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蛇类 : 植物 : 中草药 > 蚱蜢
目录
zhà měng zhà měng
  别名“蚂蚱”,为蝗科昆虫稻蝗( Oxya chinensis Thunb ),是害虫,吃稻叶等
No. 2
  蚱蜢,草上虫也。——《六书正伪》
No. 3
  又如:蚱虫(即蚱蜢);蚱蜢竹(竹的一种)
No. 4
  蝗属农业害虫。形似蝗而略小,头呈三角形,善跳跃,常生活在田陇间,吃食稻叶。 宋 杨万里 《题山庄草虫扇》诗:“风生蚱蜢怒鬚头,紈扇团圆璧月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一打开,里面跳出了无数的蚱蜢来。” 王统照 《沉船》:“沿山小径,全是荦确碎石与丛生的青莎,有许多灰黑点的蚱蜢跳来跳去,因为天旱,这些小动物便日加繁殖。”
No. 5
  船名。极其小而灵便。 明 唐寅 《桃花庵与祝允明黄云沉周同赋》诗之三:“寄情聊蚱蜢,随手奏觥船。” 清 曹寅 《岸上水牯》诗:“平滩无蚱蜢,烟火足黄昏。” 清 周亮工 《桐江阻涨》诗:“笭箵暮集喧如市,蚱蜢朝吹乱若云。”
No. 6
  蚱蜢(grasshopper)
  ▉1.蚱蜢又名「蝗虫」,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 特徵: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 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 跃专 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 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食性:喜欢吃肥 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 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2.蚱蜢是一种绿色的鸡尾酒,用:
  一茶匙鲜奶油,
  1/3白色可可甜酒,
  2/3绿薄荷甜酒,
  放入摇酒壶摇匀,倒入鸡尾酒杯中。
  这是一种香味很浓的鸡尾酒,杯中散发着薄荷清爽的香味及可可酒的芳香。配方中加了鲜奶油,入喉香浓、滑溜,非常可口。grass hopper是指蚱蜢,因其酒色呈淡绿色,故名为绿色蚱蜢(或译作青草蜢)。此酒口味很甜,可以当甜点饮用。
  蚱蜢
  【别名】蚂蚱、油蚂蚱、草蜢子
  【来源】蚱蜢科昆虫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以干燥虫体入药。夏秋捕捉,开水烫死,晒干。
  【性味归经】辛,平。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定惊,消积。用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小儿惊风,疳积。
  【用法用量】每次2~4钱,小儿0.5~1钱。焙干研粉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No. 7
  蚱蜢
  (《纲目》)
  【异名】直螽(《诗经》),蠜(《尔雅》)。
  【来源】为蝗科昆虫稻蝗等的干燥全虫。
  【动物形态】稻蝗
  体长圆形,黄绿色。雌虫头至翅端长3.6~4.4厘米;雄虫长3~3.3厘米。头部略成方形,在复眼后方各有一条褐色纵带,由头部侧面伸至前胸背板的侧面。复眼椭圆形,位于头顶两侧,单眼3个,在复眼中间的头顶部。触角丝状,有多数小节组成;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较大,中、后胸背板较小。翅2对,前翅狭长,灰褐色,后翅阔,半透明,翅长超过腹部的末端。足3对,灰褐色,跗节8节,具2爪,后肢的腿节特大,善于跳跃。腹部可见11节,第1节两侧有听器,雌虫腹部的末端有产卵管。
  多生活于水稻、玉米、高梁、甘蔗等田中,以及潮湿近水的草滩和田埂上,食害稻谷、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分布几遍全国。
  【采集】秋季捕捉,晒干或风干。
  【性味】辛甘,温。
  ①《本草拾遗》:"有毒。"
  ②《纲目》:"辛,有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温。"
  【功用主治】治小儿急慢惊风,百日咳。
  ①《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风),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②《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助阳,健脾运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5~10只;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选方】①治小儿惊风: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砂糖和服。(《纲目拾遗》)
  ②治急慢惊风: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百草镜》)
  ③治破伤风: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救生苦海》)
  ④治鸬鹚瘟(其症咳嗽不已,连作数十声,类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儿多患此):蚱蜢十个。煎汤服。(《纲目拾遗》)
  ⑤治鸬鹚郁(小儿有之,其症如物哽咽,欲吐难出之状,久之出痰少许,日久必死):干蚱蜢煎汤服。(《百草镜》)
  ⑥治冻疮: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养素园传信方》)
  ⑦治痧胀:蚱蜢五、六个。煎汤温服。(《养素园传信方》)
  ⑧治三日疟:盘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匕。(姚可成《食物本草》)
中药材
  【药名】蚱蜢
  【别名】蛗螽、蠜、螽、蟅 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
  【汉语拼音】zha meng
  【英文名】Grasshopp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 2.Oxya chinensis Thunberg 3.Acrida lata Motsch
  【归经】肺;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痉;止咳平喘
  【科属分类】蝗科
  【拉丁文名】Oxya chinensis
  【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哮喘
  【生态环境】生活于草地、农田及堤岸附近。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分布于全国各地。
  【形态】
  1.飞蝗,体长约5.4cm,黄褐色。头顶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触角丝状,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 对,末端和脚端都有尾毛。
   2.中华稻蝗,体长圆形,长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沟深。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上。
  3.稻叶大剑角蝗,体细长圆形,雄虫长约5.4cm,雌虫长约9cm,全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著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雌虫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纵行的白色。
  【性味】味辛;甘;性温
  【药材基源】为蝗科动物飞蝗、中华稻蝗、稻叶大剑角蝗等多种昆虫的成虫。
  【出处】《中华本草》
英文解释
  1. n.:  grasshopper,  grig,  locust
法文解释
  1. n.  sauterelle
近义词
蚂蚱, 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