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种名: 蜡瓣花
学名: corylopsis sinensis
科: 金缕梅科
属: 蜡瓣花属
产地分布
产于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枝有柔毛。叶互生,卵形或倒卵形,先端短尖,基部斜心形,边缘为波状小齿牙,背面灰绿色,密被细柔毛。总状花序下垂。花黄色,有香气。蒴果卵圆形,种子黑色,有光泽。先叶开花,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暖温带树种。喜阳光,也耐阴,较耐寒,好温暖湿润、富含腐殖质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萌蘖力强。能天然下种繁殖。
园林用途
蜡瓣花春日先叶开花,花序累累下垂,光泽如蜜蜡,色黄而具芳香,枝叶繁茂,清丽宜人。适于庭园内配植或盆栽观赏。花枝可作瓶插材料。根皮及叶可入药。
繁殖培育
繁殖以播种为主,亦可分株和压条。 |
|
蜡瓣花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异名】连核梅、连合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中华蜡瓣花的根皮。
【植物形态】中华蜡瓣花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有柔毛。叶卵形或倒卵形,长5~9厘米,宽3~6厘米,顶端短尖或稍钝,基部斜心形,边缘有锐锯齿,下面有星状毛;具叶柄。总状花序长3~5厘米,下垂,先叶开放,各花基部有1大形卵状苞片;花梗极短;萼筒有星状毛,萼齿5,无毛;花瓣5,黄色,匙形,长5~6毫米;雄蕊5,退化雄蕊2深裂;子房2室,每室生1下垂胚珠,花柱2。蒴果卵圆形,宽7~8毫米,有毛,两瓣开裂。
生于湿润、肥沃的山坡阔叶林内。分布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Corylopsis属的叶含槲皮甙。
【功用主治】《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风蛇落肚症。"
【选方】治恶寒发热,热度不很高,呕逆心跳,烦乱昏迷(俗称风蛇落肚症):干燥蜡瓣花根皮三两,仙鹤草、坚漆柴(金缕梅科檵木)根或叶各四至五钱,灯芯草、早竹叶各三至四钱,老姜三片,水煎,早晚饭前各服-次。(《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
|
种 名:
蜡瓣花
学 名:
Corylopsis sinensis |
|
科:
金缕梅科
属:
蜡瓣花属 |
|
| 产于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
|
| 落叶灌木,枝有柔毛。叶互生,卵形或倒卵形,先端短尖,基部斜心形,边缘为波状小齿牙,背面灰绿色,密被细柔毛。总状花序下垂。花黄色,有香气。蒴果卵圆形,种子黑色,有光泽。先叶开花,花期3-4月,果期9-10月。 |
|
| 暖温带树种。喜阳光,也耐阴,较耐寒,好温暖湿润、富含腐殖质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萌蘖力强。能天然下种繁殖。 |
|
| 蜡瓣花春日先叶开花,花序累累下垂,光泽如蜜蜡,色黄而具芳香,枝叶繁茂,清丽宜人。适于庭园内配植或盆栽观赏。花枝可作瓶插材料。根皮及叶可入药。 |
|
| 繁殖以播种为主,亦可分株和压条。 |
|
蜡瓣花介绍
蜡瓣花 (corylopsis sinensis)
科属:
金缕梅科
别名: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有柔毛。叶卵形或倒卯形,长5—9厘米,宽3—6厘米,顶端短尖或稍钝,基部斜心形,边缘有锐锯齿,下面有星状毛,侧脉7—9对;叶柄长1—1.5厘米。总伏花序长3—5厘米,下垂;苞片卵形;花两性;等简有星状毛,等齿5,无毛;花瓣5,黄色,匙形,长5—6毫米;雄蕊5,长4.5—5毫米;退化雄蕊2深裂;子房有星伏毛,2室,每室生l下垂胚珠,花柱2,长6—7毫米。茹果卵圆形,宽7—8毫米,有毛,两瓣开裂.
分布与习性:
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生山地,海拔1200一1800米。根皮及叶入药,治烦乱昏迷。喜温暖、湿润和有阳光的环境,也耐阴,宜栽植于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上。
繁殖与栽培:
带土移植宜在落叶后萌芽前进行。较耐寒。春季分株及压条繁殖,亦可播种繁殖。
应用:
根皮可以入药。花序光泽如蜡,清香怡人,适宜公园内配植。植于花坛中或假山、岩际及飞石附近,倍觉调和。
图片: |
|
| 蜡瓣花属 | 滇蜡瓣花 | 蜡瓣花根 | 腺蜡瓣花 | | 阔蜡瓣花 | 秃蜡瓣花 | 黔蜡瓣花 | 西域蜡瓣花 | | 紫果蜡瓣花 | 灰岩蜡瓣花 | 俅江蜡瓣花 | 怒江蜡瓣花 | | 宽瓣蜡瓣花 | 疏花蜡瓣花 | 星毛蜡瓣花 | 桤叶蜡瓣花 | | 短柱蜡瓣花 | 鄂西蜡瓣花 | 红药蜡瓣花 | 灰白蜡瓣花 | | 峨眉蜡瓣花 | 四川蜡瓣花 | 圆叶蜡瓣花 | 大果蜡瓣花 | | 中华蜡瓣花 | 长穗蜡瓣花 | 绒毛蜡瓣花 | 小果蜡瓣花 | | 蜡瓣花白纹羽病 | 蜡瓣花紫纹羽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