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中文名:藏南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principis bur. et franch.
種別名:紫斑杜鵑(西藏植物志)
海 拔:3800-4500
命名來源:[journ .de bot. 5: 93. 1891]
中國植物志:57(2):232
亞組中文名:大理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taliensi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緑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緑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緑小喬木,高1—2.5米;幼枝被白色或淡黃褐色絨毛, 很快脫落, 變為七毛。葉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5—7.5釐米,寬2—3釐米,先端鈍或急尖,具小尖頭,基部鈍或圓形,邊緣稍反捲,上面無毛,微皺,中脈凹入,側脈12—13對,微凹,下面有兩層毛被,上層毛被厚,肉桂色,氈毛狀,由分枝短絨毛組成,不具表膜, 下層毛被薄,灰白色, 緊貼, 中脈凸起,被毛,側脈隱藏於毛被內; 葉柄長約1釐米,上面具縱溝,被灰白色絨毛,下面近圓形,無毛。頂生短總狀傘形花序,有花8—12朵,總軸短,長約5毫米,疏被微柔毛;花梗長1--1.5釐米,疏被微柔毛;花萼小,長1.5毫米,無毛,5齒裂,裂片邊緣具睫毛; 花冠漏鬥狀鐘形,長2.5—3釐米,白色或粉紅色, 內面一側具紫色斑點,基部被白色微柔毛,裂片5,近於圓形, 長1釐米,寬1.5釐米,頂端微有淺缺;雄蕊10,不等長, 長1.2--2.2釐米, 花絲基部疏被白色微柔毛, 花藥長圓形,淡黃褐色,長2毫米;雌蕊稍短於花冠, 比雄蕊略長;子房圓錐形,長6毫米,無毛或疏被少數白色柔毛,花柱無毛,柱頭頭狀。蒴果圓柱形,直立,5裂,長1.5—2釐米,直徑3—4毫米,果梗長2釐米。 花期5—6月,果期8月。
産地分佈:
産我國西藏東南部和南部。生於海拔3 800--4500米的針葉林下或杜鵑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西藏拉薩(lhassa)。
本種提示:
本種葉下面毛被厚, 肉桂色,氈毛狀, 不具表膜,蒴果直立,易於區別。 紫斑杜鵑中名,早在《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已采用, 並非本種,為了避免重複,故 擬中名藏南杜鵑。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principis bur.et franch.in journ.dc bot.5:93.1891;taggin stevenson,spec.rhodod.681.1930;cullen et chamb,in not.bet.gard.edinb.36:119.1978;chamb.in not.bet.gard,edinb.39:357. 1982;proparte,excl.syn.r.vellereum hutch. ex tagg;西藏植物志3:621,圖246:8--121986.
科屬 杜鵑花科杜鵑屬
形態特徵 常緑小喬木。高1.5-3m。葉革質,長圓狀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背面灰白色至褐色。短總狀花序8-13朵花,花冠粉紅色,具紫色斑點。花期6-8月。
耐寒。西藏特有植物。産西藏南部至東南部,多生於海拔3600-4500m的高山灌叢、暗針葉林林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