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 大青鯊
拉丁名:prionace glauca(linnaeus)
英文名:great blue shark,ground shark,blue whaler, blue shark
分類:脊椎動物門、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鯊科、大青鯊屬
外形特徵:
頭窄而縱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呈拋物綫狀。眼 大,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寬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須。唇溝短,通常僅局限於口角部位。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稍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長而直立,邊緣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遠在胸鰭基底之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狹長,後緣凹入,外角尖突,內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部;尾鰭窄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深藍色;腹側白色;體無任何色斑。胸及臀鰭之鰭尖暗色。全長可達6米,吻部較尖,牙有鋸齒緣.鼻孔位於頭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隅之間,嗅囊的褶皺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積.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世界熱帶和溫帶。
生活環境:生活在水面至200米深的海域。
生活習性:性情兇猛。動物食性,食魚類、魷魚類和蝦類,有時遊近海島捕食。衹吃活食,有時也吃腐肉.在尋找食物時,通常一條或幾條在水中遊弋,一旦發現目標就會快速出擊吞食之。特別是在輪船或飛機失事有大量食餌落水時,它們群集而至,處於興奮狂亂狀態的鯊魚幾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為爭食而相互殘殺。
生長繁殖:卵生。可産下20至50衹幼鯊。
藍鯊,也叫斧頭鯊、虎頭鯊,屬於鯰科魚。
原産地:泰國、馬來西亞
體長:8~15 cm , 野生魚長達50cm
性溫和,食餌雜,食量大,生長極迅速,此魚常把水弄污濁,影響觀賞效果。
1、 體型與體色。淡水鯊魚體色有黑、白、灰、紅四種。前三種體色的鯊魚多作為食用魚飼養,尤其是灰色的鯊魚最受歡迎,其背部青色,體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紅鯊魚即水晶巴丁魚,多作觀賞魚飼養。
2、 適應性與食性。淡水鯊魚耐低氧能力強,適應性廣,但抗低溫能力弱。適溫20℃—34℃,最佳生長水溫26℃—32℃,水溫低於18℃時活動緩慢,反映遲鈍;水溫低於12℃時開始死亡。該魚食性較雜,幼魚以浮遊動物為餌料,成魚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飼料為食,飼料蛋白質要求28%—32%。
3、 生長與繁殖。淡水鯊魚食性雜,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當年魚苗(3cm—4cm)養殖4個月,體重可達0.6kg以上。該魚性成熟較晚,飼養3年—4年,體重達3kg以上可以進行繁殖。繁殖季節為4月—9月,屬一年一次性産卵魚類。
藍鯊的雌雄鑒別很難,並且藍鯊在水族箱中很難繁殖。衹有在繁殖其間,從雌魚略顯膨脹的腹部才能鑒別出其特徵,其他時候很難區分。公魚的背鰭更尖,胸鰭寬,臀鰭、尾鰭更長一點,身體比較瘦,母的身體較豐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