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鹰亚科 > 蜂鹰
目录
No. 1
  蜂鹰
  --------------------------------------------------------------------------------
  别名蜜鹰、雕头鹰,属于鹰科,学名为 pernis ptilorhynchus。
  大型猛禽。全长65厘米左右。体色变异大,有暗褐型和栗棕型。头顶褐色,头后及枕部羽毛狭长,形成短羽冠,常明显露出;颏部黑纹与喉纹相连成横纹。背部及翅覆羽暗褐色,稍沾紫色。飞羽具灰褐色横斑。尾羽灰褐色,具3~5条黑色宽带斑及若干灰白色波状斑纹。下体棕褐色,
  腹羽具黑褐色条纹及白色横斑。
  栖息于稀疏的森林或林缘。喜食蜜蜂、胡蜂等的成虫、幼虫及蜂蜜、蜂蜡,兼食鼠、蛙、蛇等动物。筑巢于高大乔木上,多以枯枝叶为巢材,有时利用鵟或苍鹰等的旧巢。5月下旬到6月产卵,每窝2~3枚,淡灰黄而带红褐色斑点。孵卵期30~35天,育雏期40~45天。
  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迁徙时大多数地区可见;在海南岛、台湾越冬。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凤头蜂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 名 : accipiter gentilis
  英文名 : northen goshawk
  又名蜂鹰。身长65厘米左右。嘴形直而稍细长,头上有羽冠,形如传说中的凤头。不同的蜂鹰羽色变化很大,大致可分为褐色型(全身羽毛黑褐色),棕色型(上体淡褐色,下体棕色)与杂色型(上体褐色,下体白色而具黑色纵纹和淡棕色杂斑)。
  蜂鹰常单独活动于森林边缘,到村庄农田、果园等处觅食。特别爱吃蜜蜂、胡蜂,也吃蜂蜜、蜂蜡及其它昆虫,有时还捕食鼠、蛙、蛇等小型动物。一般在高大的乔木上搭窝,有时也利用苍鹰的旧巢。
  凤头蜂鹰是迁徙时路过苏州地区的旅鸟。通常都单飞独行,徐缓滑翔,偶尔也结成三、五小群,一边飞翔一边鸣叫,声音短促,为“pi-ioa”。
  凤头蜂鹰头上长有显示威严庄重的羽冠,在鸟类中并不鲜见,即使在鹰类家庭内也决非绝无仅有,但是在苏州地区所见的猛禽之间,却只此一种,它的羽冠看上去像在头顶戴了一尊“凤冠”,凤头蜂鹰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基本信息
  名称:凤头蜂鹰
  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名:oriental honey-buzzard
  俗名:八角鹰、雕头鹰、雕头鹰、蜜鹰、乌温图-和日木其
  物种分类:鹳形目(ciconi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蜂鹰属(pernis)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在东北小兴安岭、丹东、朝阳等地繁殖;为四川南充、峨眉,云南腾冲、丽江及西双版纳夏候鸟或旅鸟;迁徙时见于新疆喀什、河北、山东烟台、青岛、江苏、福建、青海西宁、云南、贵州金沙、广西、广东等地;为台湾、海南罕见冬候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
  外形特征
  全长约65厘米。头顶后方有短冠羽,眼先、颊和喉部的羽毛呈鳞片状,眼先羽片短小而致密。羽色的个体变异较大,一般眼先灰褐,头顶至后颈黑褐色,背和肩羽暗棕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并具云雾状带形横斑;尾羽成平尾型;翼初级飞羽内翈具白斑。颊、喉淡棕色;颚纹黑色伸至下喉部呈领状花斑;下体余部成鸟棕黄色。虹膜金黄色。嘴黑色。脚黄色。
  习性
  栖息于森林地带,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类和小型爬行类及昆虫等。其余不详。
  叫声:响亮悦耳的高音四音节叫声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英文解释
  1. lat.:  pernis apivo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