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水産 : 中醫藥 : 中藥材 : 中藥飲片 : 中藥鑒定學 > 蛤蚧
目錄
No. 1
  爬行動物,形似壁虎而大,頭大,背部灰色而有紅色斑點?吃蚊、蠅等小蟲。可入藥。
gé jiè gé jiè
  一種爬行動物,形似壁虎且大,頭大,灰色背部上有紅色斑點。吃蚊、蠅等小蟲。中醫用做強壯劑
No. 3
  亦作“ 蛤解 ”。
  爬行動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紅色斑點;尾部暗灰色,有七條環帶斑紋;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棲於山岩間、樹洞內或墻壁上,捕食昆蟲、小鳥等。乾燥體入藥,有強壯作用,主治虛勞咳嗽、氣喘等癥。也稱大壁虎。《方言》第八:“ 桂林 之中守宮大者而能鳴,謂之蛤解。” 郭璞 註:“似蛇醫而短身,有鱗采, 江 東人呼為蛤蚧。” 唐 劉恂 《嶺表錄異》捲下:“蛤蚧,首如蝦蟇,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多巢於樹中。 端州 古墻內有巢於廳署城樓間者,暮則鳴,自呼蛤蚧……裏人採之,鬻於市為藥,能治肺疾。醫人云:藥力在尾,不具者無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一·蛤蚧》﹝集解﹞引 李珣 曰:“生 廣南 水中,夜即居於榕樹上,雌雄相隨,投一獲二。”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雙縊廟》:“遽爾雙璧同組,立絞鴛鴦之頸;循環合體,牢牽蛤蚧之身。”
No. 4
  動物
  蛤 蚧
  本品為較常用中藥,始載於"開寶本草"。原動物衹有一種。
  [原動物]
  蛤蚧 別名:大壁虎、仙蟾、蛤蟹。
  gekko gecko l.--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爬行綱reptilia,有鱗目squamata,守宮科geckonidae
  陸棲的爬行動物。形如大壁虎,全長34釐米。體尾等長。頭呈三角形,長大於寬,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其直徑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一片達鼻孔;吻鱗寬,不達鼻孔;吻鱗後緣有三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於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三排小鱗,分佈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三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復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別短小但無爪,餘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餘枚股孔,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為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液浸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寬;腹面近於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
  蛤蚧習居於山岩或樹洞內(曾在西雙版納以煙薫樹洞而獲得)或居住在天花板墻壁上。晝伏夜出。動作敏捷。捕食昆蟲,也捕食壁虎、小鳥、小獸及蛇類等。喜在夜間鳴叫,蛤蚧之名來自其鳴聲,3~5月鳴聲頻繁。尾易斷,有再生能力。有咬物至死不放之特性,故被咬住,不易掙脫。
  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采製]
  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捕捉方法如下:⑴光照:在晚間7~10點鐘,乘蛤蚧出外覓食時,用燈火照射,蛤蚧見光立即不動,即可捕捉。⑵引觸:用小竹竿紮緊,伸嚮石縫或大樹間洞中引觸,乘其來咬,迅速拉出(因蛤蚧咬物不放),放籠中,⑶針刺:在竹竿頭上紮一鐵針,趁蛤蚧夜出刺之。
  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將捕來的蛤蚧,用刀破開腹部,取出內臟,將血液抹幹,不可水洗,再用細竹片撐之,使蛤蚧身體及四肢順直,然後用溫火烤幹,將大小相同的兩衹合成一對,紮好即成。
  [炮製]
  1. 蛤蚧肉:去掉頭足,折成段,用黃酒浸(每對用黃酒8錢)後,用火微焙即成。
  2. 蛤蚧尾:將焙好的蛤蚧剪取尾部供用。
  [藥材及産銷]
  本品為蛤蚧除去內臟的乾燥品。
  [名稱] 蛤蚧gecko 別名:蛤蚧幹(廣西)。
  [産地及銷售習慣] 蛤蚧為廣西的特産藥材之一,歷來暢銷國內外。主産於廣西南寧、竜津、寧明、天等、百色、田陽、平果、德保等地,銷全國;此外雲南富寧、文山等地亦産。今廣西商業廳藥材種植試驗場已試養蛤蚧成功
  。
  [化學成份]
  含肌肽(carnosine)、膽鹼、肉鹼(carnitine)、鳥嘌呤(guanine)、蛋白質、脂肪等。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形似壁虎而大,頭尾四足及體腔均用竹片撐直呈扁片狀,頭部及短幹長10~15釐米,尾長約10~14釐米。頭長圓,略呈三角形,眼大而凹陷成窟窿,眼間距下凹呈溝狀,角質齒密生於顎的邊緣,無大牙。背部呈黑色,並有灰黑色或灰緑色的斑點,脊椎骨及兩側肋骨均呈嵴狀突起,全身密佈圓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澤的細鱗。四足均具五趾,除第一趾外,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盤。質堅韌。氣腥,味鹹。
  以體大、肥壯、尾全不破碎者為佳。
  [效用]
  [性味] 鹹、溫。
  [功用] 補肺腎,益精血,止咳定喘。
  [主治] 虛勞咳嗽、氣喘、咯血、消渴等癥。
  [用量] 1.6g~3.2g。
  [禁忌] 內有瘀熱者不宜。
  [附註]
  1957年市場上發現一種偽蛤蚧,與真蛤蚧的藥材外形相似,但頭部較小,齒生於顎內,並有大牙,眼細小而近閉合;背部有紅黃色斑點,背部鱗片極為細小,腹部鱗片似真蛤蚧;四足無吸盤。
  真偽蛤蚧檢索表:
  1.牙生於顎邊,無大牙;背與腹部鱗片近等大;足有吸盤…………………………………蛤蚧
  1.牙生於顎內,有大牙;背部鱗片遠比腹部鱗片細小;足無吸盤………………………偽蛤蚧
  蛤蚧
  (《雷公炮炙論》)
  【異名】蛤蟹(《日華子本草》),仙蟾(《綱目》),大壁虎(《中藥志》),蚧蛇、德多、握兒、石牙(《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的全體。
  【動物形態】蛤蚧
  形如壁虎而大,全長20餘釐米。頭部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許多小齒。全身生密鱗,上唇鱗12~14,第1片達鼻孔;吻鱗寬,其後緣有3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3排小鱗,分佈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3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覆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餘枚,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浸液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較寬;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尾易斷,能再生。
  多棲於山岩及樹洞中,或居於墻壁上,晝伏夜出,動作敏捷。捕食昆蟲,有時也捕食壁虎、小鳥及蠅類等動物。分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採集】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間乘蛤蚧外出覓食時,用較強的燈光照射,蛤蚧見強光則立即不動,便可捕獲。②引觸:用小竹竿一端紮上頭髮,伸嚮石縫或樹洞中引觸,蛤蚧遇發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籠中。③針刺:在竹竿上紮鐵針,乘蛤蚧夜出時刺之。蛤蚧捕得後,用錘擊斃,剖腹取出內臟,用幹布抹幹,再以竹片將其四肢、頭、腹撐開,並用白紙將尾固定於竹片上,以防脫落,然後用微火焙幹。
  【藥材】乾燥的全體,固定於竹片上而呈扁片狀。頭部及軀幹長10~15釐米,尾長10~14釐米;腹背部寬6~10釐米。頭大,扁長,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間距下凹呈溝狀。角質細齒密生於顎的邊緣,無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銀灰色,並有灰棕色或灰緑色的斑點,脊椎骨及兩側肋骨均呈嵴狀突起,全身密佈圓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澤的細鱗。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細長而結實,上粗下細,中部可見骨節,色與背部同。質堅韌,氣腥,味微鹹。以體大、肥壯、尾全、不破碎者為佳。
  主産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過去曾發現-種偽蛤蚧,與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點為:頭部較小,齒生於顎內,並有大牙。眼細小而近閉合;背部有紅黃色斑點;背部鱗片極細小,指、趾底面無吸盤。不能作蛤蚧使用。
  【藥理作用】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鼠則可出現動情期,並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品種未註明)提取液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海馬為弱。
  【炮製】蛤蚧:除去竹片,截去頭足及鱗(無尾者揀去不用),切成小方塊,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漬後微火焙幹。焙幹後,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稱為"蛤蚧尾"。(每蛤蚧10對,用黃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論》:"蛤蚧,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兩重紙緩焙令幹,以瓷器盛,懸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傷尾也。"
  ②《日華子本草》:"蛤蚧,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內不淨,以酥炙用良。"
  【性味】鹹,平。
  ①《開寶本草》:"味鹹,平,有小毒。"
  ②《本經逢原》:"甘成,溫,小毒。"
  【歸經】入肺、腎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厥陰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補肺益腎,定喘止嗽。治虛勞,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陽痿。
  ①《海藥本草》:"療折傷,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
  ②《日華子本草》:"治肺氣,止嗽,並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③《開寶本草》:"主久肺勞,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④《本草衍義》:"補肺虛勞嗽有功。"
  ⑤《綱目》:"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
  ⑥《本草再新》:"溫中益腎,固精助陽,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宜忌】外感風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經疏》:"咳嗽由風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陰虛火動,風邪喘嗽,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蛤蚧一對(頭尾全者,塗酥炙令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紫菀一兩(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皂莢仁一兩(炒令焦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莧菜。(《聖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勞咳嗽:蛤蚧一對(用醋少許塗,炙令亦色),白羊肺一兩(分為三分),麥門鼕半兩(去心,焙),款鼕花一分,鬍黃連一分。上藥除羊肺外,搗細羅為散,先將羊肺一分,於沙盆內細研如膏,以無灰酒一中盞,暖令魚眼沸,下羊肺,後入藥末三錢,攪令勻,令患者臥,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聖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對(雌雄頭尾全者,淨洗,用法酒和蜜塗炙熟),人參一株(紫團參)。上二味,搗羅為末,熔蠟四兩,濾去滓,和藥末,作六餅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盞,投藥一餅,趁熱,細細呷之。(《聖濟總錄》獨聖餅)
  ④蛤蚧一對連尾,塗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細末,加東北紅參等量,共研勻,蜂蜜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3剋,一日兩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虛咳喘。
  ⑤蛤蚧焙幹10剋,黨參、山藥、麥鼕、百合各30剋,共研末蜜丸,每服3剋,一日兩次,溫開水送服,治久咳肺癆。
  ⑥人參蛤蚧酒:蛤蚧一對連尾,放火上烤熟,人參(或紅參)10-20剋,同浸於2000剋米酒中,七日後開始飲用,每日酌量飲20-50毫升。有補腎壯陽,益氣安神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陽痿早泄,肺虛咳喘,夜多小便等癥。
  【名傢論述】①《綱目》:"昔人言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劉純雲,氣液衰,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雲,定喘止嗽,莫佳於此。"
  ②《本草經疏》:"蛤蚧,其主久肺勞咳嗽、淋瀝者,皆肺腎為病,勞極則肺腎虛而生熱,故外邪易侵,內證兼發也。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而勞熱咳嗽自除;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清,故淋瀝水道自通也。"
No. 5
  蛤蚧
  (《雷公炮炙論》)
  【異名】蛤蟹(《日華子本草》),仙蟾(《綱目》),大壁虎(《中藥志》),蚧蛇、德多、握兒、石牙(《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的全體。
  【動物形態】蛤蚧
  形如壁虎而大,全長20餘釐米。頭部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許多小齒。全身生密鱗,上唇鱗12~14,第1片達鼻孔;吻鱗寬,其後緣有3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3排小鱗,分佈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3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覆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餘枚,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浸液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較寬;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尾易斷,能再生。
  多棲於山岩及樹洞中,或居於墻壁上,晝伏夜出,動作敏捷。捕食昆蟲,有時也捕食壁虎、小鳥及蠅類等動物。分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採集】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間乘蛤蚧外出覓食時,用較強的燈光照射,蛤蚧見強光則立即不動,便可捕獲。②引觸:用小竹竿一端紮上頭髮,伸嚮石縫或樹洞中引觸,蛤蚧遇發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籠中。③針刺:在竹竿上紮鐵針,乘蛤蚧夜出時刺之。蛤蚧捕得後,用錘擊斃,剖腹取出內臟,用幹布抹幹,再以竹片將其四肢、頭、腹撐開,並用白紙將尾固定於竹片上,以防脫落,然後用微火焙幹。
  【藥材】乾燥的全體,固定於竹片上而呈扁片狀。頭部及軀幹長10~15釐米,尾長10~14釐米;腹背部寬6~10釐米。頭大,扁長,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間距下凹呈溝狀。角質細齒密生於顎的邊緣,無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銀灰色,並有灰棕色或灰緑色的斑點,脊椎骨及兩側肋骨均呈嵴狀突起,全身密佈圓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澤的細鱗。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細長而結實,上粗下細,中部可見骨節,色與背部同。質堅韌,氣腥,味微鹹。以體大、肥壯、尾全、不破碎者為佳。
  主産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過去曾發現-種偽蛤蚧,與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點為:頭部較小,齒生於顎內,並有大牙。眼細小而近閉合;背部有紅黃色斑點;背部鱗片極細小,指、趾底面無吸盤。不能作蛤蚧使用。
  【藥理作用】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鼠則可出現動情期,並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品種未註明)提取液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海馬為弱。
  【炮製】蛤蚧:除去竹片,截去頭足及鱗(無尾者揀去不用),切成小方塊,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漬後微火焙幹。焙幹後,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稱為"蛤蚧尾"。(每蛤蚧10對,用黃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論》:"蛤蚧,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兩重紙緩焙令幹,以瓷器盛,懸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傷尾也。"
  ②《日華子本草》:"蛤蚧,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內不淨,以酥炙用良。"
  【性味】鹹,平。
  ①《開寶本草》:"味鹹,平,有小毒。"
  ②《本經逢原》:"甘成,溫,小毒。"
  【歸經】入肺、腎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厥陰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補肺益腎,定喘止嗽。治虛勞,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陽痿。
  ①《海藥本草》:"療折傷,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
  ②《日華子本草》:"治肺氣,止嗽,並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③《開寶本草》:"主久肺勞,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④《本草衍義》:"補肺虛勞嗽有功。"
  ⑤《綱目》:"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
  ⑥《本草再新》:"溫中益腎,固精助陽,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宜忌】外感風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經疏》:"咳嗽由風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陰虛火動,風邪喘嗽,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蛤蚧一對(頭尾全者,塗酥炙令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紫菀一兩(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皂莢仁一兩(炒令焦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莧菜。(《聖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勞咳嗽:蛤蚧一對(用醋少許塗,炙令亦色),白羊肺一兩(分為三分),麥門鼕半兩(去心,焙),款鼕花一分,鬍黃連一分。上藥除羊肺外,搗細羅為散,先將羊肺一分,於沙盆內細研如膏,以無灰酒一中盞,暖令魚眼沸,下羊肺,後入藥末三錢,攪令勻,令患者臥,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聖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對(雌雄頭尾全者,淨洗,用法酒和蜜塗炙熟),人參一株(紫團參)。上二味,搗羅為末,熔蠟四兩,濾去滓,和藥末,作六餅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盞,投藥一餅,趁熱,細細呷之。(《聖濟總錄》獨聖餅)
  ④蛤蚧一對連尾,塗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細末,加東北紅參等量,共研勻,蜂蜜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3剋,一日兩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虛咳喘。
  ⑤蛤蚧焙幹10剋,黨參、山藥、麥鼕、百合各30剋,共研末蜜丸,每服3剋,一日兩次,溫開水送服,治久咳肺癆。
  ⑥人參蛤蚧酒:蛤蚧一對連尾,放火上烤熟,人參(或紅參)10-20剋,同浸於2000剋米酒中,七日後開始飲用,每日酌量飲20-50毫升。有補腎壯陽,益氣安神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陽痿早泄,肺虛咳喘,夜多小便等癥。
  【名傢論述】①《綱目》:"昔人言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劉純雲,氣液衰,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雲,定喘止嗽,莫佳於此。"
  ②《本草經疏》:"蛤蚧,其主久肺勞咳嗽、淋瀝者,皆肺腎為病,勞極則肺腎虛而生熱,故外邪易侵,內證兼發也。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而勞熱咳嗽自除;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清,故淋瀝水道自通也。"
簡介
  蛤蚧 【géjiè】
  本品為較常用中藥,始載於"開寶本草"。原動物衹有一種。
  別名:大壁虎、仙蟾、蛤蟹。
  Gekko gecko L.
  脊椎動物門Vertebrata
  爬行綱Reptilia
  有鱗目Squamata
  守宮科Geckonidae
特徵及生活習性
  陸棲的爬行動物。形如大壁虎,全長34釐米。體尾等長。頭呈三角形,長大於寬,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其直徑為眼徑之半;上唇鱗12~14,第一片達鼻孔;吻鱗寬,不達鼻孔;吻鱗後緣有三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於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三排小鱗,分佈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三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復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別短小但無爪,餘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餘枚股孔,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為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液浸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寬;腹面近於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
  蛤蚧習居於山岩或樹洞內(曾在西雙版納以煙薫樹洞而獲得)或居住在天花板墻壁上。晝伏夜出。動作敏捷。捕食昆蟲,也捕食壁虎、小鳥、小獸及蛇類等。喜在夜間鳴叫,蛤蚧之名來自其鳴聲,3~5月鳴聲頻繁。尾易斷,有再生能力。有咬物至死不放之特性,故被咬住,不易掙脫。
  分佈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採集
  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捕捉方法如下:⑴光照:在晚間7~10點鐘,乘蛤蚧出外覓食時,用燈火照射,蛤蚧見光立即不動,即可捕捉。⑵引觸:用小竹竿紮緊,伸嚮石縫或大樹間洞中引觸,乘其來咬,迅速拉出(因蛤蚧咬物不放),放籠中,⑶針刺:在竹竿頭上紮一鐵針,趁蛤蚧夜出刺之。
  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將捕來的蛤蚧,用刀破開腹部,取出內臟,將血液抹幹,不可水洗,再用細竹片撐之,使蛤蚧身體及四肢順直,然後用溫火烤幹,將大小相同的兩衹合成一對,紮好即成。炮製好的蛤蚧
炮製
  1. 蛤蚧肉:去掉頭足,折成段,用黃酒浸(每對用黃酒8錢)後,用火微焙即成。
  2. 蛤蚧尾:將焙好的蛤蚧剪取尾部供用。
藥材及産銷
  本品為蛤蚧除去內臟的乾燥品。
  名稱:蛤蚧
  別名:蛤蚧幹(廣西)。
  産地及銷售
  蛤蚧為廣西的特産藥材之一,歷來暢銷國內外。主産於廣西南寧、竜津、寧明、天等、百色、田陽、平果、德保等地,銷全國;此外雲南富寧、文山等地亦産。現在人類已試養成功。
化學成份及鑒別
  主要成分
  含肌肽(carnosine)、膽鹼、肉鹼(carnitine)、鳥嘌呤(guanine)、蛋白質、脂肪、無機????等。
  性狀鑒別
  形似壁虎而大,頭尾四足及體腔均用竹片撐直呈扁片狀,頭部及短幹長10~15釐米,尾長約10~14釐米。頭長圓,略呈三角形,眼大而凹陷成窟窿,眼間距下凹呈溝狀,角質齒密生於顎的邊緣,無大牙。背部呈黑色,並有灰黑色或灰緑色的斑點,脊椎骨及兩側肋骨均呈嵴狀突起,全身密佈圓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澤的細鱗。四足均具五趾,除第一趾外,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盤。質堅韌。氣腥,味鹹。
  以體大、肥壯、尾全不破碎者為佳。
效用
  [性味] 鹹、溫。
  [功用] 補肺腎,益精血,止咳定喘。
  [主治] 虛勞咳嗽、氣喘、咯血、消渴等癥。
  [用量] 1.6g~3.2g。
  [禁忌] 內有瘀熱者不宜。
  [附註]1957年市場上發現一種假冒蛤蚧,與真蛤蚧的藥材外形相似,但頭部較小,齒生於顎內,並有大牙,眼細小而近閉合;背部有紅黃色斑點,背部鱗片極為細小,腹部鱗片似真蛤蚧;四足無吸盤。不能做藥物使用。
  [價格]在市面上一般成對出售,大約20-30元一對。
如何鑒別
  1.牙生於顎邊,無大牙;背與腹部鱗片近等大;足有吸盤…………………………………蛤蚧
  1.牙生於顎內,有大牙;背部鱗片遠比腹部鱗片細小;足無吸盤………………………偽蛤蚧
相關文獻
  (《雷公炮炙論》)
  【異名】蛤蟹(《日華子本草》),仙蟾(《綱目》),大壁虎(《中藥志》),蚧蛇、德多、握兒、石牙(《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的全體。
  【動物形態】蛤蚧
  形如壁虎而大,全長20餘釐米。頭部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許多小齒。全身生密鱗,上唇鱗12~14,第1片達鼻孔;吻鱗寬,其後緣有3片較大的鱗,頭及背面鱗細小,成多角形;尾鱗不甚規則,近長方形,排成環狀;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行距間約有3排小鱗,分佈在軀幹部的有10~12縱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側有3對隆起的鱗;胸腹部鱗較大,均勻排列成覆瓦狀。指、趾間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單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餘枚,左右相連。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體背紫灰色,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浸液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背部約有7~8條,頭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色深者較寬;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尾易斷,能再生。
  多棲於山岩及樹洞中,或居於墻壁上,晝伏夜出,動作敏捷。捕食昆蟲,有時也捕食壁虎、小鳥及蠅類等動物。分佈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採集】一般在5~9月間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間乘蛤蚧外出覓食時,用較強的燈光照射,蛤蚧見強光則立即不動,便可捕獲。②引觸:用小竹竿一端紮上頭髮,伸嚮石縫或樹洞中引觸,蛤蚧遇發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籠中。③針刺:在竹竿上紮鐵針,乘蛤蚧夜出時刺之。蛤蚧捕得後,用錘擊斃,剖腹取出內臟,用幹布抹幹,再以竹片將其四肢、頭、腹撐開,並用白紙將尾固定於竹片上,以防脫落,然後用微火焙幹。
  【藥材】乾燥的全體,固定於竹片上而呈扁片狀。頭部及軀幹長10~15釐米,尾長10~14釐米;腹背部寬6~10釐米。頭大,扁長,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間距下凹呈溝狀。角質細齒密生於顎的邊緣,無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銀灰色,並有灰棕色或灰緑色的斑點,脊椎骨及兩側肋骨均呈嵴狀突起,全身密佈圓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澤的細鱗。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細長而結實,上粗下細,中部可見骨節,色與背部同。質堅韌,氣腥,味微鹹。以體大、肥壯、尾全、不破碎者為佳。
  主産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過去曾發現偽蛤蚧,與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點為:頭部較小,齒生於顎內,並有大牙。眼細小而近閉合;背部有紅黃色斑點;背部鱗片極細小,指、趾底面無吸盤。不能作蛤蚧使用。
藥理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鼠則可出現動情期,並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品種未註明)提取液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海馬為弱。
  1.性激素樣作用:
  1.1.雌激素作用:蛤蚧醇提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卵巢小鼠則可出現動情期;並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最增加)。蛤蚧醇提物(GEA)對雌大鼠附性器宮(子宮及陰道)主要為直接作用,但其完整作用須經卵巢、垂體及下丘腦。蛤蚧體、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子宮及卵巢增重,蛤蚧尾增重作用較蛤蚧體強。體、尾分別與求偶素比較,尾的增重作用超過求偶素,體的增重作用接近求偶素。蛤蚧體及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陰道開放的時間提前,而蛤蚧尾組又較蛤蚧體組時間提前。
  1.2.雄激素樣作用: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為指標,蛤蚧醇提物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蛤蚧體和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去勢雄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而尾的增重作用較體強,但不及睾丸素;蛤蚧醇提物能縮短雄性果蠅交配潛伏期,延長交配時間,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衹能使雄小鼠睾丸增重,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而脂溶性部分對雌小鼠子宮及雄小鼠睾丸均可增重。蛤蚧尾的性激素樣作用較蛤蚧體增強,可能與尾的鋅含量較體高有關。
  2.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物對乙酰膽鹼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顯的平喘作用,對豚鼠離體氣管也具有直接鬆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劑無明顯作用。但也有報道蚧蚧醇提物對組胺或乙酰膽鹼緻疼的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無鬆弛作用。
  3.免疫增強作用:
  蛤蚧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強豚鼠白細胞的運動力、肺和支氣管吞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蛤蚧提取物能顯著增加小鼠脾重,並能對抗強的鬆竜的免疫抑製作用,還能提高小鼠靜脈註射碳粒的廓清指數,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後血清的溶血含量,蛤蚧尾醇提物能增強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提高抗體效價和提高小鼠淋巴細胞轉化率,蛤蚧體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和抗體效價,而頭則無明顯影響。
  4.延緩衰老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GEA)可延長雄雌果蠅平均壽命及半數致死時間,提高果蠅飛翔活力和耐寒力,延長小鼠缺氧存活時間,初步證實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5.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對甲醛性大鼠踝關節腫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癥及冰醋酸所致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製作用,並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蔞縮,還能顯着降低正常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表現促腎上皮質激素樣作用,但不能對抗蛋清所致的豚鼠過敏性休剋。桂圓肉和蛤蚧的醇提物除有明顯的抗應激作用外,尚能增加正常小鼠體重,對利血平化小鼠體重下降有非常顯着的對抗作用,並能增加小鼠脾重,提高小鼠對靜脈碳粒廓清指數。
其他
  如何炮製:除去竹片,截去頭足及鱗(無尾者揀去不用),切成小方塊,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漬後微火焙幹。焙幹後,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稱為"蛤蚧尾"。(每炮製蛤蚧10對,約用黃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論》:"蛤蚧,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兩重紙緩焙令幹,以瓷器盛,懸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傷尾也。"
  ②《日華子本草》:"蛤蚧,合藥去頭足,洗去鱗鬣內不淨,以酥炙用良。"
  【性味】鹹,平。
  ①《開寶本草》:"味鹹,平,有小毒。"
  ②《本經逢原》:"甘成,溫,小毒。"
  【歸經】入肺、腎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厥陰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用主治】補肺益腎,定喘止嗽。治虛勞,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陽痿。
  ①《海藥本草》:"療折傷,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
  ②《日華子本草》:"治肺氣,止嗽,並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③《開寶本草》:"主久肺勞,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④《本草衍義》:"補肺虛勞嗽有功。"
  ⑤《綱目》:"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
  ⑥《本草再新》:"溫中益腎,固精助陽,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宜忌】外感風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經疏》:"咳嗽由風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陰虛火動,風邪喘嗽,二者禁用。"
常用藥方
  ①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蛤蚧一對(頭尾全者,塗酥炙令黃),貝母一兩(煨微黃),紫菀一兩(去苗、土),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皂莢仁一兩(炒令焦黃)。桑根白皮一兩(銼)。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湯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莧菜。(《聖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勞咳嗽:蛤蚧一對(用醋少許塗,炙令亦色),白羊肺一兩(分為三分),麥門鼕半兩(去心,焙),款鼕花一分,鬍黃連一分。上藥除羊肺外,搗細羅為散,先將羊肺一分,於沙盆內細研如膏,以無灰酒一中盞,暖令魚眼沸,下羊肺,後入藥末三錢,攪令勻,令患者臥,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聖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對(雌雄頭尾全者,淨洗,用法酒和蜜塗炙熟),人參一株(紫團參)。上二味,搗羅為末,熔蠟四兩,濾去滓,和藥末,作六餅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盞,投藥一餅,趁熱,細細呷之。(《聖濟總錄》獨聖餅)
  ④蛤蚧一對連尾,塗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細末,加東北紅參等量,共研勻,蜂蜜煉為丸如小豆大,每服3剋,一日兩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虛咳喘。
  ⑤蛤蚧焙幹10剋,黨參、山藥、麥鼕、百合各30剋,共研末蜜丸,每服3剋,一日兩次,溫開水送服,治久咳肺癆。
  ⑥人參蛤蚧酒:蛤蚧一對連尾,放火上烤熟,人參(或紅參)10-20剋,同浸於2000剋米酒中,七日後開始飲用,每日酌量飲20-50毫升。有補腎壯陽,益氣安神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陽痿早泄,肺虛咳喘,夜多小便等癥。
名傢論述
  ①《本草綱目》:"昔人言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痿弱,許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補也。劉純雲,氣液衰,陰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雲,定喘止嗽,莫佳於此。"
  ②《本草經疏》:"蛤蚧,其主久肺勞咳嗽、淋瀝者,皆肺腎為病,勞極則肺腎虛而生熱,故外邪易侵,內證兼發也。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而勞熱咳嗽自除;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清,故淋瀝水道自通也。"
食療價值
  壁虎科動物蛤蚧的肉或除去肉髒的全體。蛤蚧又稱蛤蟹、仙蟾、蚧蛇。分佈於我國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獲得後,除去內臟、頭、足和鱗。鮮用,或以竹片撐開,乾燥備用。
  [性能]味甘、鹹,性平。能補肺氣,平喘咳、益精血、助陽道(以尾的作用較強)。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動物澱粉等,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樣作用。
  [用途]用於肺癆咳嗽、咯血或虛勞咳嗽,行動氣短,或面目、四肢浮腫;腎虛陰衰,精血不足,陽痿精少等。
  [用法]浸酒,研末,入菜餚。
  [註意]陰虛火動,外感喘咳不宜用。
  [附方]
  1,人參蛤蚧粥:蛤蚧1對,用酒和蜜塗,炙熟;人參1支(或15g),與蛤蚧共研為細末,分作6份(原方係熔蠟和藥末作餅6個)。每次用糯米約30g,煮成稀粥,投藥1分,攪勻,趁熱空腹緩緩服用。
  源於《聖濟總錄》(原稱獨聖餅)。本方以人參與蛤蚧配伍,大補肺氣而平喘嗽。用於肺虛或肺腎兩虛喘息咳嗽或浮腫。現代用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或心性喘息等。
  2,蛤蚧補骨脂粉:蛤蚧1對,酒炒後烘幹;補骨脂25g。共研為細末。每次服1.5g,溫酒送服。
  補骨脂辛、苦,大溫,善於溫腎壯陽;蛤蚧善於補腎壯陽。二藥配用,尤為恰當。用於腎虛陽痿,亦可用於腎虛腰痛,遺精,尿頻等。
蛤蚧養殖技術
  蛤蚧是野生動物藥材,長期以來,由於需求量不斷增加,而産量又不斷減少,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早在五十年代後期,我國蛤蚧的主要産地廣西,就曾進行了蛤蚧人工飼養的試驗,以期變野生為傢養、傢繁,藉以增加産量。由野生動物變為傢養傢繁的動物,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艱苦反復的試驗才能成功,因此最初遭到失敗,是不足為奇的。整個六十年代,廣西、廣東的一些地區對蛤蚧的人工飼養進行了小規模的試驗,但無多大進展;至七十年代第二年,廣西貴縣醫藥公司又建房試養,繼之,橫縣、崇左、竜州、田陽、隆安、靖西、武鳴等縣醫藥公司及廣西醫藥研究所、廣西中醫學院等單位也先後進行了養殖試驗,廣西商業部門還多次召開“蛤蚧生産”專業會議,總結交流經驗。許多産區開展的養殖試驗,探索了一些方法,簡介於下:
  (1)生活習性
  蛤蚧棲息於懸崖石壁洞縫中,樹洞中、房捨墻壁頂部。特別喜歡棲息在周圍昆蟲多,有草木生長,高幾米至幾十米的山岩上。在石山邊的墳墓中以及土山石洞中也有棲息。蛤蚧喜溫怕寒,鼕季多棲息在嚮陽避風的洞中,入洞深。夏季多棲息在背陽涼爽處,入洞淺。晝伏,夜出。喜幾條或單獨棲息。性機警,遇驚四處逃逸,嘴能自衛,若突遇異物則咬之不放,被觸怒時,常發出咯咯之聲並張口回擊。蛤蚧遇險能自切其尾,棄尾而逃。蛤蚧不喜水且能遊泳,被睏在水中時能遊水離開。蛤蚧能在峭壁、側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視力不強,畏光,白天可見5、6m的距離,但有好的聽力。蛤蚧不論雌雄老幼,都喜頭嚮下棲息,貽蚧能鳴叫,古書中己有記載,鳴叫與個體發育、溫度變化、光綫強弱、生殖活動有一定關係。蛤蚧每年蛻皮1~2次,與生長有直接關係,蛻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體弱者脫皮時間長些,幼蛤蚧蛻皮較快。脫皮的順序是,從頭、肢、背部先蛻,然後軀幹、尾,腳趾脫完時間較長。與蛇類脫皮不同的是,非整張脫出,而是成塊狀脫落。
  溫度對蛤蚧的活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常與蛤蚧的生長發育、活動狀態、生存、數量和分佈關係密切。在鼕季,當室內溫度下降到8℃以下時蛤蚧呈麻木或鼕眠狀態,當室溫回升到18℃左右時,麻木或鼕眠狀態立即解除,即便是隆鼕季節亦恢復活動。不同季節的活動強度具有顯著差別,以5、6、7月為最強,8、9、10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值得註意的是,蛤蚧雖屬喜溫動物,但不耐高溫。對低溫特別敏感,不能生長在鼕天有冰雪的地方。據觀察,蛤蚧耐低溫的能力與個體大小,體質強弱、肥瘦有關。肥壯者能忍受5℃左右的溫度;瘦弱的衹能耐受8℃左右的溫度;小蛤蚧遇13℃的溫度即凍死。
  水對蛤蚧的生存也關係密切,不僅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而且還可滿足體內代謝之需要,食物雖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蛤蚧還需飲水。夏日運送蛤蚧時,因氣溫高,失水增加,故除給以飲水外,還要進行體外淋水,以免發生過熱缺水而死亡。蛤蚧在鼕、春、秋季可適應不低於55%的濕度環境,夏季則要求的濕度環境在65%以上。
  蛤蚧對光綫的反應特別敏銳,瞳孔能隨光綫的強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縮小的調節,在全黑的情況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圓形,在白天,瞳孔完全關閉。
  蛤蚧取食與活動是一致的,在野外,蛤蚧全年取食,但鼕季胃腸內發現食物的頻次少,胃充塞度少,夏季則相反。取食強度與昆蟲的季節性變化相一致,也呈現出明顯的季節變化。取食時間,天黑開始取食,日出停止活動,取食活動呈現出晝夜變化,蛤蚧專吃活的動物,食物幾乎全部是昆蟲,昆蟲中除大型而體硬的及體小如浮塵子、飛虱等外,其他蛤蚧都能吃。在飼養條件下,蛤蚧一次可吃7.6g重,6cm長的炸蜢。食物的消化由吃入至排出約需12小時以上。蛤蚧在缺食的情況下能耐餓較長時間而不死,耐饑長達二百多天。
  在正常情況下,蛤蚧需到3~4齡時才能達性成熟,此時體長約130mm,體重約50g。從5月至9月這段時間,都可見到蛤蚧産卵,但以6、7月份産卵最多,5、8、9各月産卵較少,10月也發現有個別産卵的。懷卵待産的蛤蚧,腹部膨大,兩側卵巢各有一個成熟的卵及7~10個未發育成熟的卵。蛤蚧每年僅産卵一次,每次産卵兩個,一般兩卵相隔幾分鐘産出,但也有相隔30分鐘至數天甚至數月的。有個別蛤蚧,一年僅産一個卵。由此可見,蛤蚧的産卵力是很低的,這可能與營養不足有關。蛤蚧在天黑之後交配。交配時雄性靠近雌性,並爬到雌性背面,雄尾根部繞到雌尾根部下面與之對合,幾秒鐘後各自離開。在野生條件下,蛤蚧卵産在洞內伸手不及處。在飼養室中,蛤蚧喜將卵集中産在天花板、墻角、墻壁暗角處,卵大多重疊堆積,互相粘連不可分開。鐵絲籠內的蛤蚧大多將卵産在籠壁上,也有産在籠頂的,但極少産在籠底,這與保護卵的安全使卵免遭敵害有直接關係。蛤蚧産卵時,頭部朝下,尾部朝上,四肢平行伸展,卵剛産出時,卵殼柔軟具黏性,蛤蚧用後腿或後腳不停地將卵往墻壁或籠壁上擠壓,約經幾分鐘,卵就粘於壁上。卵産出幾十分鐘後,蛤蚧自動離開,沒有護卵的習性。蛤蚧卵最大卵徑值是長30mm,寬25mm。最小卵的徑值是長22mm,寬20mm。最重卵為7.8g,最輕為3.97g,多數為5~7g。卵的質量與孵化率有直接的關係。沒有破損的受精卵,衹要溫度和濕度適宜,都能正常孵化。早産卵、未受精的卵、受黴菌污染的卵和破損卵都不能孵化,孵化率多在50—60%左右。孵化率較低的原因還與其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溫、濕度不適宜造成死胎有關。孵化出的小蛤蚧的大小與卵的大小相關,一般體重為5.25~3.63g;體長為59~51mm。
  蛤蚧的尾對於蛤蚧的價值關係極大,斷了尾不夠67mm長的蛤蚧,不能供外貿出口,內銷降價40%,甚至列入等外。藥用價值也隨之降低,影響療效。《開寶本草》(公元973年記載:“蛤蚧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功在尾之說仍為現今中醫臨床所習用。有些地方僅以尾入藥,可見蛤蚧貴在其尾。
  蛤蚧尾細而長,基部較粗,越嚮後越細,呈短鞭狀,長度約為體長的70~90%,具有5~7個淺灰白色環帶。尾背部和兩側具有成行排列的疣粒,每行6個,尾基部下側每邊各有一個大形鱗突雌性較小,雄性較大,此是鑒別雌雄的一個重要特徵。尾折斷後,斷面有8個圓錐形的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見尾椎骨。再生尾與原尾有顯著的區別,再生尾粗而短,一般長度約為體長的70%以下,沒有成行排列的疣粒和淺灰白色環帶,但具銹色縱條紋,尾折斷後橫斷面有20個左右圓柱形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見軟骨質尾椎,不分節,成條索狀。在自然情況下,尾的長度差別很大,短的為67mm,長的可達144.5mm。原尾斷下能彈跳彈,跳動作可持續4分鐘,而後減弱,僅作扭動。幼小蛤蚧尾彈跳力弱,再生尾無彈跳力。再生尾斷後,仍能繼續再生,再斷又再生,衹要蛤蚧活着,不管年齡多大,尾部都有再生能力。
  過去有人曾設想並試圖利用活體取尾,作藥材生産,但由於飼養技術不過關,未獲成功。後通過反復試驗表明,蛤蚧每年可取尾兩次。在采收蛤蚧時,可將不合格的斷尾蛤蚧,再經過短期飼養達到全尾標準後,再進行加工,就可提高質量,增加産值。
  (2)捕捉
  蛤蚧是野生爬行動物,因此捕捉蛤蚧首先要瞭解蛤蚧的生活習性和棲息環境,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凡是能聽到蛤蚧叫聲的石山,說明有蛤蚧,南方凡是有峭壁洞縫的石山可能棲有蛤蚧,炎熱暑天或久旱之年,蛤蚧多住山腰,天涼時多住深洞,天暖時多住淺洞,颳風天多住山背。經常有蛤蚧活動的石縫,縫口無蜘蛛網,洞口有新鮮的呈長橢圓形的黑色或褐緑色,褐黃色糞便。如果糞便陳;日變硬,則蛤蚧可能遷居他處。初步確認洞內有蛤蚧時,可探洞察看,然後準備捕捉。捕捉方法産區有下列幾種。
  1)昆蟲誘鈎法:在觀察洞內有無蛤蚧時,要註意裏面有無毒蛇棲息,蛤蚧尾部有6~7個白色環,細看易辨認。此外,蛤蚧眼發亮,如果洞內什麽也看不見,可用草莖伸人洞內撥動以誘其出來。蛤蚧常將草莖誤為昆蟲,從深處爬出。此時用一根1m長的粗鐵絲一端磨尖,彎成鈎狀,鈎尖挂蝗蟲1衹,慢慢伸入洞裏,蛤蚧見食,就會一躍而起張口咬住,未等吞食的片刻將鐵絲扭轉90度,使鈎尖鈎住蛤蚧的下顎,為避免鈎傷蛤蚧上顎,不能直接將蛤蚧拖出,須另外用一根1m長的粗鐵絲,一端彎成直角,但不磨尖鈎入蛤蚧眼眶,然後把兩根鐵絲一起拖出洞口。
  2)鐵絲鈎捕法:用1m長的粗鐵絲,一端彎成2cm的直角鈎,利用蛤蚧對異物有張口反擊和咬之不放的習性,在蛤蚧頭前晃動,待蛤蚧張口還擊時,將鈎伸入蛤蚧口內鈎住下顎將其拉出。有時蛤蚧不張口回擊,反而往洞的深處躲去,此時可用細竹竿深入洞內將蛤蚧去路擋住,然後用鐵絲鈎鈎住慢慢拖出。
  3)木棒紮發誘捕法:用木棒,竹竿或鐵絲一根,頂端捆紮頭髮或馬尾,使之緊纏成團,伸人洞內誘咬,一旦蛤蚧張口咬住,頭髮便會卡住牙齒拉得越緊,蛤蚧就咬得越緊,這時便可將蛤蚧拖出洞外捕捉。不過千萬不得鬆手,否則蛤蚧就會鬆口,如果那樣就休想再捉到它。
  4)煙熏捕捉法:當蛤蚧竄入洞縫深處,既不能用餌誘,又不能用鈎鈎時,可用煙攻。把幹草一小束,塞進洞口,外端點火,吹煙入洞,蛤蚧難受,便會出洞,這時常會去咬幹草,當所到咬幹草之聲,立即把幹草猛地抽出,蛤蚧也被拉出。但煙熏會傷及大小蛤蚧和卵,又易引起火災,所以不是好方法。相比之下還是采用誘捕法或燈照法捕捉為好。
  5)燈照捕捉法:入夜後,蛤蚧出洞,有的鳴叫,有的四出覓食。此時持手電筒,最好使用礦燈,攜一根6m長的竹竿,頂端係一鐵絲鈎,鈞上挂一隻蝗蟲,入山捕捉。如見到數米高的峭壁上有蛤蚧,可將竹竿伸去引誘蛤蚧上鈎,如不咬還可用竹竿將蛤蚧快速擊落地上然後捕捉。用此法還可將較高岩洞中的蛤蚧引誘出洞。如果在低處,蛤蚧會被燈光照得停步不前,此時可迅速用手捕捉。在燈光照射下,蛤蚧也有爬回洞中的,此時稍等片刻,它們仍會爬出洞外,夜間入山捕捉蛤蚧,不能衹顧頭上,也應謹防腳下的毒蛇。
  (3)飼養房的設計
  建立飼養房要選擇蟲源豐富的地方,這是最重要的,切不可把飼養房建在城市中,或無蟲源的地方。考慮到這一點,地點宜選在地勢較高、周圍比較開闊的地方,或水、旱地交界處,或果林、灌木林邊。這些地方昆蟲多,便於燈光誘引。過去廣西田陽縣醫藥公司曾與附近生産隊聯合在水稻田區建造了簡易的飼養房,他們以田園昆蟲供給蛤蚧食用,從而消滅了大量螟蟲、蝗蟲、螻蛄等害蟲,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對農業生産來說,這不愧為是一種生物防治病蟲害的好方法。無蟲期可將蛤蚧集中關養在專門的飼養室裏,喂以人工餌料。
  飼養房的結構,根據蛤蚧的生活習性,設計與自然環境相類似的棲息環境。可因陋就簡,衹要具備合適的隱蔽場所和容易取得豐富食物的環境就可以。關於房子的結構,普通的各式平房,不拘大小、高矮,衹要稍加修繕或改裝都可以使用。舊房要堵死洞縫,使老鼠不能竄入,蛤蚧不能外逃,地面需鋪一層三合土;房頂需加天花板;墻壁上都要釘上幾塊橫置的木板,好供蛤蚧棲息;在面嚮蟲源的一邊,需加鐵絲網罩,晚上讓蛤蚧到網內取食活動,網內(外)還需再挂一盞20W的黑光誘蟲燈。
  一間2.2m高,4m長,2.5m寬的飼養房,可放養蛤蚧400條左右,房子加大,飼養數量增加,但房子不宜太高,太高管理不便。整個房子可分四部份,①大蛤蚧飼養房;②小蛤蚧飼養房:③工作室;④蛤蚧活動場。大小蛤蚧飼養房要用磚或片石墻分隔開,內壁上半部砌橫溝,溝高5~6cm,長25cm以上,南北兩面開窗,窗上釘鐵絲網,加設可開閉的百頁窗,房頂設1~2道縫隙,作為蛤蚧出入活動場的通道。活動場設在房頂,用鐵絲網圍成。大蛤蚧活動場的鐵絲網孔徑為1.5X1.5Cm,小蛤蚧活動場網的孔徑0.6X0.6cm;活動場設木板門或鐵絲門,以便飼養人員出入。
  黑光誘蟲燈安裝在大蛤蚧活動場上面,燈下設收集漏鬥,漏鬥管長約50cm,昆蟲可以落入活動場,但蛤蚧也能從此管逃出,因此在漏鬥管下需安裝一個能自動開閉的薄鐵片,昆蟲落下後,薄鐵片自動閉合,防止蛤蚧逃跑,也可以用塑料布製成1m長管套在漏鬥下方。同樣可起防止蛤蚧逃逸的作用。小蛤蚧的活動場可將黑光誘蟲燈挂在鐵絲網內,衹讓小型昆蟲進入,大型昆蟲可再次飛到大蛤蚧活動場上。
  鐵絲網的造價高,也可以不用鐵絲網,而將黑光燈漏鬥直接通入飼養房內。也可以利用自然山石,水庫中小島山石飼養。
  (4)飼養管理
  飼養蛤蚧能否成功,關鍵在於飼料是否充足。其解决辦法一種是利用自然界的昆蟲,一種是人工培育餌料,兩種方法可以互相補充。自然界昆蟲有季節性,人工飼料不受季節影響,所以解决人工飼料是個關鍵問題。蛤蚧對飼料有一定的選擇性,據對野生蛤蚧胃檢的情況來看,食物以鞘翅目昆蟲數量最多,其次是半翅目、膜翅目和直翅目昆蟲。飼養房內凡有趨光習性的昆蟲都能被誘蟲燈光誘引入內,蛤蚧選吃蝗蟲、蚱蜢、稻螟、玉米螟、蔗螟、蛾類、螻蛄、小型金龜子等,而田鱉、推車蟲、竜虱、大型金龜子則不食。喂以人工捕捉的昆蟲比如蝗、蜢、蟑螂、蜻蜒、螻蛄、蜂、蛾、蝶、天牛、蟋蟀、蜘蛛及鞘翅目昆蟲的幼蟲,蛤蚧都能吃。在極度饑餓情況下,蛤蚧甚至能吃澤蛙、花姬蛙、壁虎、小型河蟹和小型竜虱及小蛤蚧,試喂毛蟲、蝦、鬥魚、推車蟲和大型金龜子均不吃,小蛤蚧能吃蚊子,蒼蠅、蜘蛛、小飛蛾、蠅虎、小蟑螂等。
  解决飼料的方法,燈誘捕捉,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有蟲期和蛤蚧的主要活動取食期基本相一致,又與需要食物量最大的繁殖期相一致。除了飼養房挂燈誘蟲之外,也可用幹電池作為電源的黑光燈和普通油燈來收集昆蟲。
  蛤蚧能吃桑蠶和木薯蠶的幼蟲、蛹和成蟲,蠶子1~2cm長時適合喂養小蛤蚧,蠶一面長大一面用來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讓其做繭,然後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木薯蠶可全年飼養,蠶蛹和蠶蛾還可低溫保存,保存期長達一兩個月,需要時,可讓其變蛾,蛾放在7~8℃的低溫下,可保持一個月不死,隨取隨喂,相當方便。總之,養蠶喂蛤蚧是個好辦法。飼養蟑螂和土鱉蟲喂蛤蚧,一對蟑螂在廣西南部一年可以繁殖400~1000衹以上的小蟑螂,由小蟑螂到大蟑螂均可作為餌料。蟑螂生活力強,容易飼養,但繁殖周期長,且産卵數相對較少。飼養可采用木箱,內釘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蓋用窗紗,每隔數天投喂一次剩飯、菜、果皮、米糠、雜粉等,此外再給些飲水。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土鱉蟲繁殖較快,飼養方便,用瓦缸、木箱均可,食料與喂蟑螂差不多。大小蛤蚧要分開飼養,一般體長在90mm左右時即可放入大蛤蚧房內飼養,大小的蛤蚧如果與大蛤蚧混養易被吞食。在氣溫18~200C時蛤蚧開始活動和攝食。
  蛤蚧在夜間出來活動和攝食,在天黑以後,蛤蚧沿房頂縫隙進入活動場,此時將黑光燈開啓,有趨光性的昆蟲即迎光撲來,落入活動場內,蛤蚧即可捕食。一盞20W的黑光燈,誘捕昆蟲的範圍為200多米,一夜可誘捕上萬衹昆蟲,計重500g以上,這些昆蟲足夠供400多條蛤蚧食用。如遇飼料不足時,可補充傢蠶、蓖麻蠶、蟑螂和土鱉蟲等。
  蛤蚧的耐寒性較差,也不抗熱,一般存活的溫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動,17~18℃以上才能攝食,22~32℃左右纔最活躍。由於個體之間有體質強弱之差,因此耐寒性也各不相同。健壯的個體即使在室溫5℃時也不致死亡,而瘦弱個體在10~13℃都會被凍死,幼小蛤蚧的耐寒力則更差,一般不能忍受低於13℃的氣溫,因此在鼕季和早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將門窗關嚴,使寒鳳不能侵入;蛤蚧棲息的地方可挂麻袋片,必要時可燒木炭火盆增溫,以保持室溫不低於13℃。這樣的溫度,蛤蚧不致凍死。直到驚蟄或春分,蛤蚧纔再度開始活動。如果鼕季室溫提高到20℃以上時,可喂蠶蟲,蟑螂和土鱉蟲等,如果不給飼料,蛤蚧消耗體內營養,會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會隨之降低,易於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應特別註意。夏季,當室溫上升到32℃以上時,除應潑水降溫,增強遮陰設備外,還應在飼養房內增設飲水用具,供給飲水,或結合降溫,在蛤蚧身上灑水。
  熱天,蛤蚧喜歡濕潤的環境,這時室內相對濕度最好保持在70~90%之間,如果相對濕度降到50%以下,應在室內灑水以增加濕度。除上述工作外,還應經常打掃室內衛生,清洗飲水用具,換飲用水,檢查房內有無洞隙;蛤蚧是否健康,發現有病的應及時隔離。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現在腳的吸附力差,喜歡單獨在有光處或低處停留。
  (5)采收加工
  蛤蚧入藥可生用,或製成各種成藥,但活的蛤蚧不便運輸和貯藏,所以需加工成蛤蚧幹,加工工藝要求精細,需掌握一定技術。將活蛤蚧置地上,用錘子對準腦門輕擊一下,使其昏死,然後將蛤蚧的額部挂於加工臺上倒勾釘的一鋒利鐵釘上,釘尖露出臺面15mm左右。使腹部朝上,左手握住蛤蚧,右手持尖頭利刀,刀口嚮上,刀尖自泄殖孔嚮前直切喉前部皮下。也可用剪刀從肛門剪至喉前部。刀口或剪口綫不直,加工出的蛤蚧切口邊緣就不直,從而影響規格和質量,除淨內臟,勿傷內臟,不需清洗,用兩根細竹條,竹條的長度約相當於四肢嚮左右伸展的長度,分別插入前肢和後肢,將四肢伸展開,用兩根約1cm寬的薄竹片高叉固定四肢的基部,使其挺直。用兩根薄竹片,長度相當於前後肢內側的距離,兩竹片並排在一起的寬度約等於竹長度,下面一片後角修圓,將腹壁左右橫撐開,以綳足為度,用一根長於全身的扁竹條,沿背部內面直伸到頭腹皮下,再用棉紙條將尾和扁竹條捆成固定,以防尾折斷。加工場均建有烘爐,大小視加工數量而定。大烘爐一次可烘300~400條蛤蚧。烘爐結構單,形式不一,衹要能起到烘幹作用就行,因此可以因陋就筒,檢查蛤蚧幹,如果成灰色,眼全陷入,尾癟,用手指擊頭部有響聲表示已經足幹。待涼取出,即成幹蛤蚧。將蛤蚧幹按規格分大小等級,兩條對合,用棉紙條紮尾,就成商品藥材“對蛤蚧”。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蛤蚧
  漢語拼音:
  Gejie
  英文名:
  GECKO
  基原:
  本品為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l Linnaeus 的乾燥體。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臟,拭淨,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乾燥。
  性狀:
  本品呈扇片狀,頭頸部及軀幹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寬6-11cm,尾長6-12cm。頭略呈扇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於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須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緑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與背部顔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鹹。
  炮製方法:
  蛤蚧 除去鱗片及頭足,切成小塊。
  酒蛤蚧蛤蚧塊,用黃酒浸潤後,烘幹。
  性味:
  鹹,平。
  歸經:
  歸肺、腎經。
  功效:
  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
  主治:
  用於虛喘氣促,勞嗽咳血,陽痿遺精。
  用法用量:
  3-6g,多入丸散或酒劑。
  貯藏:
  用木箱嚴密封裝,常用花椒拌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草藥
    GECKO
中國藥典2000版
  蛤蚧
  拼音名:Gejie
  英文名:GECKO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83
  本品為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geckoLinnaeus的乾燥體。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
  髒,拭淨,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乾燥。
  【性狀】本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幹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三分之一,腹背
  部寬6~11cm,尾長6~12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於
  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
  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頦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
  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緑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與背部顔色相
  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
  鹹。
  【炮製】蛤蚧除去鱗片及頭足,切成小塊。
  酒蛤蚧蛤蚧塊,用黃酒浸潤後,烘幹。
  【性味與歸經】鹹,平。歸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用於虛喘氣促,勞嗽咳血,陽
  萎遺精。
  【用法與用量】3~6g,多入丸散或酒劑。
  【貯藏】用木箱嚴密封裝,常用花椒拌存,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百科大全
  蛤蚧
  gecko
    藥名。出宋·雷■《雷公炮炙 論》。 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的全體。性味:甘,平。功效:補腎 益肺。主治:腎氣不足,精血虧損所致陽痿,房勞,肺遺,腎遺,經行吐衄,經閉等疾。用 量用法 :3~6g,煎湯;或入丸散。
    
英文解釋
  1. :  Tokay Gecko,  Gecko,  Tokay
相關詞
苦丁茶中藥藥酒桂圓歌圩崖洞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