蛞蝓科 : 中草药 : 火影忍者 > 蛞蝓
目录
kuò yú kuò yú
  即蜒岫。俗名鼻涕虫,形似去壳的蜗牛
No. 2
蛞蝓
  即蜒蚰。俗名鼻涕虫。形似去壳的蜗牛。能分泌黏液,为蔬菜、果树等的害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蛞蝓》:“惟 许慎 《説文》云:‘蚹蠃背负壳者曰蜗牛,无壳者曰蛞蝓。’一言决矣。”
No. 3
蛞蝓
  软体动物,身体圆而长,没有壳,表面多黏液,头上有长短触角各一对,眼长在长触角上。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昼伏夜出,吃植物的叶子,危害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也叫鼻涕虫,有的地区叫蜒蚰。
No. 4
蛞蝓
  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称水蜒蚰。俗称 鼻涕虫或黏黏虫。
  寄主 草莓、甘蓝、花椰菜、白菜、瓢儿白、菠菜、莴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豆类等农作物及杂草。
  为害特点 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
  形态特征 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生活习性 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一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另外,蛞蝓还具有药用价值:
  释名 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蜈蚣咬伤。用蛞蝓生捣敷涂。
  2、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敷药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
  3、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
  蛞蝓
  (《本经》)
  【异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动物形态】蛞蝓
  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刺激,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采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 "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症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盐。"
  【选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No. 5
  蛞蝓
  (《本经》)
  【异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动物形态】蛞蝓
  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刺激,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采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 "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癥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癥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盐。"
  【选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Ⅰ生物
  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称水蜒蚰。俗称 鼻涕虫或黏黏虫。
  腹足纲(Gastropoda)中壳退化的软体动物。壳可退化为一体内片状结构,成一列颗粒,或完全消失。有的危害园林。肺螺亚纲(Pulmonata)俗称蛞蝓,其体软,有黏液,生活在潮湿的场所(淡水产者仅知一种)。温带地区常见的阿勇蛞蝓科(Arionidae)、蛞蝓科(Limacidae)和嗜黏液蛞蝓科(Philomycidae)的种类取食真菌和腐叶。吃植物的婆婆纳蛞蝓科(Veronicellidae)见於热带。吃其他螺和蚯蚓的肉食性蛞蝓包括欧洲的小壳螺科(Testacellidae)。後鳃亚纲(Opisthobranchia)的海生的腹足类有时可称为sea slug。
1〉蛞蝓寄主
  草莓、甘蓝、花椰菜、白菜、瓢儿白、菠菜、莴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豆类等农作物及杂草。
  2>蛞蝓食用价值:蛞蝓的营养成份与食用蜗牛一般无二。它肉质鲜嫩,内含20多种氨基酸和10多种微量元素及丰富的蜗牛酶、SOD等,其中蛋白质含量分别比甲鱼、猪肉、牛肉和鸡蛋高1个、10个、3个和6个百分点,而脂肪的含量仅为甲鱼、猪肉、牛肉和鸡蛋的1/18、1/272、1/92和1/70。
2〉为害特点
  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虫虫。
3〉形态特征
  像没有壳的蜗牛.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4〉生活习性
  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5〉药用价值
  另外,蛞蝓还具有药用价值:
  释名 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蜈蚣咬伤。用蛞蝓生捣敷涂。
  2、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敷药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
  3、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
  蛞蝓
  (《本经》)
  【异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动物形态】蛞蝓
  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刺激,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采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 "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症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盐。"
  【选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躁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Ⅱ动漫角色
  在火影忍者动画片纲手的忍术中曾出现过:
  纲手的通灵兽蛞蝓通灵之术·蛞蝓召唤术
  通灵之术·蛞蝓-舌齿粘酸: 蛞蝓从口中吐出具腐蚀性的液体以攻击敌人
  通灵之术·蛞蝓大分裂:蛞蝓能够分裂出许多小蛞蝓,然后再次融合在一起
  蛞蝓:纲手坐下神兽
  特点:心地善良
  出场:三忍恶战中 佩恩等人袭击木叶中
  备注:战斗力不算太强,属于温和性的动物,拥有和纲手一样强大的医疗忍术,可以同时保护N多个人
  CV: 能登 麻美子
  英文:NotoMamiko
  性别:女
  生日:1980年2月6日
  血型:O型
  星座:水瓶座
  兴趣:舞台、看电影、华道、写真
  隶属:大泽事务所
  日本著名声优(配音演员),声音清澈,极具吸引力,为多部动画、游戏献声,近年来的蹿红程度之高令人乍舌。
  相关作品:
  《地狱少女》:阎魔爱
  《火影忍者》:纲手的使魔——蛞蝓
  《名侦探柯南》:吉沢咲
  《舞-HiME》:菊川雪之
  《植木的法则》:铃子.ジェラード
  《草莓100%》:东城绫
  《青蛙军曹》:アンゴル.モア
  《成惠的世界》:七濑成惠
  《X战记》:桃生小鸟
  《COMICPARTY》:槌谷丽奈
  《犬夜叉》:小铃
  《小魔女DoReMi》:伊集院さちこ
  《空之境界》:浅上藤乃
  (二)漫画
  在伊藤润二里面的《蛞蝓少女》漫画中曾经出现过
  讲的是由于过度害怕而杀死很多蛞蝓的少女,受到了死去蛞蝓的诅咒
  慢慢的自己的舌头变成了一只蛞蝓的恐怖故事
  物理单位
  美制计量单位
  斯勒格(质量单位;约等于32.2磅).
英文解释
  1. n.:  slug
  2. lat.: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
法文解释
  1. n.  limace
近义词
陵蠡, 土蜗, 托胎虫, 鼻涕虫, 蜒蚰螺, 附蜗, 蜒蚰, 蛞蜗, 水蜒蚰, 黏黏虫
相关词
鼻涕虫英国蚯蚓新物种
包含词
蛞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