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 歐洲大河之一。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法國、德國等國,註入北海。全長1320千米,流域面積25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流經地區經濟均較發達,沿河港口密佈。 |
|
| 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傳統的歐洲大河之一,歐洲最大的水運動脈。源出瑞士東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在鹿特丹附近註入北海。全長1320公裏。上遊為高山型河流,春夏融冰化雪時水量增多,中遊多支流,有春訊,下遊鼕雨較多,全年水量穩定。以魯爾工業區與荷蘭內河航運網之間的水運最為繁忙 |
|
萊茵河(rhine)為歐洲第三大河,全長1320公裏,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脈,流經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德國、法國、荷蘭等6個國傢,在荷蘭的鹿特丹附近入北海。流域面積22.4萬平方公裏,居住着4種不同語言的民族。萊茵河是一條真正意義上的歐洲之河。 萊茵河自古以來就是西歐的南北交通大動脈,流域內降雨豐沛,水量充足,而各河段高水位出現的時期不同,使河流水位比較穩定,為航運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儘管後來出現了各種現代化運輸方式,但萊茵河的運輸量日益增長,現在萊茵河是世界航運最發達的國際河流。萊茵河通過多條運河與多瑙河、塞納河、羅納河、易北河等河流相通,形成四通八達的水上航運網,覆蓋了西歐最重要的工商業地區。 萊茵河從河源到瑞士的巴塞爾為上遊。萊茵河有2個源頭,分別被稱為前萊茵河和後萊茵河,兩河交會之後自南嚮北奔流,流入西歐最大的淡水湖博登湖(bodensee),再嚮西流出後,有阿勒河匯入,流到瑞士西北邊境城市巴塞爾。巴塞爾是萊茵河上重要的港口,是瑞士這個內陸國唯一的海運港口。萊茵河上遊穿行於山地高原之間,地形崎嶇,坡陡𠔌深,水流湍急,瀑布衆多,水力資源豐富,幹支流河水主要靠山地冰川融雪補給。沙夫豪森小城(schaffhausen)附近的萊茵瀑布(rheinfall),寬150米,落差高達23米,在洪水季節,每秒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景象甚是壯觀。萊茵河上遊沿岸風景如畫,遍布高山、雪峰、草場、森林,建有許多風景區。 從巴塞爾到德國的波恩(bonn)為中遊。根據水文特點和流域狀況,中遊又可以分為上萊茵低地和萊茵河𠔌兩段。 巴塞爾到德國的賓根,是聞名的上萊茵低地,水流在寬廣的階狀𠔌地穿行,河道彎麯,有內卡河(neckar)和美因河(main)等支流匯入。從賓根到波恩之間,稱為萊茵河𠔌,兩岸山巒重迭,河道麯折狹窄,流速增加,左岸有萊茵河最大的支流摩澤爾河(mosel)匯入。這裏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農業發達,尤以葡萄種植業聞名。 中遊地區從美因茲(mainz)到波恩之間的190公裏的河段,是萊茵河風光最美的河段,也是德國葡萄酒最有名的産區。萊茵河兩岸種植葡萄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的時期,是羅馬人把葡萄種植和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帶到了萊茵河兩岸。 在這一河段中,從呂德斯海姆(rüdesheim)到科布倫茨(koblenz)50多公裏的河段最能代表萊茵河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這裏幾乎在每一處山坡、高地上都能看到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古城堡。在中世紀的德國,貴族豪強、教會主教群雄割據。為了嚮萊茵河上的船衹徵收巨額稅金,各派力量蜂擁而至,占據險要並建造城堡。於是就有了今天俯瞰萊茵河的古堡建築群。當年過往船衹不得不一路交稅。 值得一提的是高爾郝善(st. goarshausen)附近的羅雷萊巨岩(loreley)。相傳美麗的女妖羅雷萊夜裏常坐在這塊萊茵河畔的巨岩上,梳理着她長長的金發,並用動聽的歌聲迷惑過往的船夫,引得船夫忘記駕船,最後觸礁而船毀人亡。當年確實有許多船衹在這裏失事,當然並不是因為女妖。海涅的詩歌“不知緣何我竟如此悲傷,古老傳說始終縈繞心上……”更增添了女妖傳說的神秘色彩和悲劇美的力量。 萊茵河從波恩至入海口為下遊。河水流經北德平原和比荷低地,地勢低平,河面寬闊,水流平緩。進入荷蘭境內之後,與馬斯河、斯凱爾河共同形成了廣阔的三角洲。幹流分為幾個支流,在鹿特丹(rotterdam)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之間流入北海。萊茵河也換了稱號,其中兩條主要支流分別為瓦爾河和勒剋河。 萊茵河下遊地區,人口衆多,城市密集,擁有現代化的工業和農業,是經濟重心地帶,當年歐洲大陸最著名的工業區幾乎都建在了這裏。地跨萊茵河右岸支流魯爾河(ruhr)兩岸的魯爾區,曾是德國的工業中心,也是西歐重要工業區之一,被稱為“歐洲的引擎”。魯爾河在杜伊斯堡(duisburg)附近流入萊茵河,交匯地區已經建成了歐洲最大的內陸港口。萊茵河下遊地區還有比利時的沙城工業區、法國的洛林工業區等,這些大工業區都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萊茵河三角洲是歐洲海運最繁忙的水域,在邊上是世界第一大海港鹿特丹,鹿特丹作為萊茵河的門戶,實際上是歐洲對外的港口。但三角洲地區卻是一派田園景象,花田連綿,草場如茵,奶牛成群,風車林立,河渠縱橫。 萊茵河下遊沿岸有兩座文化名城值得一提。波恩是偉大的音樂傢貝多芬的誕生地,二戰後是西德的首都。科隆擁有百萬人口,舉世聞名的科隆大教堂就矗立在萊茵河畔。 萊茵河作為一條大河的地位非同一般,但在人類文明史中更有着光耀而顯赫的地位。萊茵河同世界上孕育了人類文明的大河一樣,是成就歐洲文明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有人說,是萊茵河塑造了歐洲的兩個偉大民族,德意志和法蘭西。法國文豪雨果曾經這樣寫道:“我最愛的河流是萊茵河。這條河,映照着整個歐洲的歷史。” |
|
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德國和荷蘭,最後在鹿特丹附近註入北海。全長1320公裏,它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流經德國註入北海,萊茵河在歐洲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和荷蘭都留下了它的足跡。全長1,390公裏(865哩)。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來,它已成為國際航運水道,通航長約869公裏(540哩),遠至瑞士-德國邊境上的萊茵費爾登(Rheinfelden)。流域面積(包括三角洲)超過220,000平方公裏(85,000平方哩)。萊茵河是德國最長的河流, 萊茵河流經德國的部分長865公裏,流域面積占德國總面積的40%,是德國的搖籃。
萊茵河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文化傳統的歐洲大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運輸大動脈之一。萊茵河航運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萊茵河幹流全長1320多千米,通航里程將近900千米,其中大約700千米可以行駛萬噸海輪。萊茵河還通過一係列運河與其他大河連接,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運費低廉而有助於將原料的價格降低,這是萊茵河成為工業生産區域主軸綫的主因︰現有1/5的世界化工産品是萊茵河沿岸生産的。萊茵河過去長期是歐洲政治糾紛的源泉,現在則因污染程度的提高,國際間把註意力集中在生態保護。 |
|
萊茵河起源於瑞士的阿爾卑斯高山之上,有兩條源流,即前萊茵河(Vorderrhein)和後萊茵河(Hinterrhein)。前萊茵河發源於托馬湖(Lake Toma),然後嚮東流經迪森蒂斯(Disentis),至庫爾(Chur)上方的賴謝瑙(Reichenau),與來自南方的後萊茵河會合。在庫爾下方,萊茵河離開阿爾卑斯山脈,首次形成瑞士和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公國間的界河,然後註入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因水勢和緩而形成三角洲。出湖後,萊茵河流經其溫特塞(Untersee)狹長通道。自此,萊茵河折嚮巴塞爾的彎麯處;在這中間,它是瑞士-德國間的界河;不過在萊茵河畔施泰因(Stein am Rhein)以下的地區卻是例外,這裏邊界有所偏離,因之沙夫豪森(Schaffhausen)處的萊茵瀑布完全位於瑞士境內。萊茵河在阿爾卑斯山脈前沿地區和黑森林地區之間,流勢逐急,水道過去被湍灘所阻礙,現已修起幾座河堰(水壩)。在此地段,它納入源於阿爾卑斯山脈的支流——圖爾(Thur)、特斯(Toss)、格萊茵河沿岸國傢示意圖拉特(Glatt)和阿勒(Aare)諸河,並與來自北方的武塔赫(Wutach)河會合。
在巴塞爾下方,萊茵河北折而河𠔌趨寬(約20哩),𠔌底寬廣而平坦,兩岸分別有佛日山脈古老山嶽和黑森林高地、哈爾特山脈(Haardt Mountains)和奧登林山(Oden Forest)高地對峙。從亞爾薩斯流來的主要支流是伊勒(Ill)河,它在斯特拉斯堡註入萊茵河;此外,還有一些短小的支流,如德賴薩姆(Dreisam)河、金齊希(Kinzig)河等,它們是從黑森林流來的。再往下遊,內卡(Neckar)河在曼海姆(Mannheim)註入萊茵河;美因河在美因茲對面與萊茵河會合。
萊茵河中部是該河景色最為壯麗且最富有民間傳奇色彩的一段。在此長145公裏(90哩)的地段,萊茵河從西有洪斯呂剋山脈(Hunsruck Mountains)、東有陶努斯山脈(Taunus Mountains)的險峻、板岩覆蓋的山坡之間流過,形成一段麯折而深邃的峽𠔌。遠至科布倫茨(Koblenz),兩岸山坡上布滿葡萄園;在科布倫茨,有摩澤爾(Moselle)河和蘭(Lahn)河與萊茵河會合。往下,兩岸遠處有丘陵起伏,西邊有火山艾費爾高原(Eifel Upland)的山麓丘陵,東邊有韋斯特林山(Wester Forest)的山麓丘陵。在安德納赫(Andernach),玄武岩的塞文高地(Seven Hills)突起於河的西邊。
在波昂以下,河𠔌張開,進入一廣阔的平原,科隆舊城位於萊茵河的左岸。坐落於右岸的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是北萊茵-西伐利亞煤田的首要商業中心。杜易斯堡(Duisburg)位於魯爾河口,大部分魯爾河運來的煤和焦煤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石油,皆在此裝卸。
萊茵河最後一段位於邊境城鎮埃默裏希的下方、荷蘭的三角洲區域中。萊茵河在此分成許多寬的岔流如萊剋(Lek)河、瓦爾(Waal)河等;再往下,還有梅爾韋德(Merwede)河。隨著1986年龐大的三角洲工程計畫(為防止荷蘭西南海岸地區的洪水氾濫而修建)的完成,所有萊茵河主要岔流皆已切斷關閉;現在有閘門和橫嚮渠道讓河水註入海內。自1872年以來,為改善北海到鹿特丹航運而修建的新沃特韋運河(New Waterway Canal)已成為聯繫萊茵河與海洋的主要航道;在運河沿岸建成的歐羅波特(Europoort)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
|
| 阿爾卑斯山萊茵河(即瑞士境內的萊茵河上遊)具有阿爾卑斯型(即高山型)特點︰坡度很陡,流量高(流域面積降水量流經德國的萊茵河的80%),嚴鼕顯然水量最小,春季由於融雪水位很高,初夏由於夏季暴雨而水位最高。萊茵河水變化可由康斯坦茨湖調節,但是由於與阿勒河合流,變化又有所增加。康斯坦茨湖收納高原溪流和萊茵河的水並起到過濾作用。阿勒河平均水量比萊茵河還大。萊茵河自巴塞爾以下,來自高原的支流——海拔高的春季水量最大,海拔低的鼕季水量最大——正日益增強其調節萊茵河流量不平衡的作用。因此,在科隆觀測,萊茵河從平均流量的平均偏離度很微小,河水有利航運。此外,萊茵河適航地區鼕季一般都很溫和,河水在鼕季偶而纔結冰。萊茵河水文特徵--水位常年較滿;流速較緩慢(因為地形平坦)、平均;流量春夏為汛期(原因是啊爾卑斯山的積雪融化),季節變化明顯,6-7月為高峰;水溫隨氣溫變化;大部分流域無冰期。其他特點:是歐洲通航里程最長的河流。 |
|
| 萊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通航里程達886公裏;兩岸的許多支流,通過一係列運河與多瑙河、繁忙的航運羅訥河等水係連接,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所流經的是歐洲的主要工業區,人煙稠密。德國的現代化工業區魯爾就在它的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在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通過4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和74個河港與萊茵河聯成一體,7000噸海輪可由此直達北海。萊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樣,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塊里程碑,上面標註着公裏數。萊茵河不僅保證了魯爾區的工業用水,還為魯爾區提供了重要的運輸條件。正是依靠着這種便利的運輸條件,大批鐵礦砂和其他礦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國外運到這裏。魯爾工業區與荷蘭內河航運網之間運輸十分繁忙,每天船衹來來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車水馬竜,貨運量居世界前列。 |
|
從歷史和貨運量上來說,萊茵河在世界諸河流中是無可比擬的商業運輸大動脈。自萊茵河流域並入羅馬帝國以來,萊茵河就是歐洲最大的運輸綫路之一。
19世紀前
羅馬人曾保持有一支萊茵河運輸船隊;隨著中世紀貿易的興起,萊茵河的重要性急遽增加,因為當時道路不佳,貿易要盡可能靠水路運輸。
過去賓根峽𠔌的岩石障礙將航道分成兩段︰逆流貨運大多由海船運至科隆,而順流貨運——首先通過阿爾卑斯山脈各山口運來——大多自巴塞爾運至美因茲和美因河畔法蘭剋福。
19世紀
萊茵河現代航運的興起開始於19世紀,它達到現今的規模主要歸功於4個因素︰撤銷對航運的政治性限製,疏瀎航道,萊茵河腹地的河網化和河岸各國的不斷工業化。在19世紀以前,該河多裝運價值昂貴而體積較小的貨物;但自19世紀後半個世紀以來,該河的貨運量已大大增加。自1840年以後運輸方式是利用拖船牽引許多駁船。
1815年維也納會議就萊茵河自由航運和取消徵收通行費達成原則協議,1831年《美因茲公約》具體付諸實施,並因之建立了萊茵河中央委員會。第一部條約於1868年簡化和修訂為《曼海姆公約》(Mannheim Convention),1918年該公約將一切特權擴大給予所有國傢而不限於河岸各國的船衹,現在該公約仍然大致有效。
從歷史上說,萊茵河有兩個區段對航運有嚴重障礙︰賓根和河上遊南方地區岩石阻隔。1830∼1832年在賓根炸出2條航道;1817∼1874年在上遊進行了運河化,將河水限定在人工河床內並拉直了河道。然而上遊的航運現在仍受到季節性流量變化和湍急水流的影響。
在巴塞爾下方,萊茵-隆運河(1810∼1833)的於南格(Huningue)支流通到米盧斯(Mulhouse),在此又與運河的主流會合,然後運河又在斯特拉斯堡與萊茵河會合。萊茵-隆運河可通航300噸的船衹,貨運量卻不甚大。更重要的是——雖不是更大——萊茵-馬恩運河(Rhine-Marne Canal,1838∼1853),也在斯特拉斯堡註入萊茵河。
20世紀
為了改善航運和生産水電,法國根據《凡爾賽和約》有權在巴塞爾下方將萊茵河水分流至一條運河——後命名為亞爾薩斯大運河,然後運河在斯特拉斯堡註入萊茵河。1932年在康斯(Kembs)築水壩,這就完成了大運河的第一階段(計畫可由1,500噸船通過),大大改善了航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設又重新開始;但根據1956年一項條約的規定,西德同意將摩澤爾河運河化,法國則以同意將大運河修到新布賴薩赫作回報。
1945年以後運輸方式有所發展,起先采用自力推進的駁船,隨後又采用推頂船,這樣一艘推頂船便可推動多艘駁船組成的單位。萊茵河(特別是中段和鹿特丹至巴塞爾之間的一段)夏季還有定期的客運,不過這種業務多是專為觀光客而設的。
內卡河遠至斯圖加特、美因河遠至班貝格(Bamberg)皆已運河化。業已修完的美因-多瑙運河北部從班貝格嚮南流至紐倫堡,紐倫堡現已成為很重要的港口。1956年西德、法國和盧森堡簽訂條約,規定將摩澤爾河從科布倫茨到蒂永維爾(Thionville)一段274公裏(170哩)運河化,此工程已於1964年完成。蘭河中有68公裏(42哩)的一段已運河化,適於200噸的小船航行。
在魯爾區域內,魯爾河本身(除最後11公裏〔7哩〕長的一段外)和利珀(Lippe)河現未用作航運水道。萊茵-黑爾訥運河,還有重要性較小的韋瑟爾-達特爾恩-哈姆運河(Wesel-Datteln-Hamn Canal,1930),現已代替它們發揮效用。萊茵-黑爾訥運河1916年完成杜易斯堡與黑爾訥之間的一段,它通過多特蒙德-埃姆運河(Dortmund-Ems Canal)將萊茵河與德國北海沿岸連接起來,通過中部運河將萊茵河與德國中部、東部及東歐各航運水道連接起來。韋瑟爾-達特爾恩-哈姆運河的走嚮,與利珀河下遊的河道平行。萊茵-黑爾訥運河適航能量為1,350噸船,它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造運河的最小能量的標準,也是建造駁船的標準。再靠近萊茵河口,阿姆斯特丹以南的梅爾韋德運河(1952年已擴大)為排水量大至4,300噸的船衹提供了另一航道。
港口建設
曼海姆的港口設施於1840年啓用;在幾近一個世紀之中,它是個很有效用的水陸轉運港。開始時,儘管航運技術和運輸工具都有所改進,而萊茵河的運輸量卻增加甚微。直至19世紀隨著現代化工業的興起,運輸量纔有所增加,現代工業要求大量運輸散裝的煤、礦石、建築材料、化工原料和(1950年以後)石油。在1960年代中期以前,煤和礦石的運輸雖有所降低,而總運輸量卻有所增加;但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貨運噸位已降至原來水準的1/3左右。 |
|
萊茵河兩岸的許多重要城市,如美因茨、科布倫茨、波恩、諾伊斯和科隆,它們原本都是從軍事基地變為貿易場所而後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的。萊茵河在沿岸有許多古老而著名的城市,現列舉其中少數,如瑞士的巴塞爾(Basel),法國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德國的沃爾姆斯(Worms)、美因茲(Mainz)、科隆。但是也有一些工業城市污染了水源,破壞了河岸的景觀,例如德國的路德維希港(Luduigshafen)和萊沃庫森(Leverkusen)。
萊法州是中歐地區文化歷史最古老的地區之一,萊茵河畔曾是凱爾特人、羅馬人、勃艮第人和法蘭剋人生息之地。在萊茵河畔、施佩耶爾、沃爾姆斯和美因茨聳立着許多中世紀時建造的巨大的皇帝大教堂。德國最古老的猶太教堂(羅馬風格,建於公元1034年)就位於沃爾姆斯。古老的城市特裏爾是卡爾·馬剋思的出生地。
科布倫茨(Koblenz),是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二戰中遭嚴重破壞。主要的古老建築集中在老城。德意志之角(Deutsches Eck),處在萊茵河和支流摩賽爾河交匯處的三角洲。這裏成為德國統一的象徵,因此稱為德意志之角。平臺上在東西德統一後重新竪起了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騎像。沿三角洲是德國13個州的州旗。山上是俯瞰萊茵河𠔌最好的地方。帝國紀念像(Niederwald Denkmal)紀念公元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瑜德斯海姆(Rudesheim),是萊茵地區著名的葡萄酒小鎮。以“雷司令”白葡萄酒聞名。鎮中最有名的是一條叫Drosselgasse的狹窄小巷,兩邊都是禮品店、餐館和酒館,當然不要錯過這裏的酒窖,他們出售自己釀造的白葡萄酒,你可以在酒窖品嚐到各種品質的葡萄酒,店員會熱情地嚮你介紹如何品嚐鑒定葡萄酒。在葡萄酒博物館你可以瞭解整個葡萄酒的歷史和釀造過程,也能品嚐到葡萄酒。
在萊茵河畔有一座歷史名城呂德斯海姆,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因其擁有一條中古時代的德洛塞爾小巷而聞名。如今,這座小城已成為旅遊者必經之道。德洛塞爾小巷巷寬不足5米,兩旁排列着一座座黑色桁架小樓,樓層嚮街心突出,極險且極富建築藝術美感。樓上樓下鮮花點綴,鋪面精細而高雅。小巷的路面是用石子鋪成的。這裏天天都有快樂的慶祝活動。古老的建築藝術、歡樂的節日氣氛,無不令遊客在此樂不思返。 |
|
早在200年前,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和思想傢們就被萊茵河的魅力所傾倒,為她奉獻了無數美麗的詩篇,因此有“200年萊茵浪漫”一說。公元1802年,剋萊門斯·馮·布倫塔諾和後來成為他的連襟的阿希姆·馮·阿爾尼姆共同進行了一次萊茵萊茵河畔文學之旅,沿途收集兩岸民謠和傳說,日後整理成民間詩集“魔術號角”,其中有著名的“魔女羅蕾萊”。羅蕾萊(Loreley),德國著名詩人海涅詩歌的神話傳說故事中的女妖。這段河段彎多水急,往來的船衹經常出事。相傳這是因為有個美麗的女妖羅蕾萊用她甜美的歌聲使得船夫神迷的原因。河道旁有披着長發的羅蕾萊的雕像。二十多年後,通過浪漫主義詩人海涅之筆羅蕾萊成為了萊茵河浪漫的象徵。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風景畫傢,印象派先鋒威廉·特耐爾曾於公元1817年帶着素描本從科隆一路畫到美因茨。
無數的詩人、畫傢、音樂傢使這條兩岸點綴着古老城堡的河𠔌充滿了神奇的色彩。中等山脈的火山岩引發了許多礦泉。德國“葡萄酒之路”(Weinstrasse)在法爾茨森林旁通過。該州衆多的美麗景色常年都吸引着大量的遊客到此遊覽、休假和療養。
然而萊茵河中部(德國城市賓根〔Bingen〕和波昂之間的一段),有像洛勒萊(Lorelei)岩這類的懸崖峭壁和不可勝數的城堡,仍然是美景如畫,遊客如織。瑞士境內的萊茵河位於阿爾卑斯山區;自巴塞爾以下直至下遊的勞特河(Lauter River),萊茵河形成德國西部和法國的界河。然後它流經德國境內遠至埃默裏希(Emmerich);在埃默裏希以下,它分成多股岔流而形成三角洲地段,體現了荷蘭特有的景觀。
在賓根城外萊茵河心的萊茵島上有一座“鼠塔”。據說它是由羅馬元帥德路威斯在公元前8年修建的關稅塔。相傳公元10世紀時,美茵茨主教哈托二世為人吝嗇殘暴,他不顧百姓的饑苦,把大量糧食藏在塔中。百姓忍無可忍。將他禁錮在塔中,主教最終成了成群的老鼠的美餐。由此,“鼠塔”成了關稅塔的別名並一直流傳至今。今天“鼠塔”作為萊茵河上的信號塔指導着來往船衹的航行。與塔隔河相望的是享有“紅葡萄酒之鄉”的美譽的阿斯曼斯豪森市。尼德瓦爾德紀念碑高高聳立在尼德林山下。紀念碑高35.5米,是為紀念1871年德意志統一帝國而建造的。
順萊茵河而下,地處聖·哥阿和聖·哥阿斯豪森之間有個地勢十分險惡的狹窄地段,右邊有巨石赫然突起,直刺雲天,這就是“洛雷萊山崖”。崖高132米、寬90米,陡峭的岩壁像一個美麗的少女亭亭玉立於萊茵河的彎角處。每當河水下降時,人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險的“七少女”暗礁,傳說它是由鐵石心腸的美女變成的。這些奇特的暗礁在落日餘輝的照耀下就像少女在梳妝打扮,姿態嫵媚迷人。自古已來,這裏暗礁林立、漩渦四起,給無數的船衹帶來了災難,並由此産生了船夫被妖女洛雷萊的美姿及動人的歌聲所迷惑而喪身江水的動人傳說。這是萊茵河浪漫色彩的象徵,每當遊船在此經過,羅纍萊之歌就會響起,美妙的歌聲把人們帶進了童話般的夢境之中。
萊茵河畔的城堡在萊茵河兩岸至今仍保留着五十多座城堡、宮殿的遺址,每座城堡都有它們自己的名稱。每一座古堡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和傳說,它記載着英雄們氣吞山河的業績及幽幽的兒女戀情。古老的城堡、迷人的傳說伴隨着遊者整個萊茵旅程。
萊茵河上遊瑞士北部與德國交界的地方,有寬達110米的萊茵河瀑布。膽大的遊人可以乘着小舟,隨波起伏直抵瀑布下面。萊茵河中遊,從賓根到德國波恩這一段,峽𠔌幽深麯折,景色十分壯麗,關於萊茵河的許多古老的傳說都發生在這裏。
最美地段
在德國境內有867公裏。沿途風景最美的一段在中遊的萊茵河𠔌段,從德國的美因茲(Mainz)到科布倫茨(Koblenz)間。這裏河道蜿蜒麯折,河水清澈見底。人們坐在白色的遊艇之上,極目遠望,碧緑的葡萄園層次有序地排列在兩岸,一座座以桁架建築而引人註目的小城和五十多座古堡、宮殿遺址點綴在青山緑水之中。一段段古老的傳說不時把人們的思緒帶嚮遙遠的過去,人們深深地陶醉在這充滿浪漫情趣的多姿多彩的萊茵河美景之中。為了保護自然風景的原貌,萊茵河河𠔌段沒有架設橋梁,往來兩岸都靠輪渡。兩岸風景有點像中國的三峽,但山沒有三峽的高、陡。沿河兩岸山坡上遍布葡萄園,點綴着無數羅馬時代的古堡。歐洲還沒有哪一段大河流域風光能象這一段50公裏長的萊茵河中遊那樣,薈萃了如此密集的、有幾百年歷史的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景觀。 |
|
中上遊萊茵河河𠔌
英文名稱:Upper Middle Rhine Valley
編號:516-026
相關聯接:http://whc.unesco.org/sites/1066.htm
2002年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Ⅱ)(Ⅳ)(Ⅴ)被列入《世界遺産目錄》。
遴選標準:
標準(Ⅱ):兩千年來,中萊茵河河𠔌作為歐洲最重要的運輸綫路之一,一直促進着地中海和北部之間的文化交流;
標準(Ⅳ):中萊茵河河𠔌是一處與衆不同的文化景觀,這裏不但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而且積聚了兩千年的豐厚文化底藴,它的民居、運輸設施、土地使用都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
標準(Ⅴ):中萊茵河河𠔌是狹窄河𠔌中發展傳統生活方式和通訊方式的典範。兩千年來峽𠔌陡峭的斜坡形成了獨特的景觀,但是這種土地使用模式面臨着當今社會生態壓力的日益威脅。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延綿65公裏的中萊茵河河𠔌,和它沿途的古堡、歷史小城、葡萄園生動地描述了一段同多變的自然環境相纏繞的漫長的人類歷史。這裏發生了衆多歷史事件,演繹了許多傳奇,幾個世紀以來,為無數的作傢、畫傢和音樂傢提供了靈感。 |
|
| 德國國傢電視臺ZDF揭開近年萊茵河生態災難的禍首,即前蘇聯秘密特工的恐怖活動.1986年間,歐洲的大型化工廠,製藥廠及其倉庫接二連三發生爆炸,劇毒化學物質流入萊茵河,帶給流經多國的萊茵河一場毀滅性災難,死魚堆積如山.甚至經過十餘年後的今天,附近居民各種怪病的發病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
|
Laiyin He
萊茵河
Rhein
歐洲西部第一大河,歐洲最大的水運動脈。源出瑞士東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士登、奧地利、法國、聯邦德國、荷蘭,在鹿特丹附近註入北海。全長1320公裏。流域面積22.4萬平方公裏。
從河源到巴塞爾為上遊。河𠔌狹窄,河床坡度較大,並呈階梯狀遞降。上遊地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鼕季多雪,並以高山冰川形式蓄積起來。河流水量豐富,徑流係數高達75%,冰雪融水補給為主,7月高水位,鼕季低水位。瑞士高原湖泊衆多,如幹流上的博登湖、上遊最大支流阿勒河及其支流上的納沙泰爾湖、四森林州湖和蘇黎世湖等。河流常藉道湖泊,湖泊雖對水量起一定調節作用,但上遊河段仍有暴漲暴落的特性,洪水期與枯水期的流量之比為10:1。在巴塞爾平均流量1000立方米/秒。巴塞爾為內陸國瑞士唯一的河港,有“瑞士的金門”之稱。
自巴塞爾至波恩為中遊。其中巴塞爾至賓根段,穿行於萊茵地溝帶,地溝底部為南北延伸長280多公裏、東西寬40公裏的平原;陡峭的山壁在平原兩邊突起,西邊是孚日山,東邊是黑林山。平原為富饒的農業區,雨水較少,氣溫較高,土壤肥沃,生長小麥、甜菜、啤酒花等作物,山坡上則種植葡萄和果樹。賓根至波恩段河流穿行於萊茵峽𠔌之中。峽𠔌長120公裏,寬度很窄,少平坦耕地,在嚮陽坡地上開闢梯田,生産優質葡萄。內卡河、美因河和摩澤爾河是中遊主要支流,右岸支流內卡河和美因河以融雪補給為主,春末漲水,夏季枯水。左岸支流摩澤爾河流域秋鼕多雨,因此中遊地區秋鼕流量仍較豐富。
波恩以下為下遊,流經聯邦德國西部平原和荷蘭低地。河流坡度較小,徑流係數一般僅20~30%。秋鼕降水較多,又受上、中遊水量的調節、補充,以及接納魯爾河、利伯河等右岸支流,因而下遊水量豐富,水位穩定。河口地區年平均流量 2500立方米/秒。下遊河段含沙量較高,堆積作用旺盛,河流汊道發育。主要汊道為:南支瓦爾河,嚮西流入荷蘭灣;中支萊剋河,經鹿特丹入海;北支艾塞爾河,註入艾塞爾湖。汊道之間組成萊茵河三角洲,並與馬斯河和斯海爾德河三角洲連成一片,構成荷蘭低地,其中有些地方位於海平面以下,需靠海堤防範海水浸淹。(見彩圖萊茵河一景)
航運十分方便,幹流通航里程 885公裏。是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各支流間有運河相連,與歐洲重要河流威悉河、塞納河和多瑙河等也有運河相通,從而形成暢通便捷的內河運輸網。河流流經地區經濟均較發達,沿河港口密佈。主要的河港有巴塞爾、斯特拉斯堡、路德維希港、美因茨、科隆、杜伊斯堡等。萬噸海輪可上溯至距河口690公裏的科隆,5000噸駁船隊可至路德維希港,3000噸駁船隊可達巴塞爾。河口地區的鹿特丹為世界最大海港,也是海運和萊茵河內河航運的主要轉運港。
(嚴正元)
|
|
- n.: Rhine River
|
|
| 德國 | 歷史 | 城市同盟 | 地理 | 河流 | 水域 | 科隆 | 鋼橋 | | 鐵路橋 | 德國橋梁 | |
|
|
| 萊茵河的 | 萊茵河𠔌 | 萊茵河咖 | | 萊茵河畔 | 萊茵河模式 | 血戰萊茵河 | | 萊茵河波影 | 強渡萊茵河 | 日本萊茵河 | | 萊茵河瀑布 | 守衛萊茵河 | 萊茵河戰役 | | 萊茵河之戀 | 萊茵河咖啡 | 萊茵河的支流 | | 萊茵河的囚徒 | 萊茵河畔咖啡 | 萊茵河污染事件 | | 阿爾卑斯萊茵河 | 萊茵河咖啡語茶 | 萊茵河咖啡酒吧 | | 埃廷附近的萊茵河 | 萊茵河-多瑙河運河 | 中上遊萊茵河河𠔌 | | 萊茵河-黑爾訥運河 | 馬斯河-萊茵河戰役 | 濟南萊茵河畔咖啡 | | 萊茵河-多瑙河運河 | 二戰指揮官:萊茵河防禦戰 | 那個鼕天在萊茵河畔 | | 萊茵河化學藥品事故 | 馬斯河—萊茵河戰役 | 萊茵河航運中央委員會 | | 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