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蚓属 : 中草药 : 民间偏方 > 蚯蚓
目录
《蚯蚓 angleworm》
诗人: 梅尧臣 Mei Yaochen

  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
  龙蟠亦以蟠,龙鸣亦以鸣。
  自谓与龙比,恨不头角生。
  蝼蝈似相助,草根无停声。
  聒乱我不寐,每夕但欲明。
  天地且容畜,憎恶唯人情。
qiū yǐn qiū yǐn
  寡毛纲中陆生环节动物中的任何一种;尤指蚯蚓科中分布甚广的身子逐渐变细分节的、雌雄同体的各种蚯蚓
环节动物 Annelid
  环节动物。体形圆长而柔软,经常穿穴泥中,能改良土壤,有益农事。《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螻蟈鸣,蚯蚓出。”《淮南子·时则训》引作“蚯螾”。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蚯蚓,一名蜿蟺,一名曲蟺。”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龙蟠虎踞之地,非蚯蚓之所居;麟穴凤巢之场,岂鵂鶹之所止。”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 崔豹 《古今注》云:‘蚯蚓一名曲蟮,善长吟於地下, 江 东人谓之歌女。’谬矣。按,《月令》:‘螻蟈鸣,蚯蚓出。’盖与螻蟈同处,鸣者螻蟈,非蚯蚓也。 吴 人呼螻蟈为螻蛄。故谚云:‘螻蟈叫得肠断,曲蟮乃得歌名。’” 老舍 《二马》第四段十一:“ 老马先生 背着手在草地上扭,脚步很轻,恐怕踩死草根下伏着的蚯蚓。”
No. 4
  中文学名环毛蚓
  拉丁学名pheretima
  俗 称地龙、曲蟮
  简 介
  蚯蚓为习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败有机物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 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pheretima),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种。
  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是淡水钓鱼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外剖形态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
  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
  围口节为第 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无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
  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体壁和次生体腔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住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
  上皮下面神经组织的内侧为狭的环肌层与发达的纵肌层。环肌层为环绕身体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埋在结统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间为内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所隔开。肌细胞一端附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一端游离。纵肌层内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蚯蚓为次生体腔,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体壁内的壁体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显。而肠壁的脏体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黄色细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黄色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循环系统
  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血管的内腔为原体腔被次生体腔不断扩大排挤,残留的间隙形成。
  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侧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紧靠腹神经索下面为一条更细的神经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两侧各有一条较短的食管侧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环血管主要有心脏 4~5对(p. hupeiensis为4对,p. aspergrillum为5对),在体前部,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可搏动,内有瓣膜,血液自背侧向腹侧流动。壁血管(parietal vessel)连于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除体前端部分外,一般每体节一对。收集体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
  血循环途径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体节后收集每体节一对背肠血管含养分的血液和一对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大部分血液经心脏入腹血管,一部分经背血管在体前端至咽。食管等处的分支入食管侧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至体壁、肠、肾管等处,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液于体前端(第14体节前)回到食管侧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体节后)则回到神经下血管,再经各体节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于第14体节以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腹肠血管入肠,再经肠上方的背肠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与排泄
  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有人认为蚯蚓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一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一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黄色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神经系统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书(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一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 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 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
  感觉器官不发达,作壁上的小突起为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分布在口腔内,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布于体表,口前叶及体前几节较多,腹面无,可辨别光的强弱,有避强光趋弱光反应。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du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对(p. differingens为4对,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精子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 sac)内,精漏斗 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
  蚯蚓的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卵茧较小,如绿豆大小,色淡褐,内含1~3个受精卵。
  蚯蚓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有人报道环毛蚓有孤雌生殖。
  温度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怎样繁殖后代
  蚯蚓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节的后侧,有两对精巢囊,每一个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个,通过隔膜上的小孔与后一对的贮精囊相连;贮精囊两对位于第11节和第12节内,精细胞在精巢中产生后,先进入贮精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排出。两条输精管,在13节后,两两平行,当行至第18节与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会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状的卵巢一对,附着在第12、第13节隔膜的后方,成熟的卵落入体腔,经第13节内一对卵漏斗,通过较短的输卵管,至第14节会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个。另外,在第6至第9节内,有受精囊2或3对,为接受和储存异体精子的场所,开口于6至9节间腹部节间沟两侧。
  蚯蚓虽说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先成熟。成熟后两条蚯蚓要进行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雄性生殖孔与异体受精囊孔相对,精液从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过对方的受精囊孔进入受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各自分开。待卵成熟后环带分泌粘稠物质,在环带外凝固而成环状粘液管(蚓茧),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逐渐向前移动,当移至受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中受精。蚯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蚓茧有1~3个胚胎,2~3周内孵化。如环境不适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与养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进行杀灭。花盆在室外地下摆放,蚯蚓很容易从盆的底孔钻入盆内。蚯蚓在大田里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里却是有害的。花盆内的泥土少,这会导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还有蚯蚓会打洞,一浇水,水顺着洞就流走了,花儿喝不到水。如果花盆里有蚯蚓,可到花店里买一些“敌百虫”(农药)粉剂,洒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搅匀后,浇水即可。敌百虫能彻底消灭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装说明即可。 也有的认为蚯蚓粪便对于花是一种肥料,对花有益处。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在温度,ph和杀菌的条件下,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位于体腔中隔里的原生细胞迅速迁移到切面上来与自己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结节状的再生芽。与此同时体内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长。就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生,缺少头的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
  怎样采集
  蚯蚓生活有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采集蚯蚓的时间,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时蚯蚓数量较多,活动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时气温适中,光照较弱,近地面空气温度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层土壤中活动。
  采集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挖掘法 选择腐殖质丰富、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地方,如菜园,用铁铲翻土采集。
  灌水法 蚯蚓有怕水的习性,向蚯蚓数量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从土内钻出来。
  拾取法 蚯蚓喜栖黑暗环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点钟时,到田边手持电筒拾取。
  诱捕法 蚯蚓喜食新鲜饲料,我们将发酵的饲料堆在蚯蚓较多的田边,3-5天后,即可用铁铲翻开采集。
  怎样饲养
  取一个大容器,放进3/4的肥土,洒水把土壤浇湿,再放几片菜叶,然后放进几条蚯蚓,盖上一块湿布,使土壤保持湿润。这样就可以饲养蚯蚓了。
  如果要大规模饲养蚯蚓,采用室外养殖法为好,设备简单,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各种禽粪、畜粪、瓜果皮、菜叶、树叶以及无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为蚯蚓的饲料。这些饲料最好事先进行发酵,达到无臭味、无酸味、完全腐熟、外观咖啡色。室外饲养具体方法:选择地势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风、无污染、无惊扰的地方,用铁铲挖一个宽约1米、深约25厘米、长度适当的浅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后,坑底和四壁砌上砖块,以防蚯蚓外逃。然后铺上饲料约5厘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温(35℃以上),也不耐低温(0℃以下),所以,夏天养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阴;冬天养殖坑上面要搭建简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温,保护蚯蚓安全越冬。此外,还应做好保护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细心观察
  把室内饲养容器上的湿布掀开,就会发现蚯蚓纷纷往泥土中钻。蚯蚓喜欢生活在肥沃的土壤里,并吃不下粒,把其中的养分吸收后,再把剩余的土粒从尾端的肛门排出,这种土粒叫做蚯蚓的粪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会感到它的体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只大盘里,分区放入干土、干沙、湿土和湿沙,然后放入几条蚯蚓,你很快会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缩地爬到湿土区,并钻入湿润的土壤里去了。
  取一个大号玻璃筒,在筒的底层盛黑土,第二层盛沙,面上一层又盛黑土。接着,放入几条蚯蚓,投入几片菜叶,作为蚯蚓饲料,并洒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天观察一次,过了5-6天,土壤给搅乱了,3层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来疏松得多。这说明蚯蚓在土壤里上下翻动,把土壤翻松了。怪不得农民称蚯蚓为“活犁耙”。
  小实验
  用垫板做一个45°的斜坡,放一条蚯蚓在斜坡的中间,看会往哪个方向爬?图中的蚯蚓前端向上,那么它就会往上爬。在正常情况下,蚯蚓全靠身体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配合,总是向前移动的。
  用五种不同的液体(酒精、醋、肥皂水、盐水和糖水)分别滴在蚯蚓的身体上。由于前4种溶液体对蚯蚓的刺激性大,因此,它会难受得乱跳,只有滴糖水的蚯蚓没有反应。不过并不是蚯蚓也和小朋友们一样喜欢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的缘故。
  蚯蚓的躯体有许多环体节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尖的一头是前端,粗的一头是后端,用刀切去蚯蚓的后5个环节,切去的部分不超过全长的1/10。再把它放在2-3张潮湿的草纸上,扣上玻璃杯,隔几天洒水,投入菜叶,一个月后,蚯蚓重新长出失去的后端,可见蚯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No. 5
  蚯蚓
  (《本经》)
  【异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动物形态】①参环毛蚓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效条环绕的浅皮褶,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第6~9各节间无隔膜。附近常有乳头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内2/3微弯曲数转,为纳精囊。
  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缓。以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为食。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②背暗异唇蚓
  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自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环带在第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1对,位子第14节;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5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肿如唇状。受精囊孔2对,位于9~10、10~11节间。
  生长潮湿而多有机物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①参环毛蚓
  7~9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滷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
  ②背暗异唇蚓
  6~9月采收。捕后用草木灰呛死。洗去灰晒干或烘干。商品称为"土地龙"。
  【药材】①广地龙
  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腥,味微咸。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②土地龙
  干燥全体呈弯曲的圆柱形,体完整,口位于较尖的一端,肛门开口于钝圆的一端,环带多不显明,体表灰棕色,常附有泥土。质轻跪,易折断,折断后,中间充满泥土。气腥,味微咸。以条大、不碎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安徽等地。
  【化学成分】各种蚯蚓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广地龙含G-羟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以及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胆碱,胍等。
  蚯蚓的脂类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桐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直链奇数碳的脂肪酸及有分枝的脂肪酸、磷脂、胆甾醇等。
  蚯蚓的黄细胞组织中,含碳水化物、脂类、蛋白质及色素;隋含碱性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其黄色素可能即核黄素或其相似物质。
  蚯蚓含一种酶,在pH8.0~8.2时能使蚯蚓溶解。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广地龙酊剂,干粉混悬液、热浸液、煎剂等对麻醉犬、大鼠、猫及慢性肾性高血压大白鼠均表现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犬和猫静脉注射地龙后的降压作用有急速耐受现象,但口服及临床应用则无。其降压原理可能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或通过某些内感受器反射地影响中枢,引起部分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地龙B1对麻醉犬、兔以及正常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先出现轻度的短暂而骤然的血压降低,继以略升,随后又出现缓慢而持久的下降,它与酊剂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但仍保存着酊剂中主要降压成分,而酊剂的降压作用又较次黄嘌呤强而持久。也有报道从地龙中提出的成分可使血压降到零,动物死亡。蚯蚓解热碱可使兔血压缓慢下降,如静脉注射可产生休克样血压下降。甘肃和政县所产直隶环毛蚓和日本杜拉蚓有同样的降压效果。用海州常山和广地龙按2:1制成混悬液及混合液,两者对降压可起协同作用。地龙水、醇、丙酮提出成分亦有一过性或中等度的降压作用。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从广地龙中提得一种含氮的有效成分,对白鼠及家兔肺灌注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碱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静脉注射于豚鼠,50%的动物可耐受致死量的组织胺。近年制备的注射液对豚鼠肺灌流实验,亦表明有支气管松弛作用,对组织胺喷雾所致豚鼠哮喘有保护作用;能对抗组织胺对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作用。但从广地龙中提出一种引湿性淡黄色针状结晶,对离体和在位子宫均能增高紧张度,引起痉挛性收缩,静脉注射或灌胃可使子宫瘘管的收缩波明显增大,说明此物质对子宫纵行肌似有更强的作用,此结晶对兔在位肠管有强烈兴奋,大鼠离体后肢灌流能强烈收缩血管,大剂量引起豚鼠支气管轻度收缩。日本报告在对多种离体平滑肌脏器及兔耳的实验中,证明地龙浸出液的直接作用为使血管收缩,而中枢作用则使血管扩张。
  ③解热作用
  蚯蚓水浸剂及蚯蚓解热碱对大肠杆菌毒素、温刺引起的人工发热之家兔,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对二硝基酚引起之发热则无影响。其解热原理: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续发的使散热增加,同时体内产热也增加,但前者超过后者,因而体温下降。
  ④镇静、抗惊厥作用
  热浸液、醇提溶液对小白鼠及兔均表现镇静作用,地龙对五甲烯四氮唑及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拮抗作用,对兔,小鼠的电惊厥也能对抗,如与海州常山合用,在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协同作用,但不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其乙醇浸出液并不影响蟾蜍的脊髓反射和谢切诺夫反射。广地龙和皖地龙。地龙内脏和表皮在抗惊厥的强度上并无差别。注射地龙浸出液后家兔血清钙含量降低,对血清钾和胆碱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之水溶成分对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毒性早年日本报道蚯蚓毒素及蚯蚓解热碱均有毒性。广地龙注射液用相当于人剂量的450~720倍注射于小白鼠及豚鼠尾静脉或腹腔,均无死亡,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方95~115克/公斤。其内脏粉热浸液给小白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8.5克/公斤,以地龙粉10毫克/公斤给大白鼠灌胃,45天未见任何毒性,地龙对兔,小鼠,犬灌胃或静脉注射均说明毒性较低。甘肃和政地龙与广地龙毒性亦无差别.地龙与海州常山合用,其急性及至急性毒性方面并不表现增强。地龙B1可使家兔肾脏排泄功能(酚红试验)轻度降低。
  另曾报道一种地龙的浸剂肺灌注(豚鼠)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及时捞出,晒干,切段。
  《纲目》:"(蚯蚓)入药,有为末,或化水,或烧灰者,各随方法。"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①《本草求原》:"入脾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
  ①《本经》:"主蛇瘕,去三虫,杀长虫。"
  ②《别录》:"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
  ③陶弘景:"温病大热狂言,饮其汁皆瘥,与黄龙汤疗同也。熬作屑,去蛔虫。"
  ④《药性论》:"主蛇毒。"
  ⑤《唐本草》:"《别录》云:盐沾为汁,疗耳聋。"
  ⑥《蜀本草》:"解射罔毒。"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
  ⑧《本草衍义》:"治肾脏风下疰病。"
  ⑨《滇南本草》:"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口眼歪斜,强筋治痿。"
  ⑩《纲目》:"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
  ⑾《会约医镜》:"治跌打损伤,痘疮紫黑。"
  ⑿《科学的民间药草》:"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
  ⒀《山东中草药手册》:"解毒,通络,平喘,降血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药对》:"畏葱、盐。"
  ②《本草经疏》:"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阴虚成劳瘵者,咸在所忌。"
  【选方】①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饺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
  ②治小儿急慢惊风: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干,为末,加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摄生众妙方》)
  ③治小儿慢惊风,心神闷乱,烦懊不安,筋脉拘急,胃虚虫动,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钱,胡粉一钱。上二味,合研匀细,用白颈蚯蚓生捏去土,烂研和就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葱白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乳香丸)
  ④治抽筋:地龙一条,胡黄连一钱。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高血压:活蚯蚓三至五条,放盆内排出污泥后切碎,鸡蛋二至三个,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压降至正常为止。(《山东中草药手册》)
  ⑥治中风半身不遂:地龙三钱,全蝎二钱,赤芍四钱,红花三钱,牛藤四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风头痛及产后头痛:地龙(去土,炒)、半夏(生姜汁捣作饼,焙令干,再捣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至半钱匕,生姜、荆芥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龙散)
  ⑧治头痛目运,及喉痹缠喉风等:长蚯蚓不拘多少,以龙脑、麝香相和研匀,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姜汁涂鼻中,每边各内一丸。(《圣济总录》龙珠丸)
  ⑨治喉痹:地龙一条,细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着薄绵再裹,含咽津。(《圣惠方》)
  ⑩治风赤眼:地龙十条炙干,捣细罗为散,夜临卧时,以冷茶调下二钱,服之。(《圣惠方》)
  ⑾治支气管喘息:地龙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一钱,日服三次,温开水下。(《吉林中草药》)
  ⑿治阳毒结胸,按之极痛,或通而复结,喘促,大躁狂乱:生地龙四条,洗净,研如泥,入生姜汁少许,蜜一匙,薄荷汁少许,新汲水调服。若热炽者,加片脑少许,即与揉心下,片时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伤寒蕴要》)
  ⒀治齿断血出不止:干地龙末一钱,白矾灰一钱,麝香末半钱,同研令匀,于湿布上涂药,贴于患处。(《圣惠方》)
  ⒁治齿痛:蚯蚓干者,捣末,著痛处。(《千金方》)
  ⒂治小便不通:蚯蚓杵,以冷水滤过,浓服半碗。(《斗门方》)
  ⒃治聤耳,脓血出不止:地龙末,吹入耳中。(《圣惠方》)
  ⒄治耵聍塞耳聋,强坚挠不可得出者:地龙五七条湿者,捣取汁,数数灌之,即轻挑自出。(《圣惠方》)
  ⒅治耳聋气闭:蚯蚓、川芎藭各两半。为末,每服二前,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圣济总录》)
  ⒆治鼻中息肉:白颈蚯蚓一条,猪牙皂荚一挺。上药,纳于瓷瓶中,烧熟,细研,先洗鼻内令净,以蜜涂之,敷药少许在内,令清水下尽。(《圣惠方》)
  ⒇治瘰窃溃烂流串者:荆芥根下段煎汤,温洗良久,看疮破紫黑处,以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入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油调敷之。(《纲目》)
  (21)治木舌肿满:蚯蚓一条,以盐化水涂之,良久渐消。(《圣惠方》)
  (22)治对口毒疮,已溃出脓:蚯蚓,捣细,凉水调敷,日换三、四次。(《扶寿精方》)
  (23)治龙缠疮毒:蚯蚓一条,连泥捣敷。(《纲目》)
  (24)治小儿代指逆肿:猪脂和曲蟮研敷,敷易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应用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及口服地龙粉治疗无产重并发症的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据52例的观察,显效者25例(48.1%);另据101例统计,控制不发者44例,显效者17例,共占60%;又据54例分析,显效21例(40%)。用法:地龙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干地龙1.5克),第1次肌注1毫升,如无不良反应,第2天可改为2毫升,每日1次,连续注射1~2个月。复方地龙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地龙4克,黄芩素4毫克),每日肌注2毫升,连续注射1~2周,症状初步控制后,改为隔日注射1次,注射30针为一疗程。口服地龙粉(炒熟后研),每次3~4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最大量1次可服9克。据临床观察,地龙粉及注射液对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痉、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剂后患者胸闷可见逐渐减轻。复方地龙注射液对"热喘"(舌质红,苔较厚,痰粘黄)患者的疗效较满意。地龙注射液未见严重全身反应。但对于高度过敏体质的患儿,要提高警惕,第一针注射时须观察10~15分钟再离开,如发生过敏反应,可及时处理。在应用上述复方地龙注射液时曾碰到1例典型的过敏反应(经皮内试验对照核实),由于抢救及时,始使症状逐渐消失。
  此外,亦可用30%地龙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疗小儿急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每次0.5~1.0毫升注射于中府穴,病情重者加用定喘穴,或单用定喘穴。注射深度5~8分(同身寸),每日注射1~2次,6天为一疗程。凡双穴者每次取1穴,交替注射。另有用50%地龙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气管炎,每日1次,在双侧肺俞穴交替注射,10天为一疗程,共治93例。总有效率:单纯型58.9%,喘息型38.9%;其中显效者单纯型2例,喘息型4例。或用地龙焙干研粉,猪胆汁煎煮浓缩烤干研末,两者按6(地龙):4(猪胆)比例,混合装胶囊,或蜜制成丸;每次5分,日服3次;共治慢性气管炎365例,总有效率:单纯型74.4%,喘息型67.5%,其中显效者单纯型22例,喘息型31例。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将白颈蚯蚓去其体外脏泥,置玻杯内,加等量白糖腌渍。由于白糖的作用,蚯蚓逐渐分泌出白黄色粘液;约15~20分钟后,即失去活力而死亡。然后用玻棒用力搅拌,即成糊状灰棕色的蚯蚓糖浆,装瓶备用。用时将此糖浆直接涂于肿胀处,再用纱布覆盖固定。约2~3小时换1次,以保持患处湿润为度。每次换药前须先用冷盐开水清洗皮肤。一般于治疗后1~3天内退烧、退肿。
  ③治疗高血压病
  取干地龙40克,捣碎投入60%酒精100毫升中,每日振荡2次,浸渍72小时以上,备用。服用时过滤去渣,使成40%地龙酊。每次10毫升,日服3次。不能饮用酊剂者,改用纯地龙粉水泛为丸(外加少量赋形剂),每次3~4克,日服3次。可连续给药30~60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另据报道,有用地龙半提纯品"地龙B1液"每次2毫升(含生药8克),日服3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降压有效率在90%以上,对照组(用双氢氯散疾)降压有效率为72.7%;对症状的改善地龙B1有效率为79%.对照组为70%。应用本品未发生明显副作用。
  ④治疗下肢溃疡
  用蚯蚓若干条,浸于清水中吐净泥土,取出置于纱布上吸净体外水分投入清洁容器内,加适量白糖(蚯蚓2份,糖1份),静置,蚯蚓即逐渐析出体液而萎缩。1~2小时后,去蚯蚓,将所得液体过滤,不必消毒。平时需保存于冰箱或阴凉处,时久则变质不可用。临用时以适当大小的纱布块2~3层,浸湿蚯蚓糖浆敷于患处,外加油纸包扎。每日用滴管将蚯蚓糖浆直接滴于纱布上数次,以保持其湿度,隔数日换纱布1次。另有1例下腿溃疡患者,病程27年,经予白颈蚯蚓每日吞服1条(冷开水洗净,以温开水浸软的豆腐衣包裹,食前吞服),先后共吞服800余条,溃疡愈合。
  ⑤治疗骨折
  对股骨干骨折局部敷地龙浆,内服地龙接骨丸。一般敷药后患处感到发凉、舒服,可在1小时内获得止痛效果,24小时后肿胀消退,为骨折早期整复固定创造了有利条件。制剂及用法:㈠地龙浆:取新鲜地龙数十条,清水洗净,取出加1/3的白糖,捣成糊状,加冰片少许即成。用时涂于数层纱布上敷患处,整复前每日更换1次,如有伤口应避开。㈡地龙接骨丸:取干地龙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山药粉为衣。每次2钱,日服2次。
  ⑥治疗丹毒
  用活地龙5份,食糖1份,加适量凉水同拌,使蚯蚓自溶成糊状;或按此比例捣烂成糖泥。涂擦或外敷患处,每日2~3次。共治20余例,均于2~3日痊愈。
  ⑦治疗沙眼
  用白颈蚯蚓数条,放在冷开水中反复洗涤,去净泥土,放入大口玻璃瓶中,按蚯蚓体重加入1/10药用氯化钠,蚯蚓体液即行渗出;半小时后抛弃蚯蚓,将体液过滤,再在60℃的温水中进行间歇的水浴加温,每次30分钟,反复3~4次即可,冷却后放低温处或冰箱储藏。用时以消毒棉签浸沾药液,在充分暴露的结膜上轻轻涂抹,或放在眼药瓶内点眼亦可,每日点眼或涂抹2~3次。治疗37例,全部治愈。疗程平均10.4天。所治病例中,有3例并发沙眼性眼睑下垂,在用药后6~7天消失,眼裂恢复正常。另以30%氯化钠溶液滴眼治疗10例作对照,治疗10天,未见任何改变。
  此外,有用蚯蚓糖糊治疗带状疱疹,每日外搽1次,用药后能立即减轻疼痛,庖疹逐渐干燥,一般5~8日痊愈。
  【名家论述】①《纲目》:"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②《本草经疏》:"蚯蚓,大寒能祛热邪,除大热,故疗伤寒伏热狂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黄疸。"
No. 6
  蚯蚓
  【来源】单验方
  【原料】地龙(蚯蚓)5条,白糖适量
  【制法】地龙(蚯蚓)5条。洗净,放入洁净碗内,加白糖适量化水
  【用法】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
简介
  体长约60mm-120mm,体重约0.7-4克。最大的有1.5kg.生活在潮湿、疏松和肥沃的土壤中,身体呈圆筒形,褐色稍淡,约由100多个体节组成。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腹面颜色较浅,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固定支撑作用。在11节体节后,各节背部背线处有背孔,有利于呼吸,保持身体湿润。
  蚯蚓是通过肌肉收缩向前移动的,具有避强光,趋弱光的特点。
  亦称钓鱼虫(angleworm)。陆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JohnMarkham是无脊椎动物。
  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陆生动物,1,800余种,尤指正蚓属(Lumbricus)的种。在美国有17个本地种及13个从欧洲引进的种,其中陆正蚓(L.terrestris)最为常见。蚯蚓几乎见世界各地所有湿度合适并含足够有机物质的土壤。一种澳大利亚蚯蚓可长达3.3公尺(约11呎)。陆正蚓长约25公分(10吋),浅红褐色,之所以带浅红色,是因为血中含血红素。某些蚯蚓(如原产英国的浅黄绿并唇蚓〔Allolobophorachlorotica〕)为绿色。
  蚯蚓的躯体分为多数体节(陆正蚓多达150节)。某些内脏器官(如排泄器官)见於每一体节。第32∼37节稍粗,无节间沟,色稍浅,在生殖季节能分泌黏稠物质,形成蚓茧,包裹排出的卵。蚯蚓躯体前後两端渐细,尾端稍钝。蚯蚓无视觉及听觉器官,但能感受光线及震动。以土壤中腐烂的生物体为食,进食同时吞下大量土壤、沙及微小的石屑。据估计,蚯蚓每日的进食量及排遗量与其体重相等。
  蚯蚓为雌雄同体,陆正蚓(Lumbricus terrestris)但需行异体受精。交配时两条蚯蚓互抱,并分泌黏液使双方的腹面黏住,各排出精子输入对方受精囊内。交配後两个个体分开,形成蚓茧,蚯蚓自蚓茧向後退出,茧前移至第14体节时成熟的卵落入,经过第9∼10体节时,受精囊内来自对方的精子逸出,使蚓茧中的卵受精。交配後24小时,蚓茧从蚯蚓的头端脱出,留在土壤中。通常於2∼4周後形似成体後微小的幼体自蚓茧钻出。60∼90天后性成熟,约一年後发育完成。
  蚯蚓一般留在土壤表层,但於气候干旱时或冬季可钻入2公尺(7呎)深处。有一个亚洲种於暴雨後能爬树以防淹溺。蚯蚓为多种鸟兽的食物,又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疏松土壤利於通气和排水,将有机物质拖入所挖洞穴使加速分解,从而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蚯蚓又可作为鱼饵,故俗称钓鱼虫。
  蚯蚓为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 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Pheretima),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种。
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在淡水钓鱼中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活蚯蚓容易传播疾病,对猪可传播绦虫病和气喘病。对禽类可传播气管交合线虫病、环形毛细线虫病、异次线虫病和楔形变带绦虫病。
  蚯蚓是分解者,对于人类来说,它可以分解掉人类生产的有机垃圾,使其变成无机物,供植物等利用。所以说院子里有蚯蚓的话种菜或种花都会长得比较好……同时人的活动会给蚯蚓提供一定的能量来源,比如食物。但是人类对土壤的污染和对水的污染会给蚯蚓的生活环境造成极大危害,威胁到蚯蚓们的生命。
  蚯蚓还可以作饲料、食品和药材,对人类的益处很大。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蚯蚓在农业、林业、牧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和对环境保护的特殊作用。据调查我国每公顷土地内大约有蚯蚓15万~180万条。由于蚯蚓的掘地性和杂食性,每年每公顷土地内的蚯蚓排出的蚓粪就可以达到几十吨至几百吨。富含腐殖质的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蚯蚓的活动还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恢复和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此外,蚯蚓在处理垃圾中的有机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和为入类提供蛋白质新来源等方面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第一,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空气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有利于植物生长,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第二,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蚯蚓吃进的腐烂有机物和大量土粒,经过消化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其中含有丰富的氮,磷, 钾等养分。第三,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很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第四,利用蚯蚓来处理有机废物的效率很高,如1亿条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吨有机废物。.因此,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所以,我国和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展蚯蚓的利用和养殖事业。
外剖形态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
  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
  围口节为第 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尾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
  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体壁和次生体腔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柱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
  上皮下面神经组织的内侧为狭的环肌层与发达的纵肌层。环肌层为环绕身体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埋在结统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间为内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所隔开。肌细胞一端附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一端游离。纵肌层内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蚯蚓为次生体腔,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体壁内的壁体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显。而肠壁的脏体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黄色细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统
  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黄色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循环系统
  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血管的内腔为原体腔被次生体腔不断扩大排挤,残留的间隙形成。
  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侧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紧靠腹神经索下面为一条更细的神经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两侧各有一条较短的食管侧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环血管主要有心脏 4~5对(P. hupeiensis为4对,P. aspergrillum为5对),在体前部,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可搏动,内有瓣膜,血液自背侧向腹侧流动。壁血管(parietal vessel)连于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除体前端部分外,一般每体节一对。收集体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
  血循环途径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体节后收集每体节一对背肠血管含养分的血液和一对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大部分血液经心脏入腹血管,一部分经背血管在体前端至咽。食管等处的分支入食管侧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至体壁、肠、肾管等处,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液于体前端(第14体节前)回到食管侧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体节后)则回到神经下血管,再经各体节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于第14体节以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腹肠血管入肠,再经肠上方的背肠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与排泄
  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各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有人认为蚯蚓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一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一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黄色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神经系统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书(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一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 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 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
  感觉器官不发达,作壁上的小突起为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分布在口腔内,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布于体表,口前叶及体前几节较多,腹面无,可辨别光的强弱,有避强光趋弱光反应。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du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对(P. differingens为4对,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精子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 sac)内,精漏斗 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
  蚯蚓的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卵茧较小,如绿豆大小,色淡褐,内含1~3个受精卵。
  蚯蚓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
  有人报道环毛蚓有孤雌生殖。
温度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怎样繁殖后代
  蚯蚓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节的后侧,有两对精巢囊,每一个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个,通过隔膜上的小孔与后一对的贮精囊相连;贮精囊两对位于第11节和第12节内,精细胞在精巢中产生后,先进入贮精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排出。两条输精管,在13节后,两两平行,当行至第18节与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会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状的卵巢一对,附着在第12、第13节隔膜的后方,成熟的卵落入体腔,经第13节内一对卵漏斗,通过较短的输卵管,至第14节会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个。另外,在第6至第9节内,有受精囊2或3对,为接受和储存异体精子的场所,开口于6至9节间腹部节间沟两侧。
  蚯蚓虽说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先成熟。成熟后两条蚯蚓要进行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雄性生殖孔与异体受精囊孔相对,精液从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过对方的受精囊孔进入受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各自分开。待卵成熟后环带分泌粘稠物质,在环带外凝固而成环状粘液管(蚓茧),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逐渐向前移动,当移至受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中受精。蚯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蚓茧有1~3个胚胎,2~3周内孵化。如环境不适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与养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进行杀灭。花盆在室外地下摆放,蚯蚓很容易从盆的底孔钻入盆内。蚯蚓在大田里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里却是有害的。花盆内的泥土少,这会导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还有蚯蚓会打洞,一浇水,水顺着洞就流走了,花儿喝不到水。如果花盆里有蚯蚓,可到花店里买一些“敌百虫”(农药)粉剂,洒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搅匀后,浇水即可。敌百虫能彻底消灭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装说明即可。 也有的认为蚯蚓粪便对于花是一种肥料,对花有益处。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在温度,PH和杀菌的条件下,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位于体腔中隔里的原生细胞迅速迁移到切面上来与自己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结节状的再生芽。与此同时体内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长。就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生,缺少头的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的一位毕生研究“蚯蚓”的老教授指出,上面提到的蚯蚓的再生是极为不正常的。根据他毕生研究成果,他分析后认为,一只蚯蚓被从中间切开后不可以再生为两条蚯蚓,只有包含脑神经结的一端可以活下去。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动物学》的175页附近的一节也没有提到蚯蚓切开后可以再生为两条蚯蚓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
  怎样采集
  蚯蚓生活有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采集蚯蚓的时间,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时蚯蚓数量较多,活动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时气温适中,光照较弱,近地面空气温度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层土壤中活动。
  采集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挖掘法 选择腐殖质丰富、土壤肥沃、湿润、疏松的地方,如菜园,用铁铲翻土采集。
  灌水法 蚯蚓数量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从土内钻出来。
  拾取法 蚯蚓喜栖黑暗环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点钟时,到田边手持电筒拾取。
  诱捕法 蚯蚓喜食新鲜饲料,我们将发酵的饲料堆在蚯蚓较多的田边,3-5天后,即可用铁铲翻开采集。
  怎样饲养
  取一个大容器,放进3/4的肥土,洒水把土壤浇湿,再放几片菜叶,然后放进几条蚯蚓,盖上一块湿布,使土壤保持湿润。这样就可以饲养蚯蚓了。
  如果要大规模饲养蚯蚓,采用室外养殖法为好,设备简单,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各种禽粪、畜粪、瓜果皮、菜叶、树叶以及无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为蚯蚓的饲料。这些饲料最好事先进行发酵,达到无臭味、无酸味、完全腐熟、外观咖啡色。室外饲养具体方法:选择地势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风、无污染、无惊扰的地方,用铁铲挖一个宽约1米、深约25厘米、长度适当的浅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后,坑底和四壁砌上砖块,以防蚯蚓外逃。然后铺上饲料约5厘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温(35℃以上),也不耐低温(0℃以下),所以,夏天养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阴;冬天养殖坑上面要搭建简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温,保护蚯蚓安全越冬。此外,还应做好保护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细心观察
  把室内饲养容器上的湿布掀开,就会发现蚯蚓纷纷往泥土中钻。蚯蚓喜欢生活在肥沃的土壤里,并吃下土粒,把其中的养分吸收后,再把剩余的土粒从尾端的肛门排出,这种土粒叫做蚯蚓的粪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会感到它的体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只大盘里,分区放入干土、干沙、湿土和湿沙,然后放入几条蚯蚓,你很快会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缩地爬到湿土区,并钻入湿润的土壤里去了。
  取一个大号玻璃筒,在筒的底层盛黑土,第二层盛沙,面上一层又盛黑土。接着,放入几条蚯蚓,投入几片菜叶,作为蚯蚓饲料,并洒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天观察一次,过了5-6天,土壤给搅乱了,3层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来疏松得多。这说明蚯蚓在土壤里上下翻动,把土壤翻松了。怪不得农民称蚯蚓为“活犁耙”。
  小实验
  用垫板做一个45°的斜坡,放一条蚯蚓在斜坡的中间,看会往哪个方向爬?图中的蚯蚓前端向上,那么它就会往上爬。在正常情况下,蚯蚓全靠身体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配合,总是向前移动的。
  用五种不同的液体(酒精、醋、肥皂水、盐水和糖水)分别滴在蚯蚓的身体上。由于前4种溶液体对蚯蚓的刺激性大,因此,它会难受得乱跳,只有滴糖水的蚯蚓没有反应。不过并不是蚯蚓也和小朋友们一样喜欢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的缘故。
  蚯蚓的躯体有许多环体节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尖的一头是前端,粗的一头是后端,用刀切去蚯蚓的后5个环节,再把它放在2-3张潮湿的草纸上,扣上玻璃杯,隔几天洒水,投入菜叶,一个月后,蚯蚓重新长出失去的后端,可见蚯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功能主治:其味咸,性寒。功能为清热、镇痉、止喘、利尿。主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头痛目赤、喘息痰热、中风、半身不遂等病证。中医治疗前列腺等湿热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药,该方是民间古方。
  1.可以松土壤
  2.消除环境污染
  3.改善土壤有机结构(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蚯蚓的营养成分
  据测定,蚯蚓的蛋白质含量约占干重的53.5%~65.1%,脂肪含量约为4.4%~17.38%,碳水化合物约为11%~17.4%,灰分7.8%~23%。蚯蚓体内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约占鲜体重的0.04%~0.073%),以及钙和磷(约占鲜体重的0.124%~0.188%)等矿物质元素。蚯蚓体内含有地龙素、地龙解毒素、黄嘌呤、抗组织胺和维生素B等多种药用成分。同时,蚯蚓也是某些寄生虫如线虫和绦虫的中间宿主,如环细线虫和长刺后圆线虫等。
分类和所处地区
  单向蚓亚目(Haplotaxina)单向蚓科(Haplotaxidae)链胃蚓亚目(Moniligastrina)链胃蚓科(Moniligastridae):东亚。正蚓亚目(Lumbricina)正蚓科(Lumbricidae):北半球温带地区、温哥华岛、加拿大、日本、欧亚大陆。寒䘆蚓科(Ocnerodrilidae):中美洲、南美洲、非洲。棘蚓科(Acanthodrilidae):非洲、北美洲东南部和内陆地区、中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八毛蚓科(Octochaetidae):中美洲、南美洲、西部非洲、印度和新西兰、澳大利亚。巨蚓科(Megascolecidae):东南亚、大洋洲、北美洲西北部。舌文蚓科(Glossoscolecidae):中美洲、南美洲北部。真蚓科(Eudrilidae):非洲热带地区。异尾蚓科(Alluroididae)Hormogastridae:欧洲。Sparganophilidae:北美洲。Exxidae: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综族蚓科(Syngenodrilidae)Almidae:非洲、南美洲。
其他称号
  地龙、坚蚕、引无、却行、寒欣、鸣砌、地虫
  “蚯蚓”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Earthworm
百科辞典
  qiuyin
  蚯蚓
  earthworm
  见寡毛纲。
英文解释
  1. :  earth-worm
  2. n.:  angleworm,  earthworm,  worm,  earth worm,  an `earthworm
  3. lat.:  pheretima
法文解释
  1. n.  ver de terre
近义词
蚯蟨, 地龙, 曲蟮, 环毛蚓, 蠖蚓, 竖蚕, 丘螾, 蝽端, 附蚓, 寒蟪, 寒蚓, 蜿螾, 引无, 曲螾, 地龙子, 朐躵, 土螾, 虫蟮
相关词
生物学环节动物毛足纲蚯蚓类养殖农业书籍
中国南开英国蛞蝓新物种生物养殖技术蝇蛆
种苗特种养殖动物肯尼亚非洲蜈蚣
包含词
蚯蚓粪海蚯蚓红蚯蚓蚯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