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 >德國 >柏林 > 菩提樹下大街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菩提樹下大街聯繫方式 地址: unter den linden10117 berlin-mitte 菩提樹下大街開放時間 全天
  菩提樹下大街交通 公共汽車:100, 157, 200, 348
  地鐵:alexanderplatz u 2, 5, 8
  城市火車: alexanderplatz s 3, 5, 7, 9, 75
  城市火車: unter den linden s 1, 2, 25
  柏林菩提樹大街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長1475米,寬60米,從勃蘭登堡門嚮東,到稱做馬剋思-恩格斯橋的宮橋,大街人行道兩旁和中央的安全島上,排排慄樹和四季常緑的菩提樹婆娑成行,微風吹來,婀娜多姿,一派浪漫風情,整條大道如詩如畫,菩提樹大街也因此而名。
  
  這裏一度是帝國主義柏林的心髒。普魯士士兵在此接受檢閱,樂隊在此演奏,人們在此散步,而旅遊者雲集於此,瞻仰大街末端科諾貝爾斯多夫與申剋爾等人的一係列建築典範。這些建築大都毀於二戰,德國法西斯滅亡前在這裏與盟軍展開了血戰。現在的街道是戰後按舊貌重建的。
  
  菩提樹大街有8條行車綫,兩旁是一幢幢各具特點的古建築。大街北面的建築物有德國歷史博物館、新衛宮(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受害者紀念堂)、洪堡大學、老圖書館。南面有國傢歌劇院。路中間的騎像是德皇弗裏德裏希二世的騎像。
No. 2
  菩提樹下大街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 Avenue)
  是德國首都柏林的著名街道,也是歐洲著名的林蔭大道。它東起馬剋思—恩格斯廣場,西至勃蘭登堡門,全長1390 米,寬60 米。街兩邊4 行挺拔的菩提樹,像翠緑的長廊,筆直地伸嚮勃蘭登堡門。
  菩提樹下大街始建於1647 年,最初街道兩側即種滿菩提樹和核桃樹。後因街道擴建,樹木多被砍伐,1680 年又重新種上菩提樹。到腓特烈大帝在位時,它已成為柏林的一條交通要道。在大街東頭的馬剋思—恩格斯橋橋墩上,聳立着8 座大理石雕像。這些雕像是19 世紀中葉的傑作,刻畫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各位女神形象,她們體態婀娜,栩栩如生。1942 年,為了免遭戰火破壞,這8 座雕像被拆下來保存在西柏林,1984 年,它們纔重新出現在馬剋思—恩格斯橋上。
  100 多年前,德國詩人海涅曾在菩提樹下大街24 號住過。當時他站在馬剋思—恩格斯橋上俯瞰這條大街,“右側是巍峨壯觀的兵器館、嶄新的衛戍大廳、大學和學院;左側是皇宮、歌劇院和皇傢圖書館”。1945 年,德國法西斯滅亡前的最後血戰就發生在這一帶,菩提樹下大街成為一片廢墟。現在的一切,大都是戰後按原樣重建的。
  街東端的一幢巴洛剋式建築,始建於1695 年,用了11 年時間纔建成,最初是作為王傢兵器館。這是菩提樹下大街上歷史最悠久的建築。1945 年在大轟炸中被炸毀,戰後用了16 年時間重建,現在已成為德國歷史博物館。館內收藏有雕塑大師施呂特爾的22 尊陣亡將士頭像,為館內珍品。
  在博物館西側的一座羅馬古城堡式建築,就是原來的衛戍大廳,建於1817~1818 年,現在是法西斯軍國主義受害者紀念堂。堂內大廳呈長方形,有深色大理石護壁,中央有一個多角形平面水晶玻璃座,燃着“永不熄滅之火”,正面墻壁上刻有“獻給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受害者”的德文字樣。
  來訪的外國國傢元首和代表團常來這裏敬獻花圈。與紀念堂遙遙相對的廣場上,南面是舊日的皇傢圖書館,1895 年菩提樹下大街,列寧曾在這裏閱讀沙俄查禁的許多書籍。現在這座圖書館已成為洪堡大學的一座教學樓。洪堡大學創建於1810 年,馬剋思、恩格斯曾在這裏就讀,黑格爾、費爾巴哈、愛因斯坦曾在這裏執教。這所大學一直是學者名流薈萃之地。在廣場東側,是著名的德國國傢歌劇院,在二次大戰中被炮火破壞,1955 年纔得以修復。
  在菩提樹下大街的街心花園前端,有腓特烈大帝銅像。他戎裝躍馬,手執利劍,英姿勃發。在腓特烈銅像後的一片緑蔭中,隱約可見大街西端的勃蘭登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