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 > 蛇发女怪龙
目录
No. 1
  情报(information)
  中文名称( chinese)→ 蛇发女怪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魔鬼龙
  拉丁文学名( name)→ gorgosaurus
  发音( pronounced)→ gor-go-sawr-us
  含义( meaning)→ [希神] 蛇发女怪,戈耳贡斯塞诺、尤里安勒和人形的可怕的梅杜萨三姐妹中的任何一个,梅杜萨以毒蛇为头发,凡看到她眼睛的人都会变为石头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兽脚亚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 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tyrannosauroidea 暴龙超科
  科( family)→ tyrannosauridae 暴龙科
  亚科( subfamily)→ tyrannosaurinae 暴龙亚科
  属( genus)→ gorgosaurus 蛇发女怪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g. libratus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g. lancensis=暴龙
  g. lancinator=特暴龙t. bataar
  g. novojilovi=特暴龙t. bataar
  g. sternbergi=g. libratus
  g. horridus=deinodon horridus
  时代( period)→ 白垩纪晚期 late campanian
  分布(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国新墨西哥州 蒙大纳州
  发现地层( stratum)→ ...
  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长8-9米
  推测体重( mass)→ 2.5吨
  发现者( discoverer)→ lambe, 1914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lambe, 1914
档案
  中文名称:蛇发女怪龙
  其它中文名称:魔鬼龙 ,戈尔冈龙
  拉丁文学名:Gorgosaurus
  名称含义:[希神神话] 蛇发女怪,戈耳贡斯塞诺、尤里安勒和人形的可怕的梅杜萨三姐妹中的任何一个,梅杜萨以毒蛇为头发,凡看到她眼睛的人都会变为石头
  目:蜥臀目
  亚目:兽脚亚目
  类:新兽脚类
  科:暴龙科
  亚科:暴龙亚科
  属:蛇发女怪龙
  种:蛇发女怪龙
  时代:白垩纪晚期 late Campanian
  分布: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国新墨西哥州 蒙大纳州
  发现地层:上白垩纪
  食性:肉食
  典型状态:长8—9米
  推测体重:2.5吨
  发现者: Lambe, 1914
  命名者:ambe, 1914
简介
  蛇发女怪龙(学名Gorgosaurus),又名魔鬼龙或戈尔冈龙,是暴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八千万至七千三百万年前,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蛇发女怪龙是双足的肉食性恐龙,有很多锋利的牙齿。它的细小前肢有两指。在兽脚亚目中它算是巨大的,但相较暴龙它则显得很细小。
  蛇发女怪龙首先由古生物学家劳伦斯·赖博(Lawrence Morris Lambe)于1914年描述,自此已发现超过20具蛇发女怪龙的骨骼,它亦因而成为暴龙科中有最多化石纪录的恐龙。在一些地区,它与其他暴龙科,如惧龙一同存在,不过就在生态位上有所差异。作为顶级掠食者,蛇发女怪龙是在食物链的最顶点,可能猎食大型的尖角龙及亚冠龙。
特征
  虽然蛇发女怪龙明显是巨大及令人惧怕的动物,但它却较同是暴龙科的特暴龙及暴龙细小,对比惧龙则更为微小。成体可达7-8米长,体重达2.5吨。它的头颅骨很大,差不多有1米长,而S型的颈部则很短。头颅骨上的大孔洞可以减低头部的重量及提供空间予肌肉和感觉器的连接。蛇发女怪龙的眼窝较其他暴龙科更接近圆形。它的牙齿很大及弯曲,前肢细小有两指,后肢则很强壮。与其他暴龙科相比,它与近亲的艾伯塔龙最为相似。
分类
  蛇发女怪龙是暴龙科艾伯塔龙亚科下的成员。它的近亲是较年轻的肉食艾伯塔龙。这两个是艾伯塔龙亚科中唯一已描述的物种,不过可能仍存有其他未描述的物种。
  蛇发女怪龙的模式种及唯一物种(G. libratus)于1970年经戴尔·罗素(Dale Russell)重新审视暴龙科时重置在艾伯塔龙属中,其后亦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但是,汤玛斯·荷兹(Thomas Holtz)却认为蛇发女怪龙与艾伯塔龙的物种有足够的差异来确立它的属名。
  荷兹于200年发现阿巴拉契亚龙应该是属于艾伯塔龙亚科,但后来他却跟随其他学者将它分类在暴龙科之外。
  在暴龙科中另一个主要的亚科是暴龙亚科,当中包括了惧龙、特暴龙及暴龙。与这些巨大的暴龙亚科相比,艾伯塔龙亚科较为幼长,头颅骨在比例上较细小,而胫骨、中骨及趾骨都较长。
发现及命名
  蛇发女怪龙最先由古生物学家劳伦斯·赖博(Lawrence Morris Lambe)于1914年描述,但名字的意思则有多个说法:有指它的名字是古希腊文“γορργος”,即凶猛的意思;另有指它是以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怪戈耳工来命名,故中文名译成蛇发女怪龙。于1856年由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Joseph Leidy)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的上白垩纪暴龙科牙齿化石,命名为恐齿龙,有可能是属于蛇发女怪龙的,不过单靠牙齿特征是很难去分辨不同的暴龙科,故恐齿龙今天仍被认为是可疑名称。蛇发女怪龙的骨骼化石较为完整,有超过20套骨骼被发现。但只有从加拿大艾伯塔省上恐龙公园地层发现的化石已被确定,而在蒙大拿州的双麦迪逊组及朱迪斯河组与新墨西哥州的Fruitland组及嘉德兰组发现的化石碎片有可能是属于蛇发女怪龙的。
  蛇发女怪龙化石图
古生物学研究
  虽然有指蛇发女怪龙是吃腐肉的,但惧龙的同时存在却使之存疑。另一个假说指蛇发女怪龙主要捕猎善跑的动物,如鸭嘴龙科及似鸟龙科。根据此推论,较麻烦的角龙下目及甲龙下目则交由惧龙来处理。
  在坎帕阶时期的北美洲,蛇发女怪龙是与惧龙一同存在的。这种共存是非常罕有的例子。在现今的猎食者群中,相似体型的会在解剖、行为或地理上分隔在不同的生态位,以限制竞争。很多的研究尝试解释蛇发女怪龙及惧龙的生态位差异。
  戴尔·罗素认为较轻巧及数量较多的蛇发女怪龙可能是猎食当时很丰富的鸭嘴龙科,而较大型及数量较少的惧龙则专注于较多保护的角龙下目。但是一个从双麦迪逊组发现的惧龙标本(编号OTM 200),其体内保存了鸭嘴龙科的幼体遗骸。惧龙所属的暴龙亚科较高大及肌肉较阔,力量上会较鼻端低的蛇发女怪龙所属的艾伯塔龙亚科为大,但牙齿力量却仍很相似。可见这两类恐龙在捕猎或饮食上都有所分别。
  其他学者认为它们之间的竞争是受地理分隔所限制。不像其他的恐龙,它们身处的环境与海洋没有任何关连。蛇发女怪龙或惧龙并非在不同地方有较多的数量。[但是,虽然在地理上有一些共处的情况,蛇发女怪龙似乎主要生活在北方,而惧龙则在南方。同样的模式亦可见于其他恐龙类,如开角龙亚科及鸭嘴龙亚科中。汤玛斯·荷兹认为这些模式显示暴龙亚科、开角龙亚科及鸭嘴龙亚科会共享一些生态优势。荷兹发现,在麦斯特里希特阶末期,暴龙亚科、鸭嘴龙亚科和开角龙亚科的恐龙广泛分布在北美洲西部,而艾伯塔龙和尖角龙则已经消失,而兰伯龙亚科也很少见了。
英文解释
  1. lat.:  Gorgosa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