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薩迦寺投訴電話拉薩市旅遊投訴電話:0891-66508080891-6324691
西藏旅遊投訴電話:0891-68341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薩迦寺位於日喀則地區薩迦縣境內,是薩迦派第一座寺院,被譽為“第二敦煌”。
薩迦寺由薩迦教派的創始人創建,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當初薩迦王朝曾統治全藏70餘年,寺內保留有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據說是薩迦法王八思巴當年集合全藏書寫傢抄寫的幾千塊上千年的梵文貝葉經,還有手工細緻的壁畫等,與敦煌不同的是,敦煌現時成為歷史的遺跡,而薩迦寺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到日喀則不可不去薩迦寺。薩迦寺位於日喀則西南130公裏處的薩迦縣城裏,自備午飯可用一天時間往返。寺中藝術珍品浩瀚,文物價值又極高,因此被人們稱為"第二個敦煌"。
從日喀則西行170公裏,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加措拉山,便是夾在岡底斯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中間的薩迦盆地,矗立在𠔌地中央的那座紫紅色的"城堡"就是鼎鼎大名的薩迦寺。
其實,那"城堡"衹是薩迦南寺。薩迦寺分南寺和北寺,南寺建在平坦的𠔌地上,北寺建在北面的山坡上。那座山名叫苯波山,山體呈灰白色,"薩迦"的意思就是灰白土。薩迦北寺由貢覺傑布創建於1073年,並由此逐漸形成著名的薩迦派。北寺如今已經蕩然無存。一眼望去,北邊那片浩大的廢墟仍有當年的恢弘之勢。星羅棋布的村捨沿山腳嚮平原展開,直至與縣城連接起來。那些別緻的房屋有秩序地排列着,古樸的街巷也很有規矩,這種形製獨特的村捨在西藏可並不多見。
薩迦南寺保存得比較完整,它興建於1268年,是一組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築,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它的樣子十分特別,有兩圈城墻,城墻上有垛口,四角有碉樓,外面還有護城河,城門為"工"字形,整個平面圖是大""字套着小""字,頗有一點戰爭防禦的味道.城墻的顔色除了紫紅色以外,還間有黑、白兩色,這是薩迦教派的重要標志。紫紅色象徵文殊菩薩,黑色象徵金剛護法神,白色象徵觀音菩薩。三色成花,因而俗稱"花教".
主殿叫"拉康欽莫",意為大神殿,殿中有40根大柱子,其中4根最粗的柱子,要3個人才能合抱,最粗的一根直徑有1.5米。當地人給它們起了一些風趣的名字,如最粗的那根叫"加納色欽嘎瓦",意思是元朝送的柱子。民間流傳着"皇帝賜柱"的故事,傳說八思巴興修南寺時,皇帝聽說了,便賜予他這根直徑4尺的柱子,那柱子好是好,就是太大了,無法運往西藏。八思巴惋惜地返回薩迦。沒料到,那柱子竟出現在寺北的仲麯河上。這個傳說,被人們講得煞有其事。另外3根粗柱子,分別叫"公老虎送的柱子"、"野氂牛送的柱子"、"海神送的柱子",顧名思義,也都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這幾根柱子頂天立地,沒有一點接縫,據考證來自薩迦縣南邊的陳塘溝𠔌,屬於喜馬拉雅自然保護區。
大殿內供奉着釋迦三世佛像和薩迦五祖,靈塔殿內還有歷代薩迦法王的靈塔。這薩迦五祖在當地幾乎婦孺皆知,很多人都能說上幾段故事。薩迦教派一度是西藏占統治地位的教派,其領袖人物都出自昆氏傢族。昆氏傢族是吐蕃時期的老貴族世傢,傳說在赤鬆德贊時期,昆氏傢族的人做過內相。貢喬傑布以後的五位薩迦派領袖被尊崇為薩迦五祖。
薩迦寺的元代壁畫總計有上萬平方米,以薩迦法王像和曼陀羅最有特色,僅曼陀羅壁畫就有130多幅。薩迦寺所藏經典浩瀚,有2800多函是元、明時期的手抄經典,發源於古印度、有上千年歷史的貝葉經在世界上已不多見,但薩迦寺還保存有大量醫學、天文、歷算等內容的貝葉經,有3636葉是用藏、漢、蒙3種文字書寫的。用金粉、朱砂抄錄的大藏經衹有薩迦寺保存的最多。此外,還有元朝皇帝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誥、印璽等等。 |
|
薩迦寺坐落於西藏自治區薩迦縣奔波山上,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寺。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薩迦”係藏語音譯,意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吐蕃貴族昆氏傢族的後裔昆·貢卻傑布(1034-1102)發現奔波山南側的一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澤,現瑞相,即出資建起薩迦寺,逐漸形成薩迦派。薩迦寺用象徵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徵觀音菩薩的白色和象徵金剛手菩薩的青色來塗抹寺墻,所以薩迦派又俗稱為“花教”。
薩迦派采取血統和法統兩種傳承方式。貢卻傑布卒後,其子貢噶寧布(1092-1158)主持薩迦寺。貢噶寧布學識淵博,使薩迦教法趨於完整,被尊稱為“薩欽”(薩迦大師),為該派初祖。貢噶寧布的次子索南防摩為薩迦二祖。三子紮巴堅贊主持薩迦寺57年,為三祖。四子貝欽沃布的長子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是薩迦派著名的人物,也簡稱薩班,或薩迦班智達,是為四祖。 |
|
公元13世紀初期,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落興起,用武力統一了中原。1240年,元朝闊端進兵西藏前,欲召見在各教派中聲譽較高的薩班貢噶堅贊。1244年,薩班貢噶堅贊率侄子八思巴(1235-1280)去涼州(今甘肅武威)。1247年在涼州會見闊端,並寫信說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貴族接受了元朝的對藏條件,把西藏正式納入了祖國的版圖。忽必烈統一全中國,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後,封八思巴為“帝師”賜玉印“命統天下釋教”,即管理全國佛教事務,並協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統領西藏十三萬戶,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囑,在西藏清查戶口,製定法律,於1268年在薩迦正式建立起與中國其它行省相同結構的地方政權,八思巴成為隸屬於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長官,薩迦派勢力達到鼎盛時期。
14世紀後半葉,隨着元朝的滅亡,薩迦派在西藏的地位被噶舉派取代,但該派仍然維持下來。
薩迦派不禁娶妻,以道果教授為主要修法。薩迦派對發展藏族文化起過重要的作用。薩迦派協助元朝統領西藏時期,西藏結束了400多年的戰亂局面,社會生産得到發展,文化藝術出現了繁榮局面,當時薩迦派的一些高僧在文學和史學方面都有不少的譯著和作品留傳下來,如薩班的《薩迦格言》、八思巴的《彰所知論》都是影響深遠的名著。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創製的蒙古新字,亦稱八思巴字,在中國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薩迦寺建築在仲麯河兩岸,故稱薩迦南寺和薩迦北寺。全寺共有40餘個建築單元,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寺院建築群。公元1073年貢卻傑布初建薩迦北寺時,結構簡陋,規模很小。後經薩迦歷代法王在山坡上下不斷擴建,加蓋金頂,增加了許多建築物從而形成了逶迤重疊、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八思巴被元中央政府封為“帝師”,統領西藏後,薩迦北寺又成為西藏地方政權機關所在地。 |
|
薩迦南寺是公元1268年八思巴委托薩迦本欽(薩迦本欽是元朝時西藏薩迦地方政權的首席官員)釋迦桑布主持興建的。當時,一些漢族工匠也參加了施工,後屢次擴建整修,氣墊宏偉,平面呈方形,高墻環繞,總面積14760平方米。
薩迦南寺基本上仿照漢區古代城池樣式,是具有很好防禦性能的堅固城堡,護墻河至今仍依稀可辨。城堡內為殿堂僧捨。大經堂總面積5775平方米,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撐直通房頂,最粗的木柱直徑約1.5米,細的也有1米左右。其中前排中間的話根柱子,被稱為四大名柱,即“元朝皇帝柱”(據傳為忽必烈所賜)、猛虎柱(相傳此柱由一猛虎負載而來)、野牛柱(相傳此柱為一野氂牛用角頂載而來)、黑血柱(相傳是海神送來的流血之柱)。正殿高約10米,大廳可容納近萬名喇嘛誦經,內供三世佛、薩迦班智達及八思巴塑像。薩迦寺另一重要殿堂為歐東拉康,內有11座薩迦法王靈塔,殿內墻上繪有八思巴早年的畫像和修建薩迦寺的壁畫。殿後堂有反映西藏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即薩班與闊端會晤的壁畫。歐東拉康的南側有座“普康”,是該寺修密的宗僧人誦“普巴(多見橛)經”的處所。
從南寺大殿出來,經廊道而至前院,再沿數十級長梯,即可到大殿頂層。平臺的西、南兩面有寬敞的長廊,廊墻上繪有珍貴壁畫,南壁繪有薩迦祖師像,西劈繪有大型曼陀羅(壇城)。
薩迦南寺曾經過多次維修,特別是在1948年的大修中,局部有較大的改變,在大殿前增加了一些附屬建築物,大殿內的木板壁改成了泥墻,重繪了不少壁畫,尤其是把圍墻上開有垛口的女兒墻改成西藏形式的平合檐等。但從整體上看,南寺融藏漢建築風格於一體,是藏式平川式寺廟建築的代表。
薩迦王朝當政時期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因此,薩迦寺除了具有規模宏大的寺院外,還有一些官署府邸之類的建築。公元1265年八思巴回薩迦寺時,為他自己建立了一個“喇讓”,專門管理他的私人財物和有關事宜。八思巴死後,傳至貢噶洛珠堅贊時(14世紀前半期),薩迦昆氏傢族分裂為4個“喇讓”(“喇讓”原指西藏宗教領袖的住所,後演變為宗教領袖辦理政教事務的機構),“喇讓”則以父子相承,而薩迦法王的寶座則由這4個“喇讓”輪流繼任。這4個“喇讓”為:細脫喇讓、拉康喇讓、仁欽崗喇讓和都卻喇讓。
細脫喇讓的建築為一長56.6米寬40米的長方形四合院,高四層共16.3米。原來是八思巴任法王時管理衛藏十三萬戶時的官邸,後來一直是薩迦王朝的政府所在地,最後成為四大喇讓之一。
拉康喇讓的建築原是八思巴圓寂的地方,在薩迦南寺大經堂右側城堡內,有三樓一頂,高與大殿差不多,後為四大喇讓之一。
仁欽崗和都卻兩個喇讓,均為八思巴時代的建築,具有相當規模。至15世紀時,三個喇讓絶嗣,而都卻喇讓的阿旺貢噶仁欽和白瑪頓堆旺久兄弟,為了爭奪薩迦法王的王位,發生矛盾,互不相讓,於是分別建立彭措頗章和卓瑪頗章兩房,薩迦法王就分別由這兩房中的長子輪流擔任。他們的宮殿建築當然也是薩迦寺院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薩迦寺從建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其間薩迦王朝統治全藏70餘年,寺內所藏文物極其豐富,其中尤以經書最為著名。薩迦寺的圖書資料集中在三個地方,即北寺的“烏則”、“古絨”的藏書室和南寺的大殿,藏書的總數約有24000函左右。“烏則”為該寺最早的藏書室,據說在八思巴以前就放滿了圖書,八思巴時代也有少量的珍本藏入該室。該室除藏有大量古藏文抄本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梵文貝葉經和漢文經捲。這些經書部部都由金汁、銀汁、朱砂或墨汁精工寫成。南寺大殿的藏書數量最多,據說這裏的書籍是八思巴任法王時集中了全藏的書寫傢抄寫的。“古絨”藏書室內的絶大部分藏書也是手抄本。其書寫時代可能稍晚於“烏則”和南寺大殿。此外,這裏還藏有一部明永樂八年附有御制後序的內地印製《華嚴經》。北寺“古絨”藏有天文、歷算、醫藥、文學、歷史等方面的藏文書籍3000函,其中很多是宋、元、明各代的手抄本和稿本,而且多為歷代法王批註校釋過的珍本。現在保存完好而又為人們特別珍視的要算南寺大殿法墻中的藏書,大殿後部和左右兩側靠墻處為通壁大書架,架上擺滿了經文典籍,大小版本約有2萬餘函,其中最大一部名為“八千頌鐵環本”經書,長1.31米寬1.12米。這些經典中有的珍本和孤本,是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産。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薩迦的藏書和壁畫可以同敦煌相比美,稱之為第二敦煌。除這三個較大的藏書室外,其它小殿和兩個法王的頗章內,也有為數不少的抄本和印本書籍。
除些之外,薩迦寺還存有歷史檔案文件十作箱,據說其中有不省是薩迦派執政時期的重要文件,其它多係烏拉差役、稅收、封文、民間訴訟之類的文件,是研究西藏土封建農奴制度的珍貴資料。此外,薩迦寺還藏有印版2000餘塊,其中有“薩迦歷代史略”、“薩迦教主法王傳記”、“薩迦傳法記”等頗有價值的印版。
薩迦寺的歷史文物非常豐富,作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關係的歷史見證,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誥、印璽、冠戴、服飾;有宋元以來的各種佛像、法哭、刺綉、供品、瓷器以及法王遺物等。其中年代悠久、製造精美、價值很高的文物有兩顆印,一為玉質梵文印,一為銅質刻有漢、藏、蒙三種文字的三體印,上面刻有漢文“成化二十一年九月禮部造”字樣。據不完全統計,薩迦寺的各種佛像約有兩萬多尊,其中很多係元、明以來的珍貴文物,其中鑄有“大明永樂年施”款識的銅佛有數十尊。薩迦寺有四件珍奇的寶物,即貢布古如(由竹青白瓦巴從印度請來的依怙神像膠)、朗結麯丹(由大譯師帕白洛紮瓦修建的佛塔,塔裏經常出水,被視為神水)、文殊菩薩像(係薩班的本尊像,據說在像前念七天文殊經就能打開智慧之門)、玉卡姆度母像(八思巴供奉的本尊佛像),四大奇寶中三件是佛像。薩迦寺的鎮寺之寶是當年忽必烈送給八思巴的一個黑木匣子,匣中有一隻碩大的白皮書海蠃,寺中僧人視其勝於生命,衹有宗教吉日纔開啓木匣,捧出海蠃由高僧吹奏。薩迦寺收藏的各種瓷器約有2000餘件,其中多為元、明時期的瓷器,也有少量宋瓷。唐卡和壁畫是西藏寺院繪畫藝術的兩大奇葩,薩迦寺僅唐卡就存有3000餘幅,據鑒定,宋、元、明時期的珍貴唐卡有360餘幅。薩迦寺壁畫色彩鮮豔、形象生動,除了宗教內容外,壁畫還記錄了八思巴來往內地和西藏,在北京受封等場面。薩迦寺藏有薩班的袈裟一件,翠紅金絲緞面、紅綢裏、綉花鞋一隻,係內地製品,八思巴遺物有涼帽一頂,鞋三衹,也係內地製品。此外,該寺還珍藏有元代武器多件,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薩迦寺每年都舉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動,其中規模較大、獨具特色的要算薩迦寺夏季和鼕季金剛神舞法會。薩迦寺夏季神舞在每年藏歷七月進行,鼕季社舞歷十一月十十九日開始。神舞表演時,舞者都戴着薩迦寺護法神和各種靈獸面具,神舞用簡單的故事情節,形象地反映了藏傳佛教密宗神舞的滅殺魔鬼的基本內容。每年適逢這兩個法會時,成千上萬的遠近僧俗群衆都要趕到薩迦寺朝拜觀瞻,祈禱神舞能給人間帶來幸福和吉祥。
遊覽提示
在寺裏給僧人拍照一般是沒有什麽問題的,當然人傢拒絶的話,你也不要強求。如果答應了給被拍攝者寄相片的,希望旅行結束以後一定要實現自己的諾言。要想拍攝兩江環抱寺廟和周圍鱗次櫛比的僧房和藏式民房組成的壯觀景色,需要到鎮對面的達瑪拉大山的山腰,可以在乘車路過時停下拍攝,那裏可以很容易就選到好的角度。 |
|
【薩迦寺】 藏傳佛教薩迦派主寺。為薩迦北寺和薩迦南寺的總稱。先是薩迦派創始人昆·貢卻傑布於1073年在後藏仲麯河北岸山上建“白宮”(亦稱古絨寺),即薩迦北寺。因該地土質呈灰白色,故稱薩迦,意為灰白色的土地。以後,寺名、地名、宗派名,都稱薩迦。在昆·貢卻傑布以後,經過幾代經營,北寺逐漸形成規模巨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發思巴由薩迦起程赴大都,途次吉熱寺,盛贊吉熱寺殿堂莊嚴。送行的薩迦本欽·釋迦桑布返回薩迦後,立即徵調13萬戶民工,仿吉熱寺式樣,建薩迦南寺。南寺墻高而厚,東西長約166米,南北寬100米。墻上有40個“馬面”,四角置碉堡,四面有門樓,寺外有圍繞寺墻的人工河,現僅存遺跡。寺墻塗有紅、白、黑三色:分別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薩迦派俗稱“花教”,即本於此。
南寺拉康欽姆(大殿)高11米多,面積5500平方米,有40根粗大的圓柱。殿中供奉薩迦派崇拜的諸佛、菩薩像。殿墻上繪有表現當年建寺經過的壁畫。殿後,為藏經庫,中有1萬多部經典是發思巴時期集中衛、藏、康等地區的繕寫傢,用金、銀、朱砂汁和墨汁精工寫成的珍品。另有一部“方經”,長、寬各1米餘,用夾板保護,全部用金汁寫成,被視為寫經中之珍寶。全寺共有佛教經藏4萬多捲,包括一部分貝葉經。因寺內藏有大量珍貴經捲和圖書,故有“第二敦煌”之稱。大殿右側,有一隻高一尺半的玉鐘及一塊長方形的玉板,被稱為寺內兩寶。玉鐘用以罩佛前的長明燈,玉板上刻有一首漢文詩,落款為“醒石”。周圍還陳列有中國歷代王朝賞賜的瓷器及元代皇帝賜給的法衣、盔甲、靴等文物。壁畫主要集中在主殿樓上,畫有薩迦派歷代祖師、高僧圖像及一些佛教故事。另有圖案別緻的多種密宗壇城畫,有些為元代作品。正殿中還收藏有數以百計的畫捲,記載着薩迦派發展的歷史,是西藏古代珍貴的藝術作品。現北寺已毀,南寺保存完好。(常霞青) |
|
Sajia Si
薩迦寺
Sa’gya Monastery
在西藏自治區薩迦縣奔波山麓的仲麯河兩岸,為西藏□嘛教薩迦派(俗稱花教)的主寺,分南寺和北寺(見彩圖西藏薩迦寺南寺,1268年始建)。
北寺在仲麯河北岸,依山而建,始建於北宋熙寧六年(1073),現已毀。南寺在仲麯河南岸,建於1268年。坐西面東,為一約160米見方的夯土城堡,外有護城河,加一道矮墻。城堡東面開城門,是城堡唯一進出口,城門通道平面呈“T”字形,利於防守。其他三面有城樓,四角有角樓。城內主樓平面面積約為81×81米,高21米,由大經堂、靈塔殿組成,是大型內院式建築。西、南兩面建築為二層,東、北兩面為三層。建築的外墻和內隔墻,均為厚實的夯土墻,而後來的格魯派(黃教)寺院多用石墻。建築內部梁架均為藏族傳統的縱架木梁柱結構。城堡內還有八思巴拉章(公署)以及僧捨等建築物。大經堂坐西朝東,面闊11間,進深5間,平面呈長方形,與後來黃教寺院常使用的近方形平面的經堂不同。殿堂內有柱40根,柱高約10米,柱身為原木稍加修砍,保留樹幹原有形態,斷面碩大,其中有4根柱的直徑達1.3米。柱礎雕有蓮瓣。這是西藏早期寺院建築中的粗獷手法。靈塔殿藏語叫“歐東拉康”,在院內北面,內存早期11位薩迦法王的靈塔。南面的殿堂,為薩迦法王從事密宗宗教活動的場所(藏語叫“普康”)。東面建築為三層,二樓為藏書室(藏語稱為“貝卓康”)。院內中央有一口水井。
薩迦寺主樓入口外面的右側有木樓梯與二樓相通。二樓的南面和西面為敞廊,南廊壁上有元、明時期繪製的關於薩迦派創始人薩班和八思巴等形象的壁畫;西廊壁上繪製有關於早期壇城的壁畫。這些巨幅壁畫畫工細緻,至今色彩鮮豔。
薩迦寺收藏有大量內地的和西藏地方的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包括上萬卷以泥金、泥銀、□砂為墨,手抄的甘珠爾、 丹珠爾等佛經以及歷史、 醫藥、歷算、天文、地理、文學、名人傳記和珍貴的貝葉經等,其中一部名《甲竜馬》的大經捲,共12夾,經頁寬約1米,長2米,書寫工整,夾板雕刻精美,需要8人才能擡動,極為罕見。
(陳耀東) |
|
|
|
者波薩迦寺 | 布讓薩迦寺 | 薩迦薩迦寺 | 薩迦寺壁畫 | 日喀則薩迦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