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蜂窩電話(cellular):為了能容納大量的用戶,我們可以把一個地理區域劃分成許多小區。我們不是采用單個大功率的發射器,而是每一個小區由一個小功率的基站(base station)來提供服務。由於這些基站能夠影響的範圍比較有限,因此同一頻譜可以在一個遠離一定距離的另一個小區中再次使用。頻率的再使用以及越區切換(handoff)的操作方式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小區(蜂窩)概念的主體。
在建築學上,蜂巢是經濟高效的結構方式,移動網絡是否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然後在相鄰的小區使用不同的頻率,在相距較遠的小區就采用相同的頻率。這樣既有效地避免了頻率衝突,又可讓同一頻率多次使用,節省了頻率資源。這一理論巧妙地解决了有限高頻頻率與衆多高密度用戶需求量的矛盾和跨越服務覆蓋區信道自動轉換的問題。
在這個區域內任何地點的移動臺車載、便攜電話都可經由無綫信道和交換機聯通公用電話網,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都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地方進行通信,同時,在兩個或多個移動交換局之間,衹要製式相同,還可以進行自動和半自動轉接,從而擴大移動臺的活動範圍。因此,從理論上講,蜂窩移動電話係統可容納無限多的用戶。 |
|
為了滿足人們移動通信的需要,隨着對電磁波研究的深入、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問世,移動電話首先被製造出來,它是主要由送受話器、控製組件、天綫以及電源四部分組成。在送受話器上,除了裝有話筒和耳機外,還有數字、字母顯示器,控製鍵和撥號鍵等。控製組件具有調製、解調等許多重要功能。由於手持式移動電話機是在流動中使用,所需電力全靠自備的電池來供給,當時是使用鎳鎘電池,可反復充電。
70年代初,貝爾實驗室提出蜂窩係統的覆蓋小區的概念和相關的理論後,立即得到迅速的發展,很快進入了實用階段。在蜂窩式的網絡中,每一個地理範圍(通常是一座大中城市及其郊區)都有多個基站,並受一個移動電話交換機的控製。
基本原理:在建築學上,蜂巢是經濟高效的結構方式,移動網絡是否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然後在相鄰的小區使用不同的頻率,在相距較遠的小區就采用相同的頻率。這樣既有效地避免了頻率衝突,又可讓同一頻率多次使用,節省了頻率資源。這一理論巧妙地解决了有限高頻頻率與衆多高密度用戶需求量的矛盾和跨越服務覆蓋區信道自動轉換的問題。
在這個區域內任何地點的移動臺車載、便攜電話都可經由無綫信道和交換機聯通公用電話網,真正做到隨時隨地都可以同世界上任何地方進行通信,同時,在兩個或多個移動交換局之間,衹要製式相同,還可以進行自動和半自動轉接,從而擴大移動臺的活動範圍。因此,從理論上講,蜂窩移動電話係統可容納無限多的用戶。
現狀及發展方向:第一代蜂窩移動電話係統是模擬蜂窩移動電話係統,主要特徵是用模擬方式傳輸模擬信號,美國、英國和日本都開發了各自的係統。
在1975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開放了移動電話市場,確定了陸地移動電話通信和大容量蜂窩移動電話的頻譜,為移動電話投入商用作好了準備,1979年,日本開放了世界上第一個蜂窩移動電話網。其實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電話通信係統是1978年在美國芝加哥開通的,但蜂窩式移動電話後來居上,在1979年,AMPS製模擬蜂窩式移動電話係統在美國芝加哥試驗後,終於在1983年12月在美國投入商用。
我國開始在1987年開始使用模擬式蜂窩電話通信,1987年11月,第一個移動電話局在廣州開通。 |
|
- : alveolus blowe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