操守
東漢袁安沒作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鼕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裏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纔進到袁安屋裏。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麽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傢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麽好去打擾人傢?"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原文見於如下
《後漢書·袁安傳》李賢註引晉周斐《汝南先賢傳》:“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傢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
【袁安碑】
乃篆書極品,原石地點不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被移置於河南省偃師縣西南辛村東牛王廟中作案,因碑文嚮下,無人知其為碑刻;1930年始被發現,方為人知。1938年以後又失落,1961年8月再次發現於河南偃師縣扒頭鄉政府院內,並由河南省博物館收藏。該碑為東漢永元(90-105年)以後刻立,具體年月無考。碑身上下兩端皆稍殘,現高139釐米,寬37釐米,厚21釐米。中間有穿。無撰書人姓名。碑文為小篆,10行,除第8、10行兩行為不滿行外,其他行下均缺1字,已考出。
袁安,《後漢書》有傳,碑文所記事跡與傳記基本相同,但有個別文字可補傳記之缺。
該碑刻文字刻工精良,字體結構寬博,綫條柔中寓剛,如同手書一般,為漢代碑刻珍品之一。與1923年河南洛陽出土的《袁敞(袁安第三子)碑》如出一人之手。
碑文解釋:
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謁者。五年四月乙□,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詔公為賓。永元四年〔三〕月癸醜薨。閏月庚午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