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名。对肉豆蔻而言。多年生草本,种子可入药。 |
亦称"草果" Also known as "grass effect" |
亦称“ 草果 ”。 植物名。对肉豆蔻而言。多年生草本,种子可入药。《通志·昆虫草木二》:“豆蔻曰草果,亦曰草豆蔻。苗叶似山薑杜若辈,根似高良薑,花作穗,可爱。故 杜牧 云:‘豆蔻梢头二月春。’南人亦採其花淹藏,以当果品。”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豆蔻》。 |
|
【学名】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 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背为1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背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与用量】3~6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别名】草蔻仁、偶子、草蔻
【科属】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 roxb.
【特征与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3m。叶片披针形,顶端尾尖渐尖,基部急尖。总状花序直立,密生粗状毛。蒴果圆球形,被毛。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质硬。花期4~6月,果期5~8月。草豆蔻为阴性植物,喜温暖阴湿怕旱,不耐强烈日光直射,耐轻霜,以年平均温度18~22℃、年降雨量1800~2300mm为宜。草豆蔻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腐殖质丰富和质地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适合其生长。
【分布状况】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作用】草豆蔻是一种传统中药,可以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草豆蔻还可与花椒、八角和肉桂等药材配合使用作为食品调味剂,可去除鱼、肉等食品的异味。此外,草豆蔻茎杆韧性大、通透性能好,是上等编织材料,编织的坐垫冬暖夏凉,具有预防和治疗坐疮的功能。
【草豆蔻药用】
【采制】 8~9月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晒至八九成干,除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
【性状】 种子团类圆球形,直径1.5~2.7cm,表面褐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22~100粒,粘连紧密;略光滑,不易散落。种子呈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1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表面观呈斜心形;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桉油精、a- 蛇麻烯(a-humulene) 、反-麝子油醇(trans-farnesol)等,并含豆蔻素(cardamomin)、山姜素(alpinetin)和皂甙。
【制法】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 ;内种皮为1 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和少数细小簇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 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 ,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 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明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 1ml各含2mg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于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 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3~6g 。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宜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备注】用于湿阻脾胃之脘腹胀满,尤以寒湿偏盛者为宜,常与川、仆砂仁、陈皮等配合应用。用治寒湿郁滞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伍应用。若是寒湿脚气兼有呕吐者可配吴茱萸、槟榔等同用。
【摘录】《中国药典》 |
|
【中文名】草豆蔻(《雷公炮炙论》)
【类 别】种子类
【异名】豆蔻(《别录》),漏蔻(《南方异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从新》),大草蔻(《药材资料汇编》),偶子(《中药志》),草蔻仁、飞雷子、弯子(《广东中药》)。
【来源】为婪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植物形态】草豆蔻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状茎粗壮,棕红色。叶2列,具短柄;叶片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0~55厘米,宽2~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被疏毛或光滑;叶鞘膜质,抱茎,叶舌广卵形,长3~6毫米,密被绒毛。总状花序顶生,总花梗长30厘米,密被黄白色长硬毛;花疏生,小苞片宽大,长2.5~3.5厘米,外被粗毛,花后脱落;萼筒状,长约2厘米,外被疏柔毛,一边开裂,顶端3裂;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1.2厘米,上部3裂,中间裂片长圆形,两侧裂片椭圆形,唇瓣阔卵形,先端有3个浅圆裂片,边缘具缺刻,白色,内面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极短或不存在,发育雄蕊1,花丝扁圆形,粗大,具槽;子房下位,卵田形,密被淡黄色绢毛,花柱细长,紧贴于花丝槽内,从药隔中穿出,基部具2棒状附属物,柱头略膨大,顶端下陷,具缘毛。蒴果圆球形,外被粗毛,萼宿存,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于林缘灌木丛边缘的草丛中或山坡高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秋季果实略变黄色时采收,采得后晒至八、九成干,剥去果皮,再晒至足干。或将果实用沸水略烫后晒至半干,去其果皮,再晒至足干。宜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干燥种子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中间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卵圆状多角形,长3~5毫米,直径约3毫米。表面灰棕色,被一层白色透明的假种皮,背稍隆起,合点约在中央,种脐位于背侧面,种脊为一纵沟,经腹面至合点,破开后里面灰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圆、坚实者为佳。
主产广西、广东等地。
《开宝本草》及《本草图经》均谓《别录》所载之豆蔻即草豆蔻,但观其所述形态及《证类本草》"宜州豆蔻"附图,似为Amomum属植物,与现用Alpinia属的草豆蔻不同。
【化学成分】种子含山姜素、小豆蔻明。
【炮制】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去蒂,取向里子后皮,用茱萸同于鏊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②《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温中,祛寒,行气,燥湿。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1)健脾燥湿:用于脾胃虚弱或寒湿郁滞引起的食欲不振,常配木瓜。
(2)温中止呕:用于寒湿郁滞中焦引起的胃痛呕吐,常配高良姜。
①《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②《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③《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④《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⑤《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逮,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宜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
②《本草备要》:"忌铁。"
③《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选方】①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满闷、心腹痛:草豆蔻肉八两,生姜(和皮切作片子)一片,甘草四两(锉碎)。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用水过药三指许,慢火熬令水尽,取出,焙干,杵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夏月煎之,作冷汤服亦妙。(《博济方》豆蔻汤)
②治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豆蔻子七枚(碎),生姜五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广济方》豆蔻子汤)
③治冷痰呕逆,胸脯不利:草豆蔻(去皮)、半夏(汤洗去滑,切,焙)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眼,不拘时侯。(《圣济总录》豆蔻汤)
④治胃口冷,吃食无味及脾泄泻不止,兼治酒后数囿如痢,心胸不快,不思饮食:草豆蔻半两(每个面裹煨,候面焦黄,去面用),甘草一两(炙),肉桂(去皮)一两,陈皮(去白)一两,蛮姜一两。上五味,同为细末。每服一钱半,更入陈米末一钱,水一盏,枣二枚,同煎七分,温服,其滓再煎服之。(《博济方》草豆蔻散)
⑤治小儿藏寒泄泻不止:草豆蔻一枚,剥开皮,入乳香一块在内,复用白面裹,慢火烧令熟,去面及豆蔻皮不用;上为细末,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史载之方》豆蔻丸)
⑥治霍乱心烦渴,吐利不下食:草豆蔻(去皮)一分,黄连(去须)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胀三钱匕,水一盏,乌豆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草豆蔻汤)
⑦治老疟久而不瘥,及山岚瘴气,远年不愈,兼治脾寒:草豆蔻、肉豆蔻各二个(并用面裹煨,一生一熟),厚朴方圆二寸(一半姜制,一半生用),甘草中指大(一半生,一半炙),生姜枣大二块(一块用湿纸裹煨,一块生用)。上分为二大剂,于发前临晓,用水一升,煎取八合,放至来早,再温服,留滓再煎二次。(《鸡峰普济方》草豆蔻散)
⑧香口辟臭:豆蔻、细辛,为末含之。(《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朱震亨:"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②《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③《本草经疏》:"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食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④《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 |
|
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的近成熟果实。产于广西、广东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晒干,或用沸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其种子晒干。捣碎生用。
性味辛温。能燥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脾胃寒湿气滞,脘腹胀满、冷痛,呕逆少食;脾胃虚寒,腹泻,腹痛。 |
|
草豆蔻
拼音名:Caodoukou
英文名:SEMENALPINIAEKATSUMADAI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191
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
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
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
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
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
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
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
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
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和少数细小簇晶。
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
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
楚,含红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
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木
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
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
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
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明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
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
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于
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
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
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
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含量测定】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
不思饮食。
【用法与用量】3~6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
|
名称:
草豆蔻
汉语拼音:
Caodoukou
英文名: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基原:
本品为姜科植物单豆蔻Alpinia k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种子。夏、秋二季采收,晒至九成干,或用水略烫,晒至半干,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性状:
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假种皮有时残存,为多角形薄壁细胞。种皮表皮细胞类圆形,壁较厚;下皮为1-3列薄壁细胞,略切向延长;色素层为数列棕色细胞,其间散有类圆形油细胞1-2列,直径约50μm;内种皮为1列栅状厚壁细胞,棕红色,内壁与侧壁极厚,胞腔小,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和少数细小簇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
粉末黄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直径约至30μm,壁稍厚,常与下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下皮细胞表面观长多角形或类长方形。色素层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含红棕色物,易碎裂成不规则色素块。油细胞散生于色素层细胞间,呈类圆形或长圆形,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非水化,胞腔内含硅质块;断面观细胞1列,栅状,内壁及侧壁极厚,胞腔偏外侧,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淀粉粒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包埋有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ml,置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对照品和小豆蔻明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干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含量测定: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
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主治:
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3-6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
|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
|
- : Katsumada Galangal Seed, 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 Katsumade Galangal Seed
|
|
草豆蔻散 | 草豆蔻汤 | 草豆蔻丸 | 草豆蔻酊 | 复方草豆蔻 | 复方草豆蔻酊 | 草豆蔻含量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 | |
|