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血雉
目录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 血雉
  拉丁学名:ithaginis cruentus
  同物异名: phasianus cruentus hardwicke, 1821,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ardwicke, 1821)
  英文俗名: blood pheasant
  中文俗名: 松花鸡  太白鸡  松花鸡  血鸡  薮鸡  绿鸡  柳鸡
  物种分类: 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血雉属( ithaginis)
形态
  体小(46厘米),似鹑类,具矛状长羽,冠羽蓬松,脸与腿猩红,翼及尾沾红的雉种。头近黑,具近白色冠羽及白色细纹。上体多灰带白色细纹,下体沾绿色。胸部红色多变。雌鸟色暗且单一,胸为皮黄色。诸多亚种羽色细节上有异。指名亚种胸部具红色细纹,仅最外侧尾羽无红色;beicki头无红色,三级飞羽栗色、羽轴绿色;berezowskii头无红色, 但三级飞羽全为栗色,sinensis雄鸟似berezowski,i但雌鸟斑纹较粗;affinis外侧两尾羽无红色,额黑;tibetanus耳羽黄,胸红,颈项无黑色;kuseri颈项及耳羽前方黑;marionae眉纹黑,颈项不完整;rocki胸部红色较少,但喉红并带白色细纹;clarkei喉及脸颊几无红色;geoffroyi 头部全无红色。 虹膜-黄褐;嘴-近黑而带红色蜡膜;脚-红色。 叫声:雄鸟发出短促的si叫声,报警时咯咯地叫。有时数声si哨音连接为sisisi声。雄、雌鸟均会发出鸢一般的chiu-chiu尖叫,以召集分散的鸟群。
分布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中部及西藏高原。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鸟,分布于海拔3200~4700 米处。中国有诸多亚种 -- beicki 在青海及甘肃的祁连山;sinensis在甘肃东南部(白水江)、陕西南部(秦岭)及山西西南部;berezowskii在甘肃南部及四川北部;geoffroyi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及云南西北部;affinis及cruentatus在西藏南部;tibetanus 在西藏东南部;kusneri在西藏东南部至云南西北部的茨姑;rocki在云南西北部怒江及金沙江之间;marionae在云南西北部澜沧江以西至缅甸;clarkei在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周围山脉。
习性
  血雉是高寒山地森林及灌丛雉类,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林区内的针阔混交林带,白桦、红桦、山杨、山柳、冷杉和箭竹为典型栖息地内的主要树种。随季节垂直迁移,常集群生活。以植物种子为主要食物,兼食昆虫等。
繁殖
  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份,单配制。筑巢于冷杉树木基部的树洞中,以干树叶铺于枯枝上而成。每窝产卵2~6枚,孵卵期28-29天。黄白色,有血色斑点。雄鸟发出短促的si叫声,报警时咯咯地叫。
种群现状
  1984年4-5月对四川平武和陕西太白山的调查,在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平均种群密度为0. 66只/公顷,在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密度为0. 1-0. 13对/公顷,最少为5对。1981年在青海祁连山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夏季为0. 04只/公顷,冬季为0. 06只/公顷。1984年5-6月在甘肃祁连山的调查,平均种群密度为0. 17只/公顷。各地种群数量极不平衡,其中以两个保护区的种群密度较高,这表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血雉的有效途径之一。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是其致危的主要因素。
  作为食物被捕猎:血雉体重500多克,可作食用,肉细嫩,家鸡比不上。羽毛及皮张为出口物质。致危因素主要是捡蛋毁巢、猎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