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稱】:藏野驢
【拉丁學名】:equus kiang
【俗名】:亞洲野驢,藏驢,野馬( 體形酷似驢、馬雜交而産的騾子,因尾稍似馬尾,故稱“野馬”)
【英文名】:kiang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易危
【特有種】:青藏高原特有種
【瀕危等級】:漸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生態環境】:高海拔的高原、草甸、荒漠草原
【緻危因素】:過度捕獵,棲息地破壞
【國內分佈】:西藏, 青海, 新疆(南緣昆侖山地區)
【分類地位】:奇蹄目,馬科,馬屬 |
|
藏野驢頭短而寬,吻部稍圓鈍,耳殼長超過170毫米,鬣鬃短而直,尾鬃生於尾後半段或距尾端1/3段,四肢粗,前肢內側均有圓形胼胝體,俗稱“夜眼”,蹄較窄而高。吻部呈乳白色,體背呈棕色或暗棕色(夏毛略帶黑色),脅毛色較深,至深棕色,自肩部頸鬣的後端沿背脊至尾部,具明顯較窄的棕褐色或黑褐色脊紋,俗稱“背絨”,肩胛部外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褐色條紋,肩後側面具典型的白色楔形斑,此斑的前腹角呈弧形,腹部及四肢內側呈白色,腹部的淡色區域明顯嚮體側擴展,四肢外側呈淡棕色,臂部的白色與周圍的體色相混合而無明顯的界限。成體夏毛較深,鼕毛較淡,幼體毛色較深,呈沙土黃色,絨毛很長,第二年夏天換毛後毛色似成體。 |
|
高原型動物,棲居於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帶、營群居生活,對寒冷、日曬和風雪均具有極強的耐受力,多半由5、6頭組成小群,大的群體在10數頭,最大群體可達上百頭,小群由一頭雄驢率領,營遊移生活。清晨從荒漠或丘陵地區來到水源處飲水,白天大部分時間集合在水源附近的草地上覓食和休息,傍晚回到荒漠深處。藏野驢的行走方式是魚貫而行,很少紊亂,雄驢領先,幼驢在中間,雌驢在最後,藏野驢走過的道路多半踏成一條明顯的“驢徑",在其經過的地方有大堆的糞便,因此很容易辨別出其活動路綫。從宿地到水源草場,藏野驢每天要奔跑20多公裏以上的路程,有很大的遷移性,有時與藏羚等偶蹄動物同棲一處,以高山植物為食,可以數日不飲水。
藏野驢5月中旬開始換毛,至8月中旬完全換成新毛,並開始肥壯起來,遊移範圍逐漸擴大,秋末為逐漸聚集大群生活。藏野驢視覺、聽覺、嗅覺均很敏銳,尤其視、聽覺更為發達。奔跑能力強,時速可達45公裏,喜歡與越野汽車賽跑。當超過汽車時會停下來回眸註視,然後再跑,一直跑跑停停。藏野驢的叫聲短促而嘶啞,遠不及傢驢洪亮,但能從鼻孔中發出與傢驢同樣的噴鼻聲。
藏野驢喜成群活動,一般是由一隻強壯的公驢和數衹到十餘衹母驢組成。若幾群合在一起,就會出現公驢毆鬥的場面,互相用嘴啃,用後蹄踢,極力想把對方趕出隊伍,特別在7一8月的合群交配季節,爭鬥更為兇猛。這時,藏野驢可聚集形成數千衹的大群。那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個月後,又分散成小群,在這一群中,衹有“首領”及其“妻妾”和當年生的幼仔,“首領”生的已經性成熟的“兒女”已被逐出群去。在野外,常常可遇到孤獨的或三三兩兩在一起的野驢,那多是老、弱的公驢,是情鬥的失敗者。藏野驢集群的大小,與高原這一地區水草豐盛程度及數量有關。如在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卡爾草原帶的種群數量就大;在西部荒漠草原和高山荒漠地帶,就不易組成較大的群體。 |
|
繁殖時間,雄驢爭偶激烈,互相撕咬,身上經常留下明顯的傷痕,交配期在7至8月間,懷孕期350天左右,6-7月分産仔,每胎1仔。4歲性成熟。
藏野驢(雄)可以與傢馬(雌)雜交生出騾子。 |
|
藏野驢的肉可食,皮可製革或生産中藥阿膠,是重要的珍稀資源動物。 |
|
因它僅分佈於我國青藏高原,已被國傢列入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在新疆,目前約有藏野驢2萬頭。 |
|
高原型動物,棲居於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帶、營群居生活,對寒冷、日曬和風雪均具有極強的耐受力,多半由5、6頭組成小群,大的群體在10數頭,最大群體可達上百頭,小群由一頭雄驢率領,營遊移生活。清晨從荒漠或丘陵地區來到水源處飲水,白天大部分時間集合在水源附近的草地上覓食和休息,傍晚回到荒漠深處。藏野驢的行走方式是魚貫而行,很少紊亂,雄驢領先,幼驢在中間,雌驢在最後,藏野驢走過的道路多半踏成一條明顯的“驢徑",在其經過的地方有大堆的糞便,因此很容易辨別出其活動路綫。從宿地到水源草場,藏野驢每天要奔跑20多公裏以上的路程,有很大的遷移性,有時與藏羚等偶蹄動物同棲一處,以高山植物為食,可以數日不飲水。
藏野驢5月中旬開始換毛,至8月中旬完全換成新毛,並開始肥壯起來,遊移範圍逐漸擴大,秋末為逐漸聚集大群生活。藏野驢視覺、聽覺、嗅覺均很敏銳,尤其視、聽覺更為發達。奔跑能力強,時速可達45公裏,喜歡與越野汽車賽跑。當超過汽車時會停下來回眸註視,然後再跑,一直跑跑停停。藏野驢的叫聲短促而嘶啞,遠不及傢驢洪亮,但能從鼻孔中發出與傢驢同樣的噴鼻聲。
藏野驢喜成群活動,一般是由一隻強壯的公驢和數衹到十餘衹母驢組成。若幾群合在一起,就會出現公驢毆鬥的場面,互相用嘴啃,用後蹄踢,極力想把對方趕出隊伍,特別在7一8月的合群交配季節,爭鬥更為兇猛。這時,藏野驢可聚集形成數千衹的大群。那場面是非常壯觀的。一個月後,又分散成小群,在這一群中,衹有“首領”及其“妻妾”和當年生的幼仔,“首領”生的已經性成熟的“兒女”已被逐出群去。在野外,常常可遇到孤獨的或三三兩兩在一起的野驢,那多是老、弱的公驢,是情鬥的失敗者。藏野驢集群的大小,與高原這一地區水草豐盛程度及數量有關。如在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卡爾草原帶的種群數量就大;在西部荒漠草原和高山荒漠地帶,就不易組成較大的群體。藏野驢的"個性"極強。當汽車經過的聲音驚擾了他們的閑情逸趣時,它們便會隨着汽車一起奔跑,直到從行駛的汽車前面橫穿過去纔肯善罷甘休,這無疑體現了鍥而不捨的精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