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一稱備倭城”。在山東省蓬萊市區北丹崖山東麓,面臨黃海。1042年沿山築寨,名刀魚寨。1376年構築土城,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改以磚石築城,增建炮臺。明戚繼光曾在此抗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蓬萊水城投訴電話煙臺市旅遊投訴電話:0535-6270842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蓬萊水城位於市區西北丹崖山東側,宋慶歷二年於此建用來停戰船的刀魚寨。明洪武九年在原刀魚寨的基礎上修築水城,總面積27萬平方米,南寬北窄,呈不規則長方形,它負山控海,形勢險峻,其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海港建築和海防建築保存完好,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1982年,水城與蓬萊閣一同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蓬萊水城(Penglai Water City)位於蓬萊市區西北丹崖山東側。宋朝在此建刀魚寨,明朝在刀魚寨的基礎上修築水城,總面積27萬平方米,南寬北窄,呈不規則長方形,負山控海,形勢險峻,設有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海港建築和防禦性建築,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此訓練水軍,抗擊倭寇,蓬萊水城由此而揚名海內外。
中國 古代軍港要塞建築。在山東省蓬萊縣城北丹崖山下,臨海而建。據志載,宋置刀魚巡檢,泊刀魚戰棹,備禦契丹,名刀魚寨。明洪武九年(1376)始築水城,北砌水門,南設振揚門,以土城繞之,引海水入城,易名備倭城。萬歷二十四年(1596),土城甃以磚石。另於東、西、北三面增築敵臺。崇禎和清乾隆、道光、同治、光緒間多次修葺。水城是明清時期的重要軍事要塞,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是中國現存較為完整的海防堡壘。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城,港灣俗稱小海,居城中,呈長袋形,是水城的主體,為操練水師與泊船之所(圖1),寬度平均約100米,南北長655米。水深隨潮汐而變,最低時約3米多。平浪臺,迎水門而立,外設防波堤,長約80米。小海沿岸以塊石砌築碼頭,寬 5~10米,供船衹停靠。航海燈樓為清同治七年 (1868)增築,1958 年重修,磚石結構,六角,尖頂,高11.6米,內設扶梯可供攀登,上設燈亭以為導航。燈樓高踞丹崖山上,臨崖修築,拔壁參天,今仍可實用。
蓬萊水城與蓬萊閣相鄰而居,是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是中國古代海防建築科學的傑出代表。水城由水中城墻環繞而成,周長約3公裏,面積25萬平方米。它是古代的海防堡壘,依山傍海。出入海上的地方,建有一座水門,設閘蓄水。平時,閘門高懸,船衹隨意進出;一旦發現敵情,閘門放下,海上交通便被切斷。水門兩側又各設炮臺一座,駐兵守衛,形成了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防禦體係。是一處獨具特色的海防要塞,也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為了更好的保護蓬萊水城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也為了進一步豐富蓬萊閣景區的文化內涵,自2000年開始,蓬萊市委、市政府投資4.5億元,徵用土地376畝,分批搬遷水城居民600餘戶,計劃用5年的時間,分三期工程進行實施,把水城恢復建成以明代海港風貌為基本特徵的海防要塞。在恢復明代海港風貌的同時,還將修復城墻、敵臺、樓鋪,恢復備倭都司府、坐營司、校場,建設古船展示館等項目。並通過定時表演,展示戚繼光操練水師、抗擊倭寇、保衛海防的英雄業績。並設計各種具有明代特色的活動,營造休閑娛樂區,增加參與性項目。全長達900米的東城墻率先竣工,並與05年5月1日正式嚮遊人開放。城墻上設置了紅夷炮、竹節炮、牛腿炮等明代鐵炮,城墻內還有獨具特色的明代城墻殘段、城墻夯土展示。沿城墻自南嚮北一路走來,使您在飽覽城墻內外優美的山海景色的同時,還將會對明代火炮等武備知識有深入的瞭解。蓬萊水城的整體恢復工程將於06年10月1日前完全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開發後的蓬萊水城將集展示、休閑、娛樂於一體,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産將得到合理利用。 |
|
城墻繞小海因地就勢修築,頂寬 8米。高度不一,周長約 2000 米。附設垛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城僅設 2門,北曰水門,又名天橋口,位於城東北隅,與大海相通,為船衹出入口,塊石砌築,能見高度 9.4米,垛距寬約10米,進深11.4米。清同治間(1862~1874)於水口間設密欞鐵閘,現僅存閘門凹槽。城的南門曰振揚門,俗稱土門,位於城東南隅,與陸地相通,拱券門洞,以磚石砌築,門道寬 3米,進深 13.75米,殘高 5.3米,為明代遺存。原城樓已圮,80年代末重修。
蓬萊水城坐落於山東省蓬萊市城北丹崖山的東麓。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和海運的樞紐。水城背山面海,陡壁懸崖,天險自成,漢唐時就已成為軍事的重地。北宋慶歷二年(1042年)在此始建海防設施,設“刀魚巡檢”。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建立水城,永樂六年(1408年)設“備倭督指揮使司”,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設“總兵署都督僉事”,統轄山東沿海的戰防事宜,兼管海運,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就曾率水師在此城備戰抗倭,清初也派有重兵在此把守。
水城以土石混合砌築而成,平面略呈長方形,周長2200米,僅開南北二門,南門是陸門,與陸路相通,北門為水門,由此出海。小海位居水城的正中,平面略呈窄長形,南北長655米,將城分成東西兩半,是城內的主體建築,占水面的二分之一,用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明代最盛時,小海沿岸水榭遍布,歌樂之聲,通宵達旦,盛況空前。水城內外還建有碼頭、平浪臺、防浪壩、水師營地、燈樓、炮臺、敵臺、水閘、護城河等軍事設施,形成了嚴密的海上防禦體係,在中國海港建築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
宋、明以來,水城一直成為膠東沿海停泊戰船,駐托水師,屯兵練武之地。水城內外的主要建築有:水門水閘、防波堤、平浪臺,碼頭、炮樓、燈樓、護城河和水師營地。水城雖然經歷了九百多年風雨的侵蝕和海水的衝刷,但仍然十分堅固,昔日的雄偉氣勢絲毫未減。當人們從丹崖往下看時,水城有“斷崖千尺,下臨天地”之勢。往上看,丹崖山巔的蓬萊閣,緑樹掩映,殿閣凌空,雲煙繚繞,浮光耀金。閣前古桐含笑,垂柳拂面,牌坊高聳,詩碑林立。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這裏操練過海軍,英勇抗擊入侵我國海疆的倭寇,立下了不朽的功績,為歷代後人所贊頌。蓬萊和水城,南北呼應,交相輝映,是全國的重要旅遊和避暑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