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東 >淄博 > 蒲鬆齡故居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蒲鬆齡故居投訴電話淄博市旅遊投訴電話:0533-2187222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蒲鬆齡故居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傢莊,1938年遭日軍焚毀,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1958年政府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蒲鬆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妥善保護。“文化大革命”時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遺失不嚴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蒲鬆齡紀念館,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茸、擴建,徵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書畫題詠展室,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增設了南大門,使故居的管理日趨完善。現在,故居已成為一處初具規模的蒲學研究陣地和馳名中外的旅遊點。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靜的院落。故居門前是幾株古槐,蔭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題寫的“蒲鬆齡故居”的金字門匾,高懸於故居大門。穿門北折是一正兩廂的庭院。其中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2間,為1954年修建。正房兩側的檜柏、石榴,以及廂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紅等,均係後人所栽,院內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復後增添。故居正房為磚石、土坯結構的普通民房,木欞門窗,房內路大荒手書的“聊齋”匾額迎門高懸,匾下懸挂着蒲鬆齡74歲時江南著名畫傢朱湘鱗為其畫的肖像,兩旁是郭沫若手書的楹聯,房內還陳列着他生前用過的端硯1方、在畢傢教書時用過的床1張、手爐1個;還陳列着與蒲鬆齡有直接關係的綽然堂匾、靈壁石、三星石、蛙鳴石各1塊,此外,室內擺放的桌、椅、幾、架、櫥和木影爐均是蒲鬆齡曾設館30餘年的西鋪畢傢舊物。故居東西兩廂,茅檐低小,狹窄簡陋,近年又作重修。院內之東北隅,尚有一隙之地,蒲鬆齡撰文和與其有關係的3塊碑記置於此。蒲傢莊外,還有著名的柳泉和墓園。柳泉在蒲傢莊東門外的“滿井溝”底。泉口青石砌就,約0.6米見方,旁立瀋雁冰書的“柳泉碑”。柳泉本是一眼地下泉井,傳說他曾在此設茶待客,搜集創作素材。墓園在蒲傢莊東,長40米、寬38米,內有古柏37株。蒲鬆齡及其父親、長孫的墓均葬於此。1980年,蒲氏始族蒲璋之墓碑也移存墓園中。此外,故居中還收藏有當代名人題詠蒲鬆齡及其故居的墨寶,共計200餘件,其中郭沫若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對蒲鬆齡及其作品作了比較正確的評價。
No. 2
  蒲鬆齡故居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傢莊,1938年遭日軍焚毀,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1958年政府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蒲鬆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妥善保護。“文化大革命”時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遺失不嚴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建蒲鬆齡紀念館,對故居、柳泉、墓園進行了修葺、擴建,徵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書畫題詠展室,資料室,接待室,辦公室,增設了南大門,使故居的管理日趨完善。現在,故居已成為一處初具規模的蒲學研究陣地和馳名中外的旅遊點。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靜的院落。故居門前是幾株古槐,蔭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題寫的“蒲鬆齡故居”的金字門匾,高懸於故居大門。
  穿門北折是一正兩廂的庭院。其中正房3間,東西廂房各2間,為1954年修建。正房兩側的檜柏、石榴,以及廂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紅等,均係後人所栽,院內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復後增添。故居正房為磚石、土坯結構的普通民房,木欞門窗,房內路大荒手書的“聊齋”匾額迎門高懸,匾下懸挂着蒲鬆齡。
  74歲時江南著名畫傢朱湘鱗為其畫的肖像,兩旁是郭沫若手書的楹聯,房內還陳列着他生前用過的端硯1方、在畢傢教書時用過的床1張、手爐1個;還陳列着與蒲鬆齡有直接關係的綽然堂匾、靈璧石、三星石、蛙鳴石各1塊,此外,室內擺放的桌、椅、幾、架、櫥和木影爐均是蒲鬆齡曾設館30餘年的西鋪畢傢舊物。
  故居東西兩廂,茅檐低小,狹窄簡陋,近年又作重修。院內之東北隅,尚有一隙之地,蒲鬆齡撰文和與其有關係}的3塊碑記置於此。蒲傢莊外,還有著名的柳泉和墓園。柳泉在蒲傢莊東門外的“滿井溝”底。泉口青石砌就,約0.6米見方,旁立瀋雁冰書的“柳泉碑”。柳泉本是一眼地下泉井,傳說他曾在此設茶待客,搜集創作素材。
  墓園在蒲傢莊東,長40米、寬38米,內有古柏37株。蒲鬆齡及其父親、長孫的墓均葬於此。1980年,蒲氏始族蒲璋之墓碑也移存墓園中。
  此外,故居中還收藏有當代名人題詠蒲鬆齡及其故居的墨寶,共計200餘件,其中郭沫若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對蒲鬆齡及其作品作了比較正確的評價。
  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蒲鬆齡性穎慧,文冠一時,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應童子試,“以縣、府、道第一補博士第子員”。但自此以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的古稀之年,授例成為“歲貢生”。他一生秉性耿直,憤世疾俗,常藉狐鬼故事對當時腐敗現象進行諧謔,其文章詭詼塊壘,自成一傢。主要著作,除譽滿中外的《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13400多篇,詩集8900多篇,詞1100多闋,以及俚麯14種。戲三部、雜著5種。
  蒲鬆齡故居是一座幽靜古樸的庭院。院落坐北朝南,前後四進,西有側院。門楣上懸挂着郭沫若題寫的匾額“蒲鬆齡故居”,院內月門花墻,錯落有緻,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間,為蒲鬆齡的誕生處和其書房“聊齋”。室內陳列着他74歲時的畫像,上有其親筆題字。南院有平房兩間,舊稱“磊軒”,是以蒲鬆齡長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係新建的陳列室,蒲氏傢譜、手跡和其多種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齋正房後為6間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傢的多種論著,以及當代文化名人老捨、臧剋傢、豐子愷、李苦禪、俞劍華、李樺、戴敦邦等書畫傢為故居所作的書畫、題詞100餘幅。1977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泉 又名滿井,在淄川區蒲傢莊東側約百米的山𠔌中。據載,早年井中清泉涌流,外溢為溪,大旱不涸,古稱滿井。最初蒲傢莊也由此得名滿井村,至明朝末年,蒲姓日繁,因而村始易為今名。當年井四周有翠柳百株,故後人又稱之為“柳泉”。相傳蒲鬆齡曾多次在此設茶招待過往行人,搜集創作素材。蒲鬆齡酷愛此地,自號“柳泉居士”。1980年,柳泉旁新建草亭、涼亭,井口圍加了欄桿,井旁“柳泉”石碑為著名文學家瀋雁冰所踢寫。柳泉北面原有一座竜王廟,也叫滿井堂,廟西廡原有《新建竜王廟碑》一塊,碑文係蒲鬆齡所撰。現廟已無存,碑已移存蒲氏故居內。
  蒲鬆齡墓 位於淄川區蒲傢莊東南約500米處。墓地四周係磚石砌圍墻,內鬆柏樹10株古木陰翳,郁郁葱葱。墓院係蒲氏老林,內有古墓幾十個,蒲鬆齡墓在墓園北側,封土高約兩米,墓穴呈頭嚮西南,足嚮東北之勢。墓前立清雍正三年(1752年)同邑後學張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1954年建立了一座四腳碑亭,1979年又在亭前建立瀋雁冰撰寫的《蒲鬆齡柳泉先生之墓》碑。
  聊齋園 位於淄川蒲傢莊村東,建於1987年,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100平方米。聊齋園分為藝術陳列館、狐仙園、石隱園、聊齋宮、滿井寺、觀狐園六部分。藝術陳列館共三個展室:第一、二展室陳列反映蒲鬆齡生活的詩詞、文稿及頌揚蒲鬆齡的圖畫、詩歌、書法等藝術作品;第三展室展出了18組蒲鬆齡生平塑像,形象逼真。“狐仙園”內建築錯落有緻,小巧美觀,包括共笑亭、留仙橋、柳拉碑、奇幻門、聚仙峰、臥狐、獨眼狐等景觀。“石隱園”內建有遠心亭、同春堂、遲月亭、九回廊、文梓樹、蔓鬆橋、霞飴軒及各種石景等,並有假山、怪石及花草。“聊齋宮”內有《羅剎海市》、《席方平》、《畫皮》、《嬌娜》、《屍變》等聊齋故事藝術雕塑作品,並采用燈光、音響、電影特技等現代科技表現手法,再現了蒲鬆齡筆下神鬼狐妖的藝術形象。“觀狐園”內有各種狐狸1400餘衹,具有極高的觀賞及經濟價值。
  蒲鬆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出生於公元 1640 年,卒於 1715 年,終年 76 歲。蒲鬆齡一生屢試不第,貧睏潦倒,後人用 8 個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讀書、教、著書、科考。蒲鬆齡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文人家庭,由於傢道中落,請不起教書先生,便隨父讀書。他自幼聰慧過人,經史過目不忘。 18 歲完婚,應父母之命,娶本縣文人劉國鼎的次女劉孺人為妻。 19 歲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考中秀纔。文章深受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賞識,一時名聲大振。為了求取功名,實現理想, 20 歲的蒲鬆齡與同鄉好李友梅、王鹿瞻、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潛心治學。現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陽河等地就是他們當年經常活動的地方。 25 歲時蒲傢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傢,蒲鬆齡衹分得“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生活陷入睏境。迫於生計,於康熙九年應同邑好友孫蕙的邀請,到江蘇寶應為知縣孫蕙做幕賓。那段時間蒲鬆齡開闊了眼界,寫下了不少詩文,但也飽嘗了寄人籬下之苦,加上思鄉心切,第二年便辭幕還鄉了。
  歸來後的蒲鬆沒有考取功名,便屢屢設帳於縉紳之傢,其中約三十年的時光是在淄川大傢畢際有府上為塾師,在畢傢他結識了當時的一批著名文人如王士禎、高珩、朱緗等,這對於《聊齋志異》的創作和傳播有極大的影響。71歲撤帳歸傢,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閑暇自娛的生活。他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纔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捲,詩集6捲;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麯3種,通俗俚麯14種。今人搜集將其編定為《蒲鬆齡集》。
  蒲鬆齡 74 歲時妻子劉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絶,倍感人生苦短,就這樣過了兩年,蒲翁也於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 年正月 22 日,在故居聊齋與世長辭。蒲翁墓中出土的東西,有錫酒壺、錫酒杯、旱煙袋、念珠、宣德爐、四枚壽山石印章,還有其夫人用的銅鏡、耳勺。一代文學大師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為後人留下的財富卻是永不磨滅的 !
  蒲鬆齡故居,是一座幽雅古樸的庭院。院內月門花墻,錯落有緻,山石水池,相映成趣。故居門前是幾株古槐,緑樹成蔭。金字門匾,高懸於故居大門。穿門北折是兩廂的庭院。房內,“聊齋”牌匾迎門高懸,匾下挂着蒲鬆齡七十四歲時的肖像:他眉頭緊鎖,好像在思索下一篇文章;他手捋鬍須,好像在感悟人生百態;他嘴唇上揚,好像在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足……房內還陳列着他生前所用過的物品。一九七七年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在蒲鬆齡故居東部的聊齋園,占地二點四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為六千一百平方米。聊齋園分為藝術陳列館、狐仙園、石隱園、聊齋宮、滿井寺、觀狐園六個部分。藝術陳列館保存着蒲鬆齡生平的各種資料;狐仙園內的建築錯落有緻,小巧美觀;石隱洞內建有各種石景;觀狐園內有各種各樣的狐狸一千四百多衹,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經濟價值;聊齋宮內有《羅剎海事》、《席方平》、《畫皮》、《嬌娜》、《屍變》等聊齋故事的藝術雕刻作品,並采用燈光、音響、電影特技等現代科技表現手法,活靈活現地再現了蒲鬆齡手下的各種神鬼狐妖的藝術形象。
  蒲 齡 書 館
  蒲鬆齡書館坐落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西南昆侖路旁、王村鎮西鋪村西鋪大街。原係明末戶都尚書畢自嚴故居的一部分。先生一生的職業是教書,他在其三十二歲時,應好友畢際友[公元一六七九(康熙八年)至一七0九年(康熙四十八年)]之聘離開家乡淄川區蒲傢莊,在此設館教塾三十餘載。直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一年),先生在度過了近四十年的塾師生涯,七十一歲高齡時,纔撤帳歸裏田園,連續教了三十八年的書。在漫長的三十八年中,先生憑着自己的才能,棲身於王村西鋪的高墻內,寓居於畢傢的鬆齡書院,領銜伴讀在綽然堂,可以說,西鋪是先生的第二故鄉。
  彈指三百餘載,當年先生執教著《聊齋》的書院──“ 畢尚書府”,幾經蹉跎歲月的風風雨雨,歷盡滄桑,到文革時期一度破敗不堪、面目全非。
  春風又緑“江南”岸。從一九八五年以來,淄博市人民政府暨周村區人民政府為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遺産,加強蒲學研究,紀念一代文化偉人,相繼撥款四十九萬元,分兩期工程對蒲鬆齡書館進行了徹底修復,並作為淄博市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對外開放。
  來到蒲鬆齡書館,踏上西鋪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一條名曰:“鬆齡路”的新拓寬的長三百米,寬六米的高標準水泥路引我走嚮蒲鬆齡書館。
  這是一座具有濃郁明清朝代風貌的古建築群。占地面積2 千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765平方米。館內共有大小建築22間。擡眼望, 前門上橫挂着一塊漆黑烏亮的牌匾,上書“蒲鬆齡塾館”五個姿媚酋勁、超逸入神的鎦金大字、熠熠放光,奪人耳目。旁邊則有社會各界損資碑記。(左圖為前門)
  拾級而上,進門嚮裏走,迎面便是古樸宏麗的綽然堂。原有牌額上題“綽然堂”三個隸書大字,落款崇禎甲戊白陽老人題(白陽老人即畢自嚴,該匾原件現存蒲鬆齡故居)。它是幢三間高大的大廳房。先生來到畢府,便選定了綽然堂設館住教。但見青磚灰瓦,飛檐鬥拱,端莊俏拔,氣勢壯觀。北房二間,東邊暗間,作先生的寫作和住宿的地方,著名《聊齋志異》及大量詩詞皆出於此,中外間作為學生們肄業的課堂。現有塑像來體現當時的情景。身臨其境,可以看到幾個畢氏子弟正伏案忙於學業。有的誦書、有的習字,還有的在沉思。先生則側耳傾耳,神態怡然。
  綽然堂(董建生/攝)
  先生一生從教。他經常結合幼年學生的接受能力,專意編寫與教學有關的通俗讀物。如他在58歲時,編寫了兩部這樣的書。一是著《小學節要》,對當時塾館所用的道德教材刪繁就簡,取其中精要縮編而成。二是選編了《宋七律詩選》,對其教學所用的宋詩去粗取精,擇選佳句,選擇了22首作為學習宋詩用。先生教書,有別於其他人多數的塾館教書先生。他厭惡舊式教學那種墨守成規的死記硬背,不滿故弄玄虛的“師尊”,毅然與學生平等相處,誠心以待,既悉心教育引導學生刻苦攻讀學業,又不壓抑孩子們天真活潑的純潔童心。正是這種實際感受,使他寫下了至今膾炙人口的《綽然堂會食賦》。賦文幽默,風趣,生動描述了孩子們每當吃飯時《出兩行而似雁,足亂動而成雷》的場面。
  據記載,綽然堂曾於”清光緒三十年傾圮“,今在原址重建是以紀念蒲鬆齡創作寫書育人三十年之業績。
  轉過“綽然堂”嚮北,正對的是省書法傢朱學達題“振衣閣”門前楹聯上書:萬卷書當南面窗、一簾風拂北窗涼。這是在綽然堂後修建的一幢與之對稱的磚木結構雙層樓閣建築,閣上花窗雕欞,舒朗明快;閣下朱紅漆柱承托重荷。整個閣的外壁飾有飛檐、禪獸、雕欄、花欞。“振衣閣”是“畢尚書府”藏書之地,有萬卷詩書”,可供先生任意博覽,成了先生的文庫。它為先生搜挾奇聞異事、著書立說提供了不少文獻資料。因此,素日裏的軟事傳聞便很快在天才的筆下“遂以成篇”。
  振衣閣(董建生/攝)
  走進下層閣樓裏,墻上挂有先生的畫像。他身着歲貢生服(生前沒坐官,71歲官府授貢生)。正襟端坐,室內設有古玩架、先生曾用過的雙耳瓶、暖手爐、筆筒架等陳列其上,給室內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典雅。
  萬卷樓(袁鷹/攝)
  登上閣樓上層,園內別緻的圓心亭、絢麗的霞綺軒、奇特的臥竜石等大小各異、二十餘景歷歷如畫,盡收眼底,教人心曠神怡,難怪多次被先生寫進其作品中呢。
  這振衣閣是先生寫作的地方,先生知識淵博,卻屢試不第,一生懷才不遇,從而激起了他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决心以志怪的藝術,假筆於花妖狐魅、精靈怪異以超塵絶俗的筆,遊刃於鬼狐世間,抒發自己內心憤鬱的情感,並暴露和鞭撻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撫慰善良人受創的心靈。他在一道題為《感憤》的詩中曾這樣寫:“漫問風塵試壯遊,天涯浪跡一孤舟……北邙芳草年年緑,碧血青憐恨不休”。道出了先生發憤著書,妙筆寫盡人間不平事,“生花”繪出月下女兒情,不成書誓不罷休的志嚮和决心。
  先生白天舌耕育桃李,夜晚在此揮毫潑墨、灑灑點點筆耕著文章,他聚平生之力完稿並日臻完善了《聊齋志異》一書。於是燈下寫道:“……獨是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凝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此外,先生還在餘暇,撰寫了大量的詩、詞、麯、賦、文、銘、、書啓、引、序、疏等。如今振衣閣裏有蒲鬆齡伏案寫書的塑像和有幾面本書的書架。桌子上則擺有先生生前的若幹手稿、著作等。
  見情思景,可以想見,先生每每寫得倦了,就走出來在這“萬卷書檔南面窗,一簾風拂北窗涼”的振衣閣上調理一下文思。
  駐閣憑欄,會看到樓下有一株冠徑8.5米的“蝴蝶鬆”(五針鬆)形態奇特,別具風韻,它那虯麯的枝丫,樹冠如傘,雖不見當年色凝翠碧的繁茂風姿,但仍似超然挺拔,揮身欲躍。宛若一隻振須展翅、翩翩欲舞的巨蝶,又猶如先生那“憤世疾俗”的風骨和頑強性格。全讓它再現出來!給人以躍躍欲試、奮飛搏擊之感而頓然精神抖擻。據傳,先生下課、寫作之後,常來這蝴蝶鬆下,觀賞解悶、寄托情思。
  下的樓來,閣旁東西兩側各有一間青磚白縫的廂房。東廂房內有根據聊齋故事製作的工藝人物造型。可以看到紅玉、馮相如、郎玉柱、顔如玉同登一堂,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西廂房內,陳列着全國各地書畫名傢之精品、薈萃四壁。這些作品匠心獨運,情溢筆端,其中一幅“詩書傳世醒人志,畫幅縱留天地久”,傾吐了對先生之敬仰,抒發了對《聊齋》之厚愛。
  漫步於蒲鬆齡書館,使人們仿佛看見“嬰寧女笑站柳梢迎遠客,留仙翁漫步書館盼知音”。睹物思人,不免發些思古之幽情,駐足追思,展開先生塾師生涯的冗長畫捲,星轉鬥移,日炎月明,盡力度過了三十八個春秋,同時完成了《聊齋志異》、《蒲鬆齡集》中的大量篇章。但是,先生人生道路的主流,不是吟花詠月,不是小說詩賦,而是在鄉土教育和急庶民所需等社會活動上做出的貢獻。他的教書思想、方法、作風和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至今具有積極的藉鑒意義。
  “蒲公應無恙,當喜書館處”。若這位“聊齋”先生九泉有知,看到如今的蒲公齡書館,看到第二故鄉的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定會拈須微笑,逸興湍飛,用那支生花妙筆再為他的第二故鄉撰寫新的奇文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