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中國倫理學 > 蔡和森
目錄
生平
  蔡和森(1895----1931),中國無産階級傑出的革命傢、中國共産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傢、理論傢、宣傳傢,新民學會發起人之一,法國勤工儉學組織者、實踐者之一。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復姓蔡林,名和仙,字潤寰,號澤膺,學名彬,別名和森。湖南湘鄉永豐鎮人(今屬雙峰縣管轄),1895年3月30日出生於上海。1913年,蔡和森來到長沙,考入湖南鐵路專門學校,不久轉到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與毛澤東結為摯友。在校內他讀書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以才學出衆著稱。稍後他又轉入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專修科文學部乙班讀書。畢業後,他曾與毛澤東到湘陰等八個縣瞭解農民經濟政治狀況。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就讀,曾受業於楊昌濟,並且從事學生運動。
  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組織新民學會。1919年偕母親、妹妹蔡暢與女友嚮警予前往法國,在巴黎參與組織“勤工儉學勵進會”,並接受共産主義。他在法國勤學,拒絶儉工,並隨身攜帶字典致力於翻譯外文著作。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國,在上海經陳獨秀等介紹加入共産黨,並於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嚮警予一起當選中央委員。他長期主辦中共機關刊物《嚮導》。此後,蔡和森還擔任過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等要職。
  1925年,他作為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團長赴莫斯科。1927年回國任中央宣傳部長,在中共“五大”上被選為政治局委員。在大革命失敗的緊要關頭,蔡和森支持毛澤東的意見,主張獨立展開武裝鬥爭。1928年以疾赴莫斯科治療,1931年回到上海支援中共廣東省委,後前往香港。1931年6月10日,他出席香港海員會議,被叛徒顧順章等便衣特務逮捕,隨即被由港英當局將他引渡給廣東軍閥。8月4日,在廣州被槍殺。
年譜
  蔡和森(1895—1931),復姓蔡林,原號和仙,名澤膺,字潤寰,學名蔡林彬,湖南省湘鄉永豐鎮人(今屬雙峰縣管轄)。1895年3月30日,蔡和森同志誕生在上海江南機械製造總局的一個小官員傢裏。
  1899年的春天,蔡和森跟隨母親葛健豪回到了家乡雙峰永豐鎮,不久父親也從上海回故鄉,並買下位於雙峰縣井字鎮楊球的光甲堂定居下來。
  1908年全家又遷回了永豐鎮。為了謀生,年僅13歲的和森進了蔡廣祥辣醬店當學徒。飽嘗了階級壓迫的苦楚。三年學徒期滿後,他不願經商而立志讀書,進入了永豐國民小學讀三年級。由於他學習刻苦用功,衹用了一個學期,就越級考入了雙峰高等小學。
  蔡和森同志在雙峰高小求學時,正值辛亥革命爆發。南京政府發出剪辮子的號召後,蔡和森同志覺得應該用實際行動擁護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於是就把自己頭上的長辮子剪掉了,在他的帶領下,學校裏很多同學都剪了辮子,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
  1913年秋天,蔡和森同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第二年春,毛澤東由第四師範並入第一師範,他們同在一個年級學習。由於共同的志嚮,他們倆結成了志同道合的學友,開始了“恰同學少年”的生活。學校有個君子亭,蔡和森毛澤東經常來到這裏討論治學、做人等問題。兩個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就這樣走到一起了。
  1915年4月,湖南高等師範學校設立了專科文學部,楊懷中、徐特立等老師轉到了文學部任教。蔡和森歷來愛好文史。他在一師讀了二年後,於1915年秋天跳級考進了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專科。
  正在蔡和森考入高等師範這個學期,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在北京出版了。這是一種宣揚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刊物。它一開始就鮮明地指出“民主”和“科學”兩個口號,大力批判封建主義的傳統觀念,主張實現西方資産階級上升時代的民主、自由和個性解放。這種新思想給廣大青年以極大的震動和鼓舞。蔡和森很快就成了這個刊物的熱心讀者,從而使他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1917年6月,蔡和森同志在湖南高等師範畢業了,在高等師範畢業後,蔡和森同志沒有回傢去,曾與毛澤東同志寄居在半學齋楊懷中先生寓所,繼續共同探求救國的道路,準備建立革命團體。
  1917年秋,蔡和森動員母親,把全家遷到嶽麓山榮灣鎮劉傢臺子住下來。從此,這裏成了蔡和森和一師的同學毛澤東、羅學瓚、張昆弟等青年暢談理想,探討人生觀的場所。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他們共同得出一個結論:要改造社會,光靠幾個人的力量不行,必須集合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結成堅強有力的團體。於是1918年4月14日在蔡和森傢裏正式成立了新民學會。這是五四運動前成立最早的革命團體之一。蔡和森認為所謂“新民”二字就包含着進步與革命的意義。會上,還通過了《新民學會章程》,會後又出了《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這三集共收集了書信47封,其中蔡和森同志寫給毛澤東等會友的信就有11封。
  為求得學會的嚮外發展,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同志受學會的委托,赴北京組織赴法勤工儉學事宜。這時楊懷中先生已應聘到了北京大學當教授,經揚老師介紹,蔡和森來到留法儉學會,與李石曾等人取得了聯繫。他會見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和著名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李大釗,特別是受到十月革命的影響,思想矍然猛覺。他寫給毛澤東同志的信中說:“衹計大體之功利,不計小已之利害,墨翟倡之,近來俄之列寧頗能行之,弟願則而效之。”在新民學會會友中第一個吹響了歡迎十月革命的號角。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同志與母親葛健豪、妹妹蔡暢以及嚮警予一起在上海乘坐“央脫萊蓬”號法國郵船赴法勤工儉學。
  經過三十五天的海上航行。蔡和森同志一傢等三十多人於1920年1月30日抵達法國馬賽。2月2日到達巴黎,蔡和森進入了蒙達尼男子中學學習。蔡和森同志勤奮好學,刻苦攻讀,憑着一本法華字典,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閱讀了馬剋思主義著作和有關各國革命運動、各種思潮的小册子上百種。
  在留法過程中,蔡和森同志和嚮警予同志由於共同的學習生活和革命理想,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20年5月,他們在蒙達尼自由結婚。毛澤東同志在國內知道這個消息後。高度贊揚他們敢於打破破舊的婚姻制度。
  在留法勤工儉學青年中,存在着各種思想傾嚮,他們信奉各種主義。為了把大多留法青年團结起來,蔡和森和嚮警予、李維漢等同志商量,决定邀集散居法國各地的13名新民學會會員來蒙達尼聚會,就如何改造中國與世界等重大問題進行討論。1920年7月初,新民學會會員從法國各地先後來到蒙達尼,7月6日到10日,他們在蒙達尼公學的教室裏舉行了五天會議,會上蔡和森同志提出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學會的方針,得到了大傢的贊成。
  如何改造中國與世界呢?蔡和森同志主張先要組織共産黨,建立,建立無産階級專政。蔡和森在一九二O年八、九月寫給毛澤東的兩封長信,以及次年二月寫給陳獨秀的長信《馬剋思學說與中國無産階級》,係統地闡明了他對馬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認識。他說:“我近對各種主義綜合審諦,覺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對癥之方,中國也不能外此。”中國發生的問題,無論哪一種都不是現社會制度所能解决的,“所以中國的社會革命,一定不能免的”,中國將來的改造,“完全適用社會主義的原理與方法”。從而得出了衹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結論。
  特別重要的是,蔡和森明確指出,要發展中國革命,必須成立共産黨;並對黨的性質、指導思想等問題提出了正確主張。蔡和森認為:一、這個黨必須是無産階級革命政黨,是無産階級的“先鋒隊、作戰部”,它旗幟鮮明地稱為“中國共産黨”。組織了共産黨,“革命運動、勞動運動,纔有神經中樞”。二、這個黨必須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馬剋思的學理由三點出發:在歷史上發明他的唯物史觀;在經濟上發明他的資本論;在政治上發明他的階級戰爭說。三者一以貫之,遂成為革命的馬剋思主義。”衹有用馬剋思主義作指導,才能堅持無産階級的政治方向。三、這個黨必須采取徹底革命的方法,反對改良主義。徹底革命的根本問題是發動工農群衆奪取政權,打碎舊的國傢機器,“實行無産階級專政”。四、這個黨必須密切聯繫群衆,黨員應分佈於工廠、農村、學校,成為一切群衆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五、這個黨必須有鐵的紀律,衹有這樣才能養成有組織有覺悟的戰士,擔負偉大革命事業。蔡和森同志於是在8月13日和9月16日寫了兩封長信給在國內的毛澤東同志。8月13日的信中說旗幟鮮明地提出:“我以為先要組織黨—共産黨。”毛澤東於1920年12月和1921年的1月給蔡和森寫了兩封復信。信中對蔡和森提出的主張表示深切的贊同,特別是對蔡和森同志9月16的信中提出的建黨和一係列的理論。毛澤東同志回信說:“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並告訴蔡和森:“成立中國共産黨的事,陳仲甫(也就是陳獨秀)先生等已進行組織”.在我們黨內,第一個提出建立“中國共産黨”這個名詞的,首先見於文字的是蔡和森同志,他是我們黨內第一個係統宣傳列寧建黨學說的人。
  為了爭取大多數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都信奉馬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蒙達尼會議後,蔡和森還嚮“工學世界社”的成員宣傳他的主張,舉行會議,並發表了“怎樣救中國”的演說,不久,“工學世界社”發展到三十多人,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革命組織。
  蔡和森在法國一年多的時間,不僅在傳播馬剋思主義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還積極從事共産黨的組織工作。1921年7月,蔡和森與工學世界社成員開會討論建立共産黨的問題。同年蔡和森在法國發起了建黨活動,組織了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周恩來任總支書記。也正在這個時候,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在上海建立。湖南共産主義小組派毛澤東,何叔衡出席了“一大”,因法國支部沒有得到消息,所以沒有派代表出席。後來毛澤東同志在回憶建黨時說:“在法國,許多勤工儉學的人也組織了中國共産黨,幾乎是同國內的組織同時建立起來的,那裏的黨的創始人之中有周恩來,李立三和嚮警予,嚮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唯一的一個女創始人,羅邁(也就是李維漢)和蔡和森也是法國支部的創造人”。
  蔡和森同志在法國從事建黨活動的同時,還發起組織了多次革命鬥爭。蔡和森同志等人組織的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到法國後,遇到了很多睏難,但華法教育會不僅不幫助他們解决睏難,還多方進行排斥和刁難,甚至迫害,於是蔡和森、王若飛等同志組織開展了同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館、華法教育會的鬥爭。迫使駐法公館不得不解决留法學生的生活等睏難。1921年6月,北洋政府企圖嚮法國政府藉款來購買軍火,擴大內戰。蔡和森、周恩來、趙世炎等人領導開展了反對賣國藉款的鬥爭,鬥爭取得了勝利,迫使法國政府宣佈暫緩藉款。1921年秋,北洋政府駐法公使館和法國當局,藉勤工儉學的名義,抽歐洲各國募捐了一筆巨款,創辦了“裏昂中法大學”。原來答應在法國招收一部分勤工儉學學生入學。但到開學時,蔡和森他們得到的消息,卻全是招收國內的富傢子弟,因此,激起了留法勤儉學學生的義憤,於是蔡和森、周恩來、趙世炎等發起了一場“占裏昂大學”的鬥爭,9月21日,蔡和森同志率領100多名學生衝進裏昂中法大學,占領了校捨,駐法公使館要求法國當局派警察拘捕了中國學生。9月21日上午,三百多名法國武裝警察包圍了學校,蔡和森等104名學生被拘捕。10月1日,他們在學校院內發起了絶食鬥爭,反抗中國駐法公使館和法國當局的暴行。10月18日,法國當局給他們加上“擾亂治安”的罪名,無理的把蔡和森等104名留法學生武裝押上輪船,強行遣送回國。
  11月,蔡和森同志歸國後,由當時的黨的總書記陳獨秀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並留在黨中央擔任領導工作。他積極從事黨的實際工作,同時繼續研究馬列主義理論,特別是註意把馬列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研究中國現狀,探討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1922年上半年,蔡和森同志在黨中央工作期間,還兼抓社會主義青年團體工作。當時,青年團臨時中央局已經建立,辦公地點設在上海霞飛路漁陽裏6號,蔡和森同志常駐這裏,指導全國青年團的工作,同年5月5日,當選第一屆團中央執行委員。會議後,他為團中央主編機關報《先驅》,第7、8、9三期就是他主編的。
  7月黨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列寧和共産國際的意見,通過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嚮中國人民提出了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和經過民主革命到達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的道路。蔡和森是大會文件起草人之一,對黨的革命綱領的製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二大”選舉蔡和森為中央委員,至“六大”均當選為中央委員。
  “二大”以後,負責編輯黨的機關報《嚮導》,大力宣傳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反復闡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嚮導》自創刊至1927年停刊,始終是蔡和森同志主編,他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地為《嚮導》組稿撰稿。光是署名“和森”的文章就有130篇,他在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就提出了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的論點,提出“戳穿了的紙老虎是嚇不住民衆勢力之發展的”,鼓舞革命人民要敢於同帝國主義、軍閥鬥爭。他還批評了鬍適等人提出的“好人政府”、“聯省自治”等資産階級改良主義和國民黨人的錯誤觀點。《嚮導》對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動和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蔡和森同志在主編《嚮導》周報的同時,還撰寫了《俄國社會革命史》一書,係統地總結了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李大釗為推薦他這本書的出版,曾給鬍適寫過2封信,陳獨秀也為他寫過6封信。
  1922年下半年他與嚮警予在上海創辦平民女校,蔡和森在這裏講授過《社會進化史》。
  1922年9月,蔡和森由張繼介紹,孫中山親自主盟以個人名義加入了國民黨,成為國共合作的橋梁。
  1923年6月,黨在廣州舉行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着重討論了和孫中山國民黨合作的問題。蔡和森與毛澤東一同出席了會議。大會以投票的方式選舉陳獨秀(40)、蔡和森(37)、李大釗(37)、王荷波(34)、毛澤東(34)、朱少連(32)、譚平山(30)、項德隆(27)、羅章竜(25)為中央委員(根據瞿秋白紀錄)。蔡和森的高票當選,與其主編嚮導成績顯著,理論水平高等直接有關。會後他與毛澤東回到上海,一道在國民黨內做統戰工作。
  在這期間,蔡和森還在黨所創辦的上海大學社會學係兼任教授。1924年,他將自己在上海大學的講稿,綜合整理出版了《社會進化史》一書,他的這部書運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以及達爾文的社會進化論來論證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的一部傑作,全書15萬餘字,從人類的起源,一直講最終實現共産主義。講《社會進化史》,詳細介紹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宣傳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蔡和森積極主張發展工農運動,以促進國民革命的發展並成為國民革命的“中堅”。他指出,工農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新動力”、“臺柱子”,衹有依靠工農階級才能完成國民革命的使命。在1925年4月,他就提出建立農民武裝的問題,指出“農民運動之武裝的形式”的重要性。他嚮一切願意革命的人們指出:“你們或是站在占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真正革命階級(工農階級)方面,或是站在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十以下的反革命階級(買辦階級和地主)方面。除此以外,沒有別的出路。”
  1925年5月,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在上海爆發,蔡和森同志在黨中央參與指導了這次運動。為了把這場鬥爭推嚮全國去,他在自己主編的《嚮導》周報上,以中國共産黨的名義發表了《告全國民衆書》,很快地就把這場鬥爭發展到了廣州、香港等城市。
  “五卅“運動後不久,蔡和森與嚮警予同志赴莫斯科參加共産國際第六次擴大全會。蔡和森代表中共中央的緻詞。會後,與李立三同志作為中共駐共産國際的代表,留在莫斯科。1925年底,他又在莫斯科中山大學作了《中國共産黨史的發展》長篇講演,詳細回顧了從建黨到1925年中央第二次擴大執委會議的歷史,對中國革命的性質、黨的歷史任務和各階級在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資産階級的兩面性,無産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軍”。這是我們黨的第一部黨史著作。
  1927年春,中國的大革命運動進入了高潮。共産國際派蔡和森同志回國加強對中國革命的領導。4月1日,他途經長沙時,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在教育會坪舉行歡迎大會。會上蔡和森同志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的身份作了重要演說。他4月1日的演說,刊登在4月2日的《湖南民報》上。文章對農民革命作了極其精闢的論述。他說:“現在革命的發展,第一當註重的是農運問題,農運是整個革命根本問題。”“誰能解决農民問題,誰即可以得天下。”他還特別強調必須註重“革命武裝問題”。他說:“根本問題在武裝農民起來。”他已敏銳的覺察到,蔣介石等國民黨右派在破壞革命,提醒革命派不要“犧牲農民利益而與右派妥協”。他的這篇演說,對農民革命作了精闢的論述,如同毛澤東同志後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樣,對湖南的農民運動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
  1927年4月27日,黨在武漢的武昌小學禮堂舉行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蔡和森同志出席了這次會議,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黨的“五大”雖然通過了許多正確的决議,但是由於繼續選舉了陳獨秀為總書記,而他又背離了“五大”路綫,致使大革命開始走嚮失敗。從黨的“五大”到八七會議,是中國革命嚴重睏難時期。蔣介石已公開叛變,汪精衛由準備到實行叛變。在三個多月時期裏,蔡和森作了巨大努力,提出許多重要意見,力圖輓救革命危機,使革命沿着正確方向發展。
  5月17日,夏鬥寅在湖北叛變。21日,許剋祥在湖南叛變。蔡和森和李立三嚮中央提議,由葉挺部和中央軍校全部武力立即占領粵漢路,剿夏鬥寅,再由粵漢路直取湖南為根據地,爾後取湖北和廣東,同時廣泛發展工農武裝,準備以革命暴動對付反革命暴亂。但魯易卻認為當時的中心問題還不是軍事問題,而是與所謂國民黨“左派”的關係問題。鮑羅廷和譚平山甚至參加了武漢國民黨中央的“馬日事變”調查團,指責工農運動“過火”,拒絶了蔡和森等的意見。
  “五大”以後,中央曾多次開會討論黨的工作方針,但共産國際兩位代表卻爭吵不休。鮑羅廷強調和國民黨的關係是中心問題,指責工農運動“過火”,認為當時衹能減租減息,不能搞土地革命;魯易在“馬日事變”後雖主張反擊,但擔不出任何辦法。陳獨秀傾嚮鮑羅廷。蔡和森不同意他們的意見,主張把工作中心放在發展工農運動,擴大工農武裝,解决農民土地問題,對反動派堅决進行反擊。
  6月初,汪精衛到鄭州和馮玉祥舉行會議,反共傾嚮已明。為了擺脫睏境,陳獨秀、鮑羅廷提出“東徵”蔣介石;魯易、譚平山要求“南伐”廣東;蔡和森則主張解决兩湖問題。他指出,我們不要再為他人作嫁衣裳,伐來伐去,依然兩袖清風,我們應當堅定地自覺地發展我們的力量,建立我們的根據地,並具體擬定了兩湖議案。當時正接到共産國際的批評信,因此中央通過了兩湖决議案,並派出大批軍事幹部赴湘準備暴動。但以後魯易又推翻了這個决定,雖然周恩來與魯易力爭,還是無濟於事。
  唐生智把部隊撤回武漢以後,明顯地暴露出他要鞏固自己在兩湖的地位和打擊共産黨的企圖。可是鮑羅廷卻極力拉攏唐生智經營東徵,魯易極力拉攏汪精衛,他甚至將國際來信給汪看,結果給汪發動叛變以藉口。當時蔡和森正在武昌毛澤東傢養病,6月25日,他寫信給中央常委:“唐回湘後,反動態度既已如此明白,我們坐此靜待人傢來處置,直無異魚遊釜底!‘我們提議中央機關移設武昌,同時中央及軍部應即檢查自己的勢力,做一軍事計劃,以備萬一’”。這是在革命危急關頭應采取的正確方針,可是陳獨秀等沒有接受。
  7月初,根據共産國際指示,黨中央改組了政治局。從7月16日開始,蔡和森連寫七封信給中央常委,提議中央召開全體會議决定新方針,發動土地革命,發展革命武裝,並願留湖南工作。但這些意見張國燾都未接受;周恩來主張武裝鬥爭,張國燾也反對。
  蔡和森參加了黨的八七會議,在歷時僅一天的“八七”會議上,蔡和森同志先後作過4次發言。他與毛澤東等同志批判了陳獨秀的右頃錯誤,指出“過去一切錯誤都無五次大會後的錯誤那樣厲害”,並且在會上作了自我批評,說“我是過去政治局的一人,我應負此錯誤的責任”。堅决主張發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蔡和森是秋收暴動的提案人之一,並再次要求赴湘參加秋收暴動,不必留政治局,同時提議毛澤東參加中央政治局。
  黨的“八七”會議後新的中央政治局雙决定派他到北方局去指導黨的工作。他一到北方局,就認真傳達貫徹黨的“八七”緊急會議精神,開展了整頓黨的組織的活動。9月24日,他在開津直隸省委改組會上作了《黨的機會主義史》的長篇報告。在北方局,蔡和森同志還寫了《北方工作决議案》、《緻中央的信》、《關於順直問題的報告》等。
  1928年6月,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舉行,蔡和森同志出席了大會。繼續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他對政治問題、職工運動和農民土地問題都作了發言。他在這些發言和隨後寫的《中國革命的性質及其前途》中,批判了右傾及“左”傾機會主義,論述了中國革命性質,農民問題和革命轉變問題等。蔡和森同志是4月離開上海赴莫斯科的。5月1日,嚮警予同志在武漢壯烈犧牲,他在莫斯科得這一消息後,非常悲痛,於7月22日寫了《嚮警予同志傳》,他在此傳中寫道“偉大的警予,英雄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像是中國無産階級永遠的愛人!”表達了對嚮警予深切的悼念。
  是年8月他從莫斯科歸國時。11月,他臥病上海時還帶病寫了《國民黨反革命統治下的辛亥革命紀念》和《中國革命的性質及其前途》兩篇重要文章,發表在《布爾什維剋》第一、二捲上。
  1929年初,他作為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再次來到了莫斯科。在這裏,他參加了共産國際對陳獨秀主義的討論。大革命失敗後,陳獨秀等成為取消主義者,他們認為資産階級革命已經成功,現在衹能進行合法運動,等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後再進行所謂社會主義革命,宣揚“二次革命論”。“左”傾機會主義者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鼓吹“一次革命論”。蔡和森的發言稿《論陳獨秀主義》發表在《布爾什維剋》第四捲上。批判了這些錯誤論調。他指出,中國革命既不同於西方資産階級革命,也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而是資産階級性質的民權革命,這個革命的領導者已經不是資産階級而是無産階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無産階級不能超過資産階級的民權革命的道路,去達到社會主義革命”。蔡和森特別強調農民問題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指出“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無産階級政黨衹有徹底發動農民,解决農民的土地問題,建立工農政權,鞏固工農聯盟,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關於革命轉變問題,蔡和森說,中國共産黨嚮全國勞動群衆宣佈,中國革命有社會主義前途,並且為爭取這個前途而努力奮鬥。
  1931年初,蔡和森同志從莫斯科歸國。中央派他到香港去指導兩廣黨的工作。3月,他帶着傢眷來到了香港。6月10日,由於叛徒出賣,他被英帝國主義間諜逮捕。6月12日,被引渡到廣州,不幸於8月4日,遭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槍殺,時年36歲。
  蔡和森同志一心為黨,一生為黨,對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是永遠記得他的。
  (作者羅紹志,係原中共雙峰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著有《蔡和森傳》等)
蔡和森悼嚮警予文
  《嚮警予同志傳》(原載《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警予,湖南漵浦人,生於1895年。她的父親是小販出身,積纍成富商。警予幼時正當康梁改革運動繼續發展。這運動在湖南的影響很大。警予的大哥是這運動中的活動分子之一。他提倡“新學”,在淑浦縣本鄉也早就建立起新式的學校。警予是這新式學校中有名的女學生,她會做熱烈的民族色彩的小論文,會操體操,尤其會“翻捍(杠)子”。在學校以及在每次全縣學生比賽運動中,警予是最聳聽聞的“文武雙全”的第一名。在這種社會的奬勵空氣之下,愈加把這個新式的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子興奮起來,於是她自早到晚想做“天下第一個偉人”,睡夢中都是這樣的想着。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之後,警予以常德女子師範學校高才生的資格升學於湖南省城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此時教育仍為半封建半資産階級的混合體,而女子教育方面尤其保持舊禮教,以養成賢母良妻為方針。警予受此陶冶,在學校有“聖人”之稱。她的刻苦,她的奮發,她的誠懇,為一般同學所敬愛。畢業後,回鄉創辦漵浦女學校,任校長職三年。在一縣之中,盡其“上說下教”之能事,忘寢忘食是她生活中的經常狀況。“五四”運動,她在鄉村號召廣大的群衆運動,終日演講,宣傳“愛國主義”。她的感情熱烈得很,她為國傢大事,常常號啕大哭。她相信所謂“教育救國”,她抱“獨身主義”,要終身從事於教育來改造中國。她絶對的與一般嬌弱的女學生不相同,她自幼男女同學,青年時代出入一般男女學生群衆及農民群衆之中而常居於指導地位,故她的言行完全象一個最誠懇的傳教師。她真實無比,她異常的勇敢,同時又很瑣細,她對於一點小小的事情,常常是要澈日澈夜的去思想去準備。她不知道別的欲望,唯一的欲望衹是要她能幹出“驚天動地的事業”。她是一個“事業的野心傢”,她每每自己這樣奮激的幻想,“將來我如做不出大事業,我要把自己粉碎起來,燒成灰!”她每每這樣激烈的幻想便要大哭一場。她每一奮激的時候,便不認識任何險阻與艱難。她的大哥早年留學並死於日本,她還有兩個兄弟在日本受過近代教育。她要到“五四”運動及“新青年”文化運動,在湖南青年急進分子中有很大的影響。此時毛澤東、蔡和森等在湖南形成一“新民學會”,傾嚮於革命的社會運動;聽說法國有幾萬華工——歐戰中去的,又有所謂“勤工儉學”之可能,於是號召同志冒險赴法。警予遂與和森及和森之母與妹一蔡暢等同船赴法。警予與和森多次談話之後,開始拋棄教育救國的幻想而相信共産主義,同時警予與和森之戀愛亦於此發生。這是1920年1月15日在印度洋船中的事情。警予和森戀愛之後,一切熱情集中於共産主義運動的傾嚮,一到法國遂糾集同志及華工中的先進分子形成這種傾嚮的組織。
  1921年底,和森被法政府逮捕,遣送回國;不久警予亦回國,此後遂共同參加黨的工作。警予責任心極重,同時好勝的“野心”亦極強,因為她自幼以來即養成了她這種心理。自與和森戀愛及參加實際工作後,她精神上常常感受一種壓迫,以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來,仿佛是“奇恥大辱”。同志們愈說她是女同志中的最好的一個,她便愈不滿足。她是“五卅“運動中有力的煽動者組織者之一;她是黨的婦女工作的負責者;但她自己總是不甘於“婦女的”工作——縱然她在這種工作上得到一般的信任。當然,以警予的能力說,本來可以擔任一般黨的指導工作,這是從前黨的組織上分配工作的缺點。1927年3月,警予回到武漢,擔任湖北全省總工會女工運動委員會、黨省委婦女部的工作,成績甚大,組織了五六萬女工於赤色工會之下,不久又任漢口市委宣傳部主任;七月政變時被選為武昌市委負責人;最後任湖北省委宣傳部工作兼《大江》報主筆。她的工作成績,她的忠實,她的責任心,她的過度的刻苦耐勞,她的思想行動,生活之無産階級化,為黨及一般同志所通曉。七月叛變後,武漢處於最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這革命轉變的嚴重時期中,警予充分的表現了她的積極性和戰鬥性,證明她是中國無産階級勞苦群衆最好的戰士之一個。廣州暴動後,黨有兩湖暴動計劃,湖北同志爭以湖北為暴動中心,警予亦異常積極參加此暴動準備工作,不久武漢整個黨部被敵人破獲,警予被捕於法工部局(1928年3月)。國民黨軍閥鬍宗鐸急於要絞殺此掀起大江革命赤潮的女主筆,疊次嚮法領事要求引渡,因警予頗能法語抗辯,緻引起法領事與國民黨軍閥間一時的衝突,鬍宗鐸等甚至召集所謂民衆大會,通電全國,要求引渡易夏氏——(即警予的假名)並收回法租界。
  最後法帝國主義讓步,更換駐漢口的法領事。警予引渡之日,武漢勞苦群衆,人山人海,都來瞻仰此將要永別他們的領袖。警予慷慨激昂,沿路嚮着群衆高聲演說,大呼一切革命口號,群衆感情如受閃電一般的刺戟。鬍宗鐸恐群衆起而劫獄,乃於5月1日天未明時槍斃警予於漢口。警予的血是流於偉大光榮的“五一”勞動節呵!警予的血是為中國勞苦群衆的蘇维埃的紅旗而流的呵!這種“驚天動地的事業”不僅有武漢勞動群衆,而且有全中國的勞動群衆來替這偉大的無産階級的女英雄來完成呵!年年今日——“五一”——不僅武漢的而且全中國的工農群衆都要紀念你If自死的號召,並來完成你的號召——武裝暴動建立工農兵蘇维埃呵!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你是中國無産階級永遠的愛人!
  警予生一女一孩。女名義義(妮妮),現七歲,孩名博博,現五歲,都聰明可愛。警予有不少論文,在《大江》報上尤多,最後有一很詳細的全國宣傳計劃,黨中央曾采納她的建議,指定一委員會討論並采納她此計劃。這些將來可搜集成一專册。警予有一最親愛之老友,即和森的老母,老母異常可憐警予,警予亦異常可憐老母,兩個孩子都是老母撫養着,警予死耗至今猶瞞着老母!
嚮蔡同盟傳奇∶紅色伴侶蔡和森與嚮警予
  “革命夫妻有幾人,當時蔡嚮各成仁。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氣巍然並世尊。”這是新中國誕生前夕,國民黨元老、著名詩人柳亞子先生緬懷紅色革命伴侶蔡和森與嚮警予的詩句。
  蔡和森和嚮警予合影蔡和森,雙姓蔡林,字澤膺,學名彬。1895年3月30日誕生在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一個職員的家庭裏。4歲時,蔡和森隨母親葛健豪回到老傢湖南雙峰縣永豐鎮。
  嚮警予與蔡和森是同年出生,衹少5個月零4天,即1895年9月4日出生在湘西漵浦縣城一個商人的家庭裏。嚮警予屬土傢族,原名俊賢,乳名“九九”。
  蔡和森與嚮警予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嚮蔡同盟”的筆名——振宇。蔡和森主編《嚮導》周報期間,他們曾經常一起用這個名字在周報上發表評論文章。振宇,即“警予”的諧音。
  愛情與理想揚帆起航,締結嚮蔡同盟正當時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之時, 毛澤東在長沙的摯友便是蔡和森與嚮警予。1912年春,嚮警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兩年後,轉學至長沙私立周南女校,與蔡暢同學。通過蔡暢結識了蔡和森與毛澤東等進步青年,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16年嚮警予在周南女校畢業後回漵浦老傢,打破當時“ 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在新式學堂任校長,試圖走教育救國之路。她在校內要求女生放腳,親自為她們解開裹腳布,並嚮其父母作動員,開女子放腳的先河。
  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等在湖南長沙劉傢臺子蔡傢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不久, 蔡和森受學會委托,前往北京聯繫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事宜。毛澤東等也相繼去了北京。嚮警予得到消息,很想跟他們幹一番“真事業”。於是,她也來到北京,先拜訪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再赴河北布裏村留法工藝學校會晤了蔡和森,二人加深了友誼。
  1919年7月,嚮警予應蔡和森妹妹蔡暢之邀,離開漵浦,赴長沙發起女子赴法勤工儉學行動,並加入毛澤東、蔡和森主持的“新民學會”,成為第一個女會員。12月25日,蔡和森、嚮警予、蔡暢及蔡母葛健豪等30餘人遠涉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於是,“嚮蔡同盟”的愛情之舟揚帆啓航了。
  在漫長的航行船上,在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的研究學習當中,在你爭我論的雄辯裏,共同的革命理想,使蔡和森和嚮警予兩顆青春火熱的心,砰然跳動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從此,蔡和森和嚮警予開始了戀愛。經過35個晝夜的海上航行,他們於2月2日抵達巴黎。在巴黎逗留5天後,到達法國的一個小縣城蒙達尼,正式開始了勤工儉學生活。在激情澎湃的日子裏,他們兩個各自交換詩作,表達彼此的愛戀,表達對革命的嚮往。
  1920年5月,蔡和森和嚮警予在法國蒙達尼正式結婚。這雖然是個簡單的婚禮,卻轟動了蒙達尼全城。看熱鬧和祝賀的人們不僅有留法勤工儉學的中國同學,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蒙達尼人。 其結婚照為二人捧着一本打開的馬剋思主義《資本論》。照片表明他們的結合,不僅僅是男女之間愛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革命理想事業上的同盟,同舟共濟。婚禮上,二人還將戀愛過程中互贈的詩作編印成書,題為《嚮上同盟》,分贈給大傢。隨後,人們把他們的結合稱為“嚮蔡同盟”。
  在國內的毛澤東聞知此訊極為高興,十分贊賞他們自由戀愛的行為,認為這是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應該成為大傢的榜樣。他於1920年11月26日緻留法學友羅學瓚的信中說:“以資本主義做基礎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絶對要不得的事,在理論上是以法律保護最不合理的強姦,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戀愛……我聽得‘嚮蔡同盟’的事,為之一喜,嚮蔡已經打破了‘怕’,實行不要婚姻,我們正好奉嚮蔡做首領,組成一個‘拒婚同盟’。” 後來,毛澤東與楊開慧、李富春與蔡暢等的結合,就是“嚮蔡同盟”之後的又一支浪漫麯。
  留法期間,蔡和森與嚮警予致力於俄國十月革命經驗與馬剋思主義的研究。蔡和森與毛澤東、陳獨秀等保持通信聯繫,信中第一個提出“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産黨”,並係統闡述了有關建黨的理論、路綫、方針和組織原則。他還與嚮警予、周恩來、趙世炎、鄧小平、李富春等一起籌建中國共産黨旅歐的早期組織,是黨的創始人之一。
  1921年年底,旅法的蔡和森等人因參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法國當局遣送回國。不久,已懷孕的嚮警予也回到上海。回國後,他們都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我黨最早的一對夫妻黨員。在1922年7月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蔡和森當選為中央委員,嚮警予則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時,蔡和森還擔任中央宣傳部第一任部長,嚮警予擔任中央婦女部第一任部長。夫妻倆都成為了中國共産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
  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歲月裏,蔡和森與嚮警予共生有一女一子:蔡妮、蔡博。1922年4月1日,嚮警予在上海生下第一個孩子妮妮。由於革命工作的需要,孩子被母親送回湖南,住在長沙五舅嚮仙良傢。1924年5月,嚮警予再次懷孕,和蔡和森一同回到湖南老傢探親。5月25日,嚮警予在湘雅醫院生下兒子博博。出生不到1個月,就由蔡和森的姐姐蔡慶熙哺養。這兩個孩子都被譽為“嚮蔡同盟”的結晶。
  生活夫妻“同盟”不再,革命理想同盟猶存
  在嚮警予身上閃爍着新女性對新社會的強烈追求。革命和偉大的女性這兩個顯著的特點,交織出嚮警予短暫生命旅程的主旋律。這追求,不但表現在她對自由婚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同時也表現在她對破裂婚姻和感情正視的態度。在幾十年前,他們敢於自由戀愛結婚尚為新潮,為衆多國人不齒;而後又敢於打碎死亡婚姻,更是驚世駭俗。
  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合等原因,1926年,嚮警予與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夫妻“同盟”雖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卻猶在。後來,蔡和森得知嚮警予被捕後,想方設法去營救。特別是驚聞嚮警予犧牲噩耗,悲痛不已,撰文《嚮警予同志傳》以悼念。他在傳末寫道:“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你是中國無産階級永遠的愛人!”
  1927年4月,蔡和森、嚮警予的兩個兒女在長沙最後一次見到了媽媽。這次見面好在蔡父蔡母的張羅下,一傢人上照相館拍攝了一張合影,算是唯一的“全家福”。在這張照片上,不常見到媽媽的兒子蔡博很不自然地站在媽媽嚮警予懷前。嚮警予到武漢後,在緊張激烈的階級搏鬥中,這位心中裝着中國革命解放大業的母親還給兒女們寫了幾首充滿母愛柔情的兒歌,其中的一首這樣說:“希望你像小鳥一樣,在自由的天空飛翔,在沒有剝削的社會成長!”
  1928年3月20日,留在武漢組織並參加地下鬥爭的嚮警予不幸被捕。敵人三番五次對她審訊和毒打,但她堅貞不屈,對於黨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現了共産黨人的崇高氣節和優秀品質。在全世界無産者的節日——“五一”國際勞動節,嚮警予被殘酷殺害,年僅33歲。
  三年後,蔡和森在香港參加海員工會的一次重要會議時,不幸被叛徒顧順章認出而遭到反動派的逮捕。6月12日,港英當局引渡給廣東國民黨反動政府。在獄中, 蔡和森受盡各種酷刑,但他橫眉冷對,堅貞不屈。不幸於8月4日,在廣州英勇就義,時年僅36歲。
  1980年5月,許德珩同志在紀念嚮警予烈士殉難五十二周年所作的《調寄臨江仙》一詞中說:“嚮蔡同盟稱盛事,婦女解放當先;丹心一片憶從前,豪情驚世界,革命鬧翻天。五十年後悼先烈,拋頭廬灑熱血;為人民鬥志彌堅,精誠貫日月,烈士萬千年。”
  有意思的是,時年90高齡的許德珩還在詞末作“嚮蔡同盟”註解:“五四運動後,婦女解放運動極為高漲,嚮警予、蔡和森二同志亦極為提倡。他們二人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因提倡婦女解放,不稱為結婚而稱為‘嚮蔡同盟’。此亦當時大可紀念之盛事也,故記之於此。”
蔡和森的子女
  蔡妮,1922年4月出生於上海;蔡博,1924年5月出生在湖南;蔡轉,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蔡霖,1929年5月出生在上海。
  蔡妮與蔡博是嚮警予所生,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日子最短暫。蔡妮在上海出生後僅4個月,就由母親送回湖南,住在長沙五舅嚮仙良傢。蔡博接受母愛的時間更少,出生不到1個月,就由大姑媽蔡慶熙哺養。1923年秋,其祖母葛健豪從法國勤工儉學歸來,帶回了外孫女李特特。其時,黨派蔡暢與李富春由法國轉莫斯科學習,無法把孩子帶在身邊,衹好由外婆帶回國來。葛健豪歸國後,帶着李特特住長沙天茂花園,在顔子廟創辦的平民女子職業學校,既是她的傢,也是我黨的地下聯絡點。從此,蔡傢以葛健豪為中心,蔡妮、蔡博、李特特與大姑媽蔡慶熙、大表姐劉千昂等組成一個傢。在這個革命的大家庭裏,祖母(外婆)是靈魂,大姑媽是頂梁柱,大表姐是3個小不點兒的帶頭羊。
  1927年4月,嚮警予從莫斯科歸國,由廣州去武漢,順道到長沙看望蔡傢的父母及自己的兩個孩子。這是她最後一次與蔡傢的親人相聚,好在蔡父、蔡母的張羅下,拍了一張照片,算是唯一的一張“全家福”,留下了永久的紀念。僅過一年,嚮警予就英勇獻身了,年僅33歲。
  大革命失敗後,為了避免被敵人“斬草除根”,葛健豪安排丈夫蔡蓉峰帶着長女蔡慶熙及大外孫女劉千昂、孫兒蔡博回老傢雙峰永豐鄉下,自己則帶着長孫女妮妮、外孫女特特,轉輾武漢、上海,為兒女們掩護革命。1928年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蔡和森與蔡暢兄妹都是“六大”代表,將妮妮帶走,第二年去了莫斯科。葛健豪則帶着劉千昂、李特特回到了家乡。從此,蔡和森、蔡暢的子女都隨祖母(外婆)隱居到永豐附近,先後住過的地方有毛塘、茶亭子、楊梅子咀、石板衝等處。
  在進入土地革命時期後,中國共産黨關心革命先烈和在中央工作的領導人的子女成長,陸續地派員將他們從鄉下接出,護送去蘇聯學習。至1929年,繼蔡妮已跟隨爸爸赴了蘇聯後,蔡博、蔡轉、蔡林、李特特都先後離開家乡,送去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諾國際兒童院,融入到了這個更大的國際大家庭裏。
  蔡妮是1929年抵莫斯科的,到1953年歸國,在那裏整整生活了24年。據她自己回憶說:“當時,蘇聯正處於睏難而又動蕩的時期,但蘇聯對那些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們的教育極為關心,為他們組建了兒童教養機構——國際兒童院。於是,我的父親就把我安置在一個兒童院中。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莫斯科醫學院畢業。”半個多世紀過去後,蔡妮對留蘇生活仍記憶猶新。她說: “蘇聯是我成長的第二故鄉,但我的事業還是在我們的祖國——中國。”
  1953年,蔡妮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因為父母早於戰爭年代就壯烈犧牲,所以最先接待她的親人是姑媽蔡暢和姑父李富春。當她分配到北京兒童醫院去上班時,姑父姑母對她的贈言就是:“要好好地為人民服務”。她在北京兒童醫院工作3年後,1957年組織上把她調到北京紅十字醫院,為中央首長和外國朋友服務。
  “文革”結束後,蔡妮調入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係,當了一名俄語教授。她的俄語與她的醫學一樣,功底很深。她在蘇聯莫尼諾國際兒童院時,就與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代表中國兒童出席在白俄羅斯首府召開的國際兒童會議,毛岸英用中文講演,由她作俄語翻譯,宣傳中國抗日戰爭。她還在伊萬諾沃師範大學歷史係專修過俄羅斯歷史。她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以一口流暢動聽的俄語,主講俄羅斯概況及歷史,深受師生的歡迎。現在蔡妮已83歲高齡,身體尚健。她關愛家乡,對70多年前在家乡生活過的情況記憶還深。
  蔡博,自母親嚮警予犧牲後,跟着祖母、大姑媽在雙峰隱居,是兄弟姐妹中在家乡住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在雙峰高小31班畢業後,考取湘鄉中學,1938年秋,周總理派朱惠把他接去重慶轉送烏魯木齊,再由毛澤民帶去莫斯科國際兒童院。
  1943年秋,蔡博在10年製的學校畢業後,考入了莫斯科鋼鐵學院冶金係煉鐵專業,時年19歲,是中國留蘇學生中的佼佼者。在伊萬諾沃兒童院時,他是繼毛岸英之後的中國兒童委員會主席,是中國留蘇學生同學會的發起人。他在鋼鐵學院學習期間,榮獲了斯大林奬學金。
  1945年底,毛岸英突然來到鋼鐵學院學生宿舍,把他要回國的喜訊告訴蔡博。蔡博緊握着岸英的手說:“我也在等待着這一天。”隨即他提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與打算,决心努力學習蘇聯的先進技術,煉就社會主義建設本領,盡快回到祖國。
  毛澤東在延安收到蔡博等人的信後,於1946年1月8日給他們回信。信中說:“永福(岸英)回來,接到你們的信,十分高興。正如你們信上所說,新中國需要很多的學者及技術人員,你們嚮這方面努力,是很適當的。……總之,是希望你們一天一天成長,壯健、愉快、進步,並望你們團结一切留蘇的中國青年朋友,大傢努力學習,將來回國服務。”
  1948年6月,蔡博已在莫斯科鋼鐵學院畢業,獲得煉鐵冶金工程師學位。黨為保護這位學有專長的烈士後代,在解放戰爭還緊張進行之時,沒有及時令他歸國。建國前夕,劉少奇秘密訪蘇,與斯大林商討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等問題。期間,接見了蔡博等人。蔡博提出願回國的要求,劉少奇高興地說:我與斯大林會談,其中就提到接你們回國參加祖國的經濟建設。隨後,劉少奇與蔡博等人就國內形勢、任務,討論了一個多小時。幾天後,他就隨同劉少奇回到了祖國。
  蔡博歸國後,見到的第一個親人是李富春。他嚮姑父提出要求去鞍山鋼鐵廠工作。當時,李富春在中央主持經濟工作,特別是蘇聯援助我國的重點工程。李根據留蘇歸國學生的專業特長,對他們作了全面安排。蔡博先後擔任了鞍鋼煉鐵廠副廠長、廠長。
  蔡博是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冶金專傢。他去鞍鋼煉鐵廠後,結合該廠的生産實際,成功地運用蘇聯的煉鋼技術和管理經驗。蔡博還大膽地提出與實行廠長負責製。建立廠長、車間主管和工段長的“三級一長”負責製,建立生産指揮係統的單一領導關係,並相應建立職能部門的專責製和生産工人的崗位專責製。實行這個制度,強化了企業管理,使鞍鋼煉鐵廠成為鋼鐵戰綫上的一面紅旗,曾在全國冶金會議上介紹推廣。 不幾年,廠長負責製遭到了批判,蔡博受到錯誤的批判和撤職處分。60年代,黨安排他在鋼鐵總院煉鐵室工作,他大膽地主持了多項重大科研課題,攻破了許多難關。
  “文革”中,蔡博在劫難逃。被打成“修正主義分子”,在廠裏“管製勞動”。“文革”後,蔡博被落實政策,作為鋼鐵研究總院技術顧問,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總結中國煉鐵技術經驗,撰寫了《鋼鐵研究院煉鐵科研三十年》,得到了聶榮臻元帥的高度評價。
  1984年5月,蔡博年滿60歲,退居第二綫。他退綫不退休,參加了中國科學院鋼鐵工業戰略研究,提出了在沿海港口建立“港廠合一”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議。晚年,蔡博對其父蔡和森、母嚮警予作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為家乡及有關中共黨史研究部門提供不少資料。他曾多次回到家乡參與、指導蔡和森與蔡暢的紀念活動。
  不幸的是,1991年9月應邀回雙峰參加蔡暢同志逝世一周年暨蔡暢同志生平事跡陳列開幕典禮回京後,因勞累過度,突發心髒病,猝然離世。
  蔡轉是蔡和森與李一純所生的女兒。1938年赴莫斯科學習。1953年學成歸國,先後在北京、武漢工作,是一名成績顯著、備受尊敬的醫療戰綫上的高級知識分子。
蔡和森紀念館
  該館位於雙峰縣城復興路與書院路交匯處,與蔡暢圖書館面對。1987年7月1日建成開館,總建築面積1624平方米,正門上方是聶榮臻元帥題寫的“蔡和森同志紀念館”館額。館前為蔡和森廣場,占地面積11000平方米。廣場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紀念碑,碑文由陳雲同志親筆題寫,頂層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
  館內陳列有蔡和森同志從青少年時代勤奮學習到為中國革命奮鬥終身的文物、照片、著作等140多件,設有六個展廳。門廳陳列着蔡和森半身銅像,銅像是1988年由其孫女蔡予(蔡博之女)、女婿徐竜森捐贈。銅像高1.15米,通高2.68米,以鄧小平1979年9月27日題詞作背景。館外有"蔡和森同志光輝一傢"群雕,人物包括蔡和森、嚮警予、蔡暢、葛健豪、蔡鹿仙、李富春6人群塑。 1995年,該館被確定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館自建成開館以來至今,共已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觀衆達80多萬人次。
  寬闊的蔡和森廣場正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輝一傢》的群雕塑像。白色的麻石雕像在陽光的襯映下,熠熠生輝。屹立在中間的蔡和森,深邃的目光仿佛在洞察着世界的風雲,仿佛在憧憬着美好的未來;羸弱的身軀上留着西式的發型,穿着修長的西服,紮着整齊的領帶,充分反映出了他要用先進的思想衝擊和改變舊中國的個性和信念。《蔡和森同志光輝一傢》的九個金黃色大字,臨摹於毛澤東的行書手跡,既寓意着被楊昌濟先生稱譽為“救國二子”的兩位中國革命領袖的深厚感情,更凸現了毛澤東對蔡和森高度評價“一個共産黨員應該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包含詞
蔡和森紀念館蔡和森同志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