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血參
目錄
No. 1
  血參
  【來源】菊科蟛蜞菊屬植物麻葉蟛蜞菊wedelia wallichii less.,以全草入藥。秋季采,鮮用或曬幹。
  【性味歸經】甘,溫。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用於貧血,産後流血過多,子宮肌瘤,閉經,神經衰弱。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No. 2
  血參
  (《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菊科植物麻葉蟛蜞菊的全草。
  【植物形態】麻葉蟛蜞菊
  多年生草本,高30~60釐米。須根叢生、肉質,折斷後有紅色汁液流出。莖直立,圓柱形,緑紅色。單葉對生,卵圓形或卵圓狀披針形,長3.5~7釐米,寬1~3.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被白色茸毛,邊緣有鋸齒,3出脈。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緣花雌性,花冠舌狀黃色,中央管狀花兩性。瘦果長圓形。
  生於石灰岩坡地灌木叢中。分佈雲南等地。
  【採集】秋季采收。
  【性味】甘,溫。
  【功用主治】補血,活血。治貧血,産後大流血,子宮肌瘤,閉經,神經衰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
No. 3
  【藥名】血參
  【別名】乳腺草
  【漢語拼音】xue shen
  【英文名】Herb of Wallich Wedeli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Wedelia wallichii Less.
  【功效】補血;活血;止痛
  【考證】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科屬分類】菊科
  【拉丁文名】Herba Wedeliae Wallichii
  【主治】貧血;産後大流血;子宮肌瘤;閉經;神經衰弱;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1000m的山坡草地、溪邊路旁或山區溝𠔌中。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幹。
  【資源分佈】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山蟛蜞菊 直截了當立草本。高60-80cm。莖圓柱形,分枝,有溝紋,被糙毛或老時脫毛,節間長4-10cm,在上部有時達15cm。葉對生;葉柄長1-2cm;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連葉柄長6-11cm,寬3-4cm,先端漸尖,基部渾圓或楔形,邊緣有圓齒或細齒,兩面被基部為疣狀的糙毛,惟有時下面的毛細密,近基出3脈,上面平坦,下面略凸出,中脈中、上部常有1-2對側脈,網脈不是明顯;上部葉小,披針形,有短柄,連葉柄長4-5cm,寬10-17mm。頭狀花序較小,徑達15mm,通常單生於葉腋和莖頂;花序梗細弱,長3-5cm,被嚮上貼生糙毛;總苞鐘形,高與頂端寬近相等,7-10mm,基部狹,徑僅5mm或更狹;總苞片2層,外層緑色,葉質,長圓形,長約1cm,先端鈍或短尖,背面被貼生糙毛,內層長圓形至披針形,長約7mm,先端漸尖,背面上端被疏毛;托片摺叠成長圓形,先端芒尖,被疏毛,上部邊緣常有少數裂齒;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長圓形,長4-6mm,寬約2mm,先端2-3裂齒,筒部短,長約1mm;管狀花嚮上端漸擴大,檐部5裂,裂片長圓形,先端鈍,被疏短毛。瘦果倒卵狀三棱形,略扁,長約5mm,貢約為長的1/2,紅褐色而具白色疣狀突起,先端收縮成渾圓,上部細短毛,收縮部分的毛較密;冠毛2-3個,短刺芒狀,生於冠毛環上。花期4-10月。
  【功效分類】補血藥;活血藥
  【性味】味甘;性溫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山蟛蜞菊的全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出處】《中華本草》
近義詞
赤參, 山參, 紫丹參, 紅根, 紅暖藥, 紫黨參, 紅參, 血參, 血丹參, 紅丹參, 赤丹參, 血生根, 血山根, 木羊乳, 連馬, 山紅蘿蔔, 活血根, 靠山紅, 燒酒壺根, 野蘇子根, 山蘇子根, 大紅袍, 蜜罐頭, 蜂糖罐, 朵朵花根, 卻蟬草根, 奔馬草根, 長鼠尾草根, 水羊草根, 丹參, 紅葠
田七, 菊三七, 天青地紅, 土三七, 三七, 田三七, 參三七, 開化三七, 人參三七, 金不換, 盤竜七, 血山草, 六月淋, 蝎子草, 昭參, 山漆, 三七參, 南國神草, 見血散, 景天三七
大葉參, 日本參, 白三七, 明七, 竹根七, 蘿蔔七, 蜈蚣七, 峨三七, 野三七, 竹節人參, 七葉子, 土參, 土精, 竹節三七, 甜七, 竹鞭三七, 羅漢三七, 竹節七, 竹七, 水三七, 雞頭七, 野田七, 大竹根七, 竹節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