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振堂,字紹仲,1895年生,新河縣人,是共和國早早隕落的將星。1923年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曾在馮玉祥部任職。1930年,任國民黨26路軍25師73旅旅長。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趙博生、季振同、黃中嶽等一起率領26路軍官兵在江西寧都舉行武裝起義,參加紅軍,並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徵,擔任全軍後衛,曾三次率部過草地,多次完成阻擊國民黨軍的任務。1936年1月,任紅軍第五軍軍長。8月,奉命率部參加西路軍。1937年1月,攻占甘肅省高臺縣城後,被國民黨馬步芳部2萬餘人包圍,董振堂和3000多名將士壯烈殉難。董振堂是河北省參加過長徵的最高級別紅軍將領。
在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河北籍參加過長徵的最高級別紅軍將領董振堂的傢人和故鄉。
站在釜東排河大堤上放眼望去,釜東排河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排水功能,河道裏沒有水,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大堤的一旁,一條柏油馬路彎彎麯麯地伸嚮南部一個人煙稠密的村莊,村莊的名字叫西李傢莊。被譽為紅軍長徵“鐵流後衛”的董振堂,就出生並成長在這個村莊。 |
|
9月18日,記者敲響了董振堂之孫董乃華傢的房門。這是石傢莊市一座普通的老房子,客廳最顯眼位置懸挂的照片上就是董振堂,這也是董振堂戎馬一生留下的惟一一張照片。從照片上看,董振堂祖孫長得很像,濃密的眉毛嚮上高挑着,十分有神。
今年63歲的董乃華說起從未謀面的爺爺,充滿着敬佩之情。董乃華出生時,一傢老小正在外顛沛流離,他一開始姓姥姥傢的“趙”姓,1946年在冀南區政府的幫助下,一傢人才回到新河老傢重新安定下來,給他改回“董”姓。祖父的事跡,董乃華主要是通過傢人、與祖父一起工作過的人的講述,以及書本的描述中知道的。
“我從小就知道爺爺犧牲在戰場上,三爺爺(董振堂之弟董志堂)經常給我們講起爺爺的故事。老爺爺是習武之人,會用大片刀,爺爺小時候也學過些武藝。當時,傢裏並不富裕,爺爺13歲纔進學堂。讀書時,大爺爺(董振堂之兄董升堂)和爺爺兄弟倆共用一個書包。”董乃華說,祖父董振堂1913年高小畢業考入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範”的稱號。1917年考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1921秋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參加馮玉祥國民軍。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國民軍在綏遠丘原誓師嚮甘肅、陝西進軍,同北伐軍南北呼應。 |
|
董乃華介紹,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馮部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介石收編調往山東濟寧地區,董振堂任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1931年春,蔣介石下令調26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企圖讓這支雜牌軍和紅軍相互拼殺兩敗俱傷。第三次“圍剿”失敗後,26路軍移到被紅色區域包圍的寧都縣城。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26路軍廣大官兵紛紛要求北上抗日,保衛家乡,但遭到蔣介石的斥責和重兵阻攔。董振堂在睏守寧都的幾個月中,面對紅軍的宣傳和革命活動,他看到了中國希望之光。1931年12月14日,26路軍1.7萬名官兵在趙博生、董振堂的指揮下,舉行了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投奔蘇區,並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2年5月升任第五軍團總指揮。從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參加了贛州戰役、漳州戰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鬥。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産黨。 |
|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統治,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一方面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徵。董振堂任總指揮的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1936年6月,紅五軍團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並得到“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
長徵中,紅五軍團在湘江血戰和金沙江阻擊戰中發揮了尤其重要的作用。
1934年11月底,紅軍嚮國民黨的第四道封鎖綫湘江突進,由於前面部隊攜帶了大量“罎罎罐罐”,行動遲緩,不能迅速過江,加重了紅五軍團的掩護任務,根據中央“掩護部隊應不顧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撲滅尾追之敵”的命令,董振堂率部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殘酷的血戰。當時紅五軍團僅有第13師、第34師兩個戰鬥師,兵力約1.1萬人。當他們掩護紅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渡過湘江後,34師已被敵軍重重包圍。最終,第34師包括師長陳樹湘、師政委程翠琳以及5000名紅軍戰士全部陣亡。董振堂所率紅五軍團以慘重的代價為紅軍渡湘江做出了英勇悲壯的貢獻。
1935年4月底,紅軍渡金沙江時,中央紅軍趁滇北防守空虛,决定兵分三路,從3個渡口同時渡江,董振堂的紅五軍團負責掩護軍委縱隊從中間的皎平渡渡江。按照這個部署,紅五軍團在江南岸的石板河一帶掩護3天便可撤防。但渡江行動開始後,第一軍團找不到渡船,架了半截的浮橋又被江水衝垮,第三軍團也無法架浮橋,於是中央軍委命令第一軍團沿江而下,第三軍團沿江而上,都改從皎平渡渡江,而皎平渡僅有6衹小木船,渡江所需時間延長,因此,董振堂率部在防禦陣地一直堅守了9天9夜,連續3次打退敵人的進攻,圓滿地完成了保障紅軍主力渡江的任務。
1935年8月,黨中央毛兒蓋會議後决定,將一、四方面軍混合編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1936年1月上旬,紅五軍團奉命同四方面軍的33軍合編為紅軍第五軍,董振堂任軍長。同年6月,紅二方面軍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由於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竜等人的堅决鬥爭,張國燾被迫同意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
|
1936年10下旬,紅軍2萬餘人,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西渡黃河,進軍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執行寧夏戰役計劃。1937年1月董振堂率紅五軍一舉攻占了甘肅高臺縣城。正當高臺人民歡慶勝利之時,敵軍馬步芳等部約2萬餘人包圍了高臺,經過9天9夜的激戰,由於敵衆我寡,被迫入城堅守,在敵強大炮火的攻擊下,至20日高臺終於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殉難,時年42歲。
董乃華說,祖父犧牲後,國民黨將祖父的頭顱在高臺縣挂了很多天,姑姑目前還保存着這張照片,“用鐵絲捆着兩個耳朵,吊在城墻上。傢人每看到這張照片,都禁不住淚流滿面。”他還說,後來葉劍英等人特意到高臺尋找過祖父的屍體,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找到。
董振堂犧牲後,毛澤東曾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董振堂是“堅决革命的同志”。
董乃華用“偉大”一詞來評價祖父的一生,他說董傢為祖父的英勇事跡而自豪,傢人時常到華北烈士陵園去憑吊和看望祖父。 |
|
在董振堂的故鄉新河縣城西部,一個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廣場已經整飭出來。
當地人介紹,去年年底,廣場所在地還是一個深兩米多的大坑,是全縣幹部群衆聽說要建董振堂紀念設施,主動捐款100多萬元填埋、整理出來的。按照規劃,這裏不僅有董振堂事跡陳列館、雕像,還要建碑林。
記者在采訪中瞭解到,在長徵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河北籍參加過長徵的最高級別紅軍將領董振堂的故鄉,新河縣人民為紀念董振堂、弘揚長徵精神傾註了特別的感情。
縣委縣政府將董振堂紀念設施建設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來抓,以長徵精神來紀念長徵,舉全縣之力,全民參與;為做好紀念長徵的宣傳活動,縣電視臺開闢了《紅軍名將董振堂》電視專欄,並每天播放紅軍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製作董振堂連環畫,翻印《紅軍名將董振堂》和《龐炳勳史料》兩本書;在青銀高速路新河段顯要位置設置“董振堂故裏”巨幅牌匾;同時,以縣委的名義嚮全縣廣大黨員發出了“弘揚長徵精神建設美好新河”的倡議書,激發全縣黨員的創業熱情。
新河縣委書記葉寶權說,長徵給我們留下了紅軍翻雪山、過草地等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捲,新河人民的英雄董振堂就是長徵畫捲中的重要一員,為長徵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董振堂從農村苦孩子成長為一名偉大的無産階級戰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追求真理、百折不撓、不怕犧牲、顧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在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之際,作為將軍的家乡人民,應該更好地學習董振堂,弘揚長徵精神,勵精圖治,務實奮鬥,以更快更好發展的實際行動,把新河建設得更加美好。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
|
河南鄧州人。擅長中國畫。1962年畢業於鄭州藝術學院美術係。1965年到新疆工作,當過農工,放過電影。新疆石河子師範副教授。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美協副主席,新疆畫院特聘畫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憲梓教育基金奬獲得者。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全軍及出國展覽。作品《晨麯》1994年獲當代中國鄉村田園畫展銀奬;《草原月》1997年獲新疆豐收美展一等奬。出版有《董振堂畫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