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歷史人物 : 名人 : 軍事 > 蔡鍔
目錄
蔡鍔  
蔡鍔     清代  

No. 2
  蔡鍔(1882-1916) : 近代軍事傢。字鬆坡,湖南邵陽人。師從梁啓超。曾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後任雲南新軍協統。武昌起義時,在昆明舉兵響應,任雲南軍政府都督。後被袁世凱調入北京,暗加監視。1915年與梁啓超策劃反袁,潛回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袁世凱死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後因病赴日本就醫,不治逝世。有《蔡鍔集》。
蔡鍔簡介
  蔡鍔(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鬆坡。中國近代軍事傢,湖南寶慶(今邵陽)人,1915年雲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北京西城區棉花鬍同66號有蔡鍔故居 。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邵陽一個貧寒農傢。幼年在私塾讀書。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事梁啓超、譚嗣同,接受了梁啓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影響。後入上海南洋公學。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1900年隨唐纔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復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後為矯正軍人幹政時弊,自請解職。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製。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916年8月經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於福岡。遺體由日本運回,葬於長沙嶽麓山上。遺著編為《蔡鬆坡集》(《蔡鬆坡先生遺集》)。
生平歷史
  1882年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6歲時在當地一位名士幫助下,免費入私塾學習。12歲考中秀纔。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啓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
  這時,中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山河破碎,國力孱弱,帝國主義虎視鷹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蔡鍔也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懷着急迫的心情,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傾吐了滿腔的愛國抱負。
  1899年7月,蔡鍔東渡日本,入陸軍成城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軍事救國”的生涯,並正式改名為鍔。
  在日本,蔡鍔一面如饑似渴地學勻軍事知識,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華的途徑。1902年2月,他在梁啓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為《軍國民篇》的文章,闡述丁他的救國救民主張。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力孱弱,生氣銷沉”,主要由於教育落後,思想陳舊,體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變上述弊病,必須實行“軍國民主義。”他斷言:“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軍國民篇》,《蔡鬆坡集》(1984年版),第15頁)那麽,怎樣實行“軍國民主義”呢?蔡鍔認為“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軍國民篇》,《蔡鬆坡集》第32頁)。至於“國魂”的具體內容是什麽,蔡鍔雖冥思苦想,卻未能做出回答。儘管如此,他的這種探索還是有意義的。當時,國內正掀起編練新軍、改革軍製的熱潮,把練兵作為救國的“第一要義”。而蔡鍔等愛國青年則認為尚武不僅需要刀劍,而且更需要精神,禦侮不僅需要槍炮,更需要國魂。提出對全民進行軍事教育、軍事訓練,以提高國民素質。這種主張,與單純依靠改革軍製以求強兵禦侮的思想相比,顯然視野更廣阔、更深遠。
  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贊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久,雲南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1911年(宣統三年)初,蔡鍔抵滇。在等待接任新職期間,他伏案著書,從在論及“選將”時,蔡鍔崇尚曾、鬍“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的思想,認為這是“扼要探本之論”。他說:“吾儕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力歸宿,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傢於坦途”(《蔡鬆坡先生迫集》(二),第8頁),抒發了他立志為國捐軀的志嚮。談到治軍,蔡鍔認為“治軍之要,尤在賞罰嚴明”,對於“風氣紀綱大弛”的軍隊,“與其失之寬,不如失之嚴”,主張“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蔡鬆坡先生迫集》(二),第16頁)。同時,他也提倡官兵之間“和輯"相處,使士兵把軍營視為“第二家庭”。他特別欣賞曾國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這句話,認為帶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可付之一炬”。(《蔡鬆坡先生遺集》(二),第5頁)
  關於作戰指導,蔡鍔認為:“戰略戰術須因時以製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有拘滯,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於人,勢將如跛者之競走,鮮不蹶也。”從這一思想原則出發,他既不完全肯定曾、鬍“主守不主攻”的思想,又不被當時西方兵學家“極端的主張攻擊”的思想所左右,而是根據中國軍隊、軍費、交通等情況,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戰略設想。他說:“我國數年之內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孤註一擲之舉,不如采取波亞戰術(指遊擊戰術),據險以守,節節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殲除之。
  1911年7月,清廷發佈上諭,任命蔡鍔為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旅長)。蔡鍔開始按照自己的主張和設想,進行改造和訓練滇軍的活動。當時,雲南和全國一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以推翻清王朝為宗旨的民主革命運動正在醖釀之中。大批同盟會會員和從日本回國的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分佈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和新軍第19鎮中。他們活動頻繁,積極策劃和組織反清革命鬥爭。蔡鍔雖未參加同盟會,卻受到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的影響,暗中與同盟會保持聯繫,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同情和協助。他嚮同盟會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絶對同情支持”(詹秉忠、孫天霖《憶蔡鍔》,《辛亥革命回憶錄》第3集第432頁)。
  1911年10月10日,11月1日,起義官兵在五華山組織了“雲南軍都督府”,公推蔡鍔為雲南都督。這時,他年僅29歲。蔡鍔就職後,積極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使雲南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與此同時,蔡鍔看到“英窺西藏,法窺滇黔桂粵之謀日迫,邊陲多故,危機已伏。若屏藩不固,國將不國。”(《五省邊防計劃》序)為此,他親自擔任主編,擬定了數萬言的《五省邊防計劃》,即西南邊防協同作戰計劃。該計劃指出,中華民國雖然已經建立,但“內訌未靖,外患思乘”,列強侵吞中國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東、北部邊境地區屢挑事端外,英國侵略者也不斷從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國也往越南增兵,企圖進犯滇桂。在此情況下,“西南邊要尤陷危險,民國全局殆哉岌岌”。因此,蔡鍔呼籲滇、川,黔、桂、粵五省實行軍事聯合,以便隨時抗擊英法侵略者的軍事侵略,保衛新生的共和國。這份計劃草案分三編十章,分別對五省聯合軍的兵力編成、作戰區域和協同辦法,軍隊的集中,展開和作戰步驟,以及戰前準備,兵站設置,戰場建設等重大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和具體的規定。它在當時雖然未能實行,卻充分而具體地體現了蔡鍔的戰區戰略思想。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任全國經界局督辦。他一方面領導經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熱心於軍事學術活動。他與蔣方震、閻錫山等11人組織軍事研究會,深入研究各種軍事學術問題。其間,他不斷上書袁世凱,為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獻計獻策,傾訴他希望建設一支強大武裝力量的強烈願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不僅對蔡鍔改革軍事的熱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瘋狂地進行軍事獨裁和復闢帝製活動。
  袁世凱自1912年竊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脹。他殘酷鎮壓資産階級革命黨人,打擊民主共和力量,同時篡改憲法,破壞責任內閣製,強化集權統治,朝着復闢帝製的道路疾進。
  最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纔偉略,群望所歸”(《緻袁世凱電》,《蔡鍔集》(1983年版)第202頁)。但是,1915年5月7日,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深深刺痛了蔡鍔,使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8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北京出現了一個打着“籌一國之治安”旗號的“籌安會”,公然為復闢帝製製造輿論。接着,各類“聯合會”、“請願團”也紛紛粉墨登場,為帝製唱贊歌。12月,袁世凱完成了復闢帝製的準備,於13日宣佈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國,改用拱憲年號。
  袁世凱復闢帝製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决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鬍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蒙蔽衰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啓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內容是:“雲南於袁氏下令稱帝後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月後響應,廣西則越兩月後響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約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梁啓超《國體戰爭躬歷談》,《護國文獻》(1985年版)第300頁)這是個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頗具膽識的戰略構想。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
  在民主革命志士雲集的雲南軍隊中,從8月中旬“籌安會”成立時起,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醖釀發動討袁起義。9月11日以後,以唐繼堯為首的團以上軍官,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確立了護國討袁的戰略决策,並着手進行戰爭準備工作。蔡鍔抵達昆明,加速了雲南反袁武裝起義的爆發。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通電宣佈獨立,衆推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製勝,奪占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
  蔡鍔組織指揮的四川戰役,是護國軍在大舟驛休整數日,士氣復振,蔡鍔决定對敵反攻。這次反攻,無論是在製定計劃,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决,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鍔令右翼趙又新梯團自白節灘經雙合場進攻納溪側背,為主攻;中路顧品珍梯團一部由渠壩驛沿敘永河嚮納溪正面佯攻,朱德,張煦兩支隊從側翼嚮蘭田壩迂回前進,阻擊瀘州援納之敵,劉存厚師進規牛滾場,威脅江安守敵,掩護主力攻納。17日,幾路部隊同時嚮敵發起進攻,連戰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進到距瀘州僅幾公裏的地方。敵人退到納溪外圍組織環形防禦。蔡鍔見各路進展緩慢,恐合江之敵抄襲後路,遂於24日令各路軍隊撤出戰鬥,退回出發地。經此一戰,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緻梁啓超江電》,《蔡鬆坡先生遺集》之四)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雖沒有奪占瀘州,卻牽製住了敵軍主力,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製,運動的發展壯大。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製。瀘州前綫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議。
  但是,袁世凱是頑固透頂的反動派,他不甘心也不承認自己的失敗,還想在軍事上再下一次賭註,與護國軍拼個最後的輸贏。於是,他明着打電報給蔡鍔等人,要求“先戢幹戈,共圖善後”,暗地裏卻在重新整頓部隊,組織第二批“徵滇軍”。袁世凱第二期作戰計劃,决定縮短戰綫,集中兵力於湖北,準備重點進攻湘西,再以湘西為跳板從翼側進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進攻陝西,(陝西將軍陳樹藩已宣佈獨立討袁)以保障京師的側翼安全。張敬堯雖然與護國軍談判停火,暗裏也在製定新的作戰計劃,準備對護國軍發動新的攻勢。其作戰企圖是:以第8師主力分別從合江出先市、堯壩,嚮白節灘翼側進攻,張敬堯親率第7師主力由納溪、茶堂子前出,嚮大州驛佯攻,鉗製滇軍主力,另以一部由二竜口,大渡口等處嚮大州驛側後實施深遠突擊,直搗永寧,斷絶滇軍後路。
  袁軍新的作戰企圖,早被護國軍識破。蔡鍔等一面對敵“虛與委蛇”,努力達成停戰協定,以便爭取時間,整頓部隊,調整部署,補充新兵,催運軍需,一面積極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以圖大舉”。
  在對川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上,唐繼堯與蔡鍔産生了嚴重分歧。唐繼堯主張組織重兵集團出寧遠(今四川西昌),經漢源、雅安攻取成都。其意圖是想首先占領四川省城,造成先聲奪人之勢,然後由成都嚮川東,川南捲擊,策應瀘納戰場。對此,蔡鍔極力反對。
  蔡鍔首先嚮唐繼堯剖析了戰場形勢。指出:“寧遠一路,山川險阻,給養艱難,衹宜出奇兵偏師為奇襲擾亂之用,臨以重兵,甚屬非宜。”在瀘納方面,“逆軍現有兩師,且較精悍。我軍現衹九營,激戰之餘,兵額大減,以言防守,尚足勉強支撐,以言進取,即增加兩三支隊亦無必勝之把握。”而綦渝方向“逆軍係第3師及第6師之各一旅,戰鬥力較弱,不難一戰而破之。”因而蔡鍔主張,下一步對川作戰方針:“敘瀘方面宜主守”,“對湘亦宜暫取守勢”,而“綦渝方面則積極取攻勢”,“以滇師舉全力以出綦渝為當。”(以上引文見《緻唐繼堯麻醜、麻申電》,《鬆坡軍中遺墨》)蔡鍔的作戰企圖是在敘、瀘、湘作戰方向均取守勢,牽製當面敵軍,而集中主要兵力從綦江方向實施突擊,進取重慶,控扼咽喉要地,既可以忸擊袁軍後續部隊入川,又可以斷絶瀘、納方向袁軍退路,同時也斬斷了敵作戰運輸綫,陷瀘州之敵於彈盡糧絶之境地。
  由於袁世凱在6月6日憂鬱死去,護國戰爭也隨之結束,蔡,唐的作戰計劃都未能得到戰爭實踐的檢驗。但是,客觀地分析對比一下,不難看出,蔡鍔設想的“以重兵趨綦渝"的作戰計劃,要比唐繼堯釣以孤軍遠出寧遠攻取成都的計劃更切實可行一些。從蔡鍔的作戰計劃可以看出,經一個多月的戰爭實踐,他作戰指揮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他總結了前期作戰的經驗教訓,及時地轉變作戰方針,變多路出擊為一路突擊,變幾個方向平分兵力為集中兵力於主攻方向,變強攻瀘州為主攻綦渝,變內綫抗擊為外綫抄襲、前後夾擊。這種虛心體察戰場情況,註意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提高自己的指揮藝術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於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蔡鍔在短暫的一生中,註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作戰指導方面,他註意及時總結經驗,剋服初戰時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及時修改作戰計劃,調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動,避免被動,基本體現了他自己所主張的“因時以製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有拘滯”的戰爭指導思想。
  曾國藩、鬍林翼的許多奏章、函牘和日記中,選摘出有軍事價值的言論,分類編輯,取名《曾鬍治兵語錄》,並附以按語,闡發自己的見解,希望以此作為對滇軍的精神講話材料。他在《語錄》的序言和按語中,結合曾、鬍的言論,談了對選將,治軍、作戰等問題的看法,反映了他當時的軍事思想。拿破侖於境內,使之一蹶不振,可藉鑒也。”(《蔡鬆坡先生遺集》(二),第25頁)他的這種既藉鑒外國戰爭經驗,又根據本國的實際研究軍事學術的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武昌起義爆發,革命的火炬迅速發展為埋葬封建帝製的熊熊烈火。10月30日,辛亥雲南起義爆發。這是繼武昌起義之後戰鬥最激烈、代價最巨大的一次武裝起義。在革命的决定時刻,蔡鍔被推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負責擬定起義計劃並指揮起義軍作戰。當晚8時,蔡鍔命原雲南陸軍講武堂監督李根源等率雲南新軍第73標,由昆明北門進攻五華山和軍械局,自己率第74標和炮標由南門外巫傢壩嚮城內推進,進攻總督署和五華山。戰至第二天中午,南北兩路義軍會師於五華山,擊斃雲南新軍第19鎮統製鐘麟同,俘獲雲貴總督李經羲,結束了清政府對雲南的統治。護國戰爭中打得最艱苦最激烈也是决定戰爭命運的戰略性戰役。當時,蔡鍔正患重病,身體虛弱得連話都說不出來。然而他决心“把全部生命獻給民國》,抱病指揮討袁作戰。他以第一梯團出昭通攻敘州為左翼,另一梯團出鬆坎攻綦江為右翼;自己親率兩個梯團約4000人為中路,經貴州畢節直指四川護州。然而,由於護國軍兵馬未動即公開宣戰,打亂了秘密開進、突然襲擊的作戰計劃。當蔡鍔抵達四川納溪肘,袁世凱已調集了曹錕、張敬堯等4個師3個混成旅約4萬餘人入川,使護國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1916年2月上旬,護國第一軍先頭部隊進攻受挫,被敵包圍在納溪安富街一隅,形勢非常危急。23日,蔡鍔趕到前綫,令朱德文隊由小路奪占納溪東面高地棉花坡,打破了敵人對納溪的包圍,繼而指揮全軍對敵實施反擊。戰鬥在江安到蘭田壩的廣阔地域內展開。雙方夜以繼日,反復爭奪,戰況十分激烈。由於敵人兵力居優勢,且又占據險要地形,護國軍雖奮戰多日,始終未能突破敵軍陣地。這時,敵人以一師兩旅的兵力全部壓嚮納溪,蔡鍔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遂於3月6日指揮護國軍主力撤至大舟驛、敘蓬溪(今護國鎮)一綫。他一面從敘州調集兵力,加強滬、納戰場,一面構築工事,整頓軍隊,同時電催唐繼堯接濟彈藥,準備伺機反攻。孫中山寄贈輓聯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以班超、馬援這兩個歷史名將作比喻。高度贊頌了這位熱誠愛國,叱咤風雲的青年軍事傢。
  袁世凱竊取政權之後,妄圖稱帝的野心暫時沒有暴露,蔡鍔對他抱有很大幻想。當時,就連梁啓超也被袁世凱所蒙蔽,擔任了司法總長。由于云南地處邊陲,蔡鍔感到難以施展抱負,便給梁啓超寫信,希望調出雲南。而袁世凱對擁有很強軍事實力的蔡鍔始終存有戒心,見蔡鍔有此念頭,正中下懷,發佈命令將其調到北京。蔡鍔到京後,袁世凱衹是給蔡鍔委任了一大堆虛銜之職,而在暗中對其嚴加監視。同時,袁世凱企圖登基稱帝的陰謀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使蔡鍔與梁啓超的幻想徹底粉碎。蔡鍔多次悄悄乘火車到天津,與梁啓超等人秘密集會,商量抵製袁世凱稱帝。他們設定的方案是:一旦袁世凱公開稱帝,雲南立刻宣佈獨立,然後依靠雲貴及廣西的力量攻下四川、廣東,爭取三四個月後在湖北會師,“底定中原”。
  此後,蔡鍔積極準備,同時作出種種假象迷惑袁世凱。他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浪蕩之徒,打麻將、吃花酒、逛妓院,與雲吉班的妓女小鳳仙整日廝混。蔡鍔傢在棉花鬍同,妻子、母親都在身邊,對他逃出北京十分不利。他有意利用和小鳳仙的關係,製造家庭不和的輿論,甚至請袁世凱的親信為自己找房子,聲稱要“金屋藏嬌”。同時,他還經常公開和妻子吵架,妻子趁勢帶着母親回了湖南。袁世凱得知情況,覺得蔡鍔墮落成性,昏然無能,實在不足為慮,戲稱他為“風流將軍”。
蔡鍔傳說
  蔡鍔成功潛逃的多種傳說
  蔡鍔眼見時機已經基本成熟,便開始實施逃離北京的行動。1915年11月11日,蔡鍔突然從監視他的密探眼中消失了!
  蔡鍔成功潛逃的經過神秘離奇、扣人心弦,以致産生多種傳說。
  傳說之一,是蔡鍔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曾鯤化策劃了蔡鍔潛逃的方案。11月11日,蔡鍔同小鳳仙到中央公園(即現在的中山公園)來今雨軒飲茶,跟蹤他的密探裝成遊客,就坐在不遠處的茶桌上。少頃,蔡鍔假裝去厠所,密探見其衣物全留在原地,料他不會走遠。豈知蔡鍔直奔府右街曾鯤化傢中,男扮女裝,由曾傢的廚師和馬夫用轎子擡到崇文門火車站,送上直達天津的專車。
  傳說之二,是根據哈漢章的回憶。11月10日,是哈漢章祖母八十壽辰,蔡鍔應邀出席。當夜,與人通宵打牌,使得監視的密探疲倦至極。清晨7時,蔡鍔由哈傢出來直奔新華門總統辦事處,趁人不備,溜出大門,從此不見蹤影。
  傳說之三,則是根據小鳳仙自己的敘述。小鳳仙曾對梅蘭芳說起過當時的情況。蔡鍔本來是利用小鳳仙作掩護的,但相處日長,便有所信任,嚮她吐露了真情。小鳳仙藉掌班過生日那天人多雜亂的機會,先是有意把窗簾挑起,讓外面可以看見屋裏的情況。蔡鍔裝作去厠所,衣服、懷錶都沒拿,使監視的人以為他不會走遠。此時小鳳仙讓人把捲簾放下,外面無法判斷蔡鍔是否還在屋裏。蔡鍔就此從容逃走。
  我一生騙人,不料竟被蔡鬆坡騙過了。不管過程如何,蔡鍔於1915年11月11日順利逃出北京則是確切無疑的。
  蔡鍔到天津後不久便乘運煤船東渡日本,經上海、香港,越南河內,沿途躲過數次暗殺,歷盡艱險,於12月19日返回了自己的大本營雲南。當袁世凱得知消息後,不由得仰天長嘆:我一生騙人,不料竟被蔡鬆坡騙過了!
  就在蔡鍔到達雲南當天,袁世凱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籌備處;25日,雲南成立軍政府,正式宣佈獨立。1916年1月1日,袁世凱登基;蔡鍔親率第一軍主力入川作戰,戰績輝煌。在梁啓超的積極周旋下,各省紛紛樹旗倒袁。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製;6月6日暴死。
  中國的政局暫時安定了,而蔡鍔卻因積勞成疾,於1916年9月由上海乘船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於日本的福岡醫院,年僅34歲。
  袁世凱“主動”放走蔡鍔
  袁泉
  熟悉民國初年歷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凱和蔡鍔這兩個人,前者是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獨裁四年半,稱帝失敗,在國人的唾駡聲中氣死;而後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世凱準備復闢帝製,自稱皇帝,蔡鍔拋出“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險從北京輾轉回到雲南,組織雲南軍隊發動了護國起義,出徵四川,以寡敵衆同北洋軍鏖戰三個月,給了袁世凱沉重打擊,為輓救民國作出巨大貢獻。
  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之間的故事絶對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蔡鍔進京未受軟禁
  這場雙雄會是從1913年10月雲南都督蔡鍔卸任進京開始的。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蔡鍔奉調入京,由此被袁世凱奪去兵權,軟禁起來。但此說並不一定準確。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蔣百裏先生傳》中說:袁世凱“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一席以蔡鬆坡為最適宜……蔡在雲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內調為軍政首長,使他楚材晉用,無直接兵權而負建軍之責(強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長隨時監視着他,那是再好也沒有的……蔡的心理與百裏的完全相同,建立國防是他們的第一義,無論內除國賊,外禦強鄰,必以練兵及訓練軍事人才為其起點。蔡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卻有銳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鑒別力,他何嘗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衹是為個人爭權位的軍隊而非為國傢禦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將計就計,假手袁以完成現代化的國防。他認為傢天下已非時代所許,新軍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過去衹知效忠個人的奴才式的軍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餌,進行其化私為公的建軍工作。”
  但北洋將領們不答應,即使袁世凱動用行政手段強行安置,同僚、部屬如果不配合蔡鍔的工作,處處設置障礙,指東打西,不僅蔡鍔難以發揮效能作出成績,甚至有可能給軍界製造混亂,反為不美。儘管如此,袁世凱還是給了蔡鍔這個非北洋係的南方軍人很大的榮寵,加昭威將軍銜(昭威將軍是“威”字號將軍中排第一位的,足見蔡鍔在將軍府的地位),入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相當於今天的國傢軍委),表現出對他相當的賞識和信任。如果衹是軟禁,袁世凱用得着把蔡鍔吸收進核心的軍事指揮機構嗎?顯然,袁蔡關係並非一般描述中呈現給人的那種強勢對弱勢的關係。
  蔡鍔與小鳳仙並不親密
  1915年的袁世凱,權力雖已登峰造極,但還是有危機感。他深知,在共和體製下,政黨政治是大勢所趨,自己這個軍權人物勢必衹是一個過渡。所以,袁氏集團决定做一次危險的嘗試,在推翻帝製僅四年後再恢復帝製,企圖用世襲製永保自己穩坐江山。
  既然在戰略上屬險棋,在戰術上就須周密盤算,見機行事。袁世凱在留意各方的態度,其中當然也包括蔡鍔。此時蔡鍔有三種選擇:一、反對;二、保留意見;三、贊成。第一種幾乎可以不論,已有大計的蔡鍔當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種理論上成立,實際上不可能,因為對方要看的不衹是態度,更是動機,保留意見就等於是反對,所以衹能虛與委蛇。就在為復闢帝製製造輿論的籌安會成立不久,蔡鍔在將軍府領銜簽名擁護帝製。
  但袁世凱之識人,絶對高明、精到、通透,他不會輕信蔡鍔的做秀,而蔡鍔也深知這一點。袁世凱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識蔡鍔釋出的信息。緊接着,蔡鍔又現身八大鬍同。老到的袁世凱當然還是不會相信一嚮剋己嚴肅的蔡鍔會就此縱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鍔的意思,那就是:帝製你要辦便辦,我不幹預。
  既然簽名擁護帝製以及出入八大鬍同都是做秀,是雙方一種心照不宣的特殊對話,那就不必太當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鍔和小鳳仙如膠似漆打得火熱,並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凱。這種英雄美人的演繹雖然美妙,但卻嚴重低估了袁世凱,也不符合事實。
  事實是,蔡鍔雖涉足花臺,但並不常去。據蔡鍔長子蔡端先生回憶,其生母潘夫人給他講過,有一次蔡鍔陪傢眷去看戲,開場前指着包廂裏一年輕女子對潘夫人說:她就是小鳳仙。從這個細節裏至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一、蔡鍔看戲是和傢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鳳仙出雙入對,說明他倆的關係並不怎麽親密;二、蔡鍔和小鳳仙的交往並不背着傢人。
  而且,據蔡端先生說,蔡鍔將母親和兩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懷六甲,想回娘傢生育;老母不習慣京城生活,要回鄉下住,當然,要由劉夫人陪護,幾個孩子也分別回到昆明和邵陽。
國葬第一人
  蔡公成為國葬第一人
  袁世凱自始至終也沒限製過蔡鍔的自由,蔡鍔是中央高官,又沒有做違法亂紀的事,有什麽理由限製他呢?他不限製蔡鍔,更不會限製蔡鍔的傢眷。有些書上講,蔡鍔因小鳳仙而故意和夫人鬧翻,把傢眷“趕”回老傢,一傢人合演了一出雙簧戲。雖然很有戲劇性,但太着痕跡,非但騙不過袁世凱,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袁世凱是何等人物,用婦孺來挾製對手,此種賊盜之屬玩的把戲,他根本就不會考慮。
  智鬥袁世凱,難點在於分寸。在大傢都明白你是做秀的情況下,你入戲不夠就達不到效果,不足以表明立場、傳遞信息;而入戲過深又顯造作,不免令人生疑。事實證明,蔡鍔把這個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不淺不深,不溫不火。明知袁世凱在暗中跟蹤調查,可就是不給他任何口實把這些手段公開化;雖然被他含在口中,卻讓他無從下嘴。
  下面該說小鳳仙了。據說她有民主思想,反對帝製,因此成為蔡將軍的“知音”,並助他成功出京。這是小說傢言,並不可信。好多書裏都說蔡鍔“逃出北京”,這就留下了小鳳仙發揮作用的空間。可對蔡鍔來說,衹“逃”就夠了嗎?那時還沒有飛機,腿再長,一步也跨不到雲南去。所以,蔡鍔的任務是,要有目的地走,不僅要出京,而且要出國(從內陸去雲南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必須從容,逃是逃不到雲南的。而這個任務和小鳳仙已經沒什麽關係。
  蔡鍔的目的是要讓袁世凱放自己走,確切地說是放他去日本,他的所有計劃都是為此展開的。恰在此時,蔡鍔喉部染疾,袁世凱給假三個月,批準他去日本養病(政府公報有記載)。這也正是這個故事的有趣之處:袁世凱親手放走了自己的對手。用一句俗一點的話說,袁世凱着着實實入了蔡鍔的道兒。
  在這場大戲中,小鳳仙的戲份並不多。蔡鍔在雲南起義後,小鳳仙安然無恙,並未像電影《知音》中那樣遭到關押,這足以說明蔡鍔和小鳳仙的關係並不密切。蔡鍔這種策略當然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和小鳳仙走得太近,一旦密探對她施展各種偵察手段,誰能保證她不會說漏嘴?同時,疏遠小鳳仙也可以保全她,否則,當蔡鍔西南起兵時,身在北京的小鳳仙勢必受到連累。別的且不論,避免讓一個16歲的少女捲入復雜而危險的政治鬥爭、不使她受到牽連和迫害,這也是人之常情。
  袁世凱死去後不到半年,蔡鍔也艱苦作戰,久病不醫,於11月8日在日本福岡長逝,為捍衛民國獻出了年僅34歲的寶貴生命。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歸故裏,國民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公也成為民國歷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蔡鍔:湖南邵陽人,出身貧寒。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事梁啓超、譚嗣同。1899年赴日本留學。1900年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
  1911年初調雲南,10月30日響應武昌起義,成立雲南軍政府後,任都督。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袁世凱稱帝後,他潛回雲南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8月去日本治病,不久病逝於福岡。
蔡鍔簡介
  蔡鍔(1882.12.18—1916.11.8) 原名艮寅,字鬆坡。漢族,湖南寶慶(今邵陽)人,中華民國陸軍上將。1911年雲南重九起義的主要領導者,總指揮。 1915年雲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中華民國開國元勳。 我國近代著名的革命傢,軍事傢,政治傢,愛國將領。 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位享受國葬殊榮的革命元勳。
  北京西城區棉花鬍同66號有蔡鍔故居 。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邵陽一個貧寒農傢。幼年在私塾讀書。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事梁啓超、譚嗣同,接受了梁啓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影響。後入上海南洋公學。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1900年隨唐纔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復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並派唐繼堯進軍貴州,由唐接任貴州都督。後為矯正軍人幹政時弊,自請解職。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製。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省長。1916年8月經上海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於福岡大學醫院,年僅34歲。遺體由日本運回,國葬於長沙嶽麓山上。遺著編為《蔡鬆坡集》(《蔡鬆坡先生遺集》)。
生平歷史
  1882年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6歲時在當地一位名士幫助下,免費入私塾學習。12歲考中秀纔。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啓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
  這時,中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山河破碎,國力孱弱,帝國主義虎視鷹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蔡鍔也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懷着急迫的心情,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傾吐了滿腔的愛國抱負。
  1899年7月,蔡鍔東渡日本,入陸軍成城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軍事救國”的生涯,並正式改名為鍔。
  在日本,蔡鍔一面如饑似渴地學習軍事知識,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華的途徑。1902年2月,他在梁啓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為《軍國民篇》的文章,闡述丁他的救國救民主張。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力孱弱,生氣銷沉”,主要由於教育落後,思想陳舊,體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變上述弊病,必須實行“軍國民主義。”他斷言:“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軍國民篇》,《蔡鬆坡集》(1984年版),第15頁)那麽,怎樣實行“軍國民主義”呢?蔡鍔認為“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軍國民篇》,《蔡鬆坡集》第32頁)。至於“國魂”的具體內容是什麽,蔡鍔雖冥思苦想,卻未能做出回答。儘管如此,他的這種探索還是有意義的。當時,國內正掀起編練新軍、改革軍製的熱潮,把練兵作為救國的“第一要義”。而蔡鍔等愛國青年則認為尚武不僅需要刀劍,而且更需要精神,禦侮不僅需要槍炮,更需要國魂。提出對全民進行軍事教育、軍事訓練,以提高國民素質。這種主張,與單純依靠改革軍製以求強兵禦侮的思想相比,顯然視野更廣阔、更深遠。
  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準,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贊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久,雲南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1911年(宣統三年)初,蔡鍔抵滇。在等待接任新職期間,他伏案著書,從在論及“選將”時,蔡鍔崇尚曾、鬍“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的思想,認為這是“扼要探本之論”。他說:“吾儕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力歸宿,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傢於坦途”(《蔡鬆坡先生迫集》(二),第8頁),抒發了他立志為國捐軀的志嚮。談到治軍,蔡鍔認為“治軍之要,尤在賞罰嚴明”,對於“風氣紀綱大弛”的軍隊,“與其失之寬,不如失之嚴”,主張“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蔡鬆坡先生迫集》(二),第16頁)。同時,他也提倡官兵之間“和輯"相處,使士兵把軍營視為“第二家庭”。他特別欣賞曾國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這句話,認為帶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則古今帶兵格言,千言萬語皆可付之一炬”(《蔡鬆坡先生遺集》(二),第5頁)。
  關於作戰指導,蔡鍔認為:“戰略戰術須因時以製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有拘滯,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於人,勢將如跛者之競走,鮮不蹶也。”從這一思想原則出發,他既不完全肯定曾、鬍“主守不主攻”的思想,又不被當時西方兵學家“極端的主張攻擊”的思想所左右,而是根據中國軍隊、軍費、交通等情況,提出了誘敵深入的戰略設想。他說:“我國數年之內若與他邦以兵戎相見,與其孤註一擲之舉,不如采取波亞戰術(指遊擊戰術),據險以守,節節為防,以全軍而老敵師為主,俟其深入無繼,乃一舉殲除之。
  1911年7月,清廷發佈上諭,任命蔡鍔為新軍第19鎮第37協協統(旅長)。蔡鍔開始按照自己的主張和設想,進行改造和訓練滇軍的活動。當時,雲南和全國一樣,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以推翻清王朝為宗旨的民主革命運動正在醖釀之中。大批同盟會會員和從日本回國的思想激進的青年軍官,分佈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和新軍第19鎮中。他們活動頻繁,積極策劃和組織反清革命鬥爭。蔡鍔雖未參加同盟會,卻受到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的影響,暗中與同盟會保持聯繫,對革命黨的活動給予同情和協助。他嚮同盟會員保證:一旦發生革命,一定給予“絶對同情支持”(詹秉忠、孫天霖《憶蔡鍔》,《辛亥革命回憶錄》第3集第432頁)。
  1911年10月10日,11月1日,起義官兵在五華山組織了“雲南軍都督府”,公推蔡鍔為雲南都督。這時,他年僅29歲。蔡鍔就職後,積極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頓財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使雲南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
  與此同時,蔡鍔看到“英窺西藏,法窺滇黔桂粵之謀日迫,邊陲多故,危機已伏。若屏藩不固,國將不國。”(《五省邊防計劃》序)為此,他親自擔任主編,擬定了數萬言的《五省邊防計劃》,即西南邊防協同作戰計劃。該計劃指出,中華民國雖然已經建立,但“內訌未靖,外患思乘”,列強侵吞中國之心不死。除沙俄日本在東、北部邊境地區屢挑事端外,英國侵略者也不斷從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國也往越南增兵,企圖進犯滇桂。在此情況下,“西南邊要尤陷危險,民國全局殆哉岌岌”。因此,蔡鍔呼籲滇、川,黔、桂、粵五省實行軍事聯合,以便隨時抗擊英法侵略者的軍事侵略,保衛新生的共和國。這份計劃草案分三編十章,分別對五省聯合軍的兵力編成、作戰區域和協同辦法,軍隊的集中,展開和作戰步驟,以及戰前準備,兵站設置,戰場建設等重大問題。作了詳細的闡述和具體的規定。它在當時雖然未能實行,卻充分而具體地體現了蔡鍔的戰區戰略思想。
  1913年10月,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任全國經界局督辦。他一方面領導經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熱心於軍事學術活動。他與蔣方震、閻錫山等11人組織軍事研究會,深入研究各種軍事學術問題。其間,他不斷上書袁世凱,為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獻計獻策,傾訴他希望建設一支強大武裝力量的強烈願望。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不僅對蔡鍔改革軍事的熱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瘋狂地進行軍事獨裁和復闢帝製活動。
  袁世凱自1912年竊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脹。他殘酷鎮壓資産階級革命黨人,打擊民主共和力量,同時篡改憲法,破壞責任內閣製,強化集權統治,朝着復闢帝製的道路疾進。
  最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纔偉略,群望所歸”(《緻袁世凱電》,《蔡鍔集》(1983年版)第202頁)。但是,1915年5月7日,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深深刺痛了蔡鍔,使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8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北京出現了一個打着“籌一國之治安”旗號的“籌安會”,公然為復闢帝製製造輿論。接着,各類“聯合會”、“請願團”也紛紛粉墨登場,為帝製唱贊歌。12月,袁世凱完成了復闢帝製的準備,於13日宣佈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國,改用洪憲年號。
  袁世凱復闢帝製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决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鬍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蒙蔽衰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啓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內容是:“雲南於袁氏下令稱帝後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月後響應,廣西則越兩月後響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約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梁啓超《國體戰爭躬歷談》,《護國文獻》(1985年版)第300頁)這是個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頗具膽識的戰略構想。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
  在民主革命志士雲集的雲南軍隊中,從8月中旬“籌安會”成立時起,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醖釀發動討袁起義。9月11日以後,以唐繼堯為首的團以上軍官,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確立了護國討袁的戰略决策,並着手進行戰爭準備工作。蔡鍔抵達昆明,加速了雲南反袁武裝起義的爆發。
  1915年12月25日,雲南通電宣佈獨立,衆推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製勝,奪占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
  蔡鍔組織指揮的四川戰役,是護國軍在大洲驛休整數日,士氣復振,蔡鍔决定對敵反攻。這次反攻,無論是在製定計劃,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决,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鍔令右翼趙又新梯團自白節灘經雙合場進攻納溪側背,為主攻;中路顧品珍梯團一部由渠壩驛沿敘永河嚮納溪正面佯攻,朱德,張煦兩支隊從側翼嚮蘭田壩迂回前進,阻擊瀘州援納之敵,劉存厚師進規牛滾場,威脅江安守敵,掩護主力攻納。17日,幾路部隊同時嚮敵發起進攻,連戰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進到距瀘州僅幾公裏的地方。敵人退到納溪外圍組織環形防禦。蔡鍔見各路進展緩慢,恐合江之敵抄襲後路,遂於24日令各路軍隊撤出戰鬥,退回出發地。經此一戰,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緻梁啓超江電》,《蔡鬆坡先生遺集》之四)。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雖沒有奪占瀘州,卻牽製住了敵軍主力,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製,運動的發展壯大。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製。瀘州前綫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議。
  但是,袁世凱是頑固透頂的反動派,他不甘心也不承認自己的失敗,還想在軍事上再下一次賭註,與護國軍拼個最後的輸贏。於是,他明着打電報給蔡鍔等人,要求“先戢幹戈,共圖善後”,暗地裏卻在重新整頓部隊,組織第二批“徵滇軍”。袁世凱第二期作戰計劃,决定縮短戰綫,集中兵力於湖北,準備重點進攻湘西,再以湘西為跳板從翼側進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進攻陝西,(陝西將軍陳樹藩已宣佈獨立討袁)以保障京師的側翼安全。張敬堯雖然與護國軍談判停火,暗裏也在製定新的作戰計劃,準備對護國軍發動新的攻勢。其作戰企圖是:以第8師主力分別從合江出先市、堯壩,嚮白節灘翼側進攻,張敬堯親率第7師主力由納溪、茶堂子前出,嚮大州驛佯攻,鉗製滇軍主力,另以一部由二竜口,大渡口等處嚮大州驛側後實施深遠突擊,直搗永寧,斷絶滇軍後路。
  袁軍新的作戰企圖,早被護國軍識破。蔡鍔等一面對敵“虛與委蛇”,努力達成停戰協定,以便爭取時間,整頓部隊,調整部署,補充新兵,催運軍需,一面積極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以圖大舉”。
  在對川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上,唐繼堯與蔡鍔産生了嚴重分歧。唐繼堯主張組織重兵集團出寧遠(今四川西昌),經漢源、雅安攻取成都。其意圖是想首先占領四川省城,造成先聲奪人之勢,然後由成都嚮川東,川南捲擊,策應瀘納戰場。對此,蔡鍔極力反對。
  蔡鍔首先嚮唐繼堯剖析了戰場形勢。指出:“寧遠一路,山川險阻,給養艱難,衹宜出奇兵偏師為奇襲擾亂之用,臨以重兵,甚屬非宜。”在瀘納方面,“逆軍現有兩師,且較精悍。我軍現衹九營,激戰之餘,兵額大減,以言防守,尚足勉強支撐,以言進取,即增加兩三支隊亦無必勝之把握。”而綦渝方向“逆軍係第3師及第6師之各一旅,戰鬥力較弱,不難一戰而破之。”因而蔡鍔主張,下一步對川作戰方針:“敘瀘方面宜主守”,“對湘亦宜暫取守勢”,而“綦渝方面則積極取攻勢”,“以滇師舉全力以出綦渝為當。”(以上引文見《緻唐繼堯麻醜、麻申電》,《鬆坡軍中遺墨》)蔡鍔的作戰企圖是在敘、瀘、湘作戰方向均取守勢,牽製當面敵軍,而集中主要兵力從綦江方向實施突擊,進取重慶,控扼咽喉要地,既可以忸擊袁軍後續部隊入川,又可以斷絶瀘、納方向袁軍退路,同時也斬斷了敵作戰運輸綫,陷瀘州之敵於彈盡糧絶之境地。
  由於袁世凱在6月6日憂鬱死去,護國戰爭也隨之結束,蔡,唐的作戰計劃都未能得到戰爭實踐的檢驗。但是,客觀地分析對比一下,不難看出,蔡鍔設想的“以重兵趨綦渝"的作戰計劃,要比唐繼堯釣以孤軍遠出寧遠攻取成都的計劃更切實可行一些。從蔡鍔的作戰計劃可以看出,經一個多月的戰爭實踐,他作戰指揮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他總結了前期作戰的經驗教訓,及時地轉變作戰方針,變多路出擊為一路突擊,變幾個方向平分兵力為集中兵力於主攻方向,變強攻瀘州為主攻綦渝,變內綫抗擊為外綫抄襲、前後夾擊。這種虛心體察戰場情況,註意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斷提高自己的指揮藝術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於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病。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
  蔡鍔在短暫的一生中,註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鬥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作戰指導方面,他註意及時總結經驗,剋服初戰時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及時修改作戰計劃,調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動,避免被動,基本體現了他自己所主張的“因時以製宜,審勢以求當,未可稍有拘滯”的戰爭指導思想。
  曾國藩、鬍林翼的許多奏章、函牘和日記中,選摘出有軍事價值的言論,分類編輯,取名《曾鬍治兵語錄》,並附以按語,闡發自己的見解,希望以此作為對滇軍的精神講話材料。他在《語錄》的序言和按語中,結合曾、鬍的言論,談了對選將,治軍、作戰等問題的看法,反映了他當時的軍事思想。拿破侖於境內,使之一蹶不振,可藉鑒也。”(《蔡鬆坡先生遺集》(二),第25頁)他的這種既藉鑒外國戰爭經驗,又根據本國的實際研究軍事學術的思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武昌起義爆發,革命的火炬迅速發展為埋葬封建帝製的熊熊烈火。10月30日,辛亥雲南起義爆發。這是繼武昌起義之後戰鬥最激烈、代價最巨大的一次武裝起義。在革命的决定時刻,蔡鍔被推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負責擬定起義計劃並指揮起義軍作戰。當晚8時,蔡鍔命原雲南陸軍講武堂監督李根源等率雲南新軍第73標,由昆明北門進攻五華山和軍械局,自己率第74標和炮標由南門外巫傢壩嚮城內推進,進攻總督署和五華山。戰至第二天中午,南北兩路義軍會師於五華山,擊斃雲南新軍第19鎮統製鐘麟同,俘獲雲貴總督李經羲,結束了清政府對雲南的統治。護國戰爭中打得最艱苦最激烈也是决定戰爭命運的戰略性戰役。當時,蔡鍔正患重病,身體虛弱得連話都說不出來。然而他决心“把全部生命獻給民國”,抱病指揮討袁作戰。他以第一梯團出昭通攻敘州為左翼,另一梯團出鬆坎攻綦江為右翼;自己親率兩個梯團約4000人為中路,經貴州畢節直指四川瀘州。然而,由於護國軍兵馬未動即公開宣戰,打亂了秘密開進、突然襲擊的作戰計劃。當蔡鍔抵達四川納溪時,袁世凱已調集了曹錕、張敬堯等4個師3個混成旅約4萬餘人入川,使護國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喪失了戰場的主動權。1916年2月上旬,護國第一軍先頭部隊進攻受挫,被敵包圍在納溪安富街一隅,形勢非常危急。23日,蔡鍔趕到前綫,令朱德文隊由小路奪占納溪東面高地棉花坡,打破了敵人對納溪的包圍,繼而指揮全軍對敵實施反擊。戰鬥在江安到蘭田壩的廣阔地域內展開。雙方夜以繼日,反復爭奪,戰況十分激烈。由於敵人兵力居優勢,且又占據險要地形,護國軍雖奮戰多日,始終未能突破敵軍陣地。這時,敵人以一師兩旅的兵力全部壓嚮納溪,蔡鍔為了保存軍力,待機破敵,遂於3月6日指揮護國軍主力撤至大洲驛、敘蓬溪(今護國鎮)一綫。他一面從敘州調集兵力,加強瀘、納戰場,一面構築工事,整頓軍隊,同時電催唐繼堯接濟彈藥,準備伺機反攻。孫中山寄贈輓聯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裏間關馬伏波。”以班超、馬援這兩個歷史名將作比喻。高度贊頌了這位熱誠愛國,叱咤風雲的青年軍事傢。
  袁世凱“主動”放走蔡鍔
  袁泉
  熟悉民國初年歷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凱和蔡鍔這兩個人,前者是中華民國首任正式大總統,獨裁四年半,稱帝失敗,在國人的唾駡聲中氣死;而後者正是他的掘墓人。1915年末,袁世凱準備復闢帝製,自稱皇帝,蔡鍔拋出“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的誓言冒着巨大危險從北京輾轉回到雲南,組織雲南軍隊發動了護國起義,出徵四川,以寡敵衆同北洋軍鏖戰三個月,給了袁世凱沉重打擊,為輓救民國作出巨大貢獻。
  蔡鍔與袁世凱,一個清癯儒雅,一個粗壯雄武;一個勁氣內斂,一個虎視鷹揚;一個高潔自守,一個黑白通吃;一個捐生紓難,一個竊國自為。這兩個強勢男人之間的故事絶對精彩,而且值得玩味。
  蔡鍔進京未受軟禁
  蔡鍔將軍 這場雙雄會是從1913年10月雲南都督蔡鍔卸任進京開始的。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蔡鍔奉調入京,由此被袁世凱奪去兵權,軟禁起來。但此說並不一定準確。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蔣百裏先生傳》中說:袁世凱“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一席以蔡鬆坡為最適宜……蔡在雲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內調為軍政首長,使他楚材晉用,無直接兵權而負建軍之責(強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長隨時監視着他,那是再好也沒有的……蔡的心理與百裏的完全相同,建立國防是他們的第一義,無論內除國賊,外禦強鄰,必以練兵及訓練軍事人才為其起點。蔡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卻有銳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鑒別力,他何嘗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衹是為個人爭權位的軍隊而非為國傢禦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將計就計,假手袁以完成現代化的國防。他認為傢天下已非時代所許,新軍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過去衹知效忠個人的奴才式的軍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餌,進行其化私為公的建軍工作。”
  但北洋將領們不答應,即使袁世凱動用行政手段強行安置,同僚、部屬如果不配合蔡鍔的工作,處處設置障礙,指東打西,不僅蔡鍔難以發揮效能作出成績,甚至有可能給軍界製造混亂,反為不美。儘管如此,袁世凱還是給了蔡鍔這個非北洋係的南方軍人很大的榮寵,加昭威將軍銜(昭威將軍是“威”字號將軍中排第一位的,足見蔡鍔在將軍府的地位),入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相當於今天的國傢軍委),表現出對他相當的賞識和信任。如果衹是軟禁,袁世凱用得着把蔡鍔吸收進核心的軍事指揮機構嗎?顯然,袁蔡關係並非一般描述中呈現給人的那種強勢對弱勢的關係。
  蔡鍔與小鳳仙並不親密
  1915年的袁世凱,權力雖已登峰造極,但還是有危機感。他深知,在共和體製下,政黨政治是大勢所趨,自己這個軍權人物勢必衹是一個過渡。所以,袁氏集團决定做一次危險的嘗試,在推翻帝製僅四年後再恢復帝製,企圖用世襲製永保自己穩坐江山。
  既然在戰略上屬險棋,在戰術上就須周密盤算,見機行事。袁世凱在留意各方的態度,其中當然也包括蔡鍔。此時蔡鍔有三種選擇:一、反對;二、保留意見;三、贊成。第一種幾乎可以不論,已有大計的蔡鍔當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種理論上成立,實際上不可能,因為對方要看的不衹是態度,更是動機,保留意見就等於是反對,所以衹能虛與委蛇。就在為復闢帝製製造輿論的籌安會成立不久,蔡鍔在將軍府領銜簽名擁護帝製。
  但袁世凱之識人,絶對高明、精到、通透,他不會輕信蔡鍔的做秀,而蔡鍔也深知這一點。袁世凱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識蔡鍔釋出的信息。緊接着,蔡鍔又現身八大鬍同。老到的袁世凱當然還是不會相信一嚮剋己嚴肅的蔡鍔會就此縱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鍔的意思,那就是:帝製你要辦便辦,我不幹預。
  既然簽名擁護帝製以及出入八大鬍同都是做秀,是雙方一種心照不宣的特殊對話,那就不必太當真。很多人都相信蔡鍔和小鳳仙如膠似漆打得火熱,並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凱。這種英雄美人的演繹雖然美妙,但卻嚴重低估了袁世凱,也不符合事實。
  事實是,蔡鍔雖涉足花臺,但並不常去。據蔡鍔長子蔡端先生回憶,其生母潘夫人給他講過,有一次蔡鍔陪傢眷去看戲,開場前指着包廂裏一年輕女子對潘夫人說:她就是小鳳仙。從這個細節裏至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一、蔡鍔看戲是和傢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鳳仙出雙入對,說明他倆的關係並不怎麽親密;二、蔡鍔和小鳳仙的交往並不背着傢人。
  而且,據蔡端先生說,蔡鍔將母親和兩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懷六甲,想回娘傢生育;老母不習慣京城生活,要回鄉下住,當然,要由劉夫人陪護,幾個孩子也分別回到昆明和邵陽。
蔡鍔治軍
  蔡鍔治軍嚴明,並以身作則。他在雲南都督任內,曾令參謀部匯考中外律例,製頒《簡明軍律》四十七條,內分“叛亂”、“擅權”、“辱職”、“抗命”、“暴亂脅迫”、“侮辱”、“逃逸”、“損壞軍用物品”、“掠奪”、“關於俘虜之罪”及“違令”等十一章。並製頒《軍隊手牒》,強調軍人“宜忠國傢,宜敦信義,宜重儉樸,宜守紀律,宜尚武勇”。明確規定,“自宣佈之後,一律實行”。又轉發了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關於嚴禁私自勸募軍餉的命令。
  在反袁護國期間,蔡鍔本着開源節流的精神,始終堅持了護國第一軍在四川前綫抗拒北洋軍的艱苦戰鬥。開始,由於軍費睏難,護國第一軍推遲了自昆明嚮川南的進兵日期。出發時,所攜帶子彈,每一士兵平均僅300發,炮彈更少。至川南後,經作戰兩個月,消耗甚多。由於後方唐繼堯未能及時接濟,蔡部械彈及糧餉均極感拮据。蔡鍔發函說:“所難者槍支破損,未能剋日修理,衣服襤褸,未能換給;彈藥未能悉加補充,而餉項已罄,乞靈無效。”1916年2月底,他不顧自己身患重病,從總司令部所在地永寧馳赴納溪前綫指揮,與士兵同甘共苦,堅持戰鬥。生活的艱苦,令人難以想像。他們“鏖戰經月,日眠食於風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以外”,“平均每日睡覺不到三個鐘。吃的飯是一半米一半砂硬吞”。後來蔡鍔也致電梁啓超“訴苦”說:“自滇出發以來,僅領滇餉兩月。半年來,關於給養上後方毫無補充,以致衣不蔽體,食無宿糧,每月火食雜用,皆臨時東湊西挪,拮据度日。”梁不日給蔡復電,感嘆不已:“勘電卅奉,雒誦淚下。……弟之嚴明刻苦,真可敬也。”及至廣西、廣東、浙江等省宣佈獨立後,四川陳宦要求蔡鍔撥給援軍。蔡對此有苦難言,他在緻戴戡等人的復電中說:“(陳)今竟求援於我,毋乃乞米於丐?”
  護國軍出師時有嚴明的軍風紀,要求“一律嚴守軍紀,保持秩序,勿失嚴整”;不得“亂入民傢”;“購買須要公開,不得依勢估壓。”這樣的軍隊。深受人民擁護,出現軍民親如一傢的動人景象:護國第一軍“出徵以來,未濫招一兵,未濫收一錢,師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間一草一木。”因之,在川南戰鬥中,所部連續“五月無餉,而將士不受饋一錢,蜀人愛戴之如骨肉也。”朱德也曾指出:“自滇以達蜀地,無不簞食而迎”。後來大總統黎元洪在為蔡鍔國葬所致祭文中也以贊揚口吻說:“君故貧,靡有康食,而務敏於學,及禦事至專閫,所入悉分贍隸軍者。馭士卒嚴而有恩,皆樂為致死。”蔡鍔這種艱苦奮鬥、身先士卒的精神,感人至深,鼓舞了為共和而戰奪取反袁勝利的廣大官兵。
百科辭典
  Cai E
  蔡鍔
    國初年軍事傢,1915年雲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原名艮寅,字鬆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邵陽一個貧寒農傢。幼年在私塾讀書。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接受了梁啓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影響。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1900年隨唐纔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復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1911年初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10月30日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領導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蔡被推為臨時革命總司令。旋成立雲南軍政府,任都督。後為矯正軍人幹政時弊, 自請解職。1913年被袁世凱調至北京,加以籠絡與監視。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製。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省長。不久因病赴日就醫, 1916年 11月8日病逝於福岡。遺著編為《蔡鬆坡集》。
     (曾業英)
    
近義詞
蔡鍔
蔡鍔
相關詞
袁世凱小鳳仙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