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称黑藜芦 Also known as black Veratrum |
又称黑藜芦
又称黑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山地,有毒。中医入药,主治痰涎壅闭、喉痹、癫痫等症,外用于疥癣,有催吐作用。在农业上可做杀虫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藜芦》:“藜芦则吐风痰者也。”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二》:“﹝ 黥布 、 彭越 ﹞无所藉于 汉王 而 汉王 藉之,犹治病者之服乌喙、藜芦也。” |
|
veratrum nigrum
别名:黑藜芦
形态特征: 百合科藜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厘米。茎粗壮。叶椭圆形,长20-25厘米,宽5-10厘米。圆锥花序,侧生总状花序为雄花,顶生花序具两性花,小花多数密生,花被片黑紫色。蒴果长1.5-2厘米。宽约1厘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草甸或山坡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陕甘南部、湖北、四川和贵州。亚洲北部及欧洲中部也有。
用途:根及根茎入药,能催吐、祛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喉痹等;外用治疥癣、恶疮、杀虫蛆。
【药 用】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功效】涌吐风痰、清热解毒、杀虫。
【主治】治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泄痢,头痛,喉痹,鼻息,疥癣,恶疮。
【性味】苦辛,寒,有毒。①《本经》: “味辛,寒。”②《别录》: “苦,微寒,有毒”
【归经】①《本草经疏》: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②《本草再新》 “入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2分;或入丸剂。外用:研末,xiu鼻或调敷。
【用药忌宜】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①《本草经集注》:“黄连为之使;反细李、芍药、五参,恶大黄。”②《纲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③《本草从新》:“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用。
【别名】葱苒(《本经》)、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吴普本草》)、葱苒(《广雅》)、梨卢(《本草经集注》)、葱炎(《别录》)、葱白藜芦、鹿葱(《本草图经》)、憨葱(《儒门事亲》)、旱葱(《山东中药》)、山棕榈(《农药植物手册》)、山白菜、芦莲、药蝇子草、山苞米(《辽宁经济植物志》)、人头发、毒药草(《四川中药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处方名】藜芦,力芦,梨芦,山葱,憨葱等。
【商品名】藜芦,黑藜芦。以根茎肥壮、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陕西、四川、江苏等地。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毛穗藜芦分布辽宁、吉林等地。②毛叶藜芦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③兴安藜芦 。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④天目藜芦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⑤蒜藜芦 分布长江流域各地。⑥小藜芦参见“小天蒜”条。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6月未捆花茎时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拉丁名】radix rhizoma veratri veratrum nigrum l.① veratrum maackii reg.v.puberulum loes. f.v.dahuricum loes. f.v.schindleri loes .f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v.meng-tzeanum loes. f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 ①陶弘景:“藜芦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②《蜀本草》:“《图经》云,葬芦,叶似郁金、秦充、蔑荷等,根着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雕估。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阴干。”③《本草图经》:“黎芦,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阴干。此高’二种,一种水蘸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白蓉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主疗亦不同耳。”④《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藜芦,有毒部位:全株,以根部毒性较大。中毒症状:口胃发热疼痛,流口水,恶心,呕吐,疝痛,下痢,无力,出汗,意识丧失;严重时便血,脉率不整,震颤,痉挛,谓语,昏迷不醒,最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民间内服葱煎水或用雄黄、葱头、猪油同液茶冷服,也可解毒。”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茎,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残留叶基及棕色毛状的维管柬。须根多数,簇生于根茎四周,长12~20厘米,粗约3毫米。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细密的磺皱,下端多纵皱。质轻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中心有一淡黄色纤细的木质部,易与皮部分离。味苦辛。以根粗坚买,断面粉性看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
①毛穗藜芦veratrum maackii reg. 基部叶长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上部叶线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1~5厘米。圆锥花序,花较稀疏;小花梗长 1.5~2.5厘米;花被片6,黑紫色,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6毫米,先端钝圆。分布辽宁、吉林等地。
②毛叶藜芦v.puberulum loes. f. 又名: 岩棕、小棕。基部叶广卵形至广卵圆形,长达25 厘米以上,宽达10厘米以上,茎部叶渐小,为披针形;叶背具灰白色绵毛。小花梗长2~5 毫米;花被6,白色,椭圆形或矩圆形,长约10毫米,边缘有细锯齿及细柔毛。生于高山草坡。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③兴安藜芦 v.dahuricum loes. f.叶卵状椭圆形,下面密被白色绒毛。圆锥花序下枝较长,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较花被短,花被淡黄绿色。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芦 v.schindleri loes .f.基生叶阔长卵形至椭圆形,长28~36厘米,宽4~10厘米,茎部叶被针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花少数,褐绿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圆形或线状卵形。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芦 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 叶广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0~30厘米,宽7~12 厘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与花被略等长,基部有郧形或椭圆形的小苞片;花被绿白色。生溪边、林下、山谷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芦v.meng-tzeanum loes. f. 参见 “小天蒜”条。
显微鉴定:
⑴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皮层宽,占根的大部;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含草酸钙针晶束的粘液细胞以皮层外侧较多;内皮层细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初生木质部及初生韧皮部束各9-12个,有的导管深入到髓部。
⑵牯岭藜芦 根横切面:皮层外侧多裂隙;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初生木质部束及初生韧皮部束各12-15个。本品以条粗壮、外皮色土黄、质轻脆、断面粉性者佳。 |
|
藜芦
(《本经》)
【异名】葱苒(《本经》),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吴普本草》),梨卢(《本草经集注》),葱菼(《别录》),葱白藜芦、鹿葱(《本草图经》),憨葱(《儒门事亲》),旱葱(《山东中药》),山棕榈(《农药植物手册》),山白菜、芦莲,药蝇子草、山苞米(《辽宁经济植物志》),人头发、毒药草(《四川中药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
【植物形态】黑藜芦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多数,细长,带肉质。茎直立。叶互生,广卵形、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达30厘米,宽约10厘米,先端渐尖,全缘式带微波状,基部渐狭而下沿呈鞘状,抱茎;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无毛,平行脉隆起。顶生大圆锥花序,总轴及枝轴均密被灰白色绵毛;雄花常生于花序轴下部,两性花多生于中部以上;枝轴基部有披针形苞片1枚,背面及边缘密被细绵毛;花多数,花梗基部具1小苞片,背面有细绵毛;花被6,紫黑色,卵形,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长5~6毫米,宽约2毫米,上面光滑,下面被绵毛;雄蕊6,花丝丝状;子房卵形,3室,花柱3裂,先端外展。蒴果卵状三角形,长1.5~2厘米,熟时2裂。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野、林内或灌木丛间。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陕西、四川、江苏等地。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
①毛穗藜芦,基部叶长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上部叶线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1~5厘米。圆锥花序,花较稀疏;小花梗长1.5~2.5厘米;花被片6,黑紫色,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6毫米,先端钝圆。分布辽宁、吉林等地.
②毛叶藜芦,又名:岩棕、小棕。基部叶广卵形至广卵圆形,长达25厘米以上,宽达10厘米以上,茎部叶渐小,为披针形;叶背具灰白色绵毛。小花梗长2~5毫米;花被6,白色,椭圆形或矩圆形,长约10毫米,边缘有细锯齿及细柔毛。
生于高山草坡。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③兴安藜芦,叶卵状椭圆形,下面密被白色绒毛。圆锥花序下枝较长,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较花被短,花被淡黄绿色。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芦,基生叶阔长卵形至椭圆形,长28~36厘米,宽4~10厘米,茎部叶披针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花少数,褐绿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圆形或线状卵形。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芦,叶广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0~30厘米,宽7~12厘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与花被略等长,基部有卵形或椭圆形的小苞片;花被绿白色。生溪边、林下、山谷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芦,参见"小天蒜"条。
【采集】5~6月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残留叶基及棕色毛状的维管束。须根多数,簇生于根茎四周,长12~20厘米,粗约3毫米,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细密的横皱,下端多纵皱。质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中心有一淡黄色纤细的木质部,易与皮部分离,味苦辛。以根粗坚实,断面粉性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化学成分】,黑藜芦根、根茎含介芬胺、假介芬胺、玉红介芬胺、秋水仙碱、计明胺及藜芦酰棋盘花碱等生物碱。
天目藜芦根含天目藜芦碱、天目藜芦宁碱等多种生物碱。
蒜藜芦根含藜芦胺、玉红介芬胺、龙葵胺、去氧介芬胺等生物碱及β-谷甾醇。根茎含介芬胺、藜芦胺、棋盘花辛碱、玉红介芬胺及棋盘花酸δ-内酯-16-当归酸酯等生物碱。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天目藜芦之总碱及天目藜芦宁碱,贵州产黑藜芦根的初提液,辽宁乌苏里藜芦混合碱,云南产小藜芦的提取成分,毛穗藜芦之总碱,毛叶藜芦之总碱,兴安藜芦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制品的醇溶液,经过多种麻醉动物实验均证明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无急速耐受现象,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或暂停(即Bezold-Jarisch效应)。天目藜芦的初提液乙较上海市中药行购得之藜芦(经鉴定为百合科藜芦属)的初提液甲降压作用强2~3倍,于麻醉猫的降压实验中,毛穗藜芦总碱较毛叶藜芦总碱作用强,天目藜芦总碱较前两者弱,肌肉注射量需大于静脉注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压作用,可维持较长时间,口服需大于静注量15倍以上方有效,此时已有个别动物表现中毒症状(恶心、呕吐),甚至死亡,故肌肉注射与口服给药不太安全;预先应用氯丙嗪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上海市中药行购得之藜芦的初提液甲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犬(灌胃)表现降压作用,贵州产黑藜芦初提液对肾型高血压兔亦有降压作用。关于藜芦生物碱一类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由于颈动脉窦及心肺感受区经窦神经及迷走传入纤维反射性地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离体兔耳及猫后肢灌流无直接扩张血管作用。毛穗藜芦碱的降压作用中,脑和肾血管舒张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短暂。日本产蒜藜芦提取物亦有降压作用,并谓与绿藜芦相似。
②其他作用
天目藜芦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无明显治疗作用。兴安藜芦对妊娠毒血症有良好的效果。黑藜芦对家蝇有强大的毒杀效力。
【毒性】天目藜芦毒性甚大,其半数致死量与萱草根相似,但无蓄积中毒现象,黑藜芦浸出液的半数致死量为1.78±0.38克/公斤。兴安藜芦根的粉剂对口、鼻、眼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藜芦定碱中毒时主要影响横纹肌,动物死于呼吸停止。
国外产绿藜芦(美国及加拿大),白藜芦(欧洲)根茎中的原藜芦碱A和B等均有降压作用,并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藜芦定碱(作用与原藜芦碱不完全相同)静脉注射于狗,可引起血压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经切除后,更大剂量可释放肾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在原藜芦碱降压的基础上,藜芦定碱可引起明显的升压作用。藜芦一类生物碱的降压原理系通过左心室、肺迷走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小剂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剂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口服量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藜芦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距离很小,最常见者为恶心、呕吐,有时引起心律不齐,低血压,用阿托品及麻黄碱可纠正之,小量藜芦和其他降压药物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毒性。
【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微寒,有毒。"
【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经。"
【功用主治】吐风痰,杀虫毒。治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泄痢,头痛,喉痹,鼻息,疥癣,恶疮。
用于中风、癫痫、喉痹症见痰涎涌盛。用于疥癣秃疮。此外,以本品研末外渗,有灭虱功效。又近用以杀灭蚊蝇及其幼虫,也作农药杀虫剂及兽医作催吐药使用。
①《本经》:"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②《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
③《药性论》:"主上气,去积年脓血泄痢。治恶风疮、疥癣、头秃,杀虫。"
④《本草图经》:"大吐上膈风涎,暗风痫病,小儿鰕齁;用钱匕一字则恶吐人,又用通顶,令人嚏。"
⑤《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毒蛇咬伤及杀虫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1~2分;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搐鼻或调敷。
【宜忌】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黄连为之使;反细辛、芍药、五参,恶大黄。"
②《纲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
③《本草从新》:"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之。"
【选方】①治诸风痰饮: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和服探吐。(《经验方》)
②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经验后方》)
③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入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
④治头痛鼻塞脑闷:藜芦(研)半两,黄连(去须)三分。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搐入鼻中。(《圣济总录》通顶散)
⑤治黄疸: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肘后方》)
⑥治老疟久不断者: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黄)。依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一丸,勿次食。(《补缺肘后方》)
⑦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大藜芦末半钱,温虀水调下,以吐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藜芦散)
⑧治诸瘑疮,经久则生虫:藜芦(去芦头)、白矾(烧灰细研)、松脂(细研)、雄黄(细研)、苦参各二两(锉)。上药,先捣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绵滤去滓,次入松脂、雄黄、白矾等末,搅令匀,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为度。(《圣惠方》藜芦散)
⑨治鼻中息肉渐大,气息不通:藜芦三分(去芦头,捣罗为末),雄黄一分(细研),雌黄一分(细研)。上药,同研令匀,每用时以蜜调敢,用纸拈子,展药,点于息肉上,每日三度,则自消化,不得涂药在于两畔,恐涕落于药上。(《圣惠方》)
⑩治牙疼: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千金翼方》)
⑾治白秃:末藜芦,以腊月猪膏和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⑿治头生虮虱:藜芦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⒀治疥癣: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斗门方》)
⒁中风,牙关紧闭。用藜芦一两,去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泡过,焙干,切细,炒成微褐色,研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药灌下。以吐风涎为效,末吐再服。
⒂误吞水蛭。用藜芦炒过。研为末,水送服一钱将水蛭吐出。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
取天目藜芦3根(1寸长),插入鸡蛋(1个)内烧熟。去药吃蛋。于发作前1~2小时服。忌鱼腥;孕妇及溃疡病患者忌服。治疗现症病人120例,痊愈10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休止期患者36例,痊愈33例,无效3例。
②治疗骨折
能促进骨折愈合,从而缩短治愈时间,尤以股骨干骨折最为突出,平均临床愈合日期为37天,但愈合时间长短与骨折类型及手法复位技术有明显关系。据认为,应用藜芦治疗,需在骨折两断端血运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用法:将黑藜芦根须洗净、晒干、研粉,加等量黄连素制成含量10毫克之片剂内服。成人每次30毫克,日服3次,用凉开水送下。用药时间依据临床愈合情况而定,一般约为2~4周。同时按常规予以复位及固定。服药后多数病例脉搏偏快,全身和局部有发热感;3例发现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清碱性磷酸酶均有所增高。
【名家论述】①《纲目》:"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②《本草经疏》:"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结,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热杀虫,故主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杀诸虫毒也。疮疡皆湿热所生,湿热不去,则肌肉溃烂,苦寒能泻湿热,则马刀,恶疮,烂疮,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汤。""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勿沾唇,徒令人闷乱吐逆不止,亏损津液也。"
【附】藜芦和常山都是驱痰药,但作用不同。李时珍说:"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 |
|
Veratrum nigrum
别名:黑藜芦
形态特征: 百合科藜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60-100厘米。茎粗壮。叶椭圆形,长20-25厘米,宽5-10厘米。圆锥花序,侧生总状花序为雄花,顶生花序具两性花,小花多数密生,花被片黑紫色。蒴果长1.5-2厘米。宽约1厘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草甸或山坡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陕甘南部、湖北、四川和贵州。亚洲北部及欧洲中部也有。
用途:根及根茎入药,能催吐、祛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喉痹等;外用治疥癣、恶疮、杀虫蛆。
【药 用】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功 效】涌吐风痰、清热解毒、杀虫。
【主 治】治中风痰涌,风痫癫疾,黄疸,久疟,泄痢,头痛,喉痹,鼻息,疥癣,恶疮。
【性味】苦辛,寒,有毒。①《本经》: “味辛,寒。”②《别录》: “苦,微寒,有毒”
【归经】①《本草经疏》: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②《本草再新》 “入肝经。”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2分;或入丸剂。外用:研末,XIU鼻或调敷。
【用药忌宜】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①《本草经集注》:“黄连为之使;反细李、芍药、五参,恶大黄。”②《纲目》:“畏葱白。服之吐不止,饮葱汤即止。”③《本草从新》:“服之令人烦闷吐逆,大损津液,虚者慎用。
【拼音名】 Lí Lú
【别 名】葱苒(《本经》)、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吴普本草》)、葱苒(《广雅》)、梨卢(《本草经集注》)、葱炎(《别录》)、葱白藜芦、鹿葱(《本草图经》)、憨葱(《儒门事亲》)、旱葱(《山东中药》)、山棕榈(《农药植物手册》)、山白菜、芦莲、药蝇子草、山苞米(《辽宁经济植物志》)、人头发、毒药草(《四川中药志》)、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处方名】藜芦,力芦,梨芦,山葱,憨葱等。
【商品名】藜芦,黑藜芦。以根茎肥壮、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辽宁、陕西、四川、江苏等地。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毛穗藜芦分布辽宁、吉林等地。②毛叶藜芦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③兴安藜芦 。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④天目藜芦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⑤蒜藜芦 分布长江流域各地。⑥小藜芦参见“小天蒜”条。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6月未捆花茎时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拉丁名】Radix Rhizoma Veratri Veratrum nigrum L.① Veratrum maackii Reg.V.puberulum Loes. F.V.Dahuricum Loes. F.V.schindleri Loes .f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V.Meng-tzeanum Loes. F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 ①陶弘景:“藜芦近道处处有。根下极似葱而多毛。用之止剔取根,微炙之。”②《蜀本草》:“《图经》云,葬芦,叶似郁金、秦充、蔑荷等,根着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雕估。今所在山谷皆有。八月采根,阴干。”③《本草图经》:“黎芦,今陕西、山南东西州郡皆有之。三月生苗,叶青似初出棕心,又似车前,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褒茎,似棕皮,其花肉红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许,黄白色,二月、三月阴干。此高’二种,一种水蘸芦,茎叶大同,只是生在近水溪涧石上,根须百余茎,不中入药用。今用者名葱白蓉芦,根须甚少,只是三二十—茎,生高山者为佳,均州土俗亦呼为鹿葱。今萱草亦谓之鹿葱,其类全别,主疗亦不同耳。”④《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藜芦,有毒部位:全株,以根部毒性较大。中毒症状:口胃发热疼痛,流口水,恶心,呕吐,疝痛,下痢,无力,出汗,意识丧失;严重时便血,脉率不整,震颤,痉挛,谓语,昏迷不醒,最后因呼吸停止而死亡。民间内服葱煎水或用雄黄、葱头、猪油同液茶冷服,也可解毒。”
【生药材鉴定】干燥根茎,短粗,表面褐色。上端残留叶基及棕色毛状的维管柬。须根多数,簇生于根茎四周,长12~20厘米,粗约3毫米。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细密的磺皱,下端多纵皱。质轻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中心有一淡黄色纤细的木质部,易与皮部分离。味苦辛。以根粗坚买,断面粉性看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
①毛穗藜芦Veratrum maackii Reg. 基部叶长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上部叶线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1~5厘米。圆锥花序,花较稀疏;小花梗长 1.5~2.5厘米;花被片6,黑紫色,椭圆形至长圆形,长5~6毫米,先端钝圆。分布辽宁、吉林等地。
②毛叶藜芦V.puberulum Loes. F. 又名: 岩棕、小棕。基部叶广卵形至广卵圆形,长达25 厘米以上,宽达10厘米以上,茎部叶渐小,为披针形;叶背具灰白色绵毛。小花梗长2~5 毫米;花被6,白色,椭圆形或矩圆形,长约10毫米,边缘有细锯齿及细柔毛。生于高山草坡。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③兴安藜芦 V.Dahuricum Loes. F.叶卵状椭圆形,下面密被白色绒毛。圆锥花序下枝较长,全形呈金字塔形;小花梗较花被短,花被淡黄绿色。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
④天目藜芦 V.schindleri Loes .f.基生叶阔长卵形至椭圆形,长28~36厘米,宽4~10厘米,茎部叶被针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花少数,褐绿色或褐黑色,花被片矩圆形或线状卵形。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⑤蒜藜芦 V.Gran-diflorum (Maxim.)Loes. F. 叶广椭圆形至卵状矩圆形,长20~30厘米,宽7~12 厘米,下面被短毛。小花梗与花被略等长,基部有郧形或椭圆形的小苞片;花被绿白色。生溪边、林下、山谷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各地。
⑥小藜芦V.Meng-tzeanum Loes. F. 参见 “小天蒜”条。
显微鉴定:
⑴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皮层宽,占根的大部;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含草酸钙针晶束的粘液细胞以皮层外侧较多;内皮层细胞壁呈U字形增厚。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初生木质部及初生韧皮部束各9-12个,有的导管深入到髓部。
⑵牯岭藜芦 根横切面:皮层外侧多裂隙;内皮层细胞凯氏带明显,初生木质部束及初生韧皮部束各12-15个。本品以条粗壮、外皮色土黄、质轻脆、断面粉性者佳。
【化学成份】
黑藜芦根、根茎含介芬胺、假介芬胺、玉红介芬胺、秋水仙碱、计明胺及藜芦酰棋盘花碱等生物碱。
天目藜芦根含天目藜芦碱、天目藜芦宁碱等多种生物碱。
蒜藜芦根含藜芦胺、玉红介芬胺、龙葵胺、脱氧介芬胺等生物碱及β-谷甾醇。根茎含介芬胺、藜芦胺、棋盘花辛碱、玉红介芬胺及棋盘花酸δ-内酯-16-当归酸酯等生物碱.
1.藜芦 根茎含去乙酰基原藜芦碱(deace-tylprotoveratrine)A,计默任碱(germerine),原藜芦碱(protoveratrine)A,藜芦马林碱(veramarine),计米定碱(germidine),双去乙酰基原藜芦碱(didesacetyl protoveratrine)A,藜芦嗪(verazine),新计布定碱(neogermbudine),芥芬胺(iervine),藜芦酰棋盘花碱(veratroylzygadenine),玉红芥芬胺(rubijervine),异玉红芥芬胺(isorubijervine),藜芦胺(veramine),藜芦碱胺(veratrum-alkamine)A、B、C、D,藜芦甾二烯胺(veratramine),藜芦米宁(veramiline),3,15-二当归酰基计明胺(3,15-diangeloylgermine),茄咪啶(solamid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硬脂酸酯(β-sitosterylstearate),胡萝卜甙(daucosterol),蜡酸(cero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2.毛叶藜芦 根、根茎含棋盘花辛碱(zygacine),芥芬胺,藜芦甾二烯胺,藜芦嗪(verzine),茄啶(solanidine)。毛叶藜芦定碱(hakurirodine)及玉红芥芬碱(rubijervine)等。 3.兴安藜芦 地下部分含:伪芥芬胺(pseudojervng)藜芦碱甙(veratrosine),藜芦甾二烯胺,芥芬胺,藜芦定(verdine),玉红芥芬胺,藜芦马林碱(veramarine),藜芦酰棋盘花胺,异玉红芥芬胺,藜芦嗪,藜芦胺。4.毛穗藜芦 根茎含藜芦嗪,当归酰棋盘花胺(angeloylaygadenine),毛穗藜芦碱(maackinine),计马尼春碱(germanitrine),棋盘花碱(zygadenine),藜芦嗪宁(verazinine)。 5.天目藜芦 根及根茎含天目藜芦碱(tiemulilumine),天目藜芦宁碱(tiemuliluminine)。 6.光脉藜芦 根含藜芦碱甙,23-O-β-D-吡喃葡萄糖基-20-异藜芦甾二烯胺(23-O-β-Dglucopyranosyl-20-isoveratramine),(22S,23R,25S)-23-O-β-D-吡员葡萄糖基-5,11,13-藜芦甾三烯胺-3β,23-二醇[(22S,23R,25S)-23-O-β-D-glucopyranosyl-5,11,13-veratratrienine-3β,23-diol]。
【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天目藜芦之总碱及天目藜芦宁碱,贵州产黑藜芦根的初提液,辽宁乌苏里藜芦混合碱,云南产小藜芦的提取成分,毛穗藜芦之总碱,毛叶藜芦之总碱,兴安藜芦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制品的醇溶液,经过多种麻醉动物实验均证明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无急速耐受现象,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或暂停(即Bezold-Jarisch效应)。天目藜芦的初提液乙较上海市中药行购得之藜芦(经鉴定为百合科藜芦属)的初提液甲降压作用强2~3倍,于麻醉猫的降压实验中,毛穗藜芦总碱较毛叶藜芦总碱作用强,天目藜芦总碱较前两者弱,肌肉注射量需大于静脉注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压作用,可维持较长时间,口服需大于静注量15倍以上方有效,此时已有个别动物表现中毒症状(恶心、呕吐),甚至死亡,故肌肉注射与口服给药不太安全;预先应用氯丙嗪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上海市中药行购得之藜芦的初提液甲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犬(灌胃)表现降压作用,贵州产黑藜芦初提液对肾型高血压兔亦有降压作用。关于藜芦生物碱一类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由于颈动脉窦及心肺感受区经窦神经及迷走传入纤维反射性地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离体兔耳及猫后肢灌流无直接扩张血管作用。毛穗藜芦碱的降压作用中,脑和肾血管舒张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短暂。日本产蒜藜芦提取物亦有降压作用,并谓与绿藜芦相似。
②其他作用
天目藜芦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无明显治疗作用。兴安藜芦对妊娠毒血症有良好的效果。黑藜芦对家蝇有强大的毒杀效力。
【毒性】
天目藜芦毒性甚大,其半数致死量与萱草根相似,但无蓄积中毒现象,黑藜芦浸出液的半数致死量为1.78±0.38克/公斤。兴安藜芦根的粉剂对口、鼻、眼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藜芦定碱中毒时主要影响横纹肌,动物死于呼吸停止。
国外产绿藜芦(美国及加拿大),白藜芦(欧洲)根茎中的原藜芦碱A和B等均有降压作用,并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藜芦定碱(作用与原藜芦碱不完全相同)静脉注射于狗,可引起血压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经切除后,更大剂量可释放肾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在原藜芦碱降压的基础上,藜芦定碱可引起明显的升压作用。藜芦一类生物碱的降压原理系通过左心室、肺迷走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小剂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剂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口服量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藜芦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距离很小,最常见者为恶心、呕吐,有时引起心律不齐,低血压,用阿托品及麻黄碱可纠正之,小量藜芦和其他降压药物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毒性.
【性状】
性状鉴别 (1)藜芦 根茎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4cm,直径0.5-1.5cm;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顶端残留叶基及黑色纤维,形如蓑衣,有的可见斜方形的网眼,下部着生10-30条细根。根细长略弯曲,长10-20cm,直径0.1-0.4cm;黄白色或黄褐色,具细密的横皱纹;体轻,质坚脆,断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细木心,与皮部分离。气微,味苦、辛,有刺喉感;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 (2)牯岭藜芦 根茎呈圆柱形,长1-1.7cm,表面棕黄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着生10-20条细圆柱形根;长短不等,直径约0.2cm,微弯曲,表面暗褐色,并现皱缩条纹,质地坚脆,断面黄白色。味苦涩。 (3)毛重穗藜芦 根茎呈圆柱形,黄棕色,顶端残留叶柄残基及黑色纤维,下部密生20-30条。根细柱状,直径约0.2cm,长短不等,微弯曲,棕黄色,质脆,断面灰白色,叶苦涩。 (4)兴安藜芦 形似藜芦。根茎长1-1.5cm,直径1-2cm。根长5-8cm,直径1-2cm。 (5)毛叶藜芦 形似藜芦。根茎长1-2cm,直径0.8-1.3cm。根长4-12cm,直径1-3cm。 显微鉴别 (1)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外壁稍厚,下皮为2-3列类圆形细胞,无细胞间隙。皮层占根绝大部分,外侧有大型切向裂隙,薄壁细胞含针晶束及淀粉粒。内皮层明显,内壁及侧壁增厚,胞腔成“V”字或“U”字形,通过细胞位于木质部束外方。中柱鞘为1列薄壁细胞,排列紧密。木质部发达,由木薄壁细胞和导管组成。导管类圆形,壁较厚,黄色微木化,原生导管较小,后生导管较大。韧皮部束位于木质部束弧角间,7-14原型,细胞较小。 根茎横切面:最外为黑褐色的后生皮层,约3-4列细胞;皮层约占半径的1/3,有周木型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细胞内壁及侧壁增厚;中柱有多数维管束散在,近皮层处密,多为外韧型,内部者多为周木型,尚可见自中柱鞘发生的根迹组织。 (2)牯岭藜芦 根横切面 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腔隙约占皮层宽度的1/3-1/4,针晶束较少;中柱甚小,初生木质部14-17原型。 (3)兴安藜芦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径向延长;腔隙约占皮层宽度的1/2-2/3,含草酸钲针晶束;中柱小,初生木质部8-12原型。 |
|
藜芦
rhizoma et radix veratri
催吐落芦(rhizoma et radix veratri)
葱葵、药。出《神农本草经》。见《齐民要术》。又名梨卢,
.或毛山葱。为百合科植物黑葬芦Verat川脚n公川m
卜,晒旅落芦犷撇欢配无打Regel的根或根茎。除去苗
,苦、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沪
全吐解辛,寒;有毒。入肺、胃经。功能除风驱痰,}
r风配毒,杀虫灭疥。主治:①肺风毛操,与荆疥、}
此霜、伍,如蔡芦散(《元亨疗马维》)。②马肺毒疮,典
‘,与百草箱配伍外用(《痊段通玄论》)。③马伤水起l
如蔡胡椒、半夏、瓜蒂、皂角、芸共子、庸香配伍,
生油芦吹鼻散(《元亨疗马集》)。④疥癣,研末单用,
l、羊调敷。⑤食物中毒。牛6一24克,马5一15克;!
!。反1.5一6克;外用适t,内服过最易中毒。孕畜忌J
本品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
;盘花含介芬胺、玉红介芬胺(r ubijervine)及蔡芦酞(
‘明显喊(v eralroylzygadenine)等多种生物碱。总碱;
{可引而持久的降低血压作用,但必需静脉注射,口1
睡芦
:)
起呕吐。粉剂对口、鼻、眼枯膜有刺激作用。异
对家蝇有很强的毒杀效力。(赵朝众 |
|
- : Falsehellebore Root and Rhizome
- n.: hellebore, veratrum
|
|
- n. vératre, hellébo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